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巩固练习
展开【优质】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3作业练习
一.单项选择
1.如图是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对此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涉及的食物链为A→B→C→D,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
B.该图中的A固定的能量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该图中的C所同化的能量一般为B同化量的10%~20%
D.图中B同化的能量为其呼吸消耗的能量与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之和
2.果树—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果树下弱光潮湿的环境条件,用枯草等材料栽培草菇。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给果树提供了营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草菇属于消费者,促进了物质和能量循环
B.果树利用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属于分解者
C.枯草的能量既可以流向草菇,也可以流向果树
D.果树—草菇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
3.稻田中农民要拔掉稗草,鱼塘中要不断清除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看,这是为了( )
A.保持生态平衡
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
D.使物质能够尽快地循环流动
4.“猪—草—鱼”生态种养模式是将猪粪尿经过发酵处理后种植优质高产牧草,再用牧草养鱼的一种生态高效种养模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该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 B.能量流动的渠道是“猪→草→鱼”
C.猪粪尿发酵主要依靠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草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5.美国白蛾主要以幼虫取食植物叶片,其取食量大,为害严重时能将寄主植物叶片全部吃光,并啃食树皮,从而削弱了树木的抗害.抗逆能力,严重影响林木生长,甚至侵入农田,危害农作物,造成减产减收,甚至绝产,被称为“无烟的火灾”。周氏啮小蜂能将卵产在其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但在引入柄腹柄翅缨小蜂数年后,柄腹柄翅缨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取代了周氏啮小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美国白蛾和周氏啮小蜂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
B.美国白蛾和周氏啮小蜂之间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C.柄腹柄翅缨小蜂的引入增加了该区域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
D.利用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进行防治属于生物防治
6.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菌落中的细菌由于种内竞争常常会表现为大致的均匀分布
B.利用信息素诱杀雄性害虫提高了害虫种群的死亡率,从而使其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C.区别福建武夷山与大兴安岭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D.大熊猫占有的营养级低,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它比华南虎更具生存优势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适当放牧可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
B.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生物数量关系肯定会构成上宽下窄的倒金字塔形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之后,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
D.“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桑基鱼塘”生产方式实现了能量的重复利用
B.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C.通过能量多级利用可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D.生态系统稳定时不需要能量的输入与输出
9.某地土壤和水体中镉超标,镉可蓄积在动物肝.肾等器官中引发“痛痛病”。某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在某一时间测得各营养级所含镉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可预防“痛痛病”
B.甲.乙.丙.丁构成了生物群落
C.甲.乙.丙的存在加快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四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值关系为丁>甲+乙+丙
10.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单位:年),表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戊为分解者。下列对该生态系统营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同化固定的能量 | 体内贮存的能量 | 呼吸消耗的能量 |
甲 | 15.9 | 2.8 | 13.1 |
乙 | 870.7 | 369.4 | 501.3 |
丙 | 0.9 | 0.63 | 0.6 |
丁 | 141.0 | 61.9 | 79.1 |
戊 | 211.5 | 20.1 | 191.4 |
A.丁为肉食性动物 B.甲随丙的增加而增加
C.乙是能量流动的起点 D.戊是丁的前一个营养级
11.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农业中立体种养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在种植玉米的农田中间种大豆是群落空间结构的运用
C.渔业资源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捕捞能维持高速增长
D.农业生产中通过除草.治虫等措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叙述,错误的是( )
A.某营养级生物固定的能量大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的原因是捕食关系无法逆转
C.一般来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形式散失到自然界
13.将农作物秸秆(如麦秸.稻秸)等非常规饲料资源进行氨化处理(用液氨.氨水.尿素.碳酸氢氨等对秸秆进行处理,可增加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后,作为饲料喂牛,可有效节约养殖成本。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秸秆饲料中所含的能量有10%~20%传递到牛体内
B.秸秆养牛模式提高了牛和人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不改变能量的传递效率也可以加快牛的育肥
D.牛呼吸作用释放的代谢废物不能被农作物再利用
14.如图是近年在某地试验成功并大范围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下列有关此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位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螺.昆虫.鸭
B.鸭和螺之间是捕食与种间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鸭所同化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
D.拔去田地中的杂草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15.野生扬子鳄的种群数量越来越少,扬子鳄保护区对扬子鳄进行人工饲养.繁殖,并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野外放归。放归后的扬子鳄基本能适应野外环境,能够繁育出新的幼鳄,野外放归取得了初步成效。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扬子鳄人工饲养和放归可有效地保护其种群基因库
B.栖息地群落的垂直与水平结构可因扬子鳄放归而改变
C.扬子鳄的放归对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能产生影响
D.扬子鳄的放归会导致自然保护区中物种丰富度的增加
16.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kJ),甲.乙.丙代表三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只有一种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乙的个体数量
B.甲所固定的能量是乙.丙的能量之和
C.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6.67%
D.甲.乙.丙都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
1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一项( )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的过程
B.散失的热能不可以被生产者固定再次进入生态系统
C.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小于10%,也不会大于20%
D.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18.如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解的理解有误的是( )
A.B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不一定比A少
B.若M表示各营养级所含的能量,当MA<5MB时,生态系统将会崩溃
C.B摄入的能量即为B的同化量
D.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将转化为热能而输出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D
【解析】
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是不能循环利用的。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D是三级消费者。
解答:
A.据图分析可知,A是生产者,B.C.D为消费者,A.B.C.D构成一条食物链,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A正确;
B.A是生产者,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正确;
C.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所以该图中的C所同化的能量一般为B同化量的10%~20%,C正确;
D.同化的能量一般有三个去向: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利用.流向下一营养级,因此图中B同化的能量大于其呼吸消耗的能量与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之和,D错误。
故选D。
2.【答案】D
【解析】
3.【答案】C
【解析】
清除田间稗草的目的是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清除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的目的是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其他鱼类。
解答:
清除田间稗草的目的是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清除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的目的是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其他鱼类,C正确。
4.【答案】C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递减,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储存.转移和释放,因此,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
解答:
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
B.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B错误;
C.猪粪尿发酵主要依靠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形成植物可利用的无机物,C正确;
D.草固定的太阳能和猪粪尿中有机物含有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错误。
故选C。
5.【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周氏啮小蜂能将卵产在其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二者是寄生关系,周氏啮小蜂的幼体寄生于美国白蛾的卵中,“引入柄腹柄翅缨小蜂数年后,柄腹柄翅缨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取代了周氏啮小蜂”,说明柄腹柄翅缨小蜂和周氏啮小蜂是竞争关系。
解答:
A.根据题干信息美国白蛾和周氏啮小蜂是寄生关系,二者之间存在信息传递,A正确;
B.能量的流动都是单向的,周氏啮小蜂寄生于美国白蛾,因此能量只能从美国白蛾传递至周氏啮小蜂,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引入柄腹柄翅缨小蜂数年后,柄腹柄翅缨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取代了周氏啮小蜂”,物种数目没有增加。所以没有增加物种丰富度,C错误;
D.利用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进行防治是利用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进行防治害虫,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
故选C。
6.【答案】B
【解析】
7.【答案】B
【解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解答:
A.适当放牧可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A正确;
B.用一般情况下,在数量金字塔中营养级越往上,生物数量越少,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会让数量金字塔变尖甚至倒置过来,但是不一定,例如猎豹的体型比很多它捕食的动物小,但猎豹的数目还是少一些,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之后,有些消费者可能捕食分解者,如动物采食食用菌类,因此能量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C正确;
D.“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D正确
故选B。
8.【答案】B
【解析】
能量流动的过程:
9.【答案】B
【解析】
甲.乙.丙.丁是该生态系统的四个营养级,参与构成捕食食物链,其中不包含分解者。镉在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产生生物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含有的镉浓度越高。图中丁是第一营养级.乙是第二营养级.甲是第三营养级.丙是第四营养级,而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随着营养级的增加逐级递减的。
解答:
A.由题意可知镉可蓄积在动物肝.肾等器官中而引发“痛痛病”,所以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可预防“痛痛病”,A正确;
B.图示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包括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但未包括分解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B错误;
C.由以上分析可知,甲是第三营养级,乙是第二营养级,丙是第四营养级,甲.乙.丙为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它们的存在加快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
D.根据图示柱形图可知,丁的镉浓度最低,说明其所处的营养级最低,丁是第一营养级,则其固定的能量最多,由于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因此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D正确。
故选B。
10.【答案】C
【解析】
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传递.逐级递减,且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表中能量最多的是生产者,消费者随营养级的升高,能量越来越少。根据题意已知戊为分解者,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的能量最多的是乙,所以乙是生产者,其次是丁为初级消费者;然后是甲,为次级消费者;最后是丙,为三级消费者。
解答:
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丁为初级消费者,为草食性动物,A错误;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甲是次级消费者,丙为三级消费者,丙捕食甲,丙(捕食者)增加将导致甲(被捕食者)减少,B错误;
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乙是生产者,其固定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能量流动的起点,C正确;
D.戊是分解者,不进入食物链,D错误。
故选C。
11.【答案】C
【解析】
种群数量在K值时保持相对稳定,在K/2时增长速率最快,故防治蝗灾应在蝗虫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并尽量降低其K值;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K/2左右,以便很快恢复其种群数量。
解答:
A.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中立体种养增加了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
B.在种植玉米的农田中间种大豆是群落空间结构的运用,显著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B正确;
C.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所以在种群数量超过K/2后捕捞,控制剩余量为K/2,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C错误;
D.农业生产中通过除草.治虫等措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
故选C。
12.【答案】A
【解析】
13.【答案】C
【解析】
能量传递效率=(某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解答:
A.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指的是同化量之比,而秸秆中的能量为储存量,只是其同化量的一部分,A错误;
B.牛的饲料来源对牛与人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没有影响,B错误;
C.减少牛的呼吸消耗,不会改变能量的传递效率,但是可使有机物的积累量增多,加快牛的育肥,C正确;
D.牛呼吸作用所释放的二氧化碳产生的尿素等代谢废物可被农作物再次利用,D错误。
故选C。
14.【答案】D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答:
A.螺.昆虫.鸭都可以直接捕食生产者,此种情况时它们都位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
B.鸭可以捕食螺,二者之间具有捕食关系,同时它们都以生产者为食,故鸭和螺之间还有竞争关系,B正确;
C.该生态系统中鸭所同化的能量主要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等,C正确;
D.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D。
15.【答案】D
【解析】
群落的空间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中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的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解答:
A.人工饲养放归的扬子鳄可有效地保护扬子鳄种群的基因库,A正确;
B.栖息地的垂直和水平结构会因扬子鳄的放归而发生改变,B正确;
C.放归的扬子鳄对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可能产生影响,C正确;
D.放归扬子鳄不会使自然环境中群落的丰富度增加,因为没有增加新的物种,D错误。
故选D。
16.【答案】D
【解析】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的同化量=175+875+200=1250;乙的同化量为200,而丙的同化量为30。
解答:
A.在食物链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但高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不一定低于低营养级生物的个体数量,比如在一棵树上有很多昆虫和食虫鸟,A错误;
B.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的同化量=175+875+200=1250;乙的同化量为200,而丙的同化量为30,甲所固定的能量是大于乙.丙的能量之和,B错误;
C.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30÷200×100%=15%,C错误;
D.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因此甲.乙.丙都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D正确。
故选D。
17.【答案】B
【解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解答: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A错误;
B.散失的热能不可以被生产者固定再次进入生态系统,B正确;
C.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但也可能会小于10%或大于20%,C错误;
D.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会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B。
18.【答案】C
【解析】
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后测评,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有两条食物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3章 生态系统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3章 生态系统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后作业题,共13页。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精练,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