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课型需要设置,可自行决定】
联系现实情境的教学模式。联系现实的模式是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的结合现实生活的情境,在教学中以现实情境入手,最终又回到现实中,这样的方式,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同时,也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获取历史的启迪,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为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一课内容,叙述了从原始社会至19世纪末,中国与西方各国在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交通路线等方面的探索,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在学完本课后,便是“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两节课是完整的关于交通变迁的线索,第一课是第二课的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认识交通的古今变迁,认识到交通进步对社会变迁的意义,以及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世界意识、发展意识,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交通的变迁。通过研究本课的课标,可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有三个,一是理清古今中外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的发展演变,二是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三是认识到水陆交通建设对民众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2.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认识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在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尝试运用唯物史观等分析历史问题,但分析问题的角度还不够全面。此外,对于交通的意义,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切身的体会,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考。另外同学们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等内容,这样专门从交通与社会变迁角度引导同学们重新审视这些内容时,一方面同学们已经有相关知识基础,容易理解;另一方面老师还应该帮助同学们转换视角,从交通与社会变迁角度进行深度学习而不是浅层的全面了解。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总体目标:认识古近代以来主要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变迁,认识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通过阅读教材,利用时间轴梳理中西方古近代的水陆的主要交通建设和交通工具,结合教材及补充史料,归纳古代交通发展的主要特点。(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认识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的小范围、局部性的基础之上的,认识到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交通近代化中的促进作用,能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了解中国交通运输近代化的历程及其交通变迁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体会交通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中国在交通近代化中的努力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心。(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古代到19世纪的中外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的演变及对民众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教学难点
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一骑红尘妃子笑
乘风破浪会有事
百里川原瞥眼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大家都熟悉的鲁迅的一句话进行导入: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提问:大家觉的这句话对吗?
通过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语进行导入,将学生的思路引到对交通问题的探究上来,明白这句简单的话语背后的历史事实。
接着用大家熟悉的诗句展开对交通更深次的学习。
思考并回答问题
从大家都熟悉的俗语入手,代入对交通探究的情境,引起学生对交通变迁探究的兴趣。
一、一骑红尘妃子笑
对于古代交通的探究,选择以广州市为例,以点带面的学习,以小见大,从一条路引到整个朝代的交通规划。
用两幅古今地图对比,说明古代广州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建制。再引导学生思考政府如何实现对这里的管理,引出秦朝的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最后,归纳秦代的交通要道。
汉朝依旧用地图来体现古今行政区划,并展示史料,通过史料信息解读汉代的交通要道。思考:为什么在当时的墓穴里有波斯、罗马、非洲的物品,他们是怎么飘扬到海来到中国的?
唐朝则利用大家耳都熟悉的诗句,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关于交通的历史信息。
宋元和明清也利用同样的方式,从解读史料中入手,分析古代的交通变迁。
归纳总结:通过从秦到清的史料解读,归纳古代中国的主要交通工具、交通动力和交通要道,并与古代世界进行横向对比,通过归纳总结,知道从交通工具、交通动力、交通要道三个层面来认识交通的变迁。
(1)交通工具:陆路的车、水路的船
(2)交通动力:人力(轮车、轿车)、畜力(牛车、
马车、骆驼)、风力(帆船)
(3)交通要道:1.驿道、驿站(官方修建)
2.运河(灵渠、京杭大运河)
军事和通信
3.海陆丝绸之路 贸易
识图,提取有效信息
阅读材料并思考问题
阅读材料并思考问题
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
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提取关键信息,归纳答案。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二、乘风破浪会有时
关于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展示数轴和表格,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将表格补充完整。
罗列不同朝代的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辅之以有代表的图片,教师对有代表性的事迹进行补充,通过归纳表格来认识古代对海洋的探索,并从中认识到交通变化对社会的的意义。
世界范围内对海洋的探索
通过地图来展示,用地图来横向把握世界范围内的海洋探索活动,
思考:古代的海洋探索有什么用特点?
通过这种横向比较,认识到古代世界的海洋探索范围窄、规模小,都是小范围的局部探索的特点。
展示新航路的开辟的地图
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地图的展示说明,跟前面古代世界的地图进行对比,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交通的意义:解决了交通道路的问题。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使得全球的交通联系和人员流通变成了现实。
阅读课本,填写表格(能力好的同学/班级也可以让同学自己作表格)
阅读地图和文字材料,思考问题并作出回答
归纳总结发展特征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
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百里川原瞥眼过
1.通过罗列工业革命在交通上的成就,认识工业革命对交通发展的意义在于解决了交通工具机械动力的问题。
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交通的意义,认识交通近代化的条件。
2.展示鸦片战争阶段中英交通工具和速度对比的材料,加深工业革命对交通变化的积极作用,从而对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
另一方面,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置于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结合所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便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交通的近代化
3. 罗列中国交通近代化的成就
4.结合所学,分析交通变迁的社会意义
了解,体会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根绝所学进行罗列
结合前面所学,归纳答案,并作出解释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
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课堂小结
梳理整节课的脉络,提出本节课的思考问题:100多年前中国面对工业革命的态度:马拉铁路、铁路破坏风水,一百年后西方对于信息革命的态度,英国移除华为5G设备、口罩里藏有5G天线,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有微妙的不同……个中看法,自由评说。
画出知识框架
感悟,思考
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上,整体上把握古今中外交通建设及交通工具的演变。从内涵的挖掘上可以认识交通建设与时代变迁的内在逻辑关系。最后通过问题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水陆交通的变迁,是同学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容。说熟悉,这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关系到每个人活动的问题,每个中学生都能说出一二。说陌生,古代的交通工具、道路及其历史变迁的内在逻辑关系与学生以学习为主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学生并不一定能全面透彻地理解。因此在本节课的处理上,既要贴近学生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生活;既要避免生硬的材料堆砌,又要渗透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因此在设计的时候,我选用了从现实入手,古今对比,从现实生活联系到古代的变迁,加强和学生的共鸣的同时有把探究的内容进行现实联系,最后依旧通过古今对比,设置思考题,引发学生思考。
纵观本节课,做的好的方面为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适时的整合,将复杂的内容简单明了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整节课思路较为清晰,学生能够紧跟老师的思路来,但是做的不好的方面在于跟学生互动性的内容不多,应再改进。此外,情境的创设要更有生活性,引领性,既能提纲挈领的引起整堂课,又能引发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兴趣。
高中历史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课堂导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板书设计,教学过程,课后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教学设计,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