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北师大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作业含答案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生物技术与工程第三节 传统发酵技术综合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生物技术与工程第三节 传统发酵技术综合训练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传统发酵技术,《唐书》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我国制作泡菜的历史悠久。清末曾懿《中馈录》中记载:“泡盐菜法,定要覆水坛。……;坛口上覆一盖,浸於水中,……。泡菜之水,用花椒和盐煮沸,加烧酒少许。……。如有霉花,……。”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发酵初期出现的气泡可能来自菜上附着的酵母菌的细胞呼吸
B.制作泡菜宜选用新鲜的蔬菜,因其亚硝酸盐的含量低
C.“泡菜之水,用花椒和盐煮沸”,其目的就是为了调味
D.“如有霉花”说明泡菜遭到污染,可加适量烧酒抑制杂菌生长
2.家庭制作果酒时,所用的葡萄不能反复冲洗的主要原因是( )
A.避免营养成分的流失B.避免葡萄皮上的酵母菌被冲洗掉
C.避免葡萄皮中的色素被冲洗掉D.反复冲洗会破坏葡萄的结构
3.为获得优良的发酵食品,实验室在三支试管中培养了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图中甲、乙、丙三支试管的菌种及其发酵食品对应正确的是( )
A.甲试管:酵母菌—果酒、乙试管:醋酸菌—果醋、丙试管:乳酸菌—泡菜
B.甲试管:醋酸菌—泡菜、乙试管:酵母菌—果酒、丙试管:乳酸菌—果醋
C.甲试管:乳酸菌—果酒、乙试管:酵母菌—泡菜、丙试管:醋酸菌—果醋
D.甲试管:醋酸菌—果醋、乙试管:乳酸菌—泡菜、丙试管:酵母菌—果酒
4.图甲是果酒和果醋发酵的装置图,图乙是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装置可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
B.使用甲装置制作果酒时,要加入适量的酵母菌,且一直关紧阀b
C.酵母菌是嗜温菌,所以果酒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高于果醋发酵
D.过程③和④都需要氧气的参与,都在线粒体内膜与[H]结合生成水
5.传统的酱油制作工艺采用面粉、黄豆做成酱饼,通过蒸熟、发酵、摊晒,然后将酱饼捣碎和盐汤盛入缸中,主要利用黑曲霉发酵,经5~6个月日晒夜露,不断搅动酱缸里的酱,进行“捣缸”,待酱料完全熟化,再进行压榨过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蒸熟”使大豆蛋白质适度变性,淀粉蒸熟糊化,并杀灭附着在原料上的微生物
B.加盐的目的主要是赋予酱油一定的咸味
C.“捣缸”的目的是通风降温,混合均匀,以利于曲霉正常生长繁殖
D.黑曲霉产生的蛋白水解酶等多种酶可水解原料中的蛋白质,增加酱油的鲜味
6.《唐书》记载:“葡萄酒,西域有之……及破高昌……京中始识其味。”《吐鲁番出土文书》记载了古代高昌所谓“踏浆”之法,也就是破碎葡萄果粒的方法,与今日一些酒厂沿用的方法非常相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古代酿制葡萄酒利用了自然界的野生酵母菌
B.“踏浆”法有利于酵母菌与葡萄汁液混合均匀
C.葡萄酒酿制利用了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原理
D.在葡萄酒酿制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严格保证无氧环境
7.中国酸菜历史悠久,早在北魏的《齐名要术》中就记载了用白菜等原料腌制酸菜的多种方法。酸菜不仅口感好,而且对人体有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酸菜制作过程中,主要起作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
B.真空包装的酸菜可能会因杂菌污染而发生“胀袋”
C.腌制过程中,坛中水分会因蔬菜细胞渗透失水而增多
D.酸菜的腌制时间越长,口感越好,营养价值越高
8.某同学在线提交了在家用带盖玻璃瓶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实验报告,他的做法错误的是( )
A.选择新鲜的葡萄略加冲洗,除去枝梗后榨汁
B.将玻璃瓶用酒精消毒后,装满葡萄汁
C.酒精发酵期间,根据发酵进程适时拧松瓶盖放气
D.酒精发酵后去除瓶盖,盖一层纱布,再进行醋酸发酵
9.某同学在酿制果醋时,先进行酒精发酵,然后转入醋酸发酵,结果发现果醋产量较低,其原因不可能是( )
A.由酒精发酵转入醋酸发酵时调低了温度
B.在发酵过程中混入了其他微生物,造成了污染
C.酒精发酵后通入氧气,导致醋酸发酵受到抑制
D.酒精发酵产生的酒精抑制了醋酸发酵
10.微生物发酵已经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果酒发酵过程温度控制在30℃,果醋发酵过程温度控制在20℃
B.制作果醋需要醋酸菌,它是一种严格厌氧的微生物,可将葡萄中的糖分解为醋酸
C.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的制作,如酵母菌、毛霉、曲霉等
D.制作泡菜利用的乳酸菌是一种厌氧微生物,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和二氧化碳
11.下面是利用微生物制作果酒,果醋的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果酒时,先用清水冲洗掉葡萄皮表面的白色杂菌
B.榨汁前,榨汁机和发酵瓶都需要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
C.A过程是酒精发酵,只需要提高一定的温度就能继续进行醋酸发酵
D.导致发酵产物不同的重要因素有温度、发酵时间、菌种等
12.某传统酿醋工艺在醋酸发酵阶段采用分层固体发酵法,将发酵缸中的酒醅分为上下A、B两层,如图1所示。前15天只翻动A层,后15天将A、B层颠倒,每天只翻动B层,发酵30天后可获得含有较多乳酸、风味独具的老醋。在发酵过程中,定期取样测定醋酸杆菌的密度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醋酸杆菌属于好氧细菌,翻动可促进该菌种繁殖
B.分层固体发酵的目的是同时实现醋酸发酵和乳酸发酵
C.酒醅中含有的乳酸菌经过有氧呼吸可以产生大量的乳酸
D.颠倒后的几天内,因营养物质缺乏导致B层醋酸杆菌繁殖速度较缓慢
13.在利用葡萄进行酿酒的过程中,统计发酵罐中细菌及酵母菌的数量,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酿酒初期发酵罐里应保留适量氧气
B.酒精是导致细菌数量降低的原因之一
C.整个发酵过程中发酵罐要始终密闭
D.可用血细胞计数板测定酵母菌的数量
14.图甲为利用酵母菌酿制葡萄酒的实验装置,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测得一段时间内装置中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如曲线乙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乙中曲线①②可分别表示装置甲中O2含量和酒精含量的变化
B.发酵前若用酒精对葡萄进行消毒处理,则产生的葡萄酒量将会减少
C.用装置甲进行果醋发酵时,需同时打开阀a、b
D.在满足通入氧气和温度设置为18~25℃的条件下,葡萄酒可以变成果醋
15.图为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流程,回答问题:
(1)清洗葡萄时应特别注意不能反复冲洗,以防止__________。
(2)从自然菌样中筛选较理想的醋酸杆菌进行纯化培养,通常采用__________法接种,接种之前要对接种工具进行__________,避免接种工具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3)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在酵母菌的酒精发酵过程中,通常将温度控制在__________。由果酒转变成果醋的制作时,需要改变的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和温度控制在30~35℃。写出由果酒酿制成果醋过程的总反应式:__________。
(4)若在果汁中含有醋酸菌,在果酒发酵旺盛时,醋酸菌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理由__________。
(5)在用果汁制果酒的过程中,发酵瓶溶液中pH的变化是__________。
A.增大 B.不变 C.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可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可进行无氧呼吸,且两种呼吸方式中均有二氧化碳产生,因此,发酵初期出现的气泡可能来自菜上附着的酵母菌的细胞呼吸,A正确;好泡菜的标准是咸淡适中、酸度适中、亚硝酸盐含量低,所以制作泡菜时要利用亚硝酸盐含量低的新鲜蔬菜,B正确;“泡菜之水,用花椒和盐煮沸”,其目的除了调味,还能减少溶氧,起到除去杂菌的目的,C错误;“霉花”指泡菜的白膜,主要是由蔬菜表面附着的酵母菌增殖形成的,此时可加适量烧酒抑制杂菌生长,D正确。
2.答案:B
解析: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酵母菌,反复冲洗会使葡萄皮上的酵母菌被冲洗掉,但不会造成营养成分的流失,A错误、B正确;葡萄皮中的色素存在于细胞液泡中,反复冲洗对色素的影响不大,C错误;制作果酒时需要将葡萄榨汁,本身就需要破坏葡萄的结构,不能反复冲洗的原因与破坏葡萄的结构无关,D错误。
3.答案:D
解析:醋酸菌是好氧菌,分布在试管上层,用于制醋,为试管甲;乳酸菌是厌氧菌,分布于试管下层,用于泡菜发酵,为试管乙;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有氧无氧都能生存,在试管中分布均匀,用于果酒制作,为试管丙。
4.答案:A
解析:甲装置中,阀a控制进气,阀b控制排气,可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使用甲装置,制作果酒时,应关闭阀a以创造缺氧环境,适时打开阀b几秒钟以排出产生CO2;醋酸菌是嗜温菌,所以果醋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高于果酒发酵;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该过程的反应场所是线粒体,过程④表示果醋发酵,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所以该过程的反应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5.答案:B
解析:A项,“蒸熟”过程中,部分蛋白质变性,有利于后期发酵,同时起到灭菌的作用,A正确。
B项,加盐起抑制某些腐败微生物的活动,同时赋予酱油一定的咸味,B错误。
C项,黑曲霉是一种好氧菌,“捣缸”的目的是通风供氧,降低温度,使菌种与原料混合均匀,有利于黑曲霉繁殖,C正确。
D项,黑曲霉有复杂的酶系统,主要是蛋白水解酶,可水解蛋白质,增加酱油的鲜味,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6.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无氧呼吸的条件及果酒制作技术的原理和过程。古代酿制葡萄酒利用的是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A正确;“踏浆”法使葡萄破碎,葡萄皮上的酵母菌可以更好地与葡萄汁液混合接触,酵母菌可以快速发酵加速酒的生成,B正确;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其在无氧条件下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C正确;酿酒工序繁多,前期通入氧气使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后期保证酵母菌在缺氧时才发酵产生酒精,D错误。
7.答案:D
解析:酸菜制作过程中,白菜经乳酸菌发酵后产生大量乳酸,因此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A说法正确;真空包装的酸菜可能会因杂菌污染而发生“胀袋”,B说法正确;腌制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高会使蔬菜细胞渗透失水,导致坛中水分增多,C说法正确;酸菜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因此并不是腌制时间越长,口感越好,营养价值越高,D说法错误。
8.答案:B
解析:新鲜葡萄应先清洗后去枝梗,A正确;将玻璃瓶用酒精消毒后,将葡萄汁装入玻璃瓶,要留大约1/3的空间,B错误;酒精发酵期间有CO2产生,需根据发酵进程适时拧松瓶盖放气,C正确;用于果醋发酵的醋酸为好氧细菌,需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进行醋酸发酵,D正确。
9.答案:C
解析:果醋制作时需要的温度比果酒制作的温度高,如果调低了温度,果醋的产量会降低,A项不符合题意;在发酵过程中混入了其他微生物,影响了醋酸的发酵,果醋的产量可能会降低,B项不符合题意;制作果醋使用的醋酸菌是需氧型微生物,所以酒精发酵后通入氧气,不会使醋酸发酵受到抑制,C项符合题意;高浓度酒精可使蛋白质变性,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故酒精可能会抑制醋酸发酵,D项不符合题意。
10.答案:C
解析:果酒发酵过程温度控制在18-25℃,果醋发酵过程温度控制在30℃,A错误;制作果醋需要醋酸菌,它是一种好氧的微生物,可将葡萄中的糖(或乙醇)分解为醋酸,B错误;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的制作,如酵母菌、毛霉、曲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C正确;制作泡菜利用的乳酸菌是一种厌氧微生物,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菌的无氧呼吸不会产生二氧化碳,D错误。
11.答案:D
解析:A、制作果酒时,利用的是葡萄表面的野生酵母菌,因此不能冲洗掉其表面的白色菌种,A错误;B、榨汁前,榨汁机需要洗净晾干,发酵瓶需要清洗干净并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B错误;C、图中A过程是酒精发酵,若要继续进行醋酸发酵,除了需要提高一定的温度外,还需要通入氧气,C错误;D、利用微生物中的化学反应产生发酵产物,因此导致发酵产物不同的重要因素有温度、发酵时间、菌种等,D正确。故选D。
12.答案:C
解析:醋酸杆菌属于好氧细菌,翻动过程通入氧气有利于该菌种的繁殖,A说法正确;分层固体发酵时,给搅拌层通气,下层为无氧环境,同时实现了醋酸发酵和乳酸发酵,B说法正确;乳酸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C说法错误;颠倒后的几天内,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虽然通气,但醋酸杆菌的繁殖速度缓慢,D说法正确。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果酒的制作、微生物的计数。酿酒初期发酵罐里应保留适量氧气,以便酵母菌获取足够的能量供应,进行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种,A正确;无氧呼吸产物酒精具有消毒作用,因此酒精是导致细菌数量降低的原因之一,B正确;酒精发酵过程中先通气,而后密封,不是整个发酵过程中发酵罐都密闭,C错误;测定酵母菌的数量可用血细胞计数板,D正确。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酵母菌的代谢类型、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和步骤。分析题图可知,图甲为利用酵母菌酿制葡萄酒的实验装置,其中充气口a是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b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CO2的;图乙表示图甲发酵装置中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①物质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下降,②物质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上升。酵母菌初始进行有氧呼吸,不断消耗氧气,因此曲线①表示装置甲中O2含量的变化,酵母菌发酵过程中不断产生酒精,因此曲线②表示装置甲中酒精含量的变化,A正确;在发酵前若用酒精对葡萄处理,会杀死一部分葡萄皮上带有的野生酵母菌,这会导致自然发酵的速度减慢,葡萄酒的量减少,B正确;果醋发酵时需要氧气,因此用装置甲进行果醋发酵时,需同时打开阀a、b,C正确;葡萄酒在醋酸菌的作用下可变成果醋,而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和温度适宜时,才能进行旺盛的代谢活动,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18~25℃是酵母菌的最适生长温度,D错误。
15.答案:(1)菌种流失
(2)划线分离法或涂布分离;灼烧(灭菌)处理
(3)25~30℃;有氧(通入无菌空气或通入氧气);C2H5OH+O2→CH3COOH+H2O
(4)不能;在果酒发酵旺盛时,发酵环境中无氧
(5)C
解析:(1)清洗葡萄时应特别注意不能反复冲洗,以防止菌种流失。
(2)从自然菌样中筛选较理想的醋酸杆菌进行纯化培养,通常采用划线分离法或涂布分离法接种,接种之前要对接种工具进行灼烧(灭菌)处理,避免接种工具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3)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在酵母菌的酒精发酵过程中,通常将温度控制在25~30℃。由果酒转变成果醋的制作时,需要改变的环境条件是氧(通入无菌空气或通入氧气)和温度控制在30~35℃。由果酒酿制成果醋过程的总反应式为:C2H5OH+O2→CH3COOH+H2O。
(4)若在果汁中含有醋酸菌,在果酒发酵旺盛时,发酵环境中无氧,而醋酸菌是好氧菌,故醋酸菌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
(5)在用果汁制果酒的过程中,发酵瓶溶液中二氧化碳越来越多,而二氧化碳溶于水呈酸性,故pH减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生物北师大版 (2019)第三节 传统发酵技术课后测评,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乳酸菌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1节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堂检测,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舌尖上的中国——传统泡菜的制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1节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精练,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