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随堂作业含答案
展开【优质】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2随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
1.赤眼蜂可将卵产在多种鳞翅目害虫卵内进行寄生。某地引进赤眼蜂进行玉米螟防治,并通过调查赤眼蜂卵的数量推测其种群数量变动。下表中的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 | 第1年 | 第2年 | 第3年 | 第4年 | 第5年 | 第6年 | 第7年 |
λ | 1 | 0.5 | 1 | 1.5 | 2 | 1.5 | 1 |
A.该赤眼蜂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
B.第2年,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第3年,该种群的数量多于第2年
D.3年后,该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2.棉蚜是常见的棉花害虫,为及时了解虫情,某兴趣小组选定某棉田每隔一定时间进行一次种群数量调查,所得结果如图所示。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
A.调查该棉田棉蚜种群数量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B.调查期内棉蚜种群的年龄结构由增长型演变为稳定型
C.该棉田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可用表示
D.调查结果表明棉蚜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稳定不变的
3.岛屿由于与大陆隔离是研究生态学问题的天然实验室。麦克阿瑟平衡说认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平衡说可用下图进行简要说明,以迁入率曲线为例,当岛上没有留居种时,任何迁入个体都是新的,因而迁入率高;岛屿的大小及距离大陆的远近也会对迁入率有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解可用来表示岛屿上的物种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B.实线与虚线的交点所对应的留居种数,均代表不同岛屿上平衡时的物种数
C.由图推知,隔离程度越高,物种迁入率越低,物种丰富度越低
D.由图推知,设置自然保护区时,面积越小越好
4.种群数量动态模型对种群生态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此建立了J型和S型增长模型。为研究两种模型间的关系,科学家以酵母菌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对照组的培养条件应为不更换培养液
B.每3h更换一次培养液时种群增长几乎不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限制
C.环境阻力是种群增长模型由J型转变为S型的主要原因
D.实验证明,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仅与环境条件有关
5.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X年 |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增长速率 | 0.66 | 1.52 | 2.83 | 3.69 | 2.91 | 1.20 | 0.03 |
A.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第12年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
D.该中学内白头鹎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的两倍
6.由于远洋捕获技术的限制,近海海域过度捕捞,多种鱼类的捕获量日益降低,近海渔业面临危机。若要研究某种海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下列最不急于获得的该种海鱼的生物学数据是( )
A.种群大小和年龄结构 B.基因频率和亲缘关系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捕获量和捕获率
7.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乙表示某害虫种群增长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c点时防治,防治成本最低
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C.若乙表示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可能是在取样时没有震荡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匀所致
D.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8.图甲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图,图乙是对紫仓鼠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绘出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全部迁走,则植物的多样性不发生变化
B.图甲猫头鹰和兔虽为捕食关系,但二者却在草原上长期共存,不断发展,这种现象属于共同进化
C.图乙中,t1时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D.若在图乙t1时,该生态系统中紫仓鼠的数量是75只/ hm2,则该生态系统中紫仓鼠的环境容纳量是75只/ hm2
9.如图表示某科研小组多年跟踪调查某动物种群的死亡率/出生率的比值。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动物种群0 ~5年间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B.在调查期间,第15年种群的数量最小
C.第10年的种群与第20年的种群数量相等
D.第15到2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10.图甲为某种鼠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图乙为该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c点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刻
B.图甲中ae段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图乙中t1-t2时间段种群数量下降
D.图乙中t1对应图甲中e点,此时增长速率最大
11.种群部分特征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为迁入率,d为迁出率
B.b为年龄组成,c为性别比例
C.数量达到K值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除图中所示特征,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
12.甲图表示某草原上仓鼠种群数量变化图(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乙图为甲图中仓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表示相应能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某种天敌进入一段时间后,仓鼠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则天敌最可能进入时间为C时
B.从甲图可知,仓鼠的种群数量增长呈“S”形,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在K2-K3之间
C.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存在时的环境容纳量,即仓鼠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
D.乙图中的A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仓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13.生活在某湖泊中的某种鱼,在a点以前该种鱼的种群数量处于平衡状态。若在a点将大量该种鱼的鱼苗投入湖泊,一段时间后,该种鱼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应该是( )
A. B.
C. D.
14.下表显示的是我国沿海某地区某种鸟类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年份 | 第2年 | 第4年 | 第6年 | 第8年 | 第10年 | 第12年 | 第14年 |
增长速率 | 0.66 | 1.52 | 2.83 | 3.69 | 2.91 | 1.20 | 0.03 |
A.第14年时,该鸟类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这14年间,该鸟类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C.第8年时的种群数量接近鸟类的环境容纳量
D.可通过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预测种群发展方向
15.关于下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现实条件下才能出现
B.当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出生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16.下图所示为鳄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四种情况,其中曲线Ⅰ.Ⅱ.Ⅲ处于三种不同的自然条件下,而曲线Ⅳ处于理想状态下。不考虑自然灾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 a 点引入新物种可能导致鳄鱼的种群数量由 K 变为 K1
B.若在b 点没有任何人为干扰,则鳄鱼的种群数量很可能在 K1上下波动
C.出现曲线Ⅲ的变化趋势,源于在 b 点处人为捕杀了一定数量的鳄鱼
D.曲线Ⅳ所示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受种群密度大小制约
17.研究人员调查了 8 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的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B.第 2~4 年兔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8 年间兔种群数量并非呈“S”型增长
D.第 8 年兔种群密度大于起始种群密度
18.图为某森林大山雀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决定大山雀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B.大山雀的种群数量在B点达到最小值
C.第1~5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A点和C点所对应的时间点,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相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D
【解析】
2.【答案】B
【解析】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解答:
A.由于棉蚜个体小,运动范围小,所以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样方法,A错误;
B.由图可知,棉蚜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其年龄结构由增长型演变为稳定型,B正确;
C.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不可以用数学模型 Nt=N0λt 表示,J型增长才可用此公式来表示,C错误;
D.由图可知,棉蚜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处于动态平衡的,而环境的容纳量不是稳定不变的,环境条件改善,环境的容纳量会增大,环境被破坏,环境的容纳量会减小,D错误。
故选B。
3.【答案】C
【解析】
4.【答案】D
【解析】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J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S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解答:
A.对照组的培养条件应为不更换培养液,A正确;
B.由图可知,3h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增长曲线为J型,其种群增长几乎不受资源的限制,B正确;
C.对比图中曲线可知,随培养液更换时间延长,即环境阻力加大,种群增长模型将由J型转变为S型,C正确;
D.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培养液更换时间,随培养液更换时间延长,酵母菌资源相对缺乏,代谢产物积累,同时酵母菌种群自身数量增多,种内斗争加剧,导致种群数量增长减慢,即种群数量变化受环境和种群自身共同影响,D错误。
故选D。
5.【答案】D
【解析】
6.【答案】B
【解析】
7.【答案】C
【解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J”型曲线,乙代表“S”型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解答:
A.若乙表示某害虫种群增长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c点前(潜伏期)防治,防治成本最低,A错误;
B.由图中可看出,环境阻力出现在b点之后,c点的环境阻力并不是最小,B错误;
C.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可能是在取样时没有震荡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匀所致,C正确;
D.种群数量达 K 值以后,由于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还可发生变化,发生进化,D错误。
故选C。
8.【答案】B
【解析】
9.【答案】A
【解析】
分析曲线可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该动物种群的死亡率/出生率的比值,已知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故可推知死亡率/出生率=1,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不变,该比值大于1,则种群数量下降,该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上升。
解答:
A.死亡率/出生率=1 ,说明种群数量不变,大于1则种群数量下降,小于1则种群数量上升。0~5年间,该比值大于1,则种群数量下降,因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A正确;
B.调查的第10~15年间,该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上升,因此调查期间种群数量最小的是第10年,B错误;
C.第10-20年该比值都小于1,种群数量一直增加,第20年的种群数量大于第10年,C错误;
D.第15到25年间,该比值一直增大,种群增长速率越来越慢,因此第15到25年间种群数量不呈S型增长,D错误。
故选A。
10.【答案】B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图甲表示S型曲线,乙表示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解答:
A.图甲中的c点种群的数量为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不易防治鼠害,A错误;
B.图甲中ae段鼠群的数量一直是增加的,所以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
C.图乙中t1-t2时间段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仍在增长,C错误;
D.图甲中的c点种群的数量为K/2,对应图乙中的t1,此时鼠群增长速率最大,D错误。
故选B。
11.【答案】B
【解析】
种群特征包括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取决于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解答:
A.a可以提高种群数量,d减少种群数量,所以a是迁入率,d为迁出率,A正确;
B.b只影响出生率,而c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所以b是性别比例,c是年龄组成,B错误;
C.数量达到K值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断增加,C正确;
D.图中所示为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D正确。
故选B。
12.【答案】C
【解析】
13.【答案】A
【解析】
14.【答案】B
【解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种鸟类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又减小,说明该鸟类种群数量变化符合S型增长曲线。
解答:
A.第14年时,该鸟类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03,说明种群数量还会增加,则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
B.这14年间,该鸟类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又减小,则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B正确;
C.第8年时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说明种群数量接近鸟类的环境容纳量的1/2,C错误;
D.不能通过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预测种群发展方向,D错误。
故选B。
15.【答案】D
【解析】
16.【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Ⅰ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被完全破坏,该生物已经无法生存,因此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措施,只能进行迁地保护。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被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曲线Ⅱ在原始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程度较轻;Ⅲ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环境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
解答:
A.在a点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如果该新物种能为该鳄鱼种群提供食物,那么K值可能增加,即鳄鱼的种群数量由 K 变为 K1,A正确;
B.若在b点没有任何人为干扰,即处于自然条件下,则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在K1上下波动,B正确;
C.曲线Ⅲ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环境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如仅仅在b点人为捕杀了一定数量的鳄鱼,种群数量还会上升,C错误;
D.据题干信息可知:曲线Ⅳ处于理想状态下,该状态下没有天敌,食物和资源充足,故曲线Ⅳ所示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受种群密度大小制约,D正确。
故选C。
17.【答案】C
【解析】
由题可知,种群的增长率=λ-1,由图示可知,第2~4年λ<1,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第4~6年λ=1,各年的兔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6~8年λ>1,兔种群数量逐年上升。
解答: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A错误;
B.第2~4年λ<1,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为衰退型,B错误;
C.由图示可知,第2~4年λ<1,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第4~6年λ=1,各年的兔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6~8年λ>1,兔种群数量逐年上升,种群数量变化不呈现S型曲线,C正确;
D.若刚开始的种群密度为N0,则第1年的种群密度为0.5N0,第2年的种群密度为0.5×0.5N0=0.25N0,同理,第8年种群密度约为0.25N0×0.75×1.25×1.5=0.345N0,即第8年兔种群密度小于刚开始的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C。
18.【答案】C
【解析】
分析曲线图:1-10年间,1<λ<1.5,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间,λ<1,大山雀种群数量减少;20年后λ=1,种群数量不变。
解答:
A.决定大山雀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是间接决定种群密度,A错误;
B.据图可知,大山雀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种群数量先增加,到A点达到最大值,A~C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C点之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所以在C点处于最小值,B错误;
C.第1~5年间,λ>1,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因此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C正确;
D.A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A~C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在C点大山雀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小值,因此A点和C点所对应的时间点,大山雀的种群数量并不相等,D错误。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