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考202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详解+精练学案——专题06 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含义(原卷版+解析版) 学案 3 次下载
- 【备考202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详解+精练学案——专题07 判断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原卷版+解析版) 学案 4 次下载
- 【备考202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详解+精练学案——专题08 关注细节描写,分析人物作用(原卷版+解析版) 学案 3 次下载
- 【备考202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详解+精练学案——专题09 辨析环境描写,分析句段作用(原卷版+解析版) 学案 3 次下载
- 【备考202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详解+精练学案——专题11++判断表达方式,分析具体作用(原卷版+解析版) 学案 3 次下载
【备考202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详解+精练学案——专题12 分析表现手法,阐述具体作用(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专题13:领悟文章内容,解答感悟启示
考点13:领悟文章内容,解答感悟启示
【考情梳理】
记叙文阅读中,往往有一道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这类开放性试题,往往要求考生对所给材料准确把握,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将其迁移到答题过程中来。
【出题角度】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就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核安全问题等提出解决办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广告语等。
7.对选文内容和链接材料等进行探究发现。
这类开放性试题,答案具有多元性和不唯一性,不仅考查理解能力,而且考查表达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拓展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空间,鼓励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答题思路】
题型 | 答题思路 |
1.谈感悟类
| 首先,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结合题干要求写出相关感悟和启示。 |
2.评说类 | 弄清题目要求从哪个角度来发表个性化见解,自圆其说,有的放矢地答题。 |
3.探究类
| 从内容、主旨等方面切入,找出材料与选文相同或不同,相近或相反之处,最后归纳出相关结论。 |
4.想象类
| 注意从人物的具体言行出发,做到合情合理,人物的所想、所言、所行应是从原文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不要给人“画蛇添足”之感。 |
专项练习
一、(2021·安徽亳州·统考一模)
需要我做点什么吗?
李良旭
①父母已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了,但依然精神矍铄,步履稳健。我发现,每次回家,两位老人总是讪讪地问道:“需要我们给你做点什么吗?”
②我揶揄地说道:“你们这么大岁数了,能帮我什么忙?”两老没被我逗乐,反而叹了一口气,他们的眼睛里有一种憧憬和向往,又有一种深深的失落。
③我忽然感到,让父母觉得自己不中用了,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伤害。做父母的,总希望能为孩子做点什么,这是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一种力量和信心。
④再去看望父母,母亲又讪讪地问道“需要我们给你做点什么吗?”我有些腼腆地说道:“妈,您过去做的鞋垫又柔软又暖和,可现在买的鞋垫穿不了几天就破了,一点也不适用,妈,您还能为我做一双鞋垫吗?”母亲眼睛里顿时闪烁着惊喜的光芒,连声说道:“能做!能做!”说完,母亲就开始帮我做鞋垫,母亲一下忙碌起来。
⑤父亲在一旁,看到母亲帮我做鞋垫,眼睛里满是羡慕,甚至还有一丝妒嫉。父亲讪讪地问道:你需要我做点什么吗?”我有些为难地说:“爸,家里的刀已钝了,过去家里的菜刀一直是您磨的,现在您还能磨吗?”爸爸兴奋地说道:“能啊!能啊!我磨的刀,刀口既锋利又好用,记着,下次来把菜刀带来,我帮你磨,保证好用!”父亲边说,还边向我比划着磨刀的动作,惟妙惟肖。
⑥听说我有事需要父母帮忙,家里时萦绕着一种喜庆气氛,屋子里,有了一缕明媚和甜蜜。
⑦从此,每次回家,母亲总是一边做着鞋垫,一边拿出一双双鞋垫,说道:“这双是你的,这双是媳妇的,这双是孙子的,这双是孙媳妇的。”拿着这一双双母亲亲手做的鞋垫,我连忙说道:“妈,您慢慢做,别累了。”母亲含嗔道:“我一点都不累,孩子啊,不知怎地,自从我给你们做鞋垫,这日子每天过得都是那么充实和有趣,我好像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母亲说着,忍不住笑出声来。
⑧厨房里,传来一阵阵“霍、霍”声,声音很有节奏,像一段慷慨激昂的旋律。那是父亲正在磨刀。听得出,父亲磨得很有力,还像我小时候听到父亲的磨刀声。
⑨听着、听着,我的眼睛忽然有些湿润了。我多想就这样一直听到父亲这“霍、霍”磨刀声。这声音听起来就像是父亲那有力的心跳;我多想让母亲一直为我们做着鞋垫,那鞋垫,永远流淌着母亲的体温。
⑩如果说这世上的孝有千万种,那么,这种“啃”老,也是一种孝。它“啃”出了亲情、“啃”出了关爱、“啃”出了天长地久的温暖和感动。
1.根据提示概括文中“我”与父母的情感变化。
“我”一一
初次请求父母帮忙时: 看到父母卖力帮忙时:
父母——
孩子说不需要帮忙时: 孩子拜托帮忙时:
2.请按要求赏析。
①我揶揄地说道:“你们这么大岁数了,能帮我什么忙?”(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厨房里,传来一阵阵“霍、霍”声,声音很有节奏,像一段慷慨激昂的旋律。(从修辞角度赏析)
3.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说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
4.生活中,“啃老”是被人们批判的一种社会问题,请你联系生活,结合原文谈谈你对文中“啃老”的理解。
二、(2021·广东广州·华南师大附中校考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咐
孙犁
情节提示:水生是八路军的副指导员,他已经八年没有回家乡了,一场大战前他特意绕道回家去看看。
他悠闲地走着,四面八方观看着,铁路旁边并排的炮楼,有的已经拆毀,破墙上洒落了一片鸟粪。铁路两旁的柳树黄了叶子,随着铁轨伸展到远远的北方。一列火车正从那里慢慢地滚过来,惨叫,吐着白雾。
一时,八年的战斗景象涌到心里来。他笑了一笑想,现在应该把这些事情暂时地忘记,集中精神看一看家乡的风土人情吧。他想享受一个人在特别兴奋时的愉快心情,于是看看麦地,又看看天,看看周围那像深蓝淡墨涂成的村庄图画。这里离他的家不过九十里路,一天的路程。今天晩上,就可以到家了。
不久,他觉得这种感情有些做作。心里面并不那么激动。幼小的时候,离开家半月十天,当黄昏的时候走近了自己的村庄,望见自己家里烟囱上冒起的袅袅的轻烟,心里就醉了。
水生的家在白洋淀边上。
家近了,就进家了,家对他不是吸引,却是一阵心烦意乱。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的确实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是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
黄昏的时候,他看到了自己的家门,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关闭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进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到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在前面,到屋里去点灯。水生在院里停了停。他听着女人忙乱地打火,灯光闪在窗户上了,女人喊:“进来吧!还做客吗?”
女人在叫唤着一个孩子,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一天价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水生说:“来,我抱抱。”
女人把孩子送到他怀里,八九岁的女孩子竟有这么重。那孩子从睡梦里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这个“八路”。女人转身拾掇着炕上的纺车线子等等东西。
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还睡去吧。”
孩子却圆睁着两眼,再也睡不着。
水生靠在炕头上。外面起了风,风吹着院里那棵小槐树,月光射到窗纸上来。水生觉得这屋里是很暖和的,在黑影里问那孩子:“你叫什么?”“小平。”“几岁了?”
女人在外边拉着风箱说:“别告诉他,他不记的吗?”
孩子回答说:“八岁。”
“想我吗?”“想你。想你,你不来。”孩子笑着说。
女人在外边也笑了。说:“真的!你也想过家吗?”
水生说:“想过。”
“在什么时候?”“闲着的时候。”“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你这几年不容易呀?”“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
“嗯?我容易,”她有些气愤地说着,把饭端上来,放在炕上:“爹是顶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她坐在一边看着水生吃饭,看不见他吃饭的样子八年了。水生想起父亲,胡乱吃了点,就放下了。
从窗户上那块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的冰花,知道夜已经深了。
“你能在家住几天?”“就是这一晚上。我是请假绕道来看望你。”
“为什么不早些说?”“还没顾着啊!”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半天,她说:
“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
“你去看看,爹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呆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老年人照顾了咱们全家。这是什么日子呀?整天价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的惟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么冷,多么热,他老人家背着孩子逃跑,累的痰喘咳嗽。是这个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他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站在床子后尾,撑起了竿。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竿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大雾笼罩着水淀,只有眼前几丈远的冰道可以望见。河两岸残留的芦苇上的霜花飒飒飘落,人的衣服上立时变成银白色。她用一块长的黑布紧紧把头发包住,冰床像飞一样前进,好像离开了冰面行走。她的围巾的两头飘到后面去,风正从她的前面吹来。她连撑几竿,然后直起身子来向水生一笑。她的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小小的冰床像离开了强弩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前面打起团团的旋花。前面有一条窄窄的水沟,水在冰缝里汹汹地流,她只说了一声“小心”,两脚轻轻地一用劲,冰床就抬起头来,窜过去了。
水生警告她说:“你慢一些,疯了?擦破了鼻子就不闹了。”
“不会。这是从小玩熟的东西。在这八年里,你知道我用这床子,送过多少次八路军?
“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敌人在这里,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得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他望着呆呆站在冰上的女人说:“你们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
女人忍住眼泪,笑着说:
“快去你的吧!我们不冷。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5.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情节。
6.在回家的路上,水生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分点概述。
7.分析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一列火车正从那里慢慢地滚过来,惨叫,吐着白雾。
(2)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
8.下面的链接材料选自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蒲柳人家》,请与本文画线部分的内容比较,简要回答这两位农村妇女(文中女人可称为“水生媳妇”)有什么不同特点,文章分别用什么手法刻画出她们的形象。
【链接材料】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思放行。
9.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中的“爹”既然已经去世,就无需用太多笔墨去提及。你是否赞成这种说法?为什么?
三、(2021·安徽合肥·统考一模)
柿子树
山本家的院子里长了一棵柿子树,已是一棵老树了,枝杈飞张开来,有几枝探出院外,横在小道的上空。
柿子树开花后不久,便结了小小的青果。这些青果经受着阳光雨露,在你不知不觉之中长大了,我将伸出院外的枝上所结的柿子很仔细地数了一下,共二十八颗。
秋天来了,柿子在秋阳之下,一盏一盏地红红地亮起来,那横到路上的枝头上的柿子一下子就能数清了。从夏天到现在,它们( )不少一颗,还是二十八颗。
柿子终于成熟了。它们沉甸甸地坠着,将枝头坠弯了。几乎颗颗都能摸着。我想:这些灯笼,早晚会一盏一盏地被摘掉的,最后只剩下几根铁一样的黑枝。
然而,—星期过去了,枝上依然是二十八颗柿子。
又过去了十天,枝上还是二十八颗柿子。
那天,我在枝下仰望着这些熟得亮闪闪的柿子,觉得这个世界有点不可思议。
十多年前我家也有一棵柿子树——
柿子树长得很快,只一年,就蹿得比我还高。又过了一年。这一年春天,在还带有几分寒意的日子里,我们家的柿子树居然开出了几十朵花。在枝头上很漂亮地开放了好几天,直到它们结出了小小的青果。
没等成熟,西头的天龙便来偷摘了四颗,我和他打了一架,他妈妈找我妈吵了一顿……后来,这棵柿子树使我们家接连几次陷入了邻里的纠纷。最后,柿子树上,只留下了三颗成熟的柿子。
我将这三颗柿子分别做做了安排:一颗送给我的语文老师(我的作文好,是因为她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一颗送给摆渡的乔老头(我每天,总要让他摆渡上学),一颗留着全家人分吃(从柿子挂果到今天,全家人都在为这棵柿子树操心)。
三颗柿子挂在光秃秃的枝头上,十分耀眼。
母亲说:“早点摘下吧。”
“不,还是让它们在树上挂几天吧,挂在树上好看。”我说。
瘦瘦的一棵柿子树上,挂了三只在阳光下变成半透明的柿子,成了我家小院一景。因为这一景,我家本很贫乏的院子,就有了一份无言的乐趣。
几只喜鹊总想来啄那三颗柿子。几个妹妹就轮流着坐在门槛上吓唬它们。
这天夜里,我被人推醒了,睁眼一看,隐约觉得是母亲。她轻声说:“院里好像有动静。”
我翻身下床,只穿了一条裤衩,赤着上身,哗啦抽掉门栓,夺门而出,只见一个人影一跃,从院里爬上墙头,我哆嗦着发一声喊:“抓小偷!”那人影便滑落到院墙那边去了。
我打开院门追出来,就见朦胧的月光下有个人影斜穿过庄稼地,消失于夜色之中。
我回到院子里,看到那棵柿子树已一果不存,干巴巴地站在苍白的月光下。
晚上,月色凄清。我用斧头将这棵柿子树砍倒了……
前些天去前川先生的家拜访,我说起了山本家的柿子树,并将我对当地民风的赞赏,告诉了前川先生。然而,我没有想到前川先生听罢之后,( )叹息了一声,说:“我倒希望有人来摘这些柿子呢。”我不免惊讶。
前川先生将双手平放在双膝上:“许多年前,我家的院子里也长了一棵柿子树。柿子成熟时,有许多上学的孩子从这里路过,他们就会进来摘柿子,我一边帮他们摘,一边说,摘吧摘吧,多吃几颗。看着他们吃得满嘴是沛子汁,我们全家人都很高兴。到院门口说,放了学再来吃。可是现在,这温馨的时光已永远地逝去了。你说得对,那挂在枝头上的柿子,是不会有人偷摘一颗的,但那一树的柿子,竟没有一个人来摘,那柿子树不也太寂寞了吗?”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心中回味着前川先生的话。他使我忽然面对着价值选择的两难困境,不知何是好了。
我又见到了山本家的柿子树。我( )地感到那一树的柿子美丽得有些苍凉。它孤独地立着,徒有一树好好的果实。我绝不能接受我家那棵柿子树的遭遇,但我对本以欣赏之心看待的山本家的柿子树的处境,也在心底深处长出悲哀之情。
秋深了,山本家柿子树上的柿子,终于在等待中再也坚持不住了,只要有一阵风吹来,就会从枝上脱落下三两颗,直跌在地上。那柿子实在熟透了,跌在地上,顿作糊状,像一摊摊废弃了的颜色。
(有删改)
10.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突然 竟然 居然 B.竟然 突然 居然
C.居然 竟然 突然 D.居然 突然 竟然
11.从全文看,作者写“我”家里的柿子树的记叙顺序是什么?写这部分的内容有何作用?
12.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1)我回到院子里,看到那棵柿子树已一果不存,干巴巴地站在苍白的月光下。(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2)我翻身下床,只穿了一条裤衩,赤着上身,哗啦抽掉门栓,夺门而出。(从描写方法角度)
13.“但我对本以欣赏之心看待的山本家的柿子树的处境,也在心底深处长出悲哀之情。”在这句话中,作者为何原本会欣赏?现在又为何会感到“悲哀”?
14.依据文中三棵柿子树所结果实的不同经历,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给你带来哪些人生启示。
四、(2021·山东德州·统考二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的光
李御
①列车载着一千多名工人,穿山越岭,向鄂西南的一个工地进发。车至乌龙泉火车站,已是夜晚。火车停下来,我随大伙儿走下车厢在站台透气。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我看到了站台前方的一片灯光。那片灯光再往前,就是武汉市区光的海洋。从豆灯如萤的山村,一下走进这光的世界,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②一位巡道大叔路过,好奇地问道:“小伙子,看什么哩?”
③“看光!远处的光。”
④大叔乐了,说:“我天天晚上在站台里,也没觉得这光有啥值得看的。”
⑤我激动地告诉他:“我们那个山村,只有煤油灯,还得省着用。这里不一样,这光,一眼看不到边。”
⑥大叔听了,没有再笑,反而很热情地对我说:“那你多看看吧。”
⑦这好多年前发生的一幕,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后来,被这片光吸引,我考入了武汉的一所大学,开始与这座我为之动心的城市朝夕相处。
⑧晚上从图书馆出来,我总会在喻家山下的校园内漫步徜徉,看路边的树木,看盛开的花草。但更上心的,是看路旁那一盏盏路灯,看路灯所发出的柔和温馨的光。周末的晚上,我有时也会去学校旁边的街市,静观那些居民区的万家灯火。
⑨在校时,因囊中羞涩,很少上街品尝武汉小吃记得有一回,给一家报纸投稿,得了十多元稿费,我便邀约室友去大东门小吃街。那次我们品尝了不下十种小吃,热干面自不待言,春卷、豆皮、欢喜坨、锅贴,我们都尝了尝。那份难得的口福,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天晚上,从大东门小吃街回学校,我们踏着一地月光,唱着当时流行的歌曲,心满意足,其乐融虫。
⑩这座城市,处处与光有关。还记得当年离学校一站多路,有一个破旧的居民区,烂泥田、杂草地簇拥在颠簸的道路两旁。此地,原叫鲁巷。后来,这里变成了光谷高科技产业园,园区里诞生、开花结果的高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说到“鲁巷”,人们已慢慢淡忘,但说到“光谷”,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耳熟能详。现在的光谷,成了武汉市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成了居住、休闲、购物的热门之地。
⑪大学毕业后,我在这座城市定居,接触最多的是这座城市里的人。
⑫前些年,我因脚烫伤,在家休息。准备做晚饭时,发现液化气瓶没气了。那时还没用上管道天然气,无奈之下,我给认识不久的出租车司机熊师傅的寻呼机发了一条信息。没想到,一刻钟后,熊师傅就扛着煤气罐“吭哧吭哧”上了楼。
⑬我赶忙道谢,请熊师傅喝茶。“喝什么茶哟,我还要跑生意!”熊师傅粗声大气。
⑭我把换气的钱的士费、搬上六楼的辛苦费一起递给熊师傅。换气的钱他收了,其它一概拒收。还是那副粗门大嗓:“你这个人好啰嗦,一点小事,我还收钱?”
⑮熊师傅麻利地帮我换上气罐,然后扛上空气罐下楼。临走时,丢下一句话,依然气高声大:“你脚没好之前,莫到处晃,有事打招呼。”
⑯粗门大嗓的背后,是一份豪气与仗义。这也是我对武汉人的印象。
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这座城市彰显了英雄本色。太多的英雄群体与个体,太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每时每刻都在涌现。当我从媒体上了解到这些人物与故事时,我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我知道,武汉人就是这样——敢打善拼,是英雄的人民。
⑱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小区的普通保安,名叫黄和义,快六十岁了。疫情防控期间,他组织买菜、送菜,给老人送药,有求必应。大年初一,一家业主发现楼上漏水,而楼上的住户在国外。那位住户向黄和义求助,告知黄和义钥匙放在二十公里以外的亲戚家。许多交通工具停摆,黄和义四处打电话求人,终于取回了钥匙,开门修好了漏水管道,为楼下住户救了急。大年初二,小区一位老人发高烧、咳嗽不止。黄和义知道后,热心帮忙联系急救车将老人送院治疗。黄和义三个多月没有回家,吃住都在小区保安室。
⑲后来,我见到他,对他说:“老黄,你真不容易呀!”
⑳黄和义笑了笑说:“也没啥,大事来了,大家一起扛!”
㉑从来到这座城市求学,再在这座城市安家、立业、定居,一晃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相处,我越发感到,无论是熊师傅,还是黄和义,他们就像是这座城市的一点点微光。虽然微小,但汇聚在一起,就让这座城市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变得更加光彩夺目。
㉒难忘这江城之光。而我自己,也想成为这座城市里温暖的一点微光。
(《人民日报》2021年02月01日第20版)
15.全文,说说文章以“江城的光”为标题的作用。
16.“从豆灯如萤的山村,一下走进这光的世界,让我有些不知所措。”我为什么会对巡道大叔没觉得有啥看的“光”不知所措?请结合第①-⑦自然段内容概括。
17.第⑪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18.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⑮段中的划线的句子。
19.文章结尾写道:“难忘这江城之光。而我自己,也想成为这座城市里温暖的一点微光。”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结合下面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成为“一点微光”。
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
你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
“微光会吸引微光,然后一起发光,这种光才能把阴霾照亮。”
每个人,都可以做那一束真实的微光。
——节选自2020央视元宵晚会朗诵《你的样子》
五、(2021·河北石家庄·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7号考场
①晓瑛老师去考务办领了试卷,沿着西楼梯快速上楼。37 号考场设在6楼的最东头。她一边走一边嘀咕:“哎,又是这个考场!”抬头看到场标,她放轻脚步,免得高跟鞋发出“哒哒”声。
②走进考场,走上讲台,晓瑛老师刚把试卷放在讲桌上,底下就传来一阵低低的笑声。她环视教室,几个孩子正盯着一个胖女孩窃笑呢。哦,又是那个胖女孩。只见胖女孩将笔戳在鼻尖上,眼睛直视讲台,嘴角上翘,对那几个嘲笑她的孩子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晓瑛老师对地感到又可气又可笑。几个发笑孩子的视线,被晓瑛老师的目光逼了回去,可那笑的表情线还未褪去,就那样僵在脸上,有点儿滑稽。晓瑛老师强调了考场纪律,迅速分发试卷,然后站在讲台上,习惯性地清点人数。“抓紧时间答卷!”巡场的主任进来,喊了一声。几个还未拿起笔的孩子被吓了一跳,赶紧抓住笔,做审题状。等主任后脚刚刚迈出教室,那几个孩子就搁笔了。
③晓瑛老师无奈地摇摇头:“哎,这个尾考场!”考场是按照成绩编排的,尖子生们自然被编排在前面的考场,而到了尾考场,便是“困难户”云集。
④“36个男生,12 个女生。”晓瑛老师很快统计出了男女生人数,“救救男孩!”她忽然想起了教育家孙云晓教授的呼吁。有几个男生草草填写了班级、考号和姓名,就放了笔,不住地侧眼看墙上的石英钟。“这才开考呢。”晓瑛心里想着,就又提示一遍认真答卷。几个孩子抬抬慵懒的眼皮,瞅瞅晓瑛老师,无可奈何地拿起笔,但很快就放下了。有一个干脆趴桌子上,不动了。难怪,这一场考的是数学,不会做,胡编乱造又不得分。等了一会儿,晓瑛老师看那个趴着的孩子还未抬头,就走过去,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那孩子抬起头来。“你怎么还不做题呢?”晓瑛老师问。“不会做。”回答干脆利落。坐在男孩后排的胖女孩,听到晓瑛老师的话,抬头向晓瑛老师笑了笑。
⑤晓瑛老师对这个胖女孩印象深刻。期中考试时,自己就监考尾考场,收卷的时候,这个胖女孩伸脚绊了后排起来收卷的男生一脚。男生一个翅趄,惹得周围学生一阵哄笑。那个男生是晓瑛老师班上的,他把试卷交到老师手里后,状告胖女孩:“老师,她伸脚绊我!”而胖女孩却一脸不屑的样子,瞅着晓瑛老师,目光带着挑衅。晓瑛老师不满地瞪了胖女孩一眼,对男孩说:“男子汉,学会宽容。明白吗?”男孩会意地点点头,回了座位。
⑥考场是混编的,一个考场中晓瑛老师认识的学生不多。瞅着这些学习“困难户”,心里有不可言喻的滋味。她的眼光在孩子们之间徘徊,定定地落在一个男孩的脸上。只见他眉头紧锁,努力思考的样子。他叫王钧,四班的学生,晓瑛曾代四班班主任两天。正好要求各班发展团员,很多人都写了申请书,可名额有限。晓瑛老师便组织学生投票,以便确定名单。乎晓瑛老师意料的是,成绩一般的王钧榜上有名,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反而落选。“大家对这个名单有异议吗?”整理出名单,她征求大家意见。“没有异议!”声音很大。课后,几个学生告诉晓瑛老师,王钧对班级和同学的事情可热心了。
⑦晓瑛老师又在考场中看到几个较为熟悉的脸庞。有两个男孩,经常去办公室里询问:“老师,有垃圾吗?”要是有,他们便会抢着去扔掉。还有一个孩子,常常将老师落在教室的东西送回办公室。只是晓瑛一直不知道这几个孩子的姓名。想着这些事,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很快收卷的铃声响起了。
⑧“老师,我收这一排吧?”胖女孩举手请缨。平时都是坐最后排的学生收卷,胖女孩未坐最后排。晓瑛看着她焦急而真诚的目光,朝她点点头。胖女孩像是出征的将军接到命令一般,呼地站起,转身,从后排开始收卷。很快,胖女孩走到讲桌前,将试卷整理好,双手递到晓瑛老师手中,莞尔一笑。
⑨晓瑛老师带着试卷,走出了37 号考场,心里一阵释然。窗外,阳光灿烂,似乎传来那一丛不知名的小草拔节舒叶的声音。
20.第①段在选文中有何作用?
21.选文多次写到“胖女孩”,晓瑛老师对“胖女孩”的态度有何变化?
22.说说选文第②段中画横线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几个发笑孩子的视线,被晓瑛老师的目光逼了回去,可那笑的表情线还未褪去,就那样僵在脸上,有点儿滑稽。
23.选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读文后的感悟。
【备考202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详解+精练学案——专题11++判断表达方式,分析具体作用(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备考202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详解+精练学案——专题11++判断表达方式,分析具体作用(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11判断表达方式分析具体作用解析版docx、专题11判断表达方式分析具体作用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考202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详解+精练学案——专题09 辨析环境描写,分析句段作用(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备考202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详解+精练学案——专题09 辨析环境描写,分析句段作用(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10分析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解析版docx、专题10分析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考202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详解+精练学案——专题08 关注细节描写,分析人物作用(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备考202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详解+精练学案——专题08 关注细节描写,分析人物作用(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08关注细节描写分析人物作用解析版docx、专题08关注细节描写分析人物作用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