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阅读理解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99315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阅读理解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99315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阅读理解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99315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理解
-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阅读理解 试卷 16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理解 试卷 15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题阅读理解 试卷 15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主题阅读理解 试卷 15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理解 试卷 16 次下载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阅读理解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阅读理解,共21页。
第 四 单 元 主
题 阅 读
知识梳理
知识点: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留心观察获得的各种发现。学习时,我们要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养成认真观察、留心周围事物和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花钟》朗读课文,思考并交流第1、2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分别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体会用不同的说法表达鲜花开放的好处。《蜜蜂》了解法布尔做实验的原因,用关键语句概括实验过程,研读法布尔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况以及内心的想法。《小虾》从作者富有情趣的语言中,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知识点补充:借助中心句(关键语段)概括段意
一、中心句 :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表达情感(即写作目的)的句子。
中心句的位置既可在自然段的开头、中间或者结尾。
1.总起句:总领全文,在某个段落中可以概括该段的内容。
2.总结句:总结全文,在某个段落中可以概括该段的内容。
3.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前文,引出下文要讲的内容。
二、怎样找中心句
1.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中心句: 中心句是一篇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篇文章中最重要的句子。
2.其次,了解中心句在文中位置的一般规律:
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中间):
如果在开头它的作用是概括和总述作用(统领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如果在结尾它的作用是归纳和总结的作用(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如果在文章或者文段中间是过渡句——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可知过渡句应在文章的中间部位,一般情况下单独成段或在段首。过渡段分段时把它划分在下一段居多。
阅读训练
一、课外阅读。
蜻蜓
初秋,村外的池塘里,水清如镜,一大群蜻蜓互相追逐,飞来飞去,时而俯冲下来,尾巴在水面上轻轻一点,又立即飞向空中。池塘里留下了一圈圈的波纹。慢慢地向四周扩散。见到这般景致,我便想起了“蜻蜓点水”这个成语,它是用来形容做事肤浅,不深入的。对于人来说,空只是根据对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对于 蜻蜓来说,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原来,在池塘水面上点水是一群雌蜻蜓,它们之所以用尾巴点水,并不是要深入下去,或者测量水的深浅,而是为繁育后代,把卵产在池塘里。蜻蜓卵很小,它们落入水中,随着水的波浪荡荡来荡去。开始了水中的生活。经过孵化,蜻蜓卵变成了幼虫,这幼虫叫做水虿(chài),它身体扁阔,呈长条状,头部比较大,很像小蝎子。一个秋冬的时间,水虿在水里经过十几次蜕皮,,才能渐渐长大。等到第二年春天,水虿顺着水里的草茎,或从池塘的岸边,爬出水面,不吃也不动,再经过几天,又进行一次蛟皮,水虿就变成了成虫,它长着两只贺圆的大眼睛、两对透明的翅膀和一条长长的尾巴,这就是新一代蜻蜓。
起初,蜻蜓的身体和翅膀都很软,可是很快就变得硬朗起来。它便展翅飞上了天空。这时蜻蜓开始了新的生活,白天捕蚊虫,衣晚落在草茎上休息。经过一个春夏的生长,蜻蜓成熟了、初秋,又有了“蜻蜓点水”的故事。
蜻蜓是一种益虫,有人做过统计,一只蜻蜓一生中可以吃掉个2000多只蚊虫,为人类除害做出不小的贡献、我们一定要爱护蜻蜓,不要捕捉它们。
1.蜻蜓生长要经过几个阶段?
2.选择题。
(1)在池塘水面上点水的是一群( )
A.雄蜻蜓 B.雌蜻蜓 C.水虿 D.蜻蜓卵
(2)“蜻蜓点水”对蜻蜓来说是( ),做为成语来形容( )
A.做事肤浅,不深入, B.要深入下去,测量水的深浅。
C.为了繁育后代,把卵产在池塘里。 D.为了显示飞行技术高
3.蜻蜓产卵的时间是( )
A.秋冬 B.春天 C.夏天 D.初秋
4.为什么说蜻蜓是益虫?
5.你还知道哪些益虫呢?试着写出两种.
【答案】
1.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2.B C A
3.D
4.一只蜻蜓一生中可以吃掉个2000多只蚊虫,为人类除害做出不小的贡献。
5.七星瓢虫,蚯蚓、青蛙等。
【解析】
1.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
从以下语句:原来,在池塘水面上点水是一群雌蜻蜓,它们之所以用尾巴点水,并不是要深入下去,或者测量水的深浅,而是为繁育后代,把卵产在池塘里。蜻蜓卵很小,它们落入水中,随着水的波浪荡荡来荡去。开始了水中的生活。经过孵化,蜻蜓卵变成了幼虫,这幼虫叫做水虿,它身体扁阔,呈长条状,头部比较大,很像小蝎子。一个秋冬的时间,水虿在水里经过十几次蜕皮,,才能渐渐长大。等到第二年春天,水虿顺着水里的草茎,或从池塘的岸边,爬出水面,不吃也不动,再经过几天,又进行一次蛟皮,水虿就变成了成虫,它长着两只贺圆的大眼睛、两对透明的翅膀和一条长长的尾巴,这就是新一代蜻蜓。
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2.(1)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
从以下语句:原来,在池塘水面上点水是一群雌蜻蜓,它们之所以用尾巴点水,并不是要深入下去,或者测量水的深浅,而是为繁育后代,把卵产在池塘里。
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2)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
从以下语句:见到这般景致,我便想起了“蜻蜓点水”这个成语,它是用来形容做事肤浅,不深入的。
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
从以下语句:初秋,村外的池塘里,水清如镜,一大群蜻蜓互相追逐,飞来飞去,时而俯冲下来,尾巴在水面上轻轻一点,又立即飞向空中。
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4.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
从以下语句:蜻蜓是一种益虫,有人做过统计,一只蜻蜓一生中可以吃掉个2000多只蚊虫,为人类除害做出不小的贡献、我们一定要爱护蜻蜓,不要捕捉它们。
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5.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课外搜集与积累。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课外搜集与积累相关方面的知识。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同学们言之有理即可。我们在做此题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我们要用恰当的语言,将自己想象到的语句表达出来,要语句通顺,表意明确,符合题目要求。
二、课外阅读。
麻雀
冯骥才
这是群精明的家伙。
它们贼头贼脑,似乎心眼儿极多,北方人称它们为“老家贼”。它们几千年来生活在人间,精明成了它们(必备 必需)的本领。你看,所有的麻雀不都是这样吗?春去秋来的候鸟黄莺儿,每每经过城市就有一批成了人们晚间酒桌上的一碟新鲜的佳肴,麻雀却在人间活下来。
这种活在人间的鸟儿,长得细长精瘦,有一双显得过大的黑眼睛,目光却十分(锐利 锋利)。由于时时提防人,它得处处盯着人的一举一动,脑袋仿佛一刻不停地转动着,机警地左顾右盼。它们每时每刻都在躲着人,不叫人接近它们,哪怕那个人并没有看见它,它也赶忙逃掉。它要在人间觅食,还要识破人们布下的种种(阴谋 圈套),诸如支起的箩筐,挂在树上的铁夹子,张在空间的透明的网,等等。有时地上有一粒亮晶晶的米,它也只能用饥渴的目光远远盯着它,却没有飞过去叼起米来的(勇敢 勇气)。它盯着,叫着,然后腾身而去——这是因为它看见了米粒旁边有东西在晃动,惹起它的疑心或警觉。
它们不像燕子那样,在屋檐下搭窝,而是筑巢在高楼的犄角,或者在光秃秃的山墙中间,脱落掉一两块砖的洞眼儿里。这些巢儿总是离地很远,又高又险,人手是摸不到的。
它们不仅机警多疑,而且具有不可驯服性。
大多数鸟儿都习惯了被人圈养在一方天地的笼中生活,用一身招徕人喜欢的羽翼,耍着花腔,换得(温饱 温暖)。唯有麻雀甘心在风风雨雨中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它们可以飞来飞去,可以直上云端,可以掠过镜子一样的水面,还可以站在长满绿芽的春树枝头抖一抖疲乏的翅膀。它们从来不肯在金丝笼里美餐一顿精米细食,也不肯在镀银的鸟架上稍息片刻。如果捉它一只,拴上绳子,它就要朝着明亮的窗子,一边尖叫,一边胡乱扑飞;飞累了,就倒垂下来,像一个秤砣,还张着嘴喘气。第二天早上,它已经伸直腿,闭上眼死掉了。它没有任何可驯服性,因此它不是(家禽 家畜)。
6.填空。
“贼”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偷东西的人;②做大坏事的人;③邪的,不正派的。“贼头贼脑”中的“贼”应选第_____种解释。
7.从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画“√”。
8.画线句子是 句,将它改为陈述句是:
9.用“ ”画出文中一个过渡句。
10.根据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填空。
“大多数鸟儿”的生活指的是 ;“麻雀”的生活指的是
11.“麻雀的精明”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多选)
A.有可驯服性 B.心眼儿多
C.时时提防人 D.筑巢的地方又高又远又险
12.文章用“‖”分成了两个部分,写出每一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答案】
6.③
7.必备 锐利 圈套 勇气 温饱 家禽
8.反问 你看,所有的麻雀都是这样
9.它们不仅机警多疑,而且具有不可驯服性。
10.被人圈养在笼中的生活 自由自在的生活
11.BCD
12.介绍麻雀的精明。 介绍麻雀的不可驯服性。
【解析】
6.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字词解释。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字词解释相关方面的知识。
贼头贼脑,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举动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出自《镜花缘》。
“贼”的意思是“邪的,不正派的”。
7.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选词填空。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选词填空相关方面的知识。
必备,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必须具备。
必需,汉语词语,意思为非有不可的;不能少的。
锐利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锋利的,尖锐的,尖而快的(刃锋等)。或比喻[眼光、言辞等] 尖锐、犀利。
锋利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一指兵器、工具等尖而薄;二指言论、文笔等尖锐。
阴谋,汉语词汇,意思是指即引导对方犯大家公认的错误,方法是基于事实的谎言,一般为贬义词。
圈套,汉语词汇。指的是引诱人受骗上当、受害的计谋;诱捕动物用的装置。
勇敢,汉语词语,意思是指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不退缩。
勇气,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魄。
温饱,汉语词语,意思是衣暖食饱的生活。
温暖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天气温暖;使感到温暖;温存。近义词为 暖和,温暖。反义词为寒冷,冰寒。
家禽是指人工豢养的鸟类动物,主要为了获取其肉、卵和羽毛,也有作为其他用处。一般为雉科和鸭科动物,如鸡、鸭、鹅、鹌鹑等,也有其他科的鸟类如火鸡、鸽和各种鸣禽的。
家畜,人类为经济等目的驯养的兽类,如猪、牛、羊、马、骆驼、猫、狗等。
8.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相关方面的知识。
反问句变为陈述句,首先注意陈述成分的变换,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需要去掉“怎么”“难道”“吗”等词,句尾问号改为句号。
9.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过渡句。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过渡句相关方面的知识。
过渡句是一个句子,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它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到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
10.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
从以下语句:大多数鸟儿都习惯了被人圈养在一方天地的笼中生活,用一身招徕人喜欢的羽翼,耍着花腔,换得温饱。唯有麻雀甘心在风风雨雨中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它们可以飞来飞去,可以直上云端,可以掠过镜子一样的水面,还可以站在长满绿芽的春树枝头抖一抖疲乏的翅膀。
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11.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
从以下语句:①它们贼头贼脑,似乎心眼儿极多,北方人称它们为“老家贼”。
②这种活在人间的鸟儿,长得细长精瘦,有一双显得过大的黑眼睛,目光却十分(锐利 锋利)。由于时时提防人,它得处处盯着人的一举一动,脑袋仿佛一刻不停地转动着,机警地左顾右盼。
③它们不像燕子那样,在屋檐下搭窝,而是筑巢在高楼的犄角,或者在光秃秃的山墙中间,脱落掉一两块砖的洞眼儿里。这些巢儿总是离地很远,又高又险,人手是摸不到的。它们不仅机警多疑,而且具有不可驯服性。
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12.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概括段落层意。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概括段落层意相关方面的知识。
通过分析可知,第一部分:说明麻雀如何精明。第二部分:说明麻雀具有不可驯服性。
三、课外欣赏。
植物中的化妆大师
①在植物界,一些植物为了生存,把自己乔装打扮起来,以免被动物吃掉。其中最为成功的,要数石块植物。
②石块植物生活在非洲南部及西南部的荒漠上,那里有许多沙石。石块植物为了适应这里的环境,把自己变得像石块一样矮小肥胖。没开花的时候,它们简直就像一块块、一堆堆半埋在沙土里的碎石块或鹅卵石,颜色有灰绿色的、棕黄色的,有的像雨花石,有的像花岗岩碎块,不亲手摸一摸,确实真假难辨。
③石块植物还是个爱美的家伙,每年春季,它终于耐不住寂寞,也要开花了。每天中午,鲜艳夺目的花从“石缝”里绽放,有黄的、白的,还有玫瑰色的,就像酒盅一样大小。这个时候的荒漠,像是盖上了一床巨大的花毯。但当干旱季节来临时,石块植物又加入到真正的石块当中,使荒漠一片凄凉。
④在荒漠里,肥厚多肉的植物往往是动物难得的食物,口渴了要吃它们,肚子饿了也要吃它们。石块植物能够贮存充足的水分,但它们学会了模拟石块的形状和颜色,往往很难被发现。那些饥肠辘辘的动物在寻找食物时,通常会把它们当成硌牙的小石头。
13.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1)改变服饰、装束,以另一种面貌出现,使别人认不出自己来。( )
(2)分不出真假。( )
(3)腹中无食,辘辘作响。形容极端饥饿的样子。( )
14.从第③段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并画上“﹏﹏﹏”。
15.石块植物生活在 ;石块植物的样子是 ;石块植物的花像
样大小,开花季节是在___________。
16.石块植物把自己乔装打扮起来的原因是( )
A.为了使自己漂亮。
B.为了生存,以免被动物吃掉。
【答案】
13.乔装打扮 真假难辨 饥肠辘辘
14.这个时候的荒漠,像是盖上一床巨大的花毯。
15.非洲南部及西南部 干早的荒漠上 碎石块或鹅卵石酒盅 春季
16.B
【解析】
13.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词。
乔装打扮意指进行伪装,隐藏身份。
真假难辨指真假难以分辨清楚。
饥肠辘辘意指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14.本题考查比喻句。比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这个时候的荒漠(本体),像(比喻词)是盖上了一床巨大的花毯(喻体)。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在原文②③段中有答案。
16.本题考查寻找观点以及课文内容的理解。由原文“但它们学会了模拟石块的形状和颜色,很难被发现,那些饥肠辘的动物在寻找食物时,往往会把它们当成硌(gè)牙的小石头。”可得答案选B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植物的睡眠
你可知道,植物也需要睡眠?
每逢晴朗的夜晚,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周围的植物,就会发现一些植物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比如公园中常见的合欢树,它的叶子由许多小羽片组合而成,在白天舒展而又平坦,可一到夜幕降临时,那些小羽片就会成对成对地折合关闭,好像被手碰撞过的含羞草叶子,全部合拢起来。这就是植物睡眠的典型。
有时候,我们在野外还可以看见一种开着紫色小花、长着三片小叶的红三叶草。在白天有阳光时,它们每个叶柄上的三片小叶都张开着,但到了傍晚,三片小叶就闭合在一起,垂下头准备睡觉。花生也是一种爱睡觉的植物。它的叶子从傍晚开始,便慢慢地向上关闭,表示白天已经过去,它要睡觉了。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例子,会睡觉的植物还有很多很多,如白屈菜、含羞草、羊角豆……
。例如在水面上绽放的睡莲花,每当旭日东升之际,它那美丽的花瓣就慢慢舒展开来,似乎刚从酣睡中苏醒;而当夕阳西下时,它又闭拢花瓣,重新进入睡眠状态。由于它这种“昼醒夜睡”的规律性特别明显,才因此得名“睡莲”。
花的种类不同,其睡眠的姿态也各不相同。蒲公英在入睡时,所有的花瓣都向上竖起来闭合,看上去好像一个黄色的鸡毛帚。胡萝卜的花,则垂下头来,像正在打瞌睡的小老头。更有趣的是,有些植物的花白天睡觉,夜晚开放,如晚香玉的花,不但在晚上盛开,而且格外芳香,以此引诱夜间活动的蛾子来替它传授花粉。
植物睡眠在植物生理学中被称为睡眠运动,它不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而且还是一个科学之谜呢!
17.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打“√”。
(1)合欢树的叶子一到夜幕降临时就成对成对地折合关闭。这不是植物睡眠的典型现象。( )
(2)红三叶草和花生的叶子一到傍晚就闭合,这是植物睡眠的典型现象。( )
(3)白屈菜、含羞草、羊角豆……这些植物也会睡觉。( )
(4)晚香玉的花虽然在夜晚开放,但格外芳香,这是为了引诱夜间活动的蛾子来替它传授花粉。( )
18.联系上下文,选择一个恰当的过渡句填在第④段的横线处。
A.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 B.娇柔艳丽的花朵也需要睡眠
C.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的要求,就连娇柔艳丽的花朵也要睡眠
19.用“﹏”在文中画出描写睡莲“昼醒夜睡”特点的语句。
20.借助关键句概括第⑤段的段意。
21.最后一段中的加点字“它”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3)√ (4)√
18.C
19.例如在水面上绽放的水莲花……重新进入睡眠状态。
20.花的种类不同,其睡眠的姿态也各不相同。
21.植物睡眠
【分析】
17.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细读文章第二自然段可知:合欢树的叶子一到夜幕降临时,就成对成对地折合关闭。这是植物睡眠的典型现象。故①②错,其他③④说法都对。
18.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恰当的安排,上文二三自然段写的是植物的叶子有睡眠现象,下文四五自然段写的是娇柔艳丽的花朵也要睡眠,所以联系上下文,恰当的过渡句应是C选项,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就连娇柔艳丽的花朵也要睡眠。
19.本题考查读文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细读文章第四自然段可知描写睡莲“昼醒夜睡”特点的语句是:例如在水面上绽放的睡莲花,每当旭日东升之际,它那美丽的花瓣就慢慢舒展开来,似乎刚从酣睡中苏醒;而当夕阳西下时,它又闭拢花瓣,重新进入睡眠状态。
20.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第⑤段的关键句是本段第一句,也是这段的段意,即是:花的种类不同,其睡眠的姿态也各不相同。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细读本段可知,“它不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而且还是一个科学之谜呢!”句中的“它”具体指“植物睡眠”。
五、快乐阅读。
隧蜂门卫(节选)
法布尔
在洞口站岗放哨看门守屋的这只隧蜂比其他的隧蜂年岁大。它是这个住宅的建造者,是现在正在忙着采集花粉的隧蜂姐妹们的妈妈,是现在还是幼虫的隧蜂们的外婆。
三年前,当它还是个花季少女时,它单枪匹马地拼命干活儿,累得精疲力竭。现在,它的卵巢已经萎缩,它该休息了。不,“休息”一词在此运用不当。它还在干活儿,它在为这个家尽自己的最后力量。它已经不能再生儿育女,便当上了看门人。它为自己家人开门关门,把陌生人拒之门外。
谨慎多疑的山羊羔从门缝望出去,对狼说道:“让我看看你的爪子,不然我就不开门。”隧蜂外婆同样谨慎多疑,它也要对来者说:“让我瞧瞧你的隧蜂黄爪子,不然就不让你进来。”如果被认为并非自家人,谁也甭想进得洞来。
我们就来看看。一只蚂蚁路过洞穴附近。蚂蚁是个厚颜无耻的亡命徒,它很想知道洞底下为何有蜜的甜香味飘上来。隧蜂看门人脖子一扭,意思是说:“滚开,不然要你的命!”通常,这种威吓的动作就足够了。蚂蚁见状赶紧走开。如果它赖着不走,隧蜂看.门人便会飞出洞来,向那大胆狂徒扑过去,推搡它,驱赶它。把它赶跑之后,隧蜂看门人便立刻回到哨位,继续站岗放哨。
22.解释词语。
(1)精疲力竭:
(2)拒之门外:
23.用一句话概括第3自然段的段意。
24.根据文章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隧蜂门卫的地位很高,是这个住宅的建造者。( )
(2)隧蜂门卫是一个拼命干活的花季少女。 ( )
(3)隧蜂门卫老了,没人喜欢它了,只能当门卫。 ( )
(4)隧蜂门卫是很凶狠的。 ( )
25.隧蜂门卫是怎样对付厚颜无耻的亡命徒蚂蚁的?
26.文中“隧蜂门卫”指的是谁?你从它身上看到了什么精神?
【答案】
22.形容极度疲乏。 把人挡在门外,不让其进入。
23.隧蜂外婆谨慎多疑
24.√ × × ×
25.先是恐吓它,如果它赖着不走,隧蜂看门人便会飞出洞来,向那大胆狂徒扑过去,推搡它,驱赶它。
26.文中“隧蜂门卫”指的是这个住宅的建造者,是现在正忙着采集花粉的隧蜂姐妹们的妈妈,是现在还是幼虫的隧蜂们的外婆。我从它身上看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分析】
22.该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拒之门外:拒:拒绝。把人挡在门外,不让其进入,形容拒绝协商或共事。
2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由文中“隧蜂外婆同样谨慎多疑”,“让我瞧瞧你的隧蜂黄爪子,不然就不让你进来。”可知,本段讲述的是隧蜂外婆谨慎多疑。
24.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
(1)由文中“它是这个住宅的建造者,是现在正在忙着采集花粉的隧蜂姐妹们的妈妈,是现在还是幼虫的隧蜂们的外婆。”可知,隧蜂门卫的地位很高,是这个住宅的建造者。选项正确。
(2)由文中“在洞口站岗放哨看门守屋的这只隧蜂比其他的隧蜂年岁大。”可知,隧蜂门卫已不是一个花季少女。选项错误。
(3)文中没有提到“没人喜欢它了”,隧蜂门卫是为这个家尽自己的最后力量。选项错误。
(4)阅读文章可知,隧蜂门卫是很多疑,不是自家人不让进门,并没有提到凶狠。选项错误。
25.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
由文中“这种威吓的动作就足够了。蚂蚁见状赶紧走开。”“如果它赖着不走,隧蜂看.门人便会飞出洞来,向那大胆狂徒扑过去,推搡它,驱赶它。”可知,隧蜂门卫对付厚颜无耻的亡命徒蚂蚁先是恐吓它,如果它赖着不走,隧蜂看门人便会飞出洞来,向那大胆狂徒扑过去,推搡它,驱赶它。
26.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由文中“在洞口站岗放哨看门守屋的这只隧蜂比其他的隧蜂年岁大。它是这个住宅的建造者,是现在正在忙着采集花粉的隧蜂姐妹们的妈妈,是现在还是幼虫的隧蜂们的外婆。”可知,文中“隧蜂门卫”指的是这个住宅的建造者,是现在正忙着采集花粉的隧蜂姐妹们的妈妈,是现在还是幼虫的隧蜂们的外婆。从文中它老了却还在为这个家尽自己的最后力量,可以从它身上看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六、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文房四宝
古代人写字主要用毛笔,用毛笔离不开墨、纸和砚(yàn)台、他们把笔墨纸砚叫作“文房四宝”。以前、全国有很多地方出产这几样东西,以安徽的产品最为出名。古代的文人、画家如果得到安徽的笔墨纸现、就会高兴得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安徽的“文房四宝”是:宣纸、徽墨、宣笔、歙(shè)砚。
安徽泾(jīng)县是宣纸的故乡。泾县在古代属宣州管辖(xiá),所出产的纸就叫宣纸。宣纸主要原料是青檀树皮和稻草,造纸要用一年时间,经过大小工序一百多道,造出来的纸又白又光又薄、而且结实,卷、折都不怕、保存几百年也不会变色,被人们称为“纸中之王”。
徽墨有很多品种。它的特点是色泽黑润,写起字来特别流畅、能分出浓淡层次。徽墨做得也很精美,上面刻着山水花草图案,是难得的工艺品。
学宣笔和宣纸一样,也是泾县出产,它以选料严格、精工制作著称。
用来制歙砚的材料很稀有,镌刻时很不容易。一块歙砚。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才能制成,所以显得来之不易、异常珍贵。
27.短文有________个自然段,主要是绕第________自然段写的。
28.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填在横线上。
①好像得到极珍费的宝物。________
②得到它非不容易。________
③喜爱得舍不得放下。________
29.“宣纸主要原料是青檀树皮和稻草,造纸要用一年时间,经过大小工序一百多道”这句话中的“一年时间”说明________;“一百多年”说明________。
30.根据短文中的介绍,纸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徽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31.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①宣纸制作精美,是难得的工艺品。( )
②歙砚珍贵的原因是材料稀有,制作不易。( )
③安徽泾县是宣笔和宣纸的故乡。( )
【答案】
27.6 2
28.如获至宝 来之不易 爱不释手
29.造纸时间长 宣纸工序多
30.又白又光 又薄很结实 不会变色 色泽黑润 写起字来特别流,能分出浓淡层次
31.× √ √
【解析】
2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语段的分析,结合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可以得出,短文总共有6个自然段,结合原文的内容可以分析出是围绕第2自然段来写的。全文主要是写“安徽的“文房四宝”是:宣纸、徽墨、宣笔、歙砚。”
28.本题考查的是根据词语解释写出合适的词语,仔细每个解释的内容,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注意词语要从原文中寻找,同时要和释义相对应即可。
29.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结合原文内容“。宣纸主要原料是青檀树皮和稻草,造纸要用一年时间,经过大小工序一百多道,造出来的纸又白又光又薄、而且结实,卷、折都不怕、保存几百年也不会变色,被人们称为纸中之王。”所以这句话中的“一年时间”说明造纸时间长,“一百多年”说明宣纸工序多。
30.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短文的内容“宣纸主要原料是青檀树皮和稻草,造纸要用一年时间,经过大小工序一百多道,造出来的纸又白又光又薄、而且结实,卷、折都不怕、保存几百年也不会变色,”以及“徽墨有很多品种。它的特点是色泽黑润,写起字来特别流畅、能分出浓淡层次。徽墨做得也很精美,上面刻着山水花草图案,是难得的工艺品。”可以得出纸的特点是又白又光、又薄很结实、不会变色。徽墨的特点是色泽黑润、写起字来特别流,能分出浓淡层次。
31.本题考查的是判断原文的内容,仔细分析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本句话的说法是错误的,宣纸制作精美,并不是工艺品,是“纸中之王”。
(2)本句话的说法是正确的。
(3)本句话的说法是正确的。
七、快乐阅读
植物也有喜怒哀乐
①植物和人类一样,有着自己的喜好和情感。
②各种植物都能凭着良好的视觉,辨别各种波段的可见光,尽可能地吸
收自己喜好的光线。用红光照射植物,可以增加糖的含量;用蓝光照射植物,可以增加蛋白质的含量;紫光,可以促进茄子的生长。这样科学家可以根据植物对颜色的喜好和生产需要,给它们加盖不同颜色的塑料薄膜。
③有些植物伴随着任何一曲美妙的音乐生长,根系和叶绿素都会增多,例如:玉米和大豆听了《蓝色狂想曲》,心情舒畅,发芽特别快。而有些植物就对音乐十分挑剔,像胡萝卜和马铃薯偏爱听音乐家瓦格纳的音乐,白菜和豆角则喜欢听莫扎特的音乐。还有一些植物宁可不听音乐,也不愿听不喜欢的音乐。高雅的玫瑰听了悠扬的小提琴曲鲜花怒放,可听了摇滚乐就加速花朵的凋谢。
④植物还有强烈的同情心。当科学家把一只只小活虾扔进滚烫的开水锅里时,连接在植物叶片上的测试仪显示:植物的“情感曲线”像温度计的水银柱受了热一样,骤然上升。那些目睹惨剧的植物好像在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来,植物的确是有情感的啊!“爱护花草树木”是对植物应有的尊重,不能只停留在头上,必须落实在每个人的行动中!
⑤关于植物的情感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它不仅( )人们生物之间是有亲缘关系的,而且还( )人类应该尊重所有生命,保护好现有的生态环境。
32.第②自然段写了什么?
33.先读下面的句子,再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植物不但喜好颜色,而且还喜好声音。
(1)这句话写在第②自然段的开头最恰当。( )
(2)这句话写在第③自然段的开头最恰当。( )
34.认真阅读第④自然段的内容,根据提示,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提示:假如你就是一种有强烈的同情心的植物,在目睹那样的惨象时,你会喊什么?请写出你的心声。
35.想一想下面词语的意思,把它们的序号分别填写在文中第⑤自然段的括号里。
①告诫 ②告诉
【答案】
32.各种植物都能凭着良好的视觉,辨别各种波段的可见光,尽可能地吸收自己喜好的光线。
33.× √
34.不要啊,不要煮小虾啊!
35.② ①
【分析】
32.考查了概括段意的能力。第②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不同的植物有着对不同的颜色的喜好。它们能凭着良好的视觉,辨别各种波段的可见光,尽可能地吸收自己喜好的光线。
33.考查了对文段内容和句子的理解。
“植物不但喜好颜色,而且还喜好声音。”这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句子,写出了植物的两种特点:喜欢颜色和声音。故把这句话放在③自然段的开头最恰当,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第②自然段描写的是植物喜欢颜色,第③自然段写了植物喜欢听音乐。
34.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拓展理解。第④自然段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植物也是有情感的。当植物目睹人类用滚烫的热水残害小活虾时,植物的“情感曲线”像温度计的水银柱受了热一样,骤然上升,它们好像在喊:“人类啊,请不要伤害这些小精灵吧!它们和你们一样有情感啊,它们是你们的朋友啊!”
35.考查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告诫”有警告和劝解的意思。故应放在第⑤自然段的第二个括号里,警告和劝解人类应该尊重所有生命,保护好现有的生态环境。“告诉”有告知的意思。应放在第⑤自然段的第一个括号里,告知人们生物之间是有亲缘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