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单元 第7课时 质数和合数 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第二单元第8课时 奇偶性教案 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第三单元 第2课时 正方体 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第三单元第3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 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第三单元第4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第1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1课时 长方体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认识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经历对长方体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
5.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主题图。
教师:从图画中,你发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
学生观察图画,并回答。
2.实验。
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量筒分别装同样多的水,然后往其中一个量筒里放入一块石头,让学生观察这个量筒里水面的变化情况。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空间”这一概念。
教师: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数学课主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首先认识长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纸盒,观察它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的能力)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3)哪些面完全相同?(演示给学生看)
(4)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纸盒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注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我们给这些地方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说,最后统一为“棱”)
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1)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2)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长方体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板书)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吗?(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顶点)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教师: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课件出示)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课件出示)
长方体一般是由_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_)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相对的棱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
6.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分成3组,每组4条)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想一想:
①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②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课件出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教师把它编成儿歌: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12棱;棱分长、宽、高,每组4条要记好;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教材第19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指定学生展示作品并观察,师生点评。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长方体
长方体的特征
面: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棱:长方体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顶点:棱和棱的交点叫顶点,有8个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长、宽、高。
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3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3课时教案设计,共4页。
青岛版 (六三制)五年级下册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青岛版 (六三制)五年级下册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感知点,观察合作,探究长方体,回顾课堂,总结收获,巩固练习,发展能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三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第1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三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