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15《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导学案+练习(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第八单元 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pptx
    • 15 答司马谏议书.docx
    • 15 答司马谏议书 预习案.doc
    • 音频
      15.2答司马谏议书.mp3
    第八单元  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第1页
    第八单元  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第2页
    第八单元  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第3页
    第八单元  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第4页
    第八单元  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第5页
    第八单元  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第6页
    第八单元  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第7页
    第八单元  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第8页
    15  答司马谏议书第1页
    15  答司马谏议书第2页
    15 答司马谏议书  预习案第1页
    还剩4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 * 答司马谏议书)15.2* 答司马谏议书公开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 * 答司马谏议书)15.2* 答司马谏议书公开课ppt课件,文件包含第八单元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pptx、15答司马谏议书docx、15答司马谏议书预习案doc、152答司马谏议书mp3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4页, 欢迎下载使用。
    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学习文章先立后破、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体悟文章寓刚于柔、态度坚决的语言风格。3. 从课文的论述出发,探究“墨守成法与因时而变”“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等问题。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4. 背诵全文。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生于一个下层官僚家庭。幼年时随父亲宦游大江南北,有机会接触社会底层的劳苦人民,对当时日益加深的社会矛盾有所了解,很早就立下“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仁宗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被派往扬州任淮南节度判官,后任舒州通判等地方官十余年。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 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宋神宗动摇,变法失败。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复相;熙宁九年,辞去宰相,退居江宁,被封为“舒国公”,不久改封“荆国公”,后人称其为“王荆公”。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政治上,王安石主张改革除弊,强调“权时之变”,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文学上,主张“以适用为本”“有补于世”。其散文逻辑谨严,析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后世尊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善于说理,精于修辞,俊健峭拔,偶有情韵深婉、清新明丽之作。其词不多,但风格高俊, “一洗五代旧习”。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等。有《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存世。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所以, “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北宋宋神宗时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交锋 熙宁元年(1068),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辩。其时因河北受灾,国用不足,宰相曾公亮等建议举行南郊典礼时停止赏赐。神宗把这个意见交学士院讨论。司马光从节流方面着眼,认为救灾节用,宜从贵近者开始,主张停止赏赐。王安石却从开源方面立论,认为国用不足是没有任用善于理财者的缘故。两人的意见截然相反,各不相让。这是新法实行前的一次交锋。 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相),主持变法。不久,制置三司条例司设立,青苗法等新法开始推行。司马光不愿沉默,多次上疏加以反对。后来司马光因反对新法,与王安石有过无数次交锋。对于司马光,朱熹曾有过一个评价,他说:司马光在洛阳十五年,做了件好事,写了一部《资治通鉴》;到了朝廷,做了件坏事,把十五六年推行的新法大多废除,搞得连守旧派的苏东坡父子也不赞成。这一评价是有一定道理的。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操:持。 术:方法、主张。 强聒:唠叨不休。聒:说话声音杂。 略:简单。   上报:回信。 重念:又考虑到。 视遇:看待,对待。 厚:优厚。 反覆:书信往返。 宜:应该 冀:希望。 或:或许。 见恕:原谅我。
    翻译: 王安石说: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坚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勉强作解释,(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被(您)理解,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问题思考: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王安石认为他和司马光在议事上意见常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明确:(1)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2.为什么起初只想简单地写回信?后来为什么改变主意,详写了回信?表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态度?明确:(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鲁莽。(3)表现王安石慎重,礼貌的态度。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尤:尤其,特别。 名实:名义和实际。 怨谤(bàng):怨恨,非议。 人主:君主。 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修:修订。 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翻译: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rén)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举:施行。   政:政令。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批驳。 难(nàn):排斥。壬(rén)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前知:预先知道。
    翻译: 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言谄媚的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gēng)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以:把。 恤(xù):顾念,忧虑。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上:皇上。这里指宋神宗赵顼。乃:才。 抗:抵制,斗争。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 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仅。 特:仅,只。 而已:罢了。
    翻译: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度(duó)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这里用作动词。 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正确。 以:连词,表目的,来。 膏泽:给以好处。 斯:这。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 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翻译: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无由会晤(w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由:机缘,机会。 晤:见面。不任(rèn)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不任:不胜。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向往:仰慕。
    1.司马光是如何指责王安石的? 明确: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2.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明确: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3.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明确:(1) 天下——“怨谤”;众——“汹汹然”。(2) 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追问: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明确:“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4.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点明其为名实之争,也就是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根本分歧。王安石答书逐条反驳,论证改革派变法的正确性,揭示司马光责难的名实不符和因循守旧,在阐明自己政治观点的同时,表达出不为流俗所动、坚持改革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
    (1)出现的情形:天下“怨谤”,众“汹汹然”。(2)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3)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4)根本原因: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1. 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在实施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出现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1)先立的是“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正,才能言说顺畅,行事通达。这样的“立”,是抓住问题本质的高屋建瓴的“立”,从而避免陷入纠缠表面现象和具体事实而易使自己陷于琐碎辩解的不利处境,也就有了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基础,从而为变法正名。有了这样的“先立”的正“名”,下文对守旧派加在变法运动上的种种罪名的驳斥,也便有了稳固的逻辑支点。
    2. 第2段是答书的重点部分,作者是如何先立后破,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
    (2) 接下来,依次批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前三处立论的出发点,依次是人主、先王和天下,由此出发点展开的批驳也就自然理据充足,令人信服。然后破“拒谏”。有了上述三点的辩驳,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也就自然成立了。最后讲到“怨诽之多”,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一语带过,蕴含某种早有预料、不值一驳的讽刺意味。(3)从回答对方责难的角度反驳,是“守”,但同时守中有攻。如作者在反驳司马光的同时,反过来也就间接批评了对方违逆“人主”旨意和“先王”德政,不为天下兴利除弊的谬误。如此,也将对方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尴尬境地。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一句说明,改革前王安石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但他敢于挑战,体现了其非凡的胆略。(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一句,直斥当时朝中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了其直言不讳的勇气。(3)王安石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4)王安石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朝廷重臣,使用了“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这种带有强烈的反诘语气的句子。
    3. 作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本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胆略?
    (1)政治改革家的鲜明个性。这是一篇书信体的政论。一般地说,政论以逻辑思维为手段,不易见作者个性,但这篇文章却充分显现出作者刚毅果决的政治改革家的鲜明个性。这既表现在作者对自己的政治主张高度自信,对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看得深透,面对司马光连篇累牍、气势汹汹的攻击,从容镇定,显示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概;更表现在对事理的分析论辩,要言不烦,一两句话便能揭示问题的实质,而且态度坚决,斩钉截铁,不留余地。文中有不少地方还流露出对于保守言论不屑置辩的轻蔑。像“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实际上已经认定对方是鼓吹邪说的佞人,不准备申述如此判断的理由,也丝毫不容辩驳。这种由高度的自信、深刻的认识、简练的语言等因素构成的峭刻劲厉的文章风格,充分显示了作者的个性。(2)不以私废公,也不以公废私的胸怀。文章毕竟是一封朋友间的通信。信的首尾措辞委婉,虽属书信格式的需要,也注入了朋友的情意。再如中心部分的驳论,也是开诚相见,直抒胸臆的,政见不同,并不妨碍原来的友谊。如欧阳修、苏轼也曾不赞成新法的某些措施,而王安石与他们之间的私人感情仍然是很好的。不以私废公,也不以公废私,这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胸怀。
    4. 这篇驳论文,表现出作者作为政治家怎样的个性和胸怀?
    ① 强聒(  )② 怨谤(  )③难(  )壬(  )人  ④胥(  )怨⑤ 盘庚(  ) ⑥ 会晤(  )
    ①不复一一自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宜卤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辨”同“辩”,分辩“卤”同“鲁”,鲁莽 
    ①故略上报②于反覆不宜卤莽③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义:回信。今义:向上级报告。
    古义:指书信往返。今义:表示多次重复报告。
    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表结果的连词,多指不好的结果。
    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有称代作用,可译为“我”
    连词,表目的,来,以便
    5.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故略上报 (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 )辟邪说,难壬人 (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 )
    非某之所敢知( )冀君实或见恕也 ( )胥怨者民也 (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 )以致天下怨谤也 (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 )
    名词的活用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 )
    (1)判断句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被动句终必不蒙见察  ( )(3)状语后置句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谓受命于人主 ( )
    正常语序应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
    正常语序应为“以谓于人主受命”
    (4)宾语前置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5)定语后置句至于怨诽之多( )
    “何”作“为”的宾语,前置,应为“为何”
    “多”作“怨诽”的定语,后置,应为“至于多之怨诽”
    1. 有司 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负有专责的官吏。2. 古代常用谦称鄙人: 本义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仆: 旧时男子自称谦辞。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不肖:旧时男子自谦辞。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不才: 旧时男子自谦辞。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在下: 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色的词。(1)而议事每不合每:_________________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术:_________________       (3)虽欲强聒聒:_________________       (4)故今具道所以 具:_________________       (5)举先王之政 举:_________________        
    (6)辟邪说辟: _________________       (7)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 _________________       (8)胥怨者民也胥: _________________       (9)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 _________________       (10)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 _________________       
    2.对下列句中加色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③ 受命于人主 ④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A.①② 意义不同,③④ 意义相同B.①② 意义不同,③④ 意义不同C.①② 意义相同,③④ 意义不同D.①② 意义相同,③④ 意义相同
    答案: C  解析:①②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③ 介词,从;④ 介词,在。
    3.请指出下列句中加色词的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1)辟邪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壬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兴利除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排斥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好事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利益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附和
    名词活用作动词,施恩惠
    4.下列加色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 故略上报 ②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③ 于反覆不宜卤莽 ④ 于反覆不宜卤莽 ⑤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⑥ 以致天下怨谤也⑦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⑧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A. ①②③⑥ B.②④⑦⑧ C. ②③⑤⑦ D.⑤⑥⑦⑧
    答案: B  解析: ① 古义:回信。今义:向上级报告。③ 古义:指书信往返。今义:表示多次重复。⑤ 古义:大吵大闹。今义:气势猛。⑥ 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表结果的连词,多指不好的结果。②④⑦⑧ 古今意思相同。
    5.下列句子与“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终必不蒙见察 B.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C. 至于怨诽之多 D. 以谓受命于人主
    答案: D  解析: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D 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以谓于人主受命”。A 项,被动句, “见”表被动;B 项,宾语前置句, “何”作“为”的宾语,前置,应为“为何”;C 项,定语后置句, “多”作“怨诽”的定语,后置,应为“至于多之怨诽”。
    6. 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文中“书”即上书,一般是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或给地位高的人写信。B. 某启,古人书信格式,即在正文开头称“某启”或“敬启者”, “启”表写信的人向对方表白启告。C. 有司,指负有专责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D.先王,是已经去世的君主。 “先”一般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如“先父”。
    答案: A  解析: A 项,本文中“书”是书信这一文体。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B. 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C. 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D. 本文作者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有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答案:C 解析:引用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进行类比,表明作者推行新法的决心。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吧。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名和实的关系已经明确了,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
    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就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到有什么可以反悔的缘故。
    9.根据意思,填写句子。(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     。”(4)《答司马谏议书》中, “      ,        ”,直接点明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
    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
    10.本文与《谏太宗十思疏》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本文采用了驳论的论证方式,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谏太宗十思疏》采用了立论的论证方式,首先引喻立论,阐明中心论点,再用比较论证突显国君不积累德义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厚积德义的措施——十思,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相关课件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 * 答司马谏议书)15.2* 答司马谏议书一等奖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 * 答司马谏议书)15.2* 答司马谏议书一等奖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课件-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pptx、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docx、152《答司马谏议书》分层作业原卷版-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152《答司马谏议书》分层作业解析版-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学案docx、《答司马谏议书》朗诵mp4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15.2* 答司马谏议书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15.2* 答司马谏议书示范课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家作品,文体辨析,整体感知,课文串讲,合作探究,富国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1 谏太宗十思疏评优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1 谏太宗十思疏评优课ppt课件,文件包含第八单元第15课谏太宗十思疏pptx、15谏太宗十思疏预习案doc、15谏太宗十思疏docx、151谏太宗十思疏mp3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