小学科学大象版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2023春)
展开
这是一份科学大象版 (2017)本册综合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总结点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准备单元 投实心球的诀窍影响实心球投射距离的因素有多个,本课重点研究了投射角度与投射距离的关系。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利用情境导入,并借助投实心球的视频引导学生聚焦投射角度与投射距离的关系,指向研究主题,为后面的“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留足时间。在“反思评价”环节,尽可能多地展示不同小组的探究报告,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反思、评价与改进。第一单元 生物的家园1.动物的家园对六年级学生来说,通过调査、采访或者查阅资料等方法来了解丹顶鹤和大熊猫的生存需求还是比较简单的,在五年级时已经有过相关训练。但是后期处理信息、整理资料,以及根据资料表达交流自己的看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需要合理搭建教学脚手架,帮助学生有效处理信息、表达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不同动物生存需求的记录表,把调査采访所得的资料填写在表格里,方便后期处理信息和表达交流自己的看法。游戏活动中,为避免学生在表达交流时天马行空地谈论自己的观点,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等形式给学生呈现规范的表达交流方式,引导学生规范、有效地进行表达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探究能力同样重要。本课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2.金丝猴的家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经历了“制订计划一搜集证据一表达交流一得出结论一撰写报告”的认知过程,师生互动情况较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积极思考、勇于发言、团结合作,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学生通过搜集证据、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学习过程,研究了金丝猴的生存需求,分析了金丝猴适合的栖息地,撰写了金丝猴最佳栖息地研究报告。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和思考的机会,学生亲身经历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教师在这节课上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也是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学生和教师之间在探究过程中充分互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思维上相互碰撞,产生了“1+1>2”的效果。整节课探究气氛活跃,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利用研究报告进行科学地表达交流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3.环境变化与动物行为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中、低年级时我们学习过动物适应环境的行为,例如季节性迁徙、冬眠等。本课重点学习环境改变时,如环境改善或者恶化时动物行为的改变,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时,动物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来适应环境的改变。如果动物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将会死亡甚至灭绝,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爱护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家园的意识。本课的教学环节较多,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认识了环境变化时的动物行为的变化。教师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教学过程中既有分享资料时学生精彩纷呈的表达,也有调查研究时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效果很好。4.植物与环境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动物与生长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继续学习生长环境为植物提供了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基本生存条件,不同的环境里生活着不同的植物。本课注重结合具体学情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第一部分“头脑风暴”中,学生掌握的“植物与环境”的知识五花八门,教学时适时进行了引导,使学生聚焦到植物与生长环境的关系上。植物多姿多彩、种类众多,在调查了解植物的生存需求时,有意引导学生研究有代表性的植物,使学生的研究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合理,很好地突破了重难点。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多种能够直接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得学生在这堂课上亲身经历了充分的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课堂探究气氛活跃,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5.保护生物的家园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单元的研究成果,并使用科学小论文的形式将自己最满意的研究成果表达出来,是对前面研究的扩展和延伸。指导学生写好规范的科学小论文是本课的重点。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写作水平,教学过程中适当放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只要格式相对规范,叙述准确、有条理,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论即可。本课教学注重给学生适时搭建学习的脚手架,如出示科学小论文的一般结构、讲解科学小论文的基本写法和注意要点、提供科学小论文的大体框架等,从而循序渐进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优秀论文的评价标准既满足了学生表达交流的需要,也为学生进一步提高撰写科学小论文的能力指明了方向。本课的教学设计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也能保持同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学生在计划组织、讨论、学习撰写科学小论文、交流评价的过程中都表现很好。第二单元 自然资源1.地球,人类的宝藏本节课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一是收集有关资源、能源的相关知识;二是至少提前一个月把“能源使用情况调查表”发至学生手中,指导学生通过记录两次数据计算得到一个月内自己家对电、天然气、汽油(有燃油汽车的家庭)使用的数据,然后把此数据乘12得到一年的家庭大约使用能源的数据,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才会有充分表达交流的内容,以及引发思考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同时也为完成教材中最后一个环节撰写能源使用情况调査报告做好必要的准备。“表达交流”是本单元要着重培养的探究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整理分析材料、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互动,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充分指导学生査阅资料,同时利用缴费单完成能源消耗情况调査,从而为后续思考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埋下伏笔。2.海洋资源本课在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哪些资源”这一问题开展活动,通过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所知晓的以及调查到的资料,发现海洋处处都是宝,对人类的生存、生产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进一步了解到海洋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感悟应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同时为了防止海洋受到污染,明白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保护海洋环境。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更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领者。在活动实施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调査研究法的专题指导,让学生了解调査研究法的实施过程、基本规范、注意事项和操作要领,提高调查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书本、采访、海鲜市场调査、参观海洋馆等方式,自主收集一些有关海洋资源的资料,培养学生査找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展示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切实提高科学素养。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实时播放有关海洋资源的纪录片,以补充学生对海洋资源的认知,体会海洋国土资源的价值,牢固树立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3.太阳与太阳能本节课主要由太阳是人类能源的宝库、太阳能的利用、太阳能量的转化、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四部分内容组成。太阳对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太阳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还没有被大多数学生注意到,因此对于太阳能转化成其他多种形式的能量方面的认知,需要教师多花费一些精力指导学生进行梳理归纳。学生在表达交流过程中认识到来自太阳能的多种能量。比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质能储存在自己的身体里,而动物的食物归根到底是植物,所以古代动植物具有的能量都是来自太阳。远古的动植物埋藏在地下变成了煤、石油、天然气,所以它们具有的能量最终也来自太阳。人们现在使用的这些化石燃料能源由生物质能转化而来,这些生物质能是亿万年前储存下来的太阳能。根据太阳能的特点和身边的材料自制一款太阳能热水器,让学生学以致用,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此制作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在课后仍然保持科学探究的热情。【总结点评】本节课在深入研究太阳能的特点、作用和能量转化的基础上,在课堂的最后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太阳能热水器,由于时间关系,设计方案并没有完整地制订出来,更没有时间在课堂上进行制作,而是让学生课下自己进行,这就会导致大部分学生并不会真正动手去做,而仅仅局限于理论状态。因此,最好增加一课时,在前半节课检查课下制作热水器的进展状况,指导学生完善作品,后半节课到室外进行“哪个小组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加热30毫升的水在相同时间上升的温度最高”的比赛,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也可以用其他趣味科技小制作替代,比如制作太阳能小车等。4.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能源有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这些可再生能源各有各的优点与缺点,完美的能源是能持续、无污染、便于利用、能量大、可储存的,最理想的能源应该就是太阳能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太阳能将会是未来持续带动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能源,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为研究太阳能开发和利用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种子。当今社会是一个构建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社会,人类的所有物质都离不开化石能源,化石能源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伴随着化石能源的不断消耗,其储量将逐渐降低,即使有专家宣称随着石油采集技术的提升,石油100年也用不完,但同时更为严重的影响是其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是人类研究的重要方向。本课内容要求学生大致了解,用心体会,没有太大的难度。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增加信息量,实现教学形式的优化。整节课大量使用讨论、游戏、报告会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5.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在调查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资源的再利用及“资源节约小能手”环节让学生充分谈谈资源再利用的例子和生活中节约资源的小妙招,与同学进行经验交流,达成培养要素的同时学以致用。本课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有着较丰富的生活经验,重在让学生多谈生活经验和调查收获,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表达交流兴趣。同时通过收集整理身边生活中对资源进行再利用的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学会节约资源的方法。跳蚤市场闲置物品交换活动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前期做好准备工作,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宣传海报、邀请函邀请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更好地体验资源共享的乐趣和意义。第三单元 物质的变化1.糖的变化这节课,学生要养成细致观察并实事求是地汇报的科学态度,学会填写探究报告,学会基于证据进行交流、质疑与评价。在教学中,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展开充分讨论后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在获得事实证据后交流研讨得出结论,接着阅读文献资料进一步补充证据、夯实观点。本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白糖的变化,建构“物质变化”的概念。整个探究过程学生都紧紧围绕证据展开:有依据的假设一基于实验现象的论证一撰写探究报告一基于证据的交流、质疑与评价。本课教学在达成“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采用探究报告等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的探究目标方面作了较好的尝试,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1)联系实际生活,培养探究兴趣。教师从学生熟悉的食品入手,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引发思考,组织学生讨论白糖的变化,激发探究热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2)营造研讨氛围,让学生愿说、敢说。“表达交流”能力的训练是本单元的目标之一。教师从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引发讨论,并且一步一步地铺垫引导,所以无论是基于现象提出问题,还是针对问题作出假设,以及后面基于事实证据展开讨论,学生都能言之有物。2.铁锈还是铁吗《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本课从聚焦问题到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有序实验,乐于表达,善于交流。本节课的难点在于材料的准备,铁锈似乎随处可见,但是课堂上要用到的成块的铁锈还真不好找,所以同时准备了大量铁锈的照片作为补充。考虑到下一节课要探究铁生锈的因素,所以在找铁锈图片时,也有意识地收集体现铁锈周边环境的图片,比如潮湿环境下的铁门、铁锁等。在给学生准备实验材料时,发现锈蚀不充分的铁钉还是能被磁铁吸住,所以可以直接购买铁锈粉(氧化铁)提供给学生做磁铁能否吸铁锈的实验。3.怎样防止铁生锈铁生锈是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没办法在课堂上完成实验,所以教师提前安排学生做实验,做好观察记录。教师巧妙地处理了探究实验与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矛盾,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实证意识和质疑精神,科学素养得到很好的培养。对于结论的表达追求科学、准确,表现出严谨的科学态度。“表达交流”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课指导学生基于所学知识,采用探究报告的形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与他人分享交流,并基于证据质疑、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不断修改观点,形成共识。课堂围绕着“表达交流”这一训练点,在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几个环节中组织不同层次的研讨,营造了良好的表达交流氛围,无论是表达、倾听,还是质疑、评价,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中得到了锻炼。第一次研讨是交流对比实验的条件与目的。虽然已提前做了实验,但为什么这样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实验可以验证什么猜想,学生可能并没有深入思考。通过研讨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有助于后续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第二次研讨放在完成探究报告环节,学生先在小组间互相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填写探究报告。这一环节学生有15分钟时间进行充分的表达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都能在发言后听取别人的意见,进行反思、完善自己的观点。第三次研讨放在反思评价环节,也就是在小组内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组间的交流,在这一环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证据,以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培养了学生的证据意识。4.空气的成分本课教学从学生已知入手,在交流对氧气与二氧化碳的认知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起“空气是混合物”的概念。然后通过蜡烛燃烧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亲身感受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存在是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来证明的。再通过阅读资料了解空气的其他成分及其发现过程,进而引导学生观看红磷实验,了解测量氧气在空气总体积中所占比例的科学方法。在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和理性精神。整节课都紧紧抓住了“基于证据”这一核心,让学生感受到再抽象的科学认知也可以基于证据运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得出结论,从而强化学生的实证意识和理性精神,提升科学素养。课堂氛围轻松,学生自主探究意识较强,各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和逻辑推理,从中培养了学生科学观察、分析判断、规范表达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第四单元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1.日新月异的人类生活本节课以查阅文献资料为主要活动。由于教学条件限制,本课采取了教师事先从网上收集打印相关材料供学生上课时选择查阅的方式。如果可以上网,则尽量让学生在网上自由查阅资料,锻炼学生搜索资料和甄别信息的能力。科技改变人类生活的事例不胜枚举。单要对某个领域的科技发展历程进行较为系统的了解还是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资料査阅和梳理的。本课重点引导学生选择某个生活领域对其开展科技史的查阅和梳理,引领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科技发展的过程和科技对人类进步的推进作用,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技术价值的理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的热情和向往。2.科技产品与环境污染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技观。在大量事实数据面前,让学生建立这样的观念并不难。难点是要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信息,理解为什么科技也会带来消极的和负面的影响。科技本无对错,关键是人们怎么使用它或把它用在什么地方。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才是科技产生副作用的根本原因。3.人类发展与生态危机本节课以查阅资料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点应该落实在引导学生学会把繁杂的信息梳理成有结构的“信息链(组)”并形成观点或结论,这正是整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教师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把零散的数据信息整理成有关联、有逻辑的结构化数据,为得出合理的结论提供可靠的依据。我们在教学中还需要多开展类似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4.要发展还是要环境真理不辨不明。辩论中,孩子们似乎谁也无法撼动对方,但实际上还是默默地将对方的观点融入自己的认识之中。因为,辩论不是一个比谁声音高的过程,而是一个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在辩论中,教师(主持人)适当而准确引导,是学生顺利、有效地开展辩论的关键。辩论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极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科学的辩论需要表达与交流,是一个用事实证据来佐证自己观点和反驳对方观点的过程,所以也是一个客观公正地进行观点碰撞最终形成正确共识、促进反思与评价的过程。另外,辩论前佐证材料的准备过程也是一个有效的研究性学习过程。5.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保护环境是人类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査阅资料,并以几个相关的问题引领学生分析整理相关信息,使学生对当下人类对保护环境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认识、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最后再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引领学生置身环保责任之中。这种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培养学生根据研究的问题自主整理信息的有效方式。【总结点评】本课是本单元的总结课,主要任务有两个:是继续收集资料或调查了解人类在保护环境方面已经做了哪些努力,取得哪些成效,还存在哪些问题;二是全面反思和梳理研究过程及成果并撰写总结性的研究报告。内容比较充实,可结合实际教学用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五单元 科技制作大比拼1.创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针对生活中的不便之处进行创意设计,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帮助学生提出更多的创意,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方法指导,开阔学生的创新思路。例如:(1)加一加:不同的东西叠加、组合在一起,就可能是新的产品,如“橡皮+铅笔”“凉帽+墨镜”。(2)减一减:把某件东西减去一些,但不影响其功能,如鼠标发明时带有电线,设法去掉电线就产生了现在的无线鼠标。(3)缩一缩:把某件东西压缩但功能不变,如暖水瓶缩一缩就有了保温杯,摄像机缩一缩就有了袖珍摄像头。(4)改一改:发现缺点,不断改进,满足需求,如雨伞改进成可折叠的雨伞。(5)仿一仿:利用仿生学进行发明创造,如根据小鸟的飞行原理发明飞机等。【总结点评】教师注重任务发布起到的重要引领作用,因为这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提出符合比赛要求的科技作品的创意。头脑风暴部分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突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境提出符合限定条件的创意。表达交流环节,教师重在帮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梳理相关问题,并进行交流、反馈,从而尽可能全面地描述自己的创意。评价部分的主要活动是组内互评,并根据比赛标准进行推选。整个教学过程设计连贯,均达到了应有的教学目标。2.设计本课以设计补给舰模型的活动为载体,运用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过程与方法,明确问题,提出有创意的方案,并根据科学原理或限制的条件进行筛选。本课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设计一艘补给舰,但是有部分学生对补给舰并不熟悉,所以先引导学生分析补给舰的用途、结构,使学生了解补给舰由船体结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等多个部分组成,这样学生在设计补给舰模型的过程中会考虑到它的系统结构及使用的材料等。在选择船体材料的过程中,通过简单的探究实验,了解不同材料及结构的漂浮性能。然后让学生依据现有的材料进行讨论设计,对设计图纸进行交流、反思和改进。然后,通过小组间的表达交流,鼓励学生与其他小组沟通交流、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同时反思自己设计图纸的优缺点,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总结点评】本课属于工程设计与物化领域。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界定设计并制作的补给舰模型是一项工程,明确设计一艘补给舰模型的工程任务。教师引领学生思考满足的标准和受到的限制条件,形成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学生能够基于证据优化并确定方案。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如何使设计变得更有意义,展现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本课在引领学生分析补给舰结构系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探究各种材料或结构的漂浮性能,选择适合制作船体的材料和结构,从而有依据地设计补给舰图纸。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是核心环节,学生利用示意图、文字等方式阐明自己的创意,将思维过程展示出来。此外,本课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主动探究,教师也要有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的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3.制作本课的主要活动是制作补给舰,核心无疑是依据设计方案进行“制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让学生直接依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制作,而是以一个设计方案为例,带领学生分析讨论制作这艘补给舰的步骤,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制作自己的补给舰的过程中更加全面地考虑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制作完成后学生还会遇到新的问题,比如补给舰的稳定性较差,会导致补给舰侧翻等。为了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协商解决,而不是直接告217诉他们怎样去做,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结点评】本课属于工程设计与物化领域。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能够依据设计图纸自主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材料、实施方案,做出补给舰模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对参考样例的解读和分析,能够让学生对整个制作过程有一个较为明确的了解,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技术与工程实践过程,包括利用工具和材料加工制作补给舰,根据补给舰实际测试的效果进行修改迭代等,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在本课的测试环节,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他人的补给舰,反思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改进、完善自己的设计图纸和模型。最后的反思评价活动,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修改迭代对一项工程的重要性。4.科技制作大比拼通过本节课的展示与评价交流活动,学生能够有效、全面地展示本小组的作品。能够客观公正地依据评价标准对各组的作品进行评价并给出合理化建议,活动中实事求是、态度认真。本课主题是科技制作大比拼,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有关技术与工程的方案与计划,通过最佳奖项的评选活动,引领学生把认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激励学生参与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发明与创造的创新精神。反思单元 科学成果交流会本课通过创设科学成果交流会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展示。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参加过的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制作活动,反思总结出科学成果展示的主要形式和各自特点,帮助学生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表达交流和反思评价能力。科学成果交流会是科学学习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更为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交流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本课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所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制作活动,回顾各自的科学成果,进行反思完善。并通过科学成果交流会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可以说,本课很好地完成了“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两项探究要素在小学阶段全部的目标任务,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大象版 (2017)四年级下册反思单元 让事实来说话优秀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大象版 (2017)四年级下册4 沙包与运动优秀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总结点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大象版 (2017)四年级下册2 日晷公开课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总结点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