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2章 种群与群落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课时练习
展开【优质】第四节群落的演替-3优选练习
一.单项选择
1.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D.该岛屿可能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2.群落的结构广义上包括群落的种类组成.种群的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秋末植物干枯,草本层消失,这不属于群落结构的范畴
B.竞争.捕食等种间关系,以及人为干扰,在生物群落结构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C.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相对稳定
D.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以发生
3.下列演替现象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裸岩上的演替 B.火灾过后的草原
C.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D.过量砍伐的森林
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跳蝻.蚜虫的种群密度
B.人类活动往往会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有关
D.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能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5.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不断发生着改变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演替
C.一般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映的是一种次生演替现象
6.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I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I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最大
7.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中个体数量增多是群落丰富度增大的重要原因
B.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环境及人类活动有关
C.森林的边缘到中心地带分布着不同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群落的物种组成随季节.气候的变化可出现差异
8.下图表示北温带湖泊冬夏两季温度与溶氧量随水深的变化情况。据图推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斜温层的湖水温度变化最大
B.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
C.该湖泊中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D.该湖泊从冬季到夏季的面貌变化不属于次生演替
9.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B.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
C.人类的活动往往使群落的演替按照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D.群落的演替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10.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第一句中“草盛豆苗稀”隐含的生物间的关系及第三句中“道狭草木长”反映出的生物学知识分别是( )
A.种间竞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无影响
B.种间竞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C.种间捕食.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会发生变化
D.种间捕食.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未发生变化
11.生态学家对我国某高山群落演替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该地区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多种植被类型,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不同。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大量物种替代的特点
B.若为淡水湖水域,可以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湖水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C.30年后群落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D.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12.关于群落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自然状态下,群落的演替结果是丰富度增加,恢复力稳定性也增加
C.人类活动会干扰群落的演替速率,但不会改变演替方向
D.群落的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速度快,起点与初生演替不同
13.印度尼西亚的塞梅鲁火山于月初再次喷发,岩浆所到之处,一切生灵都化为乌有,只剩光秃秃的火山岩。在由裸岩向森林的原生演替过程中,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延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快,木本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又逐渐减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是因为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
B.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两年生植物
C.不同地区的群落演替到达顶极群落时均是森林群落
D.木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慢是因为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
14.某树木过度砍伐山区坡地,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①代表一年生草本阶段,物种②代表灌木阶段
B.在a年内,物种①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D.若气候适宜,在c点后乔木可能占据主导地位
15.群落的结构广义上包括群落的种类组成.物种的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以及群落内生物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化或配置。根据以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春天草原返青,秋天草木枯黄,这些都不属于广义群落结构的范畴
B.农田.鱼塘.园林等群落结构的形成过程中,人为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C.当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群落的种间关系.空间结构保持相对稳定
D.群落的结构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处于动态变化中
16.泸州市纳溪某乡镇为发展生态旅游业,在生产中减少了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使得稻田生态系统中原本稀少的青蛙.黄鳝.田螺等生物数量大大增加,原本没有的白鹭也有出现。下列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该稻田发生了次生演替
B.调查稻田中田螺的种群数量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C.杀虫剂减少使用后稻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得到提高
D.白鹭.田螺等生物占据不同空间提高了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17.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被完全取代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也是一种群落演替现象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经历阶段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灌木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森林阶段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18.为了研究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研究者利用“把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调查不同退耕年限的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农田退耕后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明显,且乔木的丰富度逐渐提高
B.由数学模型可预测此地区另一耕地还林后 7 年左右草本植物种类最丰富
C.根据起始条件分析可以确定退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类型应该是次生演替
D.第 2 年人为在退耕农田种植灌木会使草本植物达到最大丰富度的时间推后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解答:
A.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因此,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A正确;
B.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错误;
C.旅游等人类活动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正确;
D.该岛屿上植被茂盛,已经演替到森林阶段,说明一定经过漫长的过程,D正确。
故选B。
2.【答案】A
【解析】
3.【答案】A
【解析】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解答:
A.根据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可知,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A正确;
B.火灾后的草原,原有的土壤基本保留,其所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C.弃耕的农田还保留有原来的土壤.植被或种子其所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C错误;
D.过量砍伐的森林都还保留原有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它所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A。
4.【答案】A
【解析】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能够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解答:
A.跳蝻.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应该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
B.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会使演替速度加快或减慢,B正确;
C.在森林群落中,先有植物的垂直结构,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有关,C正确;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所以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能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A。
5.【答案】B
【解析】
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类型项目 | 初生演替 | 次生演替 |
起点 | 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
时间 | 经历时间漫长 | 经历时间较短 |
影响 | 自然因素 |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
实例 | 裸岩上的演替 | 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 |
解答: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物种的改变,群落的结构不断发生着改变,A正确;B.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与干扰或破坏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
C.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基本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一般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C正确;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映的是一种次生演替现象,D正确。
故选B。
6.【答案】D
【解析】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类型 | 初生演替 | 次生演替 |
起点 |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
基质与环境条件 | 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 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
过程 |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 杂草阶段→灌木阶段阶段→森林阶段 |
时间 | 经历的时间长 | 经历的时间短 |
速度 | 缓慢 | 较快 |
影响因素 | 自然因素 |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
实例 | 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 | 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 |
解答:
A.从形成沙丘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B.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中也存在垂直结构,B错误;
C.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完全取而代之,所以阶段I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并非完全不同,C错误;
D.阶段Ⅲ为森林阶段,该阶段沙丘上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最大,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故选D。
7.【答案】A
【解析】
8.【答案】A
【解析】
9.【答案】C
【解析】
10.【答案】B
【解析】
11.【答案】B
【解析】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
解答:
A.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优势物种替代的特点,A错误;
B.湖水中小动物因为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故应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湖水中小动物的丰富度,B正确;
C.丰富度只是物种数目的多少,故丰富度达到最高,种群密度不一定达到最高,C错误;
D.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性地带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D错误。
故选B。
12.【答案】D
【解析】
13.【答案】C
【解析】
14.【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图.①在生长一段时间后很快消失了,属于一年生的草本,②是多年生的草本,③是灌木。
解答:
A.由以上分析可知,物种①代表一年生草本阶段,物种②代表多年生的草本阶段,A错误;
B.0→a,物种①的种群密度不断上升,所以物种①的出生率>死亡率,B正确;
C.由图可知,物种③的数量最终占优势,所以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C正确;
D.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乔木,并最终可能演化为森林,D正确。
15.【答案】A
【解析】
16.【答案】B
【解析】
17.【答案】B
【解析】
18.【答案】D
【解析】
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意义: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解答:
A.乔木在与灌木.草本的竟争过程中,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此乔木的丰富度逐渐提高,农田退耕后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更加明显,A正确;
B.由数学模型可预测此地区另一耕地还林后 7 年左右草本植物种类最丰富,B正确;
C.退耕农田上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某些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退耕农田发生的演替类型应该是次生演替,C正确;
D.如果第2年在该地区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保护,因为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提前,D错误。
故选D。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课后练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在玉米,青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综合训练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从湖泊到森林要经历5个演替阶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课后作业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群落的理解正确的是,下列演替现象属于初生演替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