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记诵笔记(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99509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记诵笔记(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99509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分必背】最新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记诵笔记(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记诵笔记(中外历史纲要上)
展开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时空坐标】【思维导图】【知识梳理】知识点一 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1)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2)维新思想兴起①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2.序幕——“公车上书” 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1)时间:1895年。(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3)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3.高潮:“百日维新” 1898年是戊戌年,故又称“戊戌变法”(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2)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3)内容: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4.结果:失败(1)表现(2)原因5.意义:有利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知识点二 义和团运动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3)反洋教斗争的兴起。2.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具有爱国性,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3.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1)八国联军出兵镇压。(2)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4.评价(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拆铁道,拔线杆,毁坏火轮船知识点三 八国联军侵华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2.经过(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3)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 晚清北京的两次沦陷: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3.影响(1)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清政府的权威受到挑战 知识点四 民族危机的加深1.时间: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辛丑条约》。2.内容(1)惩办“首祸诸臣”。(2)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4)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外国驻军合法化(5)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3.影响(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①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②军队驻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③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重难探析】一、 戊戌维新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2)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思想上: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文化教育上: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及设立新式学堂,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5)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6)军事上:推动了军事近代化,有利于军事力量的增强。 二、唯物史观——评价义和团运动(1)积极性: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2)局限性: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义和团的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盲目仇外的缺点;其斗争结果不能促使中国走向进步,只能更加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