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达标测试
展开1.有学者认为,“公元前两千年,巴比伦的商人和银行家之间就在使用票据和支票;罗马知道开设往来账户,账本上有借方和贷方;伊斯兰国家的商人从十世纪起已知道使用所有信贷工具;中国早在九世纪起就使用庄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信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B.信贷工具在世界主要文明区域都曾使用
C.信贷工具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
D.信贷工具扩展了商业贸易活动的领域
2.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买卖、出借、誓约及保证等承载民事往来、商业贸易的契约愈加成熟,其条款内容愈加简明扼要。据此可知,古代美索不达米亚( )
A.契约避免了商业欺诈B.契约文明较为发达
C.任何事情都制定契约D.政府规范借贷行为
3.西汉元始五年,高都里人朱凌在制定家庭土地变动契约文书时,请县、乡三老等,“为 先令券书”,同时还邀请了乡间名望人士及亲属共同见证。这说明当时( )
A.政府禁止民间的土地交易B.契约文受制于政府抑商政策
C.民间私有财产权观念强化D.基层组织开创集体议事的模式
4.《新唐书•食货四》记载:“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飞钱”的出现( )
A.减轻了商人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B.标志着纸币在中国诞生
C.推动国际贸易朝规范化方向发展D.体现资本性借贷的发展
5.《封氏闻见记》在谈及唐代后期的饮茶之风时说:“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这说明当时
A.茶叶长途贩运发展艰难B.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加强
C.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D.全国范围贸易网络形成
6.公元661年,唐高宗发布敕令,针对蕃舶货物,朝廷委托岭南道将蕃舶货物先行收购,收购完毕再“任百姓交易”。这表明唐朝
A.民间对外贸易有所发展B.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
C.贡赐贸易占据主导地位D.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7.唐宋时期,当铺主营抵押小额贷款;宋代以后,当铺开始从事经营性放贷和有息存款;到了清代,当铺兼营银票、钱票、会票发行及米谷典当。当铺经营范围的扩大 ( )
A.丰富了民众投资的渠道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往来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8.有学者指出,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化的很多因素。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1世纪初,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兑换首次由政府担保。材料表明( )
A.宋代近代经济已相当繁荣B.宋代赋税征收开始以货币为主
C.宋代契约关系已具普遍性D.商品经济催生了信用金融业
9.明代的苏州府、松江府、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分布着丝绸业市镇、棉布业市镇、粮食业市镇、盐业市镇、笔业市镇、冶业市镇、海运业市镇等,不仅是财赋重地,而且是农工商各业发达的经济重心。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点”,发达的市镇网络把各市镇联成一体,发生密切的经济联系。这表明明代( )
A.市镇经济专业化发展B.城市经济职能进一步扩大
C.全国性统一市场形成D.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10.福建海澄县番舶税额,明万历四年,“至万金”;万历二十一年,“累增至二万有余”;万历二十二年,“骤溢至二万九千有奇”,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一现象说明( )
A.朝贡贸易获利丰厚B.海禁政策遭到废弃
C.关税成为经济支柱D.海外贸易有所扩大
11.明代的田宅买卖契约文书中有“二意情愿,并无逼勒”“两相允洽,各无异言”之类的话语。“自愿非逼”是有效的契约不可缺少的条件,而立契人遵守自愿订立的契约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义务。这种契约订立形式( )
A.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B.打击了土地兼并行为
C.杜绝了土地交易中的纠纷D.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
12.清朝前期出现的庄票,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兑现;庄票分为即期庄票和远期庄票,即期庄票见票即可兑现,远期庄票到期才能支付;庄票不记名,凭票即付,不得挂失和止付,可以代替现金流通;庄票弥补了商贩的资金问题。这一现象说明( )
A.货币的商业功能转向逐利增财B.信贷由存贷款发展为汇兑
C.借助商业契约确认财产所有权D.资本性借贷有了显著发展
13.旧时民间流传一首商号用字歌: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春和茂盛同乾德,谦吉公仁协鼎光,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新泰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福厚长。我国一些老字号名称即取自上述商号用字歌,如“全聚德”“同仁堂”“恒源祥”“亨达利”等。以上材料反映了 ( )
A.传统义利观发生了根本转变B.中国古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C.人们对美好社会生活的期许D.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商号用字
14.清朝政府规定:“民间嗣后买卖田房,必须用司印官纸(官署统一印制的典买文契)写契。违者作为私契,官不为据。”即百姓发生财产纠纷,使用没有在官府登记的“私契”作为凭证,官府不予采信。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在土地租赁中注意保护佃户的权益
B.政府重视对民间财产交易的管理
C.政府限制土地买卖以压制商业发展
D.中国契约制度受到了西方的影响
15.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
A.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B.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
C.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D.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根据考古发掘,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迹象。据记载,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十个,其中宋代海船直接到达的有二十多个。……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
——摘编自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
材料二 明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政权并防止“倭寇”侵犯,严厉实行海禁,明文规定私下与外商互市者处以重罪。明代对外贸易采取了严格的朝贡贸易,只准两国之间官方相互进行贸易,私人船只不准往来。明代对朝贡国家、路线、港门、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明朝对朝贡国家予以官方证明。对外贸易“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摘编自马珺《浅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朝贡贸易的特点。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流动”的宋朝
材料一 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水横亘,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
——《宋史》
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
——《宋会要辑稿》
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
——(宋)朱彧《萍洲可谈》
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
——《宋会要辑稿》
材料二 太宗时,置榷署于京师,诏诸蕃香药宝货至广州、交险、两浙、泉州,非出官库者,无得私相贸易。
宋初制定的《私茶法》规定,“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
——以上两段材料均出自《宋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朝社会“流动性”的特点,并简述其表现。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社会“流动性”的原因及认识。
1.B2.B3.C4.A5.B6.A7.B8.D9.A10.D11.D12.D13.D14.B15.A
16.(1)特点:政府重视(或政府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范围广;获利丰厚;贸易税收(市舶收入)成为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特点:限于官方贸易,严禁私人贸易来往;贡赐贸易,薄来厚往;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或经济)意义。
17.(1)特点:受交通状况的影响;政府参与;带有政治色彩;门第观念淡化;具有契约精神;用法律形式规范;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表现:一方面宋代经济流动性强,表现在水运交通网促进商品流通,榷场促进边境贸易,契约促进土地流转,海外贸易促进中外经济流动,北民南迁及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南北经济流动;另一方面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表现在随着科举制发展,门第观念淡化,婚姻不问家世,社会上士农工商四民结构进一步松动。总之,社会性流动增强,但是流动性是很有限的。
(2)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发展,庶族地主壮大,推动社会流动性增强;政府为增加税收,继续推行官营专卖制度;为维护统治阶层的稳定,推行恩荫制度等又使得流动性有限。认识:宋代的流动使整个宋代社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平民化特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它仍然是封建社会下的局部变化,不应被夸大。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当堂检测题,共6页。
高中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课时训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