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16课《赤壁赋》同步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第16课 赤壁赋(教师版).docx
    • 第16课 赤壁赋(学生版).docx
    第16课《赤壁赋》同步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01
    第16课《赤壁赋》同步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02
    第16课《赤壁赋》同步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03
    第16课《赤壁赋》同步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01
    第16课《赤壁赋》同步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02
    第16课《赤壁赋》同步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03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1 赤壁赋优秀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1 赤壁赋优秀学案,文件包含第16课赤壁赋教师版docx、第16课赤壁赋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6课 赤壁赋
    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以诵读教学法为主,辅之以点拨法。由于内容较深,仍需教师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力求当堂背诵。
    (2)点评教学法。不对全篇鉴赏,在诵读中力求抓住几个鉴赏点,分析作者行文的妙处,在服务于诵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1. 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情怀。
    知识精讲

    1.作家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书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他多才多艺,其散文代表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又善绘画,擅画竹、枯木和怪石。苏轼有诗文集《苏轼七集》和词集《东坡乐府》传世。
    “三苏”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及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2.常识积累。
    赤壁:亦即赤鼻矶,位于黄冈市赤壁山最西端的前沿部位,它由赤壁山麓向西突出近百米长,数十米宽,状如赤壁山悬挂的鼻梁,通体岩石,颜色赭赤,古时直插江底,形成矶头。宋代诗人苏轼贬居黄州时,常游此地,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生动地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清朝康熙年间重修时定名为“东坡赤壁”。现存的建筑1922是年修建 的,现经修缮整理,已焕然一新。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黄州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在这里年近半百的他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光耀千古的“赤壁三咏”——《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后人评价:“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4.识记成语。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冯虚御风 遗世独立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一世之雄 杯盘狼藉 沧海一粟 逝者如斯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重点研读

    1.第1自然段首句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首句先交代游赏的方式是“泛舟”,时间是“七月既望”,地点是“赤壁之下”,人物是“苏子与客”。
    2.请概括第1自然段作者的写作内容?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明确:作者写的是与友人泛舟赤壁、陶醉于美景之中饮酒赋诗的内容。作者邀清风、明月、水波于笔端,描画了一幅月明、风清、澄静、辽阔的秋夜图。
    3.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此处反映了他什么思想?
    明确: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儒,道,禅思想的融合面对人生的不幸,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
    所以苏轼执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能保持一份乐观旷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4.第二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明确:①转折过渡。②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事:客吹洞箫,倚歌而和。悲:如泣如诉,舞蛟泣妇。
    5.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①“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了一种理想的追求。②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6.苏子缘何转悲?文章是怎么写的?客之悲又有几层原因呢?
    明确:①缘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听箫生悲。②文章写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③三层原因,即文中“客之三悲”:一悲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而生——英雄不在。二悲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而生——人生不恒。三悲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而生——脱世不得。
    7.苏子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苏子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明确:①“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与子共适)。②此番议论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因此用不着羡慕长江流水的无穷和天上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苏子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8.苏子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明确:①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水虽然流去但还是水,月亮虽然有圆有缺但还是月亮,作为个体的人,虽然生命是短促的,官职地位是可以变化的,但对人生美好的追求,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②从“不取与取”的角度,因为“物各有主”所以“虽一毫而莫”也就是要摒弃曾经有过的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明月清风是大自然的无尽宝藏,可以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所以要取。
    ③因此用不着羡慕长江流水的无穷和天上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苏子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9. 结尾在全文中的作用和其中蕴含的深义?
    明确:结尾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进一步写出了他精神超脱之后的愉悦,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知识拓展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史称“三咏赤壁”),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及苏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________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_______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在民族的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象竟是那么的遥远——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________了。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手拿惯了纸笔的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我们也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诗人正准备薅除杂草。“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
    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_________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 )。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随波逐流 无可救药 微乎其微 蒙受
    B.自由游弋 无可救药 凤毛麟角 遭受
    C.随波逐流 彻头彻尾 凤毛麟角 遭受
    D.自由游弋 无可救药 微乎其微 蒙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
    B.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进行了生产劳动。
    C.我们不但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我们也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进行了生产劳动。
    D.虽然确实我们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但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不只是一个美好的故事
    B.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
    C.还是一个美好的故事
    D.更是一个凄美的故事
    【答案】
    1.D
    2.A
    3.B
    【解析】
    1.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使用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技巧有:一、看词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词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词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词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词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词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构成语素的位置而造成形近混淆。七、看词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成语的整体性,只断取其中个别语素的意义而造成成语意义与句义相悖。八、看词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第一空处,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自由游弋:泛指物在水中不受限制和约束游行,侧重于自由自在。此处的语境是指在水中不受限制和约束游行的小舟,所以应该用词语“自由游弋”。第二空处,无可救药: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表示程度很深。彻头彻尾:意为从头到尾,自始至终,完完全全,偏贬义。此处的语境是指苏东坡是一个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的浪漫主义者,所以应该用成语“无可救药”。第三空处,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多形容人的优秀。此处的语境是指人数的少,用“微乎其微”合适。第四空处,遭受:指受到不幸或损害。蒙受:指无故承受某种痛苦。“蒙受”侧重于痛苦,和冤屈更搭配,所以此处应该用词语“蒙受”。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项,正确。B项,“进行了生产劳动”搭配不当,“进行”和“劳动”搭配不当,把“进行”改为“参加”。C项,“不但……也”关联词用不当。
    D项,“虽然……但”前后分句颠倒,和下文衔接不当。故选A。
    3.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由上句“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中的“不只是”可知,与之搭配的应该是,“也不只是”,由上文“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可知,苏轼蒙受了巨大冤屈,所以应该是一个“凄美”的故事。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4.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例句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项是( )
    例: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巴金《永
    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A.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B.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C.一时众人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D.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就亲身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5.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赏析。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结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4.B
    5.运用比喻修辞,把痛苦的经历使苏东坡艺术才情更纯粹比作水的蒸馏,生动形象地表现苏东坡经过痛苦经历之后艺术才情更加精炼纯熟的提升过程。
    6.原文增加的两句话:①表现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②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了表达的目的;③增强了文章抒情性
    【解析】
    4.本题考查考生掌握破折号的作用。
    例句:破折号作用,是强调被引出的下文
    A项,用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
    B项,是强调被引出的下文
    C项,表示对上文的补充说明;
    D项,表示意思的递进。
    故选B。
    5.本题考查鉴赏句子的能力。
    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赏析。由划线句子:“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可知,本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本体是苏东坡痛苦的经历和磨难使苏东坡艺术才情更纯粹,喻体是水的蒸馏,普通的水经过蒸馏后能除去杂质、变得更加纯洁,而通过这个借喻,能凝练准确而又形象地表现苏东坡经过痛苦经历之后艺术才情更加精炼纯熟的提升过程。
    6.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句子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结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根据原文增加的两句话:“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可知,采用了比喻修辞,主要是揭示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作品要产生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同时,这句话将苏轼的作品引入其中也使这篇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起到了强调突出的目的;“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增强了文章抒情性,使文章的抒情更加充分,打动读者。
    7.名篇名句默写
    (1)在《赤壁赋》中,苏轼通过侧面描写写出了客的洞箫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的两句是“ _, 。”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 , 。”
    (3)苏轼在与客游赤壁时面对月与水感喟,从“变”的角度阐发自己哲理思考的句子是: , 。
    (4)《赤壁赋》中苏轼用大胆的想象来描绘箫声超强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 , ______。”
    (5)在苏轼《前赤壁赋》中,描写江面风平浪静,且可与《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句相映成趣的句子是 , 。
    (6)《赤壁赋》中“ , 。”表明一世之雄曹操面对大江斟酒,横长矛吟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7)苏轼在《赤壁赋》“主客问答”中用小虫、米粒感叹人生短暂的两句诗是“ , 。”
    (8)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和“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腾王阁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 。”
    (9)《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两句描绘出曹操军队的军容之盛。
    (10)苏轼《赤壁赋》中写自己飘飘然像脱离了人世,升入仙境的两句是“____ __ ,_____ _。”
    (1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12)《赤壁赋》中,“ , 。”紧承“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借助意象,把洞箫的哀音表现得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
    (13)《赤壁赋》中诗人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所慕对象的思念: , 。
    (14)《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

    (15)《赤壁赋》中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鱼虾、麋鹿为伴的句子是: , 。
    (16)《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 。
    (17)《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 , 。
    (18)《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 。
    (19)《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 , 。
    (20)《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 , 。
    (21)《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 , 。
    (22)《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 , 。
    (23)《赤壁赋》中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 , 。
    (24)《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 。
    (25)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含情脉脉,实则是游人对明月喜爱的句子是: , 。
    (26)人生苦短,相对于广阔的天地和横流的沧海,又何其渺小卑微。苏子在《赤壁赋》中用“ , 两句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这一深沉的感伤。
    (27)苏轼《赤壁赋》中描写秋天爽朗澄清的江面之后写道“ , , ”,叙述了诗人劝酒吟诗的情景。
    (28)《赤壁赋》中,苏轼劝说友人,月亮有圆有缺,但终究没有增减,从变化的一面看,“______________”;从不变的一面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必羡慕呢?
    (29)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描绘箫声这一音乐形象的两句是“ , 。”
    (30)邀三五好友,在和风丽日的湖山之间,“ , ”(苏轼《赤壁赋》),这种纵酒行舟的方式是古代雅士休闲时节的赏心乐事。
    (31)苏轼在《赤壁赋》里深情地描绘曹操在战场之上饮酒作诗的豪雄形象三句是“ , , 。”
    (32)在《赤壁赋》中,苏轼写同伴听了自己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于是他俩开怀畅饮,直至“ ” ,只剩桌上“ ”。
    7.【答案】(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6)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7)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8)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9)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10)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12)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1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6)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7)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0)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23)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2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5)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6)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7)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28)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9)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0)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3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32)肴核既尽 杯盘狼藉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一、文言文阅读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10.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到洒满月光的江面,徐徐拂面的微风,以美景来衬托出作者惬意、闲适的心情。
    B.文中描写了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得意场面,作者写古人以明志,借曹操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
    C.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连用四个比喻和两个夸张,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D.全文的内容可分为景—情—理三个部分,围绕这一结构,作者又按照乐—悲—喜的情感变化来展开行文。
    11.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答案】
    8.C
    9.B
    10.C
    11.(1)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2)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哭泣。
    【分析】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如冯虚御风”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即“就像乘风凌空而行”,中间不能断开,应在“风”后断开,故排除ABD。
    “遗世独立”为一个词,意思是“离开尘世飘飞而起”,中间不能断开。
    本句话的意思是:浩浩渺渺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既望“指农历的每月十五”错,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C.“连用四个比喻”错,应该是用五个比喻,原文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不绝如缕”是五个比喻。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于赤壁之下泛舟游”;徐,慢慢地;兴,起。
    (2)舞,使动用法,使……起舞;泣,使动用法,使……哭泣;潜蛟,深谷中的蛟龙;嫠妇,寡妇。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渺渺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既:已经
    B.听其所止而休焉 听:听任
    C.过临皋之下 过:经过
    D.道士顾笑,予亦惊悟 悟:醒悟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在古代,一个月中的某些日子有着特定的名称,如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晦,最后一天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B.木叶,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最早出现在屈原《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中的“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代诗歌中多特指落叶,有暗示之意,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出一种萧索的氛围。
    C.赤壁,对于赤壁之战的地点,学界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省赤壁市(原蒲圻)。而苏轼游览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的地点。
    D.冯夷,也叫河伯。河伯是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原名冯夷,也作“冰夷”。
    15.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游玩于赤壁之下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初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舍舟登山,游山后又返舟而游,过程曲折,景色优美。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人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归而谋诸妇。
    (2)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3)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答案】
    12.D
    13.A
    14.A
    15.A
    16.(1)(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这件事。
    (2)才过了多久呀,江、山的面貌却再也认不出来了。
    (3)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从我头上飞过的,不是你吗?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D.悟,通“寤”,指醒来。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寂寥”是“四顾”所见的景象,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
    “孤鹤”作“有”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BD;
    “玄裳缟衣”是并列短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晦,最后一天叫朔”错误,应该是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A.“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错误,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理解:
    (1)归:回家;诸:兼词,之于;妇:妻子。
    (2)日月之几何:定语后置,几何日月,多少时间;几何:多少;复:再;识:认出。
    (3)畴昔:昨日;过:经过;非:不是。
    【点睛】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几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①
    吴潜②
    红玉阶前③,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④、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拼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注:①李珙:字开伯,吴郡人,历官御带国子司业(武臣的荣誉性官衔),是作者的友人。②吴潜:南宋诗人,曾任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主张积极抗金,清除奸佞,却受谗被贬。③红玉阶:红色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代指宫殿朝堂。④垂虹:指江苏吴江县垂虹桥上为纪念晋代吴江人张翰而修的鲈乡亭,也叫垂虹亭。
    17.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玉阶前”的一“问”,表明了作者对友人辞官的疑惑和关切。
    B.“空自怨”的“空”,与“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空”意思相同。
    C.“留君”又“送君”,表明作者内心欲留而又不敢留的胆怯心理。
    D.“一笑问青天”,既有内心的不平,又有早知结果的自嘲与豁达。
    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与苏东坡《赤壁赋》的手法相同。
    B.全词语句短促,节奏鲜明,与作者内心情绪上的激切与愤懑相应。
    C.“世事悠悠”“年光冉冉”显示出作者对过去美好岁月的深切留恋。
    D.全词处处洋溢着铿锵的报国之志,与岳飞的《满江红》格调相近。
    19.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以划线句的观点对“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一句加以赏析。

    【答案】
    17.C
    18.B
    19.湖海之上,满汀鸥鹭,自由自在;远处烟雨中露出一半远帆,空阔、自然,写出了作者和友人对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但“烟雨”茫茫,也暗示出心中对报国无门的怨愤、对未来的渺茫。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从全词看,作者并没有想留却胆怯而不敢留的矛盾。“留”是为了给朋友饯行。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的能力。
    A.这首词并非主客问答形式;是上阕用了设问,开篇以“问”写送别,问友人因何事隐去,引出后文“报国无门空白怨,济时有策从谁吐?”的回答;
    C.“世事悠悠浑未了”是指世上还有很多未了之事,“年光冉冉今如许”,意思是岁月匆匆今天我们已经这样了。全句加起来是对年华已逝,事业未竟的慨叹。说“美好岁月”欠准确;
    D.词句中流露出报国之志,但说“洋溢”“铿锵”欠妥;和岳飞《满江红》格调根本不同。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湖海上、一汀欧鹭,半帆烟雨”三句,借景抒情,景中含情: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鹭,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整体景象悠然、空阔,充满自然之趣,从而表现了诗人自己的“翩然”之状:出朝后漫游湖海,与鸥鹭为友,出没于烟波雨浪,显得多么自在、轻快。表现了了作者和友人对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半帆烟雨”,烟雨苍茫,意境迷离,暗扣作者前路迷茫;照应了后句“报国无门空自怨”“欲归何处”,暗示出心中对报国无门的怨愤、对未来的渺茫。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酹江月·和东坡韵题赤壁图
    [明]丘浚
    黄州迁客,意翩翩、不是风尘中物。一叶扁舟凌万顷,气盖乌林赤壁。孟德雄才,周郎妙算,到此俱销雪。横江一笑,眼中谁是英杰?
    一自两赋成来,山川胜概,倍觉增辉发。鹤梦箫声随水去,只有声华难灭。静对新图,闲歌古句,竖起冲冠发。何时载酒,江心重溯流月?
    20.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州迁客”,即指谪居黄州的苏轼;“横江一笑,眼中谁是英杰?”用问句收束,表现了苏轼的洒脱豪迈,有强烈的感染力。
    B.“一自两赋成来,山川胜概,倍觉增辉发”三句,意思是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使山川增色,表达了作者对苏轼文学才华的赞赏。
    C.“鹤梦箫声随水去”一句中的“鹤梦箫声”关联了苏轼《赤壁赋》的内容,“鹤梦箫声随水去”意指苏轼的美好名声已经消逝了。
    D.从题目看,这是首题画词,也是一首和词,和的是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所用词牌“酹江月”就是“念奴娇”的别称。
    21.词的末句借用苏轼夜游赤壁之事,寄寓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
    20.C
    21.①向往赤壁一带胜迹;②追慕古人风流旧事;③慨叹理想难以实现;④效仿前贤寄情山水。
    【分析】
    2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意指苏轼的美好名声已经消逝了”理解错误,结合下句“只有声华难灭”可知,应该是往事随水而逝,唯有苏轼的名声是不朽的。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词的末句的思想感情,要结合前文苏轼夜游赤壁之事来分析。
    末句“何时载酒,江心重溯流月”意思是,什么时候能够像苏轼一样泛舟赤壁之下,月下饮酒,溯流而上?结合“山川胜概”表达了作者对赤壁一带江山胜迹的向往之情;结合“意翩翩、不是风尘中物”“一自两赋成来,山川胜概,倍觉增辉发”“只有声华难灭”对苏轼的才情的评价,表达了对苏轼寄情山水的生活追求的歆羡;联系苏轼可知,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再结合“黄州迁客”可知是在苏轼贬谪黄州的背景之下,作者以苏轼作为效法的对象,隐隐带出一种壮志难酬、理想不得实现的失意之感。

    相关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1 赤壁赋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1 赤壁赋学案设计,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学案,文件包含湖南师大附中数学附中3次pdf、湖南师大附中数学答案附中3次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精品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精品学案及答案,共16页。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