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理解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理解0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理解02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理解03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理解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理解,共25页。

    第 三 单 元 主
    题 阅 读


    知识梳理




    知识点: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短诗三首》《绿》《白桦》和《在天晴了的时候》4首诗歌组成。本单元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不同的意境,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了解诗歌的特点,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4篇诗歌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比如,《短诗三首》 中的提到的“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写出了对母亲的依恋;《绿》 中的“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写出了对绿的感受和热爱;《白桦》中通过对白桦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具有白桦精神的守林人的赞美。《在天晴了的时候》描写了作者看到的雨过天晴的景象,表达作者对雨后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知识点补充:如何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诗歌
    诗歌阅读题经常会考查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诗歌,包括赏析整首诗、赏析诗中的某一句等。作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诗歌中常考查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名称
    特点
    作用
    虚实结合
    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诗歌一般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诗人使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趣味、诗韵俱存,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拓展了诗歌的外延。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典型意象。
    使事物生动化、具体化,可以起到升华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
    象征
    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深意。
    动静结合
    一种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事物,形成形象和意境的和谐统一。
    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2. 按照步骤答题。
    先准确指出句中所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具体阐述是如何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最后分析运用这一表现手法的作用。在分析作用时,可以从思想感情和诗句特点两方面进行,注意结合全诗。如《繁星(一五九)》中,“天上的风雨”是实写,“心中的风雨”则是虚写,作者通过一实一虚的描写形成类比,突出母亲怀抱的温暖和作者对母亲的无限眷恋。
    阅读训练



    一、阅读。
    你不快乐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
    [葡]费尔南多 佩索阿
    你不快乐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
    你只是虚度了它。
    无论你怎么活,只要不快乐,你就没有生活过。
    夕阳倒映在水塘,
    假如足以令你愉悦,
    那么爱情,美酒,或者欢笑,便也无足轻重。
    幸福的人,是他从微小的事物中
    汲取到快乐,每一天都不拒绝自然的馈赠!

    1.解释下列词语。
    (1)虚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馈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无论你怎么活,只要不快乐,你就没有生活过”? (      )
    A.活着与生活是不同的。活着是指生命的延续,生活是指在活着的基础上追求快乐和幸福。
    B.只有过着快乐的生活才能算生活过。
    C.不管过着什么样的生活,都不会不快乐。
    3.诗中的“幸福”指的是什么?你同意诗人的说法吗?


    4.阅读本诗后,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度过每一天?


    【答案】
    1.白白地度过。     把财物无代价地送给别人。    
    2.A    
    3.幸福指的是珍惜眼前人、眼前事、眼前物,从微小的事物中汲取到快乐。我同意他的说法。    
    4.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
    (1)虚度:白白地度过。
    (2)馈赠:以食物送人,把财物无代价地送给别人,也指赠送的东西、礼品。
    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结合文中“你不快乐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你只是虚度了它。”可知,活着与生活是不同的。活着是指生命的延续,生活是指在活着的基础上追求快乐和幸福。故选A。
    3.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结合文中“幸福的人,是他从微小的事物中汲取到快乐,每一天都不拒绝自然的馈赠!”可知,诗中的“幸福”指的是幸福指的是珍惜眼前人、眼前事、眼前物,从微小的事物中汲取到快乐。“幸福”的本义是快乐、美满、甜蜜。故我同意诗人的说法。
    4.此题为思路拓展题。
    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答案不唯一,写出自己的体会即可,但要言之有据,不能偏离文章所表达的文章主旨中心。写出你认为该如何度过每一天即可。如:我们要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二、阅读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选自《百年新诗代表作 现代卷》)

    5.诗歌中鸟儿歌唱土地、___、_____和黎明,其中“土地”象征 ,“黎明”象征着 。
    6.文中的省略号表示 ,破折号表示
    7.判断题。
    (1)“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
    (2)诗歌用“嘶哑”来形容鸟的喉咙,让人体味到其中经历的坎坷和辛酸。( )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中的“我”指鸟。( )
    8.诗歌中写到“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9.这种诗歌流露了作者怎样一种感情?



    【答案】
    5.河流     风     当时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     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6.语意未尽     转折    
    7.√     √     ×    
    8.这句话表明作者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决心。    
    9.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抒发了那个时代,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解析】
    5.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结合“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可知,诗中鸟儿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其中的土地象征:当时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和渴望祖国取得斗争的胜利,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
    6.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作用。
    结合“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后面都用省略号,这两个省略号都是对作者未表达出来的情感的省略,所以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然后我死了”这句话前面用了破折号,承接的是前一句“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只鸟,鸟儿歌唱着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然后笔锋一转,用一句“然后我死了”引起下文,表达自己心中郁结着的过多的“悲愤”,因此,这里的破折号表示转折。
    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1)正确。“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这里“激怒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故叙述正确。
    (2)正确。诗歌用“嘶哑”来形容鸟的喉咙,我们都知道,鸟儿的歌声本来是清脆婉转的,这里用“嘶哑”来形容鸟的喉咙,让人体味到其中经历的坎坷和辛酸。故叙述正确。
    (3)有误,在诗歌中,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只鸟,以鸟儿的身份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痛恨,诗歌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中的“我”指的是作者。故叙述有误。
    8.本题考查对诗歌中句子的理解。
    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只鸟儿,通过鸟儿的身份把对祖国最深沉的爱表达了出来,即使是死了,也要把“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与祖国同呼吸、共患难,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9.本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赏析。
    这首诗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片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然而,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从而可知,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抒发了那个时代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三、阅读理解。
    纸船——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10.“妄”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荒谬不合理。②非分地,出了常规地;胡乱。诗中加点的“妄”应选第_______种解释。
    11.诗中“我要它到的地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表现了作者对希望的执着。
    12.用“ ”画出诗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这句诗直接抒发了女儿对母亲 。
    13.“纸船”在诗中象征着什么?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漂泊无依的孤独。
    B.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
    C.诗人的纯洁、美好的心愿。
    D.执着和耐心。
    【答案】
    10.②    
    11.母亲所在的地方     从不     总     仍     不灰心     每天    
    12.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深情的爱    
    13.D
    【解析】
    10.本题考查的是字义的意思。
    需要我们动手查阅词典找到合适的选项。“妄”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荒谬不合理。②非分地,出了常规地;胡乱。诗中“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连一张纸都不肯随意的舍弃。
    “妄弃”的意思的随意的舍弃。故而选择②。
    11.本题考查的是我们对诗文的理解能力。
    需要我们认真阅读诗文联系上下文得知答案。
    诗文中作者叠的纸船是寄给自己母亲的,从而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所以文中的“我要它到的地方”指的是“母亲所在的地方”。
    阅读诗文可以得知“从不”“总”“仍”“不灰心”“每天”等词中表现出了作者对希望的执着。
    12.本题考查的是要从诗文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需要我们仔细阅读体会其中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横线画出来。这首诗是以孩童的口吻描写的,通过“叠纸船”这一充满童趣的行为,寄托了对母亲的思念。诗中“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是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句子。这句诗直接抒发了女儿对母亲“深情的爱”。
    13.本题考查的是诗歌象征的手法。
    这首诗歌是以“叠纸船”童趣的行为作为中介寄托对母亲的思念,“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可以读出用纸船向人们展现了在外漂泊游子无依的孤独感,“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从而抒发作者对母亲、祖国的深深思念之情。“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这是诗人最纯洁、美好的心愿。故而选项D说法有误选择D.

    四、课内阅读。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14.诗中画“ ”的诗句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画“﹏﹏﹏”的诗句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
    15.诗中的“延安”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两节诗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选文第2节的第一句是______的句子。后三句,每一句都有两个“追寻”后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_______。具体来说,用_____说明_____,用_____说明_____,用_____说明_____。 =追寻延安,就是追寻_____________。
    18.仿照第二小节的格式,续写句子。
    追寻 _____________,追寻_________________。
    19.我们中国人的后代一直追寻着延安精神,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呢?



    【答案】
    14.反问     排比    
    15.延安精神    
    16.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17.点明中心    说明     金色的理想     信念     明媚的春光     温暖     火红的太阳     光明     信念、温暖和光明    
    18.时间     光阴的脚步    
    19.团结同学、助人为乐、节约粮食等。
    【解析】
    14.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运用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
    首先需要根据修辞手法的特点,反问句:难道、怎么或怎能+句子否定格式+吗+?。反问句的类型有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特指式反问句、选择式反问句。
    根据“怎能”和问号分析,此句用问号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所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排比句: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常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
    根据“追寻……,追寻……,追寻……”可知此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追寻延安的语气。
    1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诗中的“延安”不是指地方,结合第一句话“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可知,“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
    1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第一节诗写出了失去延安精神的结果,如果失去延安精神,就仿佛没有了灵魂,不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第二节诗写出了对延安精神的追寻,所以这两节诗写的是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17.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
    第一句中的“灿烂辉煌”对精神进行说明,后面的内容围绕此展开,所以第一句是点明中心的句子。前一个“追寻”是抽象的,后一个“追寻”是具体的,后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说明。根据“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可知用“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用“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暖”,用“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
    18.本题考查句子仿写。
    按要求仿照例子写句子,“信念”对应“理想”,“温暖”对应“春光”。例如:追寻坚持,追寻自己的梦想。
    19.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结合诗歌理解延安精神,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例如:团结同学、助人为乐、节约粮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

    五、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小院的夏天
    邻家的葡萄藤悄悄地翻过院墙,
    带须的嫩尖偷看我的小窗。
    窗上的牵牛花爬上瓦檐
    太阳透过青叶在我的桌上洒下绿光,
    一只蜜蜂飞进小屋嗡嗡地唱,
    推开窗子又吹来茉莉花的清香。

    20.下列词语中哪一个不能让人感受到作者把动植物当作人来写? (  )
    A.翻过 B.偷看 C.飞进 D.唱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是(  )
    A.作者由窗外写到窗内,很有层次。
    B.这首诗应该用悲伤的语调和缓慢的语速朗诵。
    C.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
    D.全诗以葡萄藤、牵牛花、阳光、蜜蜂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构成了美丽的画面。
    22.读了这首小诗,我仿佛看到_____________;仿佛听到_______________;仿佛闻到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0.C    21.B    
    22.藤蔓茂盛,葡萄累累,牵牛花在阳光下开得灿烂     蜜蜂嗡嗡的声音     茉莉花的清香
    【解析】
    20.本题考查理解字词意思。
    “翻过”“偷看”“歌唱”是描写人的词语,“飞进”是描写动物的词语,所以不能让人感受到作者把动植物当作人来写,选C。
    2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
    A.正确。本诗先写窗外的植物,次写窗外的植物在阳光下将影子投映在窗内的桌上,后写窗内蜜蜂的歌唱、茉莉花的清香,由窗外到窗内,很有层次。
    B.错误。整首诗写小院的夏天,主要描写了各种植物,整首诗主要采用拟人的手法,把生物都人格化,更加生动,富有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植物的喜爱,所以应是以欢快的节奏朗读。
    C.正确。整首诗写小院的夏天,主要描写了各种植物,整首诗主要采用拟人的手法,把生物都人格化,更加生动,富有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植物的喜爱,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D.正确。这首诗主要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选取了院墙、瓦檐、小窗、葡萄藤、牵牛花、灿烂的阳光、美丽的影子、小蜜蜂的歌唱以及茉莉花的清香等意象,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角度描绘了夏天的特征,创设了浪漫,富有生机的氛围,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掌握。
    这首诗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角度描绘了夏天的特征,太阳透过青叶在我的桌上洒下绿光。邻家的葡萄藤悄悄地翻过院墙,带须的嫩尖偷看我的小窗。窗上的牵牛花爬上瓦檐。一只蜜蜂飞进小屋嗡嗡地唱,推开窗子又吹来茉莉花的清香。宁静祥和的夏季,阳光灿烂,微风徐徐,植物茂盛,人与自然及邻里间和谐共处,营造出生机蓬勃、恬静美丽的夏日小院。
    作者写看到了葡萄藤、牵牛花;听到了蜜蜂嗡嗡的声音;闻到了茉莉花的清香。据此回答。

    六、阅读理解。

    叶赛宁
    ①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②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③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④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23.这首诗着力展示了夜的什么特点?



    24.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的夜景。



    25.“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一词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26.“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两次,关于这种重复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
    B.这种反复的吟咏深化了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C.这种重复使诗歌的语言略显啰唆。
    D.这种重复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27.读完诗歌,你能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23.夜的静谧、美丽。    
    24.黑夜来临,万物都进入了梦乡,身边一片寂静,只有溪水流淌的声音。月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了一层银装。    
    25.不好。因为“夜来临,四下一片静”,静得连溪水也不好意思大声流淌,只能“轻轻地”歌唱。这样写突出了夜的静谧,如果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    
    26.C    
    27.体会到诗人对寂静的夜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诗人安逸、宁静的心境。
    【解析】
    2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理解诗文含义。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归纳总结。
    通过分析可知,诗文中多次提到了“静”“寂静”“银装”“银波微漾”等词,这说明了夜里的安静以及周围环境的美丽。
    24.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理解诗文含义。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归纳总结。
    通过分析可知,诗文的主要意思是:黑夜到来,身边非常安静,只能听到溪水流淌的声音。月光照在周围的景物上,使周围的景物看上去更加漂亮。
    25.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理解句子含义。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归纳总结。
    通过分析可知,连“溪水轻轻地歌唱”都能够听得见,说明夜里十分寂静;“轻轻地”一词体现了夜的安静,如果去掉,表达效果就不够形象和丰富了。
    26.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理解句子含义。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归纳总结。
    通过分析可知,这种重复使诗歌的节奏和旋律更加舒缓和朗朗上口,深化了夜的寂静,渲染了环境的美丽,令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使诗歌更具可读性,它不会让人感到啰唆。
    27.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体会思想感情。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体会思想感情相关方面的知识。
    通过分析可知,诗人十分赞美和喜爱这寂静的夜和美丽的环境,这也正体现了诗人安逸、娴静的心态以及其享受生活的闲情逸致。



    七、阅读课外诗歌,完成练习。
    夏 天
    圣 野
    悄悄地,悄悄地                          
    穿上绿衣
    我像一个活泼的
    爱爬(杆 竿)子的绿孩子                    
    人们都爱,
    伸着小腿儿到处爬                         
    这么夸奖我:
    这个绿孩子
    爬啊,爬啊                               
    真勤劳
    给树                                     
    我们看她不见
    添上绿叶                                 
    摸她不着
    可是我们确实知道
    爬啊,爬啊                              
    她来了—
    给葡萄架                                 
    她给我们带来了
    披上绿(纱 沙)                            
    多么凉爽的绿颜色
    爬啊,爬啊                               
    那个常常
    给墙                                     
    在洒满绿(茵 荫)的窗 口
    (饶 绕)上绿藤                            
    看书的学生
    给我取个名
    爬啊,爬啊                              
    说我的名字
    给小山坡                                 
    就叫“夏天”

    28.在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字,画“√”。
    29.在下面的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动词。
    给树( )上绿叶        给小山坡( )上绿衣
    30.夏天的绿色给我们带来了阵阵凉意,读着诗歌,你想到了哪些表示绿色的词语? (写出四个)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1.这首诗歌是以夏天_________的口吻来写的,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32.如果将“爬啊,爬啊/给树/添上绿叶”改为“夏天来了,树上长满了绿叶”,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不同?



    【答案】
    28.竿  纱  绕  荫    
    29.添     穿    
    30.碧绿     嫩绿     青翠欲滴     一碧千里    
    31.自我介绍     夏天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对夏天的喜爱    
    32.改后的句子较平淡,不如原句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分析】
    28.考查选字填空。
    杆:器物上较细长的棍状物。有的实心,有的中空。竿:竿子。爬竿子
    纱:也叫细纱、单纱。用纺织纤维纺成的单根细缕。沙:细小的石头。绿纱
    饶:1. 丰富;多。 2. 没有代价地增添;另外添。 3. 饶恕;宽容。 4. 表示让步,跟“虽然、尽管”意思相近。绕:1. 缠绕。 2. 围着转动。 3. 不从正面通过,从侧面或后面迂回过去。 4.(问题、事情)纠缠。 绕上绿藤  
    茵:古代车子上的垫子。泛指铺垫的东西。荫:本意是指林木遮住日光所成的阴影。洒满绿荫
    29.考查词语搭配。
    填入合适的动词。
    给树添上绿叶 给小山坡换上绿衣
    30.考查词语填写。
    形容绿的四字成语 :青枝绿叶、苍翠欲滴、绿草如茵、花红柳绿、青山绿水。
    31.考查内容理解与填空。
    从原文“我就像一个活泼的,爱爬竿子的绿孩子”“ 人们都爱, 这么夸奖我”可知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写作的。全诗描写了夏天到来时事物发生的变化。透露出诗人对于夏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2.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修辞及其作用。
    爬啊,爬啊/给树/添上绿叶”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将夏天拟人化,生动形象写出了夏天让树木生机勃勃。
    “夏天来了,树上长满了绿叶”陈述句,比较简明平实。上一句更利于情感的表达。

    八、现代诗歌阅读。
    绿与丹
    春天,绿的世界;秋天,丹的天地。
    绿是播种的颜色,绿是希望的颜色,又是走向成熟的颜色。
    到了夏季,绿变得更浓更深。
    生命在蝉鸣蛙噪中翁动,生命在炽热风雨中争斗。
    于是,凉风起,秋天到了。
    枫叶如丹,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丹是收获的颜色,丹是成功的颜色,又是孕育着新生命的颜色。
    绿与丹,打扮着天地。
    为人间,演化出五色斑斓。

    33.下列对诗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界中到处充满着生命。
    B.生命的成长充满着艰辛和奋斗。
    C.生命的价值在于运动。
    D.生命中既有幸福,也有苦难。
    34.诗中说“枫叶如丹”,我们知道“丹”就是( )色。“秋天到了”,何止枫叶如“丹”呢!想想果园里( )如“丹”,花园里( )如“丹”。
    35.这首诗歌颂的是(     )
    A.红与绿。
    B.生命。
    C.播种与收获。
    D.希望与收获。
    36.诗中的“绿”和“丹”分别代表了什么?大自然为什么会有这“绿与丹”的演变?



    【答案】
    33.B    
    34.红     山楂     月季
    35.B    
    36.“绿”和“丹”分别代表春天和秋天。大自然有“绿”与“丹”的演变,是因为大自然季节的更替,时间的演变。
    【解析】
    3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
    “翕动”“争斗”说的是生命的成长;“蝉鸣蛙噪”“炙热阴雨”说的是人生经历种种考验,指出句子的含义:生命在蝉鸣蛙噪中动,生命在炙热阴雨中争斗,也就是生命的成长充满艰辛和奋斗。
    3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常识的掌握。
    枫叶是红色,可知“丹”是红色。“果园”里红色的水果有山楂、苹果、柿子等。“花园”里红色的花朵有月季、玫瑰等。此题还需要注意“秋天到了”提示,后面两个空填入的答案需是秋天所拥有的水果和花朵。
    35.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作者根据不同季节的代表性事物得出的偏向性的规律,说明了生命的成长是要经历种种考验,是需要不断地奋斗才有可能获得收获,获得成功,因此诗歌歌颂的是“生命”。
    3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常识的掌握。
    根据“春天,绿的世界;秋天,丹的天地”可知“绿”“丹”分别指的是春天和秋天。春天有花卉和其他红色植物,秋天也有松树灌木等绿色植物。绿与丹的演变只是作者根据不同季节的代表性事物得出的偏向性的规律。绿色代表萌发生长的青春,丹代表人格的成熟与人生的收获。

    九、课外阅读。
    桐树的耳朵(外一首)
    汪俊文
    街边的木椅子睡着了
    如同落在了河面的石头
    清凉的夏日午后
    梧桐树排排地站着
    云影下的阳光
    琵琶半抱地忆着往事
    郁郁的叶丛里
    挤满了绿耳朵在倾听
    一个夏天又来了
    阳光和它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梧桐树听了一年又一年
    在群蝉的欢唱里忘却了年岁
    这个季节
    我也落在了河流的中央
    一片一片的漩涡掠过
    我不是静静睡着的石头
    梦声里
    是一枚听风的耳朵

    37.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________的木椅子    ________的石头
    ________的叶丛     ________的耳朵
    38.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清凉——________     结束——________
    39.根据所给示例,补全句子。
    一个夏天又来了/阳光和它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一个春天又来了/________和它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一个秋天又来了/________和它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一个冬天又来了/________和它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40.读了这首诗后,你能想象到梧桐树听到了什么吗?请简要地写一写。


    【答案】
    37.街边     河面     郁郁     听风    
    38.酷热     开始    
    39.花朵     落叶     白雪    
    40.听到了蝉的叫声,听到了风的声音。等等。
    【分析】
    37.本题考查词语搭配。题干要求根据诗歌内容填空,那么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所给的关键词去原文中找答案。例如“怎样的木椅子 ”,根据原文“街边的木椅子睡着了”即可填空。
    38.本题考查反义词。反义词是指意思相反的词,要明确所给词语的意思,再写出其反义词。
    清凉,意思是寒凉;凉快,清静,不烦扰。反义词是炎热。
    结束,有四种不同的意思。一是完毕,不再继续。一是装束;打扮。一是收拾;处置。一是拘束。反义词是开始。
    39.本题考查补充句子。首先明确例句的格式,再填空。在具体的季节里,划线处是一个与之有关的名词。后面根据季节的对应特点,选取具体事物进行填空即可。例如春天里有鲜花,秋天里有落叶,冬天里有白雪。
    4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但要合乎实际。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以及我们平时的经历来填写。例如梧桐听到了蝉鸣,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听到了风拂过的声音等等。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理解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