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理解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理解第1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理解第2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理解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理解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理解,共20页。
    第 七 单 元 主
    题 阅 读



    知识梳理



    知识点:了解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大自然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把无穷无尽的奥秘隐藏在天地间,吸引着人们去寻找,去发现。这个单元让我们走进一个个奇妙的世界,感受作者是如何从不同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
    《我们奇妙的世界》根据作者描写的世界,从天空和大地两个方面感受这个世界的神奇和活力。《海底世界》结合各段的中心句,理解各段所描述的事物的特征,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和物产的丰富的。《火烧云》找出文中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形状的句子,感受火烧云的绮丽。

    知识点补充
    一、文章结构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三年级阶段常考的文章结构为:总—分,分—总,总—分—总)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
    二、写作顺序
    1、顺叙:按时间的先后的顺序或者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记事。(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
    2、倒叙:先写事情的结果,然后再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写;或者由眼前的事情回忆起之前的事情。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中断了原来叙述的事情,插入与人物有关的其它事情,然后再接着记叙之前的事情。
    三、描写景物的顺序

    景物描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最常用的写作顺序有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除此之外还有:游览顺序(地点转移的顺序)和景物不同类别的顺序。
    (1)按照时间顺序,写出景物在不同时间的不同特点。
    在《火烧云》一课中,作者以时间为线索,描写了傍晚时分,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变化过程。比如,火烧云上来时,作者这样写“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变化时,作者又用“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将这一变化过程连缀起来;火烧云下去后,作者写道“一会儿工夫,火烧云就下去了”。
    (2) 按照空间顺序,以观察点的变化为线索进行描写。
    阅读训练
    可以按照由远到近、由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整体到部分等顺序来写。在《火烧云》一课中,作者按照从地上到天空的顺序描写了火烧云。先写火烧云上来后地面的变化,再写火烧云上来后天空的变化。按照方位转换的顺序依次进行描写,思路显得特别清晰。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黄昏的乡村真美
    渐渐地,黄昏来临了。
    夕阳像喝多了酒的红脸汉,醉倒在山那边,把水和天映得一半通红,一半金黄。
    路边,花呀,草呀,都在徐徐晚风的吹拂下,安静地睡了。夜来香们却精神十足地梳妆打扮,准备迎接“黄昏音乐会”。她们用绚丽的晚霞做胭脂,涂红娇美的脸蛋;用金色的阳光做长裙,套在柔韧的腰肢上;向小河哥哥要一朵浪花,插在自己五彩的秀发上……
    菜园里,西红柿红彤彤地挂在枝头。茄子像一个个紫灯笼,正冲着你甜甜地笑呢!藤上挂着的黄瓜、丝瓜,绿油油的,可爱极了。在夕阳的照射下,菜园里的果实都镶上了一道金边,看起来有点神秘。
    池塘里,美丽的睡莲绽放着它那娇嫩的花瓣。夕阳下,几个调皮的男孩子在水边捉小鱼小虾,他们的皮肤已经被晒得黝黑黝黑的……随着夕阳渐渐西下,睡莲的花瓣慢慢合拢,在天边晚霞的映衬下,睡莲也成了红色……
    乡村的黄昏是秀美的,是恬静的。

    1.照样子,仿写表示颜色的词语。
    红彤彤(“ABB”式) ( ) 黝黑黝黑(“ABAB”式) ( )
    2.画“﹏﹏”的句子中,夜来香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打扮自己。
    3.短文中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红脸汉,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紫灯笼。请你用这种方法描写一种黄昏时的景物:

    4.用“ ”画出短文的中心句。短文围绕这句话,描写了 、 、 三处地方的景物。
    5.我们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乡村的黄昏是恬静的?(     )(多选)
    A.夕阳映得水和天一半通红,一半金黄。
    B.路边的花草安静地睡了。
    C.池塘里,睡莲的花瓣慢慢合拢。
    D.天变黑了,所有野兽都不敢出声。
    【答案】
    1.金灿灿     雪白雪白    
    2.晚霞     阳光     浪花    
    3.夕阳     茄子     示例:落日的余晖,给大地铺上了一块金色的地毯。    
    4.乡村的黄昏是秀美的,是恬静的。路边  菜园  池塘    
    5.BC
    【分析】
    1.本题考查仿写词语的能力。
    “ABB”式表示颜色的词语有:黄澄澄、绿油油、黑漆漆。
    “ABAB”式表示颜色的词语有:黑亮黑亮、乌蓝乌蓝、紫黑紫黑、碧绿碧绿、湛蓝湛蓝
    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她们用绚丽的晚霞做胭脂,涂红娇美的脸蛋;用金色的阳光做长裙,套在柔韧的腰肢上;向小河哥哥要一朵浪花,插在自己五彩的秀发上……”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夜来香当做人来写,她们用晚霞做胭脂,用阳光做长裙,用浪花做发夹……以此来装扮自己,准备迎接“黄昏音乐会”。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夕阳像喝多了酒的红脸汉,醉倒在山那边,把水和天映得一半通红,一半金黄。”这句话使用比喻修辞手法,把夕阳比作红脸汉,形象地写出了夕阳下水和天色彩分明的景色。
    “茄子像一个个紫灯笼,正冲着你甜甜地笑呢!”这句话使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茄子比作紫灯笼,形象地写出了茄子的形态与颜色美。
    本题使用比喻修辞手法,将黄昏时的景物比作另一相似的事物即可。如:美丽的晚霞倒映在小河里像一道彩虹。
    4.本题考查查找中心句。
    “中心句”就是“中心思想”,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
    文章的中心句在结尾:乡村的黄昏是秀美的,是恬静的。围绕这句话写了黄昏时乡村的路边、菜园、池塘这三处地方的景物。路边,花呀,草呀,都在徐徐晚风的吹拂下,安静地睡了。在夕阳的照射下,菜园里的果实都镶上了一道金边,看起来有点神秘。池塘里,美丽的睡莲绽放着它那娇嫩的花瓣。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路边,花呀,草呀,都在徐徐晚风的吹拂下,安静地睡了。”写出了黄昏时路边的花草安静地睡了,此时乡村的黄昏是恬静的。“随着夕阳渐渐西下,睡莲的花瓣慢慢合拢,在天边晚霞的映衬下,睡莲也成了红色……”写了黄昏时睡莲的花瓣慢慢合拢,准备第二日清晨再绽放,此时乡村的黄昏是恬静的。BC正确。
    A项没有体现乡村的黄昏是恬静,“夕阳映得水和天一半通红,一半金黄”写的是黄昏时乡村的色彩美,不能体现乡村的恬静。
    D项没有体现乡村的黄昏是恬静,文章没有“写天变黑了,所有野兽都不敢出声”这一内容。

    二、读短文,完成练习。
    美丽的西双版纳
    ①西双版纳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傣族、哈尼族、汉族等14个民族。
    ②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这里的原始森林无边无际:有耸立云霄的望天树,有“见血封喉”的箭毒木,有1700年前的古茶树,有会跳舞的草,有会吃蚊虫的花……走在林间,如果你觉得口渴,这里有“天然水壶”。摘下一根叫“扁担藤”的植物,藤的断口处,清甜可口的水就像泉水一样喷流出来。下雨了也不用发愁,这里有“天然雨伞”。砍下一张海芋叶,宽大的叶子足够你遮雨。
    ③西双版纳又是动物的王国。长臂猿、黑灵猫在山间道旁与游人嬉戏,悠然自得的象群甩着长鼻子在丛林里散步,绿孔雀展开五彩缤纷的羽毛为你跳舞助兴,兀鹫在空中盘旋,虎豹在密林深处出没……
    ④走进西双版纳的村子,你会看见一幢幢别有情趣的建筑:竹楼、竹凉亭、尖顶佛塔……
    ⑤身穿各色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快乐地说笑着,他们是这块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6.填一填,积累词语。
    ( )边( )际    清甜( ) ( )缤纷    悠然( )
    7.连一连,了解植物的特点。
    “天然水壶”           望天树
    “天然雨伞”           扁担藤
    “见血封喉”           海芋叶
    耸立云霄             箭毒木
    8.填一填,了解短文介绍了西双版纳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9.第③自然段中的哪句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整段话的意思?用“ ”画出来。并用“〇”画出写到的动物。
    10.请为西双版纳设计一条旅游宣传语:

    【答案】
    6.无     无     可口     五彩     自得    
    7.    
    8.①植物的王国;②动物的王国    
    9.西双版纳又是动物的王国。
    长臂猿   黑灵猫   象群   绿孔雀   兀鹫   虎豹    
    10.中国天然氧吧,热带绝美风光。
    【解析】
    6.本题考查的是补全词语。
    对词语的空缺部分进行仔细分析,所填内容要符合词组的完整性,不要写错别字,要注意平时对词组的积累。
    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清甜可口:比较清爽好吃的食物。
    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悠然自得:悠然: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
    7.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根据第②自然段中“这里有“天然水壶”。摘下一根叫“扁担藤”的植物,藤的断口处,清甜可口的水就像泉水一样喷流出来。下雨了也不用发愁,这里有“天然雨伞”。砍下一张海芋叶,宽大的叶子足够你遮雨。”可知,“天然水壶”指的是:扁担藤;“天然雨伞”指的是:海芋叶。
    根据第②自然段中“有耸立云霄的望天树,有“见血封喉”的箭毒木”可知,“耸入云霄”指的是:望天树;“见血封喉”指的是:箭毒木。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短文第①自然段是总起段,②——⑤自然段分段介绍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都有什么。根据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来概括。
    第②自然段介绍了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
    第③自然段介绍了西双版纳是动物的王国。
    第④自然段介绍了西双版纳别有情趣的建筑。
    第⑤自然段介绍了西双版纳快乐的各族人民。
    9.本题考查找中心句。
    定为到第③自然段,能理解整段话的意思的句子是短文的第一句话:西双版纳又是动物的王国。
    第③自然段中,写到的动物有:长臂猿、黑灵猫、 象群、绿孔雀、兀鹫、虎豹。
    1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旅游宣传广告,是对一个地方,一个景点最有力的口号,好的宣传语,对于让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极强的号召力。
    题干要求“为西双版纳设计一条旅游宣传语”,结合西双版纳的特点来设计,例如:雨林西双,柔情傣乡。(答案不唯一)

    三、课外阅读。
    青藏高原的明珠
    ①青海湖是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明珠,那里水蓝、鸟多、人美。
    ②青海湖的水真蓝啊!极目远望,湖面像幽蓝的神镜,在层层白云的衬托下,又如同大地献出的一颗蓝宝石。走近细看青海湖,湖水蓝得那样明媚,蓝得迷蒙又清新,蓝得温柔又透出异样的感觉。
    ③青海湖是鸟的王国。湖上的鸟岛因数不胜数的鸟儿在此栖息而得名。其实鸟岛是两座岛,西边的小岛叫海西山,东边的大岛叫海西皮。海西山地形像驼峰,面积虽然很小,鸟儿却很多。海西皮是鸬鹚的王国,岛上的鸬鹚不计其数。
    ④青海湖畔的牧民朴实、热情、好客。 牧民对远道而来的客人非常热情,请他们喝新鲜的老酸奶,吃美味的牦牛肉。还为客人提供休息的坐垫和帐篷。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如同爱护亲人一样,爱护着这片富饶的草原和清澈的湖水。
    ⑤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希望,这份自然的美好能永存!

    11.短文围绕第①段具体写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从第②③④段中找出一个关键句写下来。

    12.第②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把_______比作_______和_________,写出了青海湖的湖水_________的特点。
    13.仔细阅读第③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四字词语中可以看出青海湖是鸟的王国。
    14.读了这篇短文,我想起了《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相似,我们可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
    (2)这两篇文章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
    【答案】
    11.
        
    12.     湖面     神镜     蓝宝石     特别蓝    
    13.     数不胜数     不计其数    
    14.     √     ×
    【解析】
    11.考查概括段落的内容。
    这篇短文围绕中心句“青海湖是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明珠,那里水蓝、鸟多、人美。”从水蓝、鸟多、人美三个方面介绍了青海湖,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点,倡导大家保护好美丽的大自然,永远和自然和谐共处。
    第②段的结构是总分,围绕“青海湖的水真蓝啊!”介绍了青海湖的水蓝的特点。
    第③段的结构是总分,中心句在开头,围绕“青海湖是鸟的王国。”介绍了青海湖鸟多的特点。
    第④段的结构是总分,中心句在开头,围绕“青海湖畔的牧民朴实、热情、好客。”介绍了青海湖人美的特点。
    12.考查修辞赏析。
    结合句子“极目远望,湖面像幽蓝的神镜,在层层白云的衬托下,又如同大地献出的一颗蓝宝石。”可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湖面”比作了“神镜”和“蓝宝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海湖静、蓝的特点。
    13.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第③段句子“湖上的鸟岛因数不胜数的鸟儿在此栖息而得名”“西皮是鸬鹚的王国,岛上的鸬鹚不计其数。”可知出现了两个表示数量的词语。
    数不胜数,形容数量多得难以计算。
    不计其数,释义是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这两个词语表明了青海湖的鸟类众多。
    14.考查内容理解与判断。
    (1)《富饶的西沙群岛》讲了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有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海疆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全文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全文也围绕该句中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两个特点来进行组材描述。《青藏高原的明珠》也可借助关键句理解段落内容。故正确。
    (2)《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按照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风光和物产。
    《青藏高原的明珠》也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进行介绍青海湖水蓝、鸟多、人美的特点,故错误。

    四、阅读短文。
    奇异的星空
    刘显德
    无边无际的天空就是一个星星的世界。月球、太阳以及我们所生活的地球,都是这个星星世界的成员。要是你站在别的星球上看地球,地球也像其他星星一样,只是眨着眼的一个小不点儿。
    月球,我们称作月亮。它离地球最近,太空人到过月球很多次了,发现那里到处都是荒凉的“环形山”。不过,在晴朗的夜晚,当它给大地披上了银辉的时候,人们面对着灿烂群星中的那轮明月,总是赞赏不绝, 其实,月球只是反射着太阳发出的光,它自己是不会发光的。
    月球比地球小,而太阳比地球大多了。太阳的直径大约有139.2万千米,约为地球的109倍。由于它距离地球太远了,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太阳就和月亮的大小差不多。
    从天文望远镜里看去,太阳的表面就像一片浩瀚的火海,那火焰仿佛是怒吼中的风暴。它的光和热射到地球上,我们称作阳光,是生物不可缺少的东西。
    星空中跟太阳一样会发光发热的星星多得数不胜数。有很多星星比太阳还大,只不过距离地球更遥远,在我们看来都是小点。这无数的星星组成了一个美丽绚烂的星星世界。每当夜幕降临,它们便闪耀着光芒,红的、蓝的、黄的、白的,各种颜色交相辉映,好像彩色的珍珠布满了夜空,十分奇异。
    这布满星星的天空,太奇异了。在那些星星上面,有没有空气,有没有生物,是现代太空科学家们正在寻求的答案。

    15.“绝”在字典里的意思有:①断绝;②完全没有了;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绝对。文中“赞赏不绝”中的“绝”应选第_____种,“绝技”的“绝”应选第_____种(填序号)
    16.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 )    
    (2)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 )
    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填序号)
    A.月亮离地球最近,那里到处都是荒凉的“环形山”。 它自己能发光,在夜晚给大地坡上银辉。
    B.太阳比地球大多了,它与地球的距离很遥远。
    C.天空中有很多星星比太太阳还大,所有的星星都会发光发热,它们组成了一个美丽绚烂的星星世界。
    18.“每当夜临降临,它们便闪耀着光芒红的、蓝的、黄的、白的,各种颜色交相辉映,好像彩色的珍珠布满了夜空,十分奇异。”这句话中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紧紧扣住_________来写。先总体介绍____________,然后具体介绍________、________和许多会发光的发热的星星,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①     ④    
    16.数不胜数     交相辉映    
    17.B    
    18.会发光发热的星星     彩色的珍珠     星空的美丽奇异    
    19.奇异的星空     无边无际的天空就是一个星星的世界     月球     太阳     布满星星的夜空十分奇异
    【分析】
    15.本题主要考查多义字。
    多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首先要理解给出的词语的意思,再在语境中理解汉字的意思,然后选出正确的答案。
    赞赏不绝:对某些事或某些人或某些东西赞赏个不停。绝:停住,断绝。
    绝技:别人不易学会的技艺。绝:卓越、独一无二。
    16.本题考查根据意思写词语。
    可在文中找与意思具有共同词素的词语。
    (1)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        
    (2)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A项,错误。月亮自己不能发光。从第二段句子“月球只是反射着太阳发出的光,它自己是不会发光的。”可知。
    B项,正确。从第三段句子“月球比地球小,而太阳比地球大多了。由于它距离地球太远了,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太阳就和月亮的大小差不多。”可知。
    C项, 错误。“所有的星星都会发光发热”错误。原文是说“星空中跟太阳一样会发光发热的星星多得数不胜数。”,并不是所有。
    18.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
    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
    结合句子“这无数的星星组成了一个美丽绚烂的星星世界。每当夜幕降临,它们便闪耀着光芒,红的、蓝的、黄的、白的,各种颜色交相辉映,好像彩色的珍珠布满了夜空,十分奇异。”可知本句把“会发光发热的星星”比作“彩色的珍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星空的美丽奇异。
    19.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及按课文内容填空。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奇异的星空》一文中围绕奇异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天空是星星的世界;月球本身不会发亮;阳光是生物必不可少的东西;有许多星星比太阳的也会发光发热。
    文章第一段总的介绍了无边无际的天空就是一个星星的世界。
    第二三段介绍了月亮;第三介绍了太阳;第四段介绍了其他的星星。最后一段总结了布满星星的天空,太奇异。
    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紧紧扣住奇异的星空来写。先总体介绍无边无际的天空就是一个星星的世界,然后具体介绍月球、太阳和许多会发光的发热的星星,最后写布满星星的天空,太奇异了。

    五、
    国宝金丝猴
    ①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灵长类动物,它和我们熟知的大熊猫一样,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②金丝猴十分惹人喜爱。它长着一张棕红色的脸,脸的周围有一圈淡黄色的毛。鼻子及其两侧是天蓝色的。胸部和腹(fù)部的毛是乳白色的,越贴近背部的毛颜色越深。在深色的毛中,伸展着缕缕(lǚ)金丝,这些柔软的、丝样的毛披散下来,仿佛一件金色的斗篷。因此,人们给它起了“金丝猴”这个雅(yǎ)号。金丝猴四肢灵活,它们在林中追逐(zhú)嬉(xī)戏,动作轻盈优美,如金色的精灵在树影间时隐(yǐn)时现。
    ③金丝猴吃食的样子很有意思。它们常吃嫩枝、树叶、幼芽及花果,有时也吃树皮和树根。找到食物后,它们会先把前爪收拢,接着弯下身子,然后用两只前爪捧着食物送到嘴边,嘴一抿(mǐn)一抿的,吃得特别香甜。
    ④金丝猴喜欢群居生活。在森林中,它们成群结队地在一起,最大的群体可达600余只。在灵长类动物中,如此庞(páng)大的群体是非常少见的。不仅如此,猴群的组织十分严密,由身强力壮的大雄猴担任猴王。猴王要保护猴群的安全,维护猴群的秩序。(    )敌害接近,猴王(    )会立刻带领猴群以惊人的速度逃跑。
    ⑤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之一。我国特别重视对金丝猴的保护和研究,建立了金丝猴自然保护区。那里森林茂密,气候优越,是金丝猴幸福生活的家园。

    20.请你在文中找出“人们给它起了‘金丝猴’这个雅号”的原因,用“___”画出来。
    21.金丝猴吃食是有顺序的,从第③自然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就可以看出来。
    22.第④自然段中括号里应填写的关联词语是(    )。
    A.不但……而且…… B.虽然……但是…… C.只要……就……
    2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第④自然段中“成群结队”的意思是

    24.判断正误。在正确的后面画“√”,错误的后面画“×”。
    (1)金丝猴是我国唯一的珍稀动物。( )
    (2)金丝猴胸部和腹部的毛是乳白色的,越贴近背部的毛颜色越浅。( )
    (3)为了保护和研究金丝猴,我国建立了金丝猴自然保护区。( )
    25.结合短文内容,请你向同学们介绍金丝猴。你想介绍什么,完成下面的图表。

    【答案】
    20.在深色的毛中,伸展着缕缕金丝,这些柔软的、丝样的毛披散下来,仿佛一件金色的斗篷。    
    21.先     接着     然后    
    22.C    
    23.一群群人集合在一起。    
    24.     ×     ×     √    
    25.外形 吃食的样子 生活习性
    【解析】
    20.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金丝猴’这个雅号”出现在第②段,“‘金丝猴’这个雅号”前后即可找到答案。即:在深色的毛中,伸展着缕缕金丝,这些柔软的、丝样的毛披散下来,仿佛一件金色的斗篷。
    21.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
    从第③的句子“找到食物后,它们会先把前爪收拢,接着弯下身子,然后用两只前爪捧着食物送到嘴边,嘴一抿一抿的,吃得特别香甜。”可知先、接着、然后可以看出金丝猴吃食的顺序。
    2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熟读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因果、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敌害接近”与“会立刻带领猴群以惊人的速度逃跑。”两个分句间是条件关系,可以用“只要……而就……”相连。
    23.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要想理解重点词语,就要先理解整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辨析即可。
    从“金丝猴喜欢群居生活。在森林中,它们成群结队地在一起,最大的群体可达600余只。”可知“成群结队”的意思是:聚集在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
    24.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
    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1)从第⑤段的句子“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之一”可知本句叙述错误。
    (2)从第②段的句子“胸部和腹部的毛是乳白色的,越贴近背部的毛颜色越深。”可知本句叙述错误。
    (3)从第⑤段的句子“我国特别重视对金丝猴的保护和研究,建立了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可知本句叙述正确。
    25.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
    结合文章内容回答。本文主要从金丝猴的外形特点、吃食的样子以及生活习性三个方面介绍了金丝猴。所以你向同学们介绍金丝猴的时候,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

    六、课外阅读。
    秋的原野
    窗外飘进来一片梧桐的落叶,我对它凝视了一会儿,恍然领悟到:那是大自然给人们的讯号,秋天已经来临。
    我匆匆地走到郊外,在原野中漫步游荡,享受着徐徐吹来的凉风,感到浑身说不出的舒畅。我贪婪地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又不由自主地哼出一支轻快的小调。
    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给秋风抹拭得非常洁净而明亮。村外的那个小塘,也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般美好的天色。那塘边开满白花的芦苇丛里,忽然钻出一对白鹅,慢吞吞地在水面浮游着:它俩显得天真烂漫,或者稍显这儿过于寂寞吧,于是伸出脖项,“哦!哦!”有节奏地叫着,把水面荡起一圈圈的波纹,也为大自然的画面平添了不少生气。
    山谷里枫树的叶子,不知道是喝了过量的酒,还是为了向秋天表示他们无限的热情,不然,它们为什么红得像一团火焰似的呢?
    村前村后,等待收割的水稻,好似一片金黄色的大海。一阵微风吹过,泛起一排金色的波浪;稻禾深处,也不时传来一阵阵农民的欢笑声。
    当七彩的晚霞,在天边编成瑰丽的织锦时,村里屋顶烟囱上也升起了缕缕的炊烟,跨在牛背上回家的牧童们,唱着抒情的歌谣,歌声在晚风里飘得很远很远……
    半空中飞过一队“人”字型的雁群。村里的孩子们立刻眯起一只眼睛,高举双手,做成托枪瞄准的姿势,对着它们“砰!砰!”地喝叫,雁儿们“咿咿呀呀”,好像在说“明年见,孩子们!”  继续向暮色苍茫的天边慢慢地飞去了。

    26.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一自然段中的“讯号”指的是
    27.作者是抓住了秋季区别于其他季节的哪些明显特征来描写的?



    28.秋天的原野像一幅幅画面,第3~6自然段各是一幅图画,请连一连。
    第三自然段              牧童晚归图
    第四自然段              稻田欢歌图
    第五自然段              枫林红叶图
    第六自然段              池塘秋色图
    29.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再仿照样子写一句。

    30.第六自然段中,画“﹏﹏﹏”的句子可以用哪两句诗来形容?


    31.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26.秋天来临的信号    
    27.梧桐的落叶,枫叶红得像火,水稻金黄,雁群南飞。    
    28.    
    29.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给秋风抹拭得非常洁净而明亮。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30.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31.短文表达了作者对秋天原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
    26.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讯号:表达某一讯息而作出的特定表示、标志、符号等。
    结合句中“那是大自然给人们的讯号,秋天已经来临。”可知,“讯号”指的是秋天来临的信号。
    27.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首先要知道全文的大致内容,接着再进行具体分析。本文第一自然段写秋天来了;第二自然段写我在郊外漫步;第三自然段写池塘秋色;第四自然段写枫林红叶;第五自然段写稻田欢歌;第六自然段写牧童晚归。秋天独有的是红似火的枫叶、南归的大雁、金色的稻田等等。
    28.本题考查了对段落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通过阅读可知,第③自然段描写了秋天的小塘及塘边的芦苇,池中白鹅,所以本段是池塘秋色图。第④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山谷中的枫树,所以是枫林红叶图。第⑤自然段主要写了人们在等待收割水稻的欢乐场面,所以是稻田欢歌图。第⑥自然段主要写了傍晚牧童晚归的场面,所以是牧童晚归图。
    29.本题考查比喻句的理解和仿写。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学生容易搞混比喻句和“像”字句,在这里教师要明确,比喻句不仅要有比喻词,还要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两个事物不能是同类。
    文中“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给秋风抹拭得非常洁净而明亮。”是比喻句,把“天空”比作“蓝宝石”。据此仿写一个比喻句即可。示例: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一样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30.本题考查诗句的识记。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出自清代袁枚的《所见》,意思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由句中“跨在牛背上回家的牧童们”、“歌声在晚风里飘得很远很远……”可想到的诗句是“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31.本题考查了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通过阅读可知,本文描写了秋天原野中的景色与人活动的场景,语句优美,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秋天原野的喜爱和赞美的思想感情。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