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重点04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重点04 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 重点04 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重点04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01
    重点04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02
    重点04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03
    重点04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01
    重点04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02
    重点04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03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重点04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重点04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重点04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重点04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点04 文言文对比阅读

    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辅,主观题为主;从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主题思想的把握、情感的体验等。预计2022年文言文阅读还会沿用上述考查方式和题型。

    在备考中,要注理解选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并归纳文章所蕴含的观点;体验思想感情,能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从选材上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外比较阅读近年一路飘红;从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含重点溯源和模拟预测)
    重点溯源
    一、(2022·四川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唐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爱莲说
    北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
    问说(节选)
    清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完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C.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为: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根据句意可直接断句为: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故选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能:才能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C.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破:破解
    D.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耻:耻辱
    【答案】D
    【解析】D.句意: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耻,以……为耻。故选D。
    3.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写法不拘一格。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作者鲜明的观点,抒发高雅的情趣。
    B.甲文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C.乙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人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D.丙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后面几段主要阐明了“问”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A.“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有误,丙文并没有用到托物寓意的写法。“抒发高雅的情趣”有误,甲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丙文论证了“君子之学必好问”的观点。故选A。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答案】(1)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2)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重点字词:(1)益,更加;植,竖立;而,表转折;亵,亲近却不庄重。(2)非学,不学习;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致疑,提出疑难;广识,增长知识。
    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丙】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二、(2022·海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5.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素湍绿潭(duān) B.飞漱其间(sù)
    C.饮少辄醉(zhè) D.觥筹交错(gōng)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字音。A.湍(duān)——(tuān);B.漱(sù)——(shù);C.辄(zhè)——(zhé);D.觥(gōng)正确;故选D。
    6.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①沿溯阻绝( )    ②绝?多生怪柏( )
    绝:A.隔断    B.独一无二    C.极(高)    D.气息中止
    (2)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②临溪而渔( )
    临:A.到    B.居高面下    C.将要    D.照着字画模仿
    【答案】①A     ②C     ①B     ②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1)①句意,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都被阻隔。绝,隔断;故选A。②句意,江岸的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绝,极高的。故选C。(2)①句意,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临,居高面下;故选B。②句意,到溪边钓鱼。临,到。故选A。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答案】(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2)醉翁的心意(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注意:(1)御:驾着,驾驶。不以:不如。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2)“也”用于表肯定的判断句。“不在……在……”,前半句作否定,后半句作肯定,确切地说是个选择判断句。
    8.【甲】【乙】两文同属山水散文,都有动静结合的写法,请各举一例。
    【答案】【甲】示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乙】示例: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解析】本题考查对动静结合写法的概括。在《三峡》中:“素湍”即为白色的急流,为动态,“绿潭”则是静态,“回清”回旋的清波是动态描写,而“倒影”又为静物,动静彼此交叉结合,有张有弛;《醉翁亭记》中,从第一句可以看出,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乙: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三、(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变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
    【注】①比:连续,连。登:庄稼成熟。②苟完:大致完备。③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的谷物。④瀹(yuè):煮。
    9.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
    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答案】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予弟子由”是主语,“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两个分句主语都是“予弟子由”,故在“子由”后面和“济南”后面断开。故断句为: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3)狱讼充斥               狱:
    (4)撷园蔬                 撷:
    【答案】(1)念:考虑,想到;(2)相与:共同,一起;(3)狱:诉讼事件(案件);(4)撷:采摘(摘取)。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2)句意: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3)句意:案件也多得不胜数。狱:诉讼事件(案件)。(4)句意:(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撷:采摘(摘取)。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答案】(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2)因,靠着,就是;为,建造;葺,修整;新,使……新。
    12.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乙】文中“乐哉!游乎!”这句话?
    【答案】(1)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与友人一起漫步闲庭,愁绪得到排遣,感受到快乐。
    (2)在苏轼的眼中,欣赏月色(竹柏影)的美好,是快乐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乙文中“乐哉!游乎!”的意思是:“多么快活的游乐啊!”由甲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知,苏轼夜晚与友人张怀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排遣心中的愁绪而感到快乐。由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在苏轼看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这样的夜色美景让人感到快乐。据此回答即可。
    13.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和【乙】文中“超然”的理解。
    【答案】(1)闲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夜游赏月,悠游自如,富有闲情雅趣;含有自嘲自慰之意。
    (2)超然:一方面指弟弟为他游玩之地取名为“超然台”;另一方面指苏轼被调任之后,还能修整花园,打扫庭院,与朋友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是因为他有着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甲文“闲人”一词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蕴含着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作者直言自己是“闲人(贬谪之人)”,先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胸。由乙文“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可知, 一方面“超然”是指弟弟子由为苏轼游玩之地取名“超然台”。由“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可知,苏轼在被调任的地方,与朋友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一起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体现了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吧。
    四、(2022·广西百色·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①,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②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③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①辩斗:辩论,争论。②盘:圆的盘子。③决:裁决,判断。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如太行、王屋何    闻水声,如鸣珮环
    B.帝感其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及其日中如探汤    及其家穿井
    D.孰为汝多知乎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答案】C
    【解析】A.如:与“何”连用,“把……怎么样”/动词,像;B.诚,名词,诚心/副词,实在,确实;C.及:都是“等到”的意思;D.知:同“智”,智慧/动词,懂得,知道;故选C。
    15.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编者加的,“愚公”的“公”为敬称,相当于“老人家”。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甲】文“夸娥氏”,神话中的大力神;【乙】文“盂”,古代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D.【甲】文的“甚矣,汝之不惠”为倒装句;【乙】文的“孔子不能决也”为被动句。
    【答案】D
    【解析】考查对文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理解。D.【乙】文的“孔子不能决也”是判断句,不是“被动句”。故选D。
    1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可见两个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乙】文两小儿辩日,一个从视觉出发,另一个从触觉出发,表现他们善于独立思考。
    C.【甲】【乙】两文内容都与自然有关,前者侧重表现改造自然的坚强毅力;后者侧重对自然现象质疑。
    D.【甲】【乙】两文都是寓言,语言精辟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给人深刻启示。
    【答案】A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是从关心愚公的角度提出疑问。“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她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所以选项“可见两个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D。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答案】(1)敲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2)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距离人近,而到中午时距离人远。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叩(敲、打)、箕畚(是用箕畚装土石)、尾(边)”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以(认为)、去(离,距离)”两个词是重点词语。
    参考译文:
    【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五、(2022·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古文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中,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戴名世《己亥北行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旦子冈:在今南京市江宁区附近。②甫:刚。③洵: 确实。④浣:洗。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⑴具答之( )      ⑵便要还家( )
    ⑶寻病终( )      ⑷而妇人汲井且浣衣( )
    【答案】详细     同“邀”,邀请     随即,不久     打水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具:详细。(2)句意: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邀:同“邀”,邀请。(3)句意:不久后就病死了。寻:随即,不久。(4)句意: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汲:打水。
    19.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C.盖江北之俗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D.余顾而慕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A.乃:副词,竟然、居然/判断词,是;B.其:代词,他/代词,他的;C.盖:都是副词,大概;D.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故选C。
    20.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
    A.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B.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C.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D.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句意:这天是顺风,不到正午时分,已经抵达浦口,住在大山家里。“是日风顺”写天气,“不及午”写到达时间,“已抵浦口”是抵达的地点,“宿大山家”写住宿的地点。故断为: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故选A。
    21.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设酒杀鸡”“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B.甲文结尾以众人寻桃花源“未果”,谊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令人神往。
    C.乙文中作者看到村庄里万物都怡然自得,而自己比他们差得远,心生怨恨。
    D.甲乙两段文字都展现了和谐安宁、恬静美好、自得其乐的乡村生活图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C.乙文最后作者的感慨“自恨不如远甚也”,意思是: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表达了作者对和谐安宁的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本项中“心生怨恨”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
    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⑴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⑵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答案】(1)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2)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志:做记号;(2)俱:都;耘:耕地;于:在。
    参考译文:
    【甲】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乙】这天是顺风,不到正午时分,已经抵达浦口,住在大山家里。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大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狗相闻。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
    六、(2022·河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翊日,饭于林虑①,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②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23.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C.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可知,“明灭可见”的是流入小石潭的溪水的身影,而非表现“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故选C。
    24.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答案】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下,向下照射。澈:透过。布:照映,分布。
    25.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乐”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忧”的原因是:环境凄清,不能久留。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和理解。根据【甲】“隔算竹,闻水声,如鸣现环,心乐之”“青树翠蔓,蒙络摇级,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等景物描写可知,作者“乐”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根据【甲】“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等景物描写可知,作者“忧”的原因是:环境凄清,不能久留;结合作者经历可知,引发了作者的贬谪之忧。
    26.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_________进行了描绘。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_______,后来途径槐林,_________,_________夜宿于连云阁。
    【答案】潭周围环境     到桃林村     环翠亭     明教院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1)根据题干“甲文段以‘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找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此处应填:潭周围环境;(2)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找到“亭午抵桃林村”,可提炼出游踪是:桃林村;(3)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以及上一游踪是“桃林村”,找到“憩环翠亭”可提炼出游踪是:环翠亭(4)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以及上一游踪是“环翠亭”,找到“薄幕,至明教院”可提炼出游踪是:明教院。
    参考译文
    【甲】
    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乙】
    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正午是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山泉声在道路两旁叮咚作响,路边奇形怪状的石头和珍奇花草,数不胜数。山回路转,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摆弄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申时,在环翠亭上休息,环顾四周,景色清新脱俗,忽然怀疑自己在人世之外,我留连美景,慢慢前行。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
    模拟预测
    一、(2022·江苏南京·模拟预测)古诗文阅读。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节选自《木兰诗》)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①,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②。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③,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选自《木兰从军》)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鞲④理丝簧。昔为烈士雄,今为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弟兄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息徒嘻吁。
    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选自唐·韦元甫《木兰歌》)
    [注]:①习骑:练习骑马。②当行:在征发之列。③驱驰:策马疾驰。④巾鞲:古时用于束衣袖的臂套。
    1.下列各组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A.当户理红妆(夜不闭户) B.木兰乃易男装   (平易近人)
    C.死战誓不渝(矢志不渝) D.言声虽是颜貌殊(殊途同归)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都解释为:门;B.换/容易;C.都解释为:改变;D.都解释为:不同。故选B。
    2.把[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答案】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理:整理、梳理。云鬓:形容好看的头发。帖:同“贴”。花黄: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饰物。
    3.[甲]文与[乙]文分别侧重塑造木兰哪方面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答案】[甲]文侧重塑造木兰淡泊名利、珍惜亲情的普通人形象;[乙]文侧重塑造木兰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根据[甲]文“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知,木兰不慕名利,不求功名利禄,只愿和家人团聚。由此可见,[甲]文侧重描写木兰作为一名普通女孩,对故乡的思念、对家人牵挂的思想感情;根据[乙]文“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可知,作者笔下的木兰驰骋沙场、英勇善战、不输男子。由此可知,[乙]文侧重塑造一个骁勇善战,能力超群,建功立业的英雄花木兰形象。
    4.同为抒发对木兰的赞美之情,[甲]文与[丙]文的结尾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甲]文的结尾以兔作喻,委婉含蓄地对木兰进行讴歌和赞美;[丙]文结尾是直抒胸臆,以议论语句直接表达对木兰功绩的评价和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结尾的分析。[甲]文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以兔为喻,写出兔子在静图卧时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一眼就可以判别出雄雌;而当兔子一起奔跑时,就难以分辨出性别了。以此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进行巧妙的赞美,表达得含蓄委婉;[丙]文的结尾“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指出:世上哪有这样的臣子,能有木兰这样的气节情操。忠孝两全,千古的英名哪里能够泯灭?这是以议论与抒情直接表达出木兰的可贵之处(忠孝两全),更利于读者理解,并将诗歌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参考译文】
    [甲]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能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女儿装,面对窗户和镜子梳理像云一样柔美的头发,额上贴上花黄。出门去见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征战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乙]
    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她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不断精深。当时正碰上可汗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队伍中。因为她的父亲年老多病不能胜任。木兰于是女扮男装,在集市买了马和马具,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骑马四处征战了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哈!男子可做的事女子未必不能做,我看到木兰从军之事后便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丙]
    父母看到木兰归家,高兴到了极点反而突然生出悲哀之情。木兰能够承接安慰父母,脱下戎装整理丝簧。昔日是烈士豪雄,如今却变成了娇美的女子的容貌。
    亲戚们举着酒杯来祝贺木兰的父母,到如今才知道生女儿原来同生儿子一样。门外都曾是木兰的旧部士兵,一起出生入死十几年。本来结下了兄弟的情谊,誓死共同战斗终不改变。今天看到木兰,声音虽然相同,但容貌已经改变了。木兰的旧部士兵惊慌地不敢上前,他们徒自叹着气而已。
    世上哪有这样的臣子,能有木兰这样的气节情操,忠孝两全,千古的英名哪里能够泯灭?
    二、(2022·河北承德·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颜渊》)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足兵_________                                 
    (2)民信之矣_________
    (3)起之不食以俟者_________                    
    (4)故人来,方与之食_________
    【答案】武器。     信任。     等待。     才。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为:充足的武器。兵,武器。(2)句意为:民众信任朝廷。信,信任。(3)句意为: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俟,等待。(4)句意为: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方,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不得已而去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B.于斯三者何先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起不食待之        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D.起之不食以俟者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诸葛亮《出师表》)
    【答案】D
    【解析】A.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B.介词,对于\表比较;C.代词,指友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D.来,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故选D。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
    【答案】(1)自古以来都免不了要死,如果老百姓不信任国家,国家就无以立足。
    (2)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应该是能使军队信服的原因吧!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皆,都;信,信任;立,立足;(2)其,他;若,像;此,这样;宜,应该;服,使……信服。
    8.概括甲、乙两文在内容方面的共同点。
    【答案】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要讲诚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才会有凝聚力,国家才会越来越强大。
    【解析】考查比较阅读。根据甲文中的“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知,“信”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用诚信取得人们的信任,国家才能立足。根据乙文中的“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可知,吴起与人交往,讲求诚信,一定要等友人来了才吃饭。根据“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可知,诚信对于一个集体的重要,只有做到了诚信,才能让军队信服。由此可知,甲乙两文都强调了“信”的重要。无论对于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国家,都要讲求诚信。只有做到了诚信,才能收获真诚的友谊,才能使集体团结,才能使一个国家繁荣富强。
    【参考译文】
    甲: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些,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两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那么国家就站立不住了。”
    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就等着回去吃饭吧。”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三、(2022·广东汕头·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        
    (2)拥毳衣炉火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客此
    【答案】(1)撑(船)(2)裹、围(3)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4)客居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船);(2)句意为: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拥:裹、围;(3)句意为: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4)句意为:在此地客居。客:名词作动词,客居。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答案】(1)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大雪:名词动用,下大雪。俱:都。绝:消失。(2)重点词语:莫:不要。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更:还。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乙】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满井游记》)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欲出不得/从民欲也 B.若脱笼之鹄/何陋之有
    C.娟然如拭/其人舍然大喜 D.夫不能以游堕事/策之不以其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A.想,想要/愿望;B.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无意义;C.都是“……的样子”之意;D.因为/按照;故选C。
    1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凡 曝 沙 之 鸟 呷 浪 之 鳞 悠 然 自 得 毛 羽 鳞 鬣 之 间 皆 有 喜 气
    【答案】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意为“(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在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曝 沙 之 鸟”偏正结构,应在“鸟”后停顿;“呷浪之鳞”偏正结构,应在“鳞”后停顿;“悠然自得”偏正结构,作谓语,应在“得”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1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两文所写之景特点不同: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______________的特点;乙文则写出了满井早春之景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你从【乙】文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1)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     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乍暖还寒)     (2)①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②淡泊名利,注重亲近大自然的愉悦心情。③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④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之心。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①根据【甲】“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可知景物特点是:清新淡雅(或纯洁静谧、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等;②根据【乙】“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冰层融化、水波粼粼,清澈明亮,柳条抽穗,麦苗初长,可知景物特点是春意盎然(或万物复苏、乍暖还寒、生机勃勃)等。(2)本题考查感情理解。根据【乙】“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天气稍微暖和一些,作者就迫不及待去满井欣赏早春美景,可知他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怀;根据【乙】“高柳夹堤,土膏微润,……麦田浅鬣寸许”,作者细致了描写了自己所见满井春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亲近自然的愉悦心情,这种心情背后是作者淡泊名利的高雅情趣;根据【乙】“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作者远离都市,与数友同游满井,感受自然界的美好景物与勃勃生机,暗含了他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根据【乙】“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作者认为只有自己这样的官职才能既不耽误公事,又可悠游山水,表现了作者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个性。
    【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每年二月花朝节过后,残存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人)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但行不通。每次冒风快速行走,却走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在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这儿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上的薄冰刚刚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波光光亮的样子,水面亮晶晶好像刚刚打开的镜匣,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被擦过一样;鲜艳美好而又明亮妩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开来,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像兽颈上的长毛,高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多,但汲泉水煮茶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但空着手走路也会汗流浃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在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只有我这种清闲的官了吧。而且满井这地方正好接近我的住处,我的郊游打算从这里开始,怎能没有记述?这是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
    四、(2022·广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膜,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B.四时之景不同/至若春和景明
    C.往来而不绝者/猿则百叫无绝 D.晚更号六一居士/即更刮目相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情趣/意图、打算;B.风景/阳光;C.断绝、停止/断绝、停止;D.变更,更改/另外;故选C。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悟) B.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尚且)
    C.遇事不敢忽也(疏忽) D.未尝及文章(涉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A.句意: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寓:寄托。故选A。
    16.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答案】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我所说的宽松,是不做苛刻、急切的事;所说的简易,是不做繁琐细碎的事情罢了。“宽者”与“简者”相对,其后均应断开,“不为苛急”与“不为繁碎”相对,句式结构相同,故在“不为苛急”后面断开。故断句为: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17.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答案】(1)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2)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野芳,野花;发,开放;佳木,好的树木;秀,繁茂。(2)其,代指大家;述,记述;述以文,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文述者”,用文章记述;者,……的人;太守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是太守啊。
    18.下列对于【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欧阳修“处江湖之远”,却能将滁州治理得政通人和,可见其“古仁人”之风。
    B.【乙】文中欧阳修虽然遭遇仕途坎坷,但仍能以百姓为本,尽力搞好政务,可见其堪称良臣。
    C.【甲】文托物言志,处处洒脱豁达,令人神往;【乙】文叙事写人,字里行间充满敬佩之情。
    D.【甲】【乙】两文都讲究衬托,【甲】文中以山水、鸟和滁人衬托太守,【乙】文以百姓衬托欧阳修。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甲】文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应是借景抒情,并非“托物言志”。故选C。
    19.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中欧阳修给你的印象有什么不同?
    【答案】【甲】文中欧阳修随遇而安、与民同乐,从【甲】文中他身处逆境却能娱情山水可见;【乙】文中欧阳修为政宽简、勤政爱民,从【乙】文中他反复阅览旧日办结的案卷、为冤案错案感叹、与文人交流只谈论官吏治事、解释自己为政宽简的原因等内容可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形象分析。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由甲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太守归而宾客从”“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等句子可以看欧阳修出与民同乐、随遇而安的特点。由乙文“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可知,他被贬到夷陵的时候,没有什么事可以打发时间的,就拿出以前的案件卷宗来反复批阅,发现其中冤枉、错误的案子不可胜数,不胜感叹,从中可见他勤政爱民。由“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可知,欧阳修与他们所交谈的,不曾涉及文章,只说政事。再结合“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可知,他解释自己为政宽简的原因,可见他是一个为政宽简、勤政爱民的人。
    【参考译文】
      【甲】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乙】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刚刚被贬到夷陵的时候,没有什么事可以打发时间的,就拿出以前的案件卷宗来反复批阅,发现其中冤枉、错误的案子不可胜数。因此他仰天叹道:“连荒远的小城,尚且如此,天下的混乱就可想而知了”。从那时起,他碰到任何事都不敢疏忽。求学的人请求会见,(欧阳修)与他们所交谈的,不曾涉及文章,只说政事,(欧阳修)说文章只能用来滋益自身的思想,而政事是可以用来帮助别人。凡是他治理过的几个郡,都不显露治理事迹,(他)也不求名声荣誉,为政宽松简易而不纷乱,因此他所到的地方,人民的生活过得很便利。有人问:“为政宽简,而政事并不松弛失误,这是为什么呢?”(欧阳修)回答说:“把放纵当成宽松,把简陋当成简明,那么政事就会松弛失误而使人民受苦。我所说的宽松,是不做苛刻、急切的事;所说的简易,是不做繁琐细碎的事情罢了。”
    五、(2022·内蒙古通辽·二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
    交友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此皆当请于先生,听其所教。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狎①,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推此求之,亦自合见得五七分,更问以审之,宜无所失矣。但恐志趣卑凡,不能克己从善,则益者不期疏而日远,损者不期近而日亲。此须痛加检点而矫革②之,不可荏苒③渐习,自趋小人之域。如此,则虽有贤师长,亦无救拔④自家处矣。
    (选自《朱子家训》)
    注释:①亵狎:轻佻玩忽。②矫革:矫正、革除。③荏苒:时间渐进,推移。④拔:挽救。
    20.解析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人不知而不愠
    (2)思而不学则殆
    (3)博学而笃志
    (4)亦无救拔自家处矣
    【答案】(1)愠:生气,恼怒(2)殆:疑惑(3)笃:坚定(4)处:处境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2)句意: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3)句意: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笃:坚定。(4)句意:也没有办法可以补救自己的处境了。处:处境。
    21.翻译句子。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
    【答案】(1)孔子在河流边感叹道:“离去的一切像河水样流去,日夜不停。”
    (2)凡是那些淳朴宽厚、忠诚诚信、能批评指正我的过失的人,是有益的朋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川,河流;如,像;斯,这样;舍,停止。(2)大凡,凡是;攻,批评;过,过失。
    22.请用“/”符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答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故断句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3.【甲】【乙】两文在交友方面都表达了哪些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要分辨我们所交的朋友是益友还是损友;②要亲近益友,远离损友:③要选取他人的优点进行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由【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知,选择他人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人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由【乙】“交友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可知,交朋友尤其应谨慎选择,要分辨益友还是损友。由【乙】“不能克己从善,则益者不期疏而日远,损者不期近而日亲”可知,朱熹提醒我们一定要近益友,远离损友,否则,“虽有贤师长”,也没有办法可以补救自己了。
    【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交朋友尤其应谨慎选择,虽然都是同学,也不可以没有亲近或疏远的分别。这都应该请示老师,听老师的指导。大抵为人敦厚忠诚信实,能改正自己缺失的,就是有益的朋友。而那些善于逢迎,轻浮、骄慢、随便,引诱人做坏事的,就是有害的朋友。按照这些原则去推求,自然可把握五、七分,再去请示老师,加以辨别,就绝没有错了。只怕志趣低下平庸,不能克制自己去遵循善道,那么有益的朋友不知不觉中会日渐疏远,有害的朋友不知不觉中会日渐亲近,这都必须痛下决心检讨改正,千万不可蹉跎光阴,浸染恶习,日渐趋向小人的境地,到那种地步之时,即使有贤良的师长,也没有办法可以补救自己的处境了。
    六、(2022·上海·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4.甲文的作者是南朝齐梁的思想家___________(人名);乙文的作者是_____朝的文学家柳宗元。
    【答案】陶弘景     唐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南朝齐梁间的思想家,自号华阳隐居。《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案】(1)太阳快要落山了。山中潜游的鱼竞相跃出水面。
    (2)(溪水)像北斗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时隐时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颓:坠落;沉鳞:水中潜流的鱼。(2)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灭可见:时隐时现。
    26.甲文和乙文的作者都寄情山水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但甲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之后所写;乙文的作者则是为_________________而写。
    【答案】心灵净化     摆脱苦闷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目的。两文中的作者都是通过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甲文作者用美景来慰藉自己的好友,是作者隐居生活中感受到的美的体现,是作者在自然山水中得到心灵净化后所写的;乙文作是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时,游历此处所写,是用来慰藉自己的,以此摆脱心灵的苦闷。
    2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的作者着眼于山之雄奇,乙文的作者重点写水之美妙。
    B.甲文中“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使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
    C.乙文中“似与游者相乐”一句,使鱼的自由与人的自由相印成趣。
    D.甲文语言精练,四字成景,意趣横生;乙文语言平淡,情感跌宕错落有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A.由甲文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等可知,作者着眼于山之高、水之净;乙文作者重点写水的清。本项说法错误;C.乙文中“似与游者相乐”一句描绘了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也表现了作者此时喜悦的心情。本项中“人的自由”说法错误;D.乙文多处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语言优美。本项中“乙文语言平淡”说法错误;故选B。
    【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靖,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七、(2022·广东揭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充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①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②贬夷陵令。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司谏:官名,掌议喻规谏。②坐:坐罪,定罪。
    2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峰回路转
    (2)醉翁之意不在酒
    (3)野芳发而幽香
    (4)佳木秀而繁阴
    【答案】(1)回环(2)情趣(3)花(4)茂盛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回,回环。(2)句意: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意,情趣。(3)句意: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花。(4)句意: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秀,茂盛。
    2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答案】(1)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
    (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面对;于,在。者也句式表判断;(2)得,领会;寓,寄托。
    3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时仁宗更用大臣/即更刮目相待
    B.数为帝分别言之/珠可历历数也
    C.帝独奖其敢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今越职而言/越明年
    【答案】C
    【解析】A.更换,变更\另,另外;B.多次\计数;C.唯独\唯独;D.越过\到,及;故选C。
    31.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同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爽陵令
    【答案】修贻书贵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解析】考查断句。句意为:为此欧阳修写信给高若讷,对他进行谴责,说他不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上交皇帝,因为这事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可根据句意断句为:修贻书贵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32.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请说说两篇文章发生的时间有何关联?
    (2)欧阳修为人处世在【甲】【乙】两文中有何不同?
    【答案】(1)【甲】文欧阳修是被贬去滁州后,【乙】文欧阳修是被贬滁州前。
    (2)【甲】文他乐观豁达,政事宽简,与民同乐。【乙】文他在朝廷中支持正义,敢于说话,深得皇上信任。
    【解析】(1)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乙文中的“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可知,乙文写于欧阳修被贬滁州前。甲文写的是欧阳修被贬滁州之后,因为他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所以百姓才会和太守一起去游玩,体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2)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甲:欧阳修被贬滁洲,却毫无颓唐之意,他勤于政事,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太守出游,众人跟随,尽享山水之乐。由此可见他的乐观豁达,政事宽简。根据末段中的“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他有着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乙:根据乙文中的“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可知,他在朝廷中支持正义。根据“既多所张弛,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可知,他敢于向皇帝进言。根据“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他深受皇帝信任。
    【参考译文】
    甲: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奏章解救他,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为此欧阳修写信给高若讷,对他进行谴责,说他不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上交皇帝,因为这事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当宋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朝廷增加了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第一个在入选的行列。他每次进见,宋仁宗都拿治国理政的事向他请教询问,咨询他哪些措施应该施行。因其时国家政事之许多方面都在从事改革。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一些好人难以获胜,便也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欧阳修议论政事恳切率直,别人把他看作仇敌。唯独皇帝奖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服。正赶上保州士兵叛乱,朝廷任命欧阳修担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欧阳修当初在滁州时,别号醉翁,晚年改号为六一居士。
    八、(2022·辽宁大连·一模)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恳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官职,从权制②,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③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2)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④矣。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
    【注释】①仪轨:礼仪制度。②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③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④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3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抚百姓 
    【答案】(1)罚 (2)遗憾 (3)安抚、抚慰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刑:罚。(2)句意: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恨:遗憾。(3)句意:安抚百姓。抚:安抚、抚慰。
    3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悉以咨之                可以一战(《曹别论战》)
    B.先帝称之曰能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C.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D.可谓识治之良才             秦王谓唐雎曰(《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A.以:介词,拿来/介词,凭借;B.之:代词,他/助词,的;C.为:动词,担任/动词,担任;D.谓:动词,称得上/动词,对……说;故选C。
    35.(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B.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C.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D.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句意:他因此在整个蜀国,(人们)都敬畏和爱戴他,施行的刑法政令虽然很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这是因为他做事公正和劝勉告诫明确的缘故。“终于邦域之内”指全国范围内,“咸畏而爱之”写人们对诸葛亮的态度,“刑政虽峻而无怨者”写诸葛亮治理的效果,“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说明了人们爱戴他、无怨言的原因。故断为: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故选D。
    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段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答案】(1)以显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不应当私心偏袒,使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2)善行无论多么小,没有不奖赏的;恶行无论多么细,没有不处罚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以:用来;平明之理:公平清明的治理;内外异法: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2)无微:无论多么小;纤:细小;贬:处罚。
    37.(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
    【答案】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了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在甲文有多处体现。根据甲文第一段的内容可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建议后主能做到严明赏罚,说明他有政治眼光和处理政务的能力。第二段和第三段,他向后主推荐了几位政治和军事上的人才,希望后主能多多提拔他们,多听他们的意见,这是他向后主提出建议:要任人唯贤,广开言路。第四段他以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旧事告诫后主应做到亲贤臣,远小人,说明他善于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具有远见卓识。这些都说明诸葛亮确实是“识治之良才”。
    【参考译文】
    (甲):
    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乙):
    诸葛亮担任丞相期间,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他以诚待人,做事公道。凡精忠为国、济世安民的人,即使是他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触犯国法、玩忽职守的人,即使是自己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坦白自首、勇于自新的人,即使罪行很重也要从宽发落;巧言令色、文过饰非的人,即使罪行轻微也要加以严惩。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微不足道的过错都予以严惩。他精通各项事务,善于找到问题的要害与关键。他讲求名实相符、言行一致,对于那些虚伪狡诈之人决不录用。他因此在整个蜀国,(人们)都敬畏和爱戴他,施行的刑法政令虽然很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这是因为他做事公正和劝勉告诫明确的缘故。诸葛亮可以说是一个精通治国之道的良材,堪和管仲、萧何这类杰出的政治家相匹敌。
    相关试卷

    重点04 文言文对比阅读-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重点04 文言文对比阅读-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古文阅读],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点04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重点04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重点04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重点04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点02 课内文言文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重点02 课内文言文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重点02课内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重点02课内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