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精品】最新五年级语文阅读与作文专题讲义
五年级语文阅读与作文专题讲义:03写景类阅读
展开五年级精品专题系列03写景类阅读
写景文章阅读要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文章
类别
描写顺序 文章层次
思想
情感
1.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写景的文章一般有三类。
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
一类是描写生活中见到的自然景象,如风、雷、雪等;
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
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2.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阅读写景文章时,要分析它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一般来说,描写的对象是固定的,作者常常采取这样几种顺序:
①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一般以参观游览的行进顺序换景。
②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随着时间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变化。
③按空间顺序来写。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
④按景物的不同类别来写。
3.理解写景文章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
一是总分结构。表现形式为:总—分、分—总、总—分—总。
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移动来采写。
注意文中明显的“提示语”,如向前走,拐弯了,过河了……仔细看,你会找到的!
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中一般都有明显的“提示语”,告诉你作者走动了,笔下的景变了;或者是观察点移动,把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
[来源:]
4.体会写景文章的思想感情
通常说来,写景没有单纯的写景。写景总是为抒发作者的情感服务的。
阅读写景文章,都必须明确作者决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感情,感染读者。
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认识感受和细腻的内心世界,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
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应把握的重点。
【例题精讲】
第一场雪
前天,气象台发布了强大的冷空气即将南下的消息;昨天,从辽远的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就侵入了胶东半岛。
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一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
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开始还伴着一阵儿小雨,不久就只见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面上一会儿就白了。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就万籁俱寂,只听得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树木的枯枝被雪压断了,偶尔咯吱一声响。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今天早晨 天放晴了 太阳出来了 推开门一看 嗬 好大的雪啊 山川 河流 树木 房屋 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 万里江山 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籁籁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大街上的积雪足有一尺多深,人踩上去,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个话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并不是一句迷信的成语。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融化了的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我相信这一场十分及时的大雪,一定会促进明年春季作物,尤其是小麦的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做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明春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1、文章类别:描写生活中的自然景象雪
2、描写的顺序:时间顺序,文章的第1、2自然段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做的时候可以让学生
自己圈画出来)
3、文章的结构层次:(根据时间顺序引导学生自己划分)
4、文章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思考本文的情感进而引导到同类文章的情感)
1、给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第二自然段按 顺序写出了 。
3、这第一场雪的特点是:
4、作者由第一场雪想到了什么?
【答案】1、。,,。,!!、、,,,。
2、时间 从清早到黄昏天气变化
3、雪大,时间长,美
4、来年丰收
游乐山
妈妈的故乡四川有一处中外闻名的游览胜地——乐山。今年暑假和妈妈一起回家乡,我有幸游览了乐山。
清早,我们由乐山城乘汽艇沿江而下,来到乌龙山。乌龙山四面环水,孤峰兀立,山上树木繁茂,翠竹成荫,山壁陡峭,江流澎湃。
我们离船登岸来到乌龙寺,乌龙寺坐落在乌龙山顶。门楣正中高悬金匾,门上雕刻着十分精美的花卉图案,显得富丽堂皇。寺内主要建筑有弥陀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方丈室等,这些建筑结构严谨,庄严雄伟。
沿着石铺小路下了山,过铁索桥,来到雄伟秀丽的凌云山。凌云山文物古迹丰富,历史名人题咏遍山皆是。加上寺宇辉煌,并有世界最大的石佛,因此自古以来有“天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州,嘉州山水在凌云”的美誉。险峻的凌云栈道下,奔腾的江水不时地冲击着山石,十分壮观。
顺着凌云栈道,我们来到大佛脚下。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佛像依凌云山西壁凿岩而成,坐东面西。佛像高71米,鼻长5.6米,单只脚面可坐百余人。大佛背山面水,一双慧眼远眺峨眉,近观乌龙,双眼欲睁似闭,神态端庄慈祥,真是形神兼备。其雕刻的精细,实在令人惊叹。
夕阳西沉,乐山奇景我们尽收眼底。我为祖国有如此辉煌灿烂的历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1.本文的记叙顺序是( )。
A.时间变化
B.地点变化
C.事情的发展
2.依次填出作者参观的景物。
乐山城——( )——( )——( )——( )
3.用“____”画出第5自然段中描写大佛高大的句子,用“~~”画出这段中描写大佛神态的句子。
4.短文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B
2.乌龙山 乌龙寺 凌云山 乐山大佛
3.佛像高71米,鼻长5.6米,单只脚面可坐百余人。
大佛背山面水,一双慧眼远眺峨眉,近观乌龙,双眼欲睁似闭,神态端庄慈祥,真是形神兼备。
4.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
夜游雁荡山
暮色浓浓,景物朦胧。这浓,浓得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巨大的黑纱;那朦胧,又使人感到神秘。 [来源:ZXXK]
我站在灵峰招待所门口,抬头看山峰,不禁连连叫绝!刚才阳光还未退去,我只感到山峰像刀削斧劈,十分奇特,现在更出奇了。你说暮色浓浓,山峰却轮廓分明;你说景色分明,却又朦朦胧胧。你就先看看合掌峰吧。站在灵峰寺右角看它像一只雄鹰,再看它那锋利的嘴,假如有人去偷神殿的圣器,它一定会扑过去啄他;它那剑翅的神态,仿佛丢一块石头过去,它就会展翅向你扑来。∥
我一边看一边想,这奇妙的景色不正是来自朦胧吗?如果不是暮色。那山峰所化成的形象就不会这样逼真。我怀着浓厚的兴趣,随着人们走到塔头岭看双笋峰。向西看,山峰像一个梳了发髻的老妇,那眉毛、眼睛、鼻子和没有牙齿的干瘪的嘴巴都十分逼真。她仿佛要与我诉说家务,讲讲儿媳妇的贤惠,儿子的孝顺,邻居的和睦;要与我讲讲现在的生活好起来了,还想多活几十年。再向东南方走过去,老妇隐去了,出来一位老头。这是一位蓄了长须的老头,他立在高山上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月亮出来了,云有时把月亮遮得忽明忽暗的,光线的变化使老头的胡须仿佛微微飘动了。
顺着山坡下去,老头归去了,出来一个老僧,在拱着手拜月。故而当地人称这“三景”是婆婆峰、老头峰、僧拜峰。∥
把山地铺了一层银,我小心地踏着银光,唯恐把这月光踏碎,破坏了这朦朦胧胧的美。我去看金鸡峰。峰的形状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他躲在暮色里探头探脑地窥视对面的山峰,仿佛在和谁捉迷藏。又走了几步,只见一只犀牛正伸长脖子在望月亮,这就是犀牛峰了。∥ [来源:Z|xx|k.Com]
我意犹未尽,只听见有人大叫:“回去了,回去了!”就不自觉地跟了过去,见许多人上了车,我看看车头上的字,都是温州市、乐清县几个单位的。他们特地来夜游雁荡山的,我本是因为时间紧才不得已夜游雁荡山,想不到雁荡山的夜景是这么的迷人。∥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敛翅:
②窥视:
2、按划分的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3、回答问题。 [来源:学_科_网]
①作者夜游雁荡山时看到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②作者走到塔头岭看双笋峰,为什么山峰一会儿像老妇,一会儿像老头,一会儿像老僧?
【答案】1.敛翅:收起翅膀。窥视:躲在一边偷偷的看。
2.第一段:总写雁荡山峰在暮色下的奇妙。
第二段:细致地描写了暮色下双笋峰在不同的明暗光线下不同的美景变化。
第三段:描写月光朦胧下的金鸡峰的形象。
第四段:想不到雁荡山的夜景是这么的迷人。
3.(1)暮色浓浓,山峰却轮廓分明;景色分明,却又朦朦胧胧。
(2)因为暮色,看山峰的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因而光线不同下便看到了不同的形象。
一、语境注音我能行。
1.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松柏的苍劲________。
2.小明用劲________去搬那块大石头。
3.去吧,天空会撒________开片片云锦。
4.不要撒_______手,否则它会飞的。
5.他坐在空________地上,望着蓝蓝的天空______。
【答案】jìng jìn sǎ sā kòng kōng
二、加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 [来源:]
尚____( ) ____( )
分____( ) ____( )
帛____( ) ____( )
【答案】倘:倘若 躺:躺下 粉:粉红 芬:芬芳 棉:棉花 绵:绵羊
三、写近义词。
浩瀚——( ) 温馨——( ) 胸襟——( )
洋溢——( ) 黄昏——( ) 描绘——( )
【答案】广阔 温和 胸怀 弥漫 傍晚 描摹
四、按要求写句子
1.野花随风摆动。 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自然蕴藏着无穷的知识。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 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儿童打开课本。 把句子写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请你给下面的古诗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________于二月花。
2.日照香炉生________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儿童急走追________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________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________丝绦。
5.两个黄鹂鸣________柳,一行________鹭上青天。
6.春风又________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7.梅子________杏子肥,麦花________菜花稀。
【答案】1、红 2、紫 3、黄 4、碧 绿 5、翠 白 6、绿 7、金黄、雪白
六、阅读理解
茅盾的故乡------乌镇游记
乌镇是茅盾的故乡,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是江南六大名镇之一。
乌镇地处浙北,京杭大运河绕镇而行,镇内河网密布,港叉纵横,进得古镇,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光隧道,进入历史的大门,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站在镇口兴华桥上,放眼望去,眼中、心中便满是水的影子,柔柔的,润润的,幽幽的,梦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顷刻间便成了伸手可及的现实。
乌镇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延河而建的老屋大多伸向水中,用两根石柱支撑着一间房子,像湘西吊脚楼,每间吊脚楼都面河开窗,不过,窗门没有玻璃,而是用一块木板代替着,再用棍子一撑便算开窗子,棍子收下,窗板顺势而落,窗便关上了。镇民们把当日吃不完的鱼之类的活水产,用竹篓顺水放入水中,随用随取,别有一番情趣。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如此描写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
徜徉在古镇,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那一座座水乡特有的小桥。这些古桥样式因地势不同而纷繁多姿,或石拱、或平铺、或雄伟、或轻巧,宛如一个古桥博物馆。
在众多古桥中,浮澜桥是现存最古老的,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518年和1780年又两次重建。
通济桥和仁济桥是最具特色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论站在哪一座桥边,均可以透过桥洞看到另一座桥,如井中观月,当地人称为“桥里桥”。
在古镇,人们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茶馆,在小茶馆坐定,看着那煮水铜罐咕噜咕噜地冒响儿,白练似的水线飞入茶壶,一会儿,一股暗香弥漫开来了。门外是桥,窗外是河,一边品茶,一边凭栏闲眺古镇风光。
1.用“√”给下面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时光隧道(suí suì) 当日(dāng dàng) 浙北(zhé zhè) 似的(sì shì)
2.作者在众多的桥中,描写了哪几座桥?各有怎样的特点?
描写的桥:
各自的特点:
- 这是一篇游记,令作者印象深刻的都有什么?至少列举出三项。
- 短文是按( )顺序写的。
- 时间 B.空间 C.不同的景致
- 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进得古镇,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光隧道,进入历史的大门......”
分析:这是一篇游记。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句,全文都围绕着“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这一文眼来写。从第二自然段写乌镇,先概括地介绍了乌镇的地理位置。从第三自然段起具体描写乌镇特有的景象,分别写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形态各异的小桥以及茶馆的独特景象。
总体来看,全文层次清晰,采用了先总述后分述的写法。在描写作者浏览的过程中看到的景象时,多处使用过渡句,如“徜徉在古镇,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那一座座水乡特有的小桥”、“在众多古桥中,浮澜桥是现存最古老的”、“在古镇,人们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茶馆”,使段与段间衔接紧凑,过渡十分自然。解答:
【答案】1.suì dàng zhè shì
2.浮澜桥:最古老。通济桥和仁济桥:最具特色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被称为“桥里桥”。
3.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水乡特有的小桥,在茶馆里的所见。
4.C
5.这句话照应了短文的开头“乌镇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作者被乌镇古朴的气息、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感染了。
易错分析:第2题很容易写上“兴华桥”,但仔细阅读会发现,写“兴华桥”是为了过渡到写乌镇的小桥流水的景象,作者的主要目的不是写桥。
第4题,作者在描写顺序方面没有按时间来写,也没有鲜明的上下、左右的空间顺序,是按照游览的过程中看到的不同景致来写的。在回答第5题时应该想到,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本文的字里行间,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十分喜欢乌镇古朴、静谧、悠闲的江南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