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 鱼我所欲也(精品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9914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 鱼我所欲也(精品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9914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 鱼我所欲也(精品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9914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 鱼我所欲也(精品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99149/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 鱼我所欲也(精品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99149/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 鱼我所欲也(精品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99149/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 鱼我所欲也(精品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99149/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 鱼我所欲也(精品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99149/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示范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示范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鱼我所欲也,宫室之美,苟得也,为身死而不受,舍生取义,初读课文,再读课文,翻译全文,背诵全文,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了解孟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重点)3.学习本文运用的比喻、推理、层进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难点)4.学会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事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素养)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以民为本”和“性善论”,实行“王道仁政”来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性善论”的要点: ①“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②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添上题目,就可单独成篇。
《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出尔反尔”“出类拔萃”“绰绰有余”“怨天尤人”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
舍弃生命,以求正义。形容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默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结合工具书扫除读音障碍。
(1)需要注意的字音。故不为苟得也(wéi)(ɡǒu)死亦我所恶(wù)一箪食(dān) 一豆羹(ɡēnɡ)蹴尔(cù) 不屑(xiè)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2)需要注意的句子停顿。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1)通假字。①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yú)”,语气词)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
(2)古今异义。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例句:一豆羹今义:豆类作物
古义:代词,这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有益处,有益于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今义:加上、增加
古义:是两个词,意思是能够用来 例句: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
(3)一词多义。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为了)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
故不为苟得也(动词,得到,获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动词,同“德”,感恩、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动词,给予)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连词,那么)得之则生(连词,就)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连词,如果)
(4)词类活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名词用作动词,感恩、感激)
(5)重点虚词。呼尔而与之(代词,他)为宫室之美(结构助词,的)
呼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
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对于)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节奏。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翻译下列句子。(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那么我就)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是只有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过给他(吃),乞丐也不肯接受。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7)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
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假如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
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是只有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过给他(吃),乞丐也不肯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
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大家已经能流利地背诵全文。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从细节处探究文章,加深体会。
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这个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这样提出论点有什么好处?
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而“熊掌”是其中更珍贵者。二者不可得兼,取其中更珍贵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道义的价值也不同。在作者看
来,道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道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自然、明晓。
阅读教材课后习题第一题,将图表补充完整,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所恶有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乡为身死而不受……得我而为之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第1段结尾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是心”和文章最后一句“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各指什么?
“本心”指的是“人的羞恶之心”,“是心”指的是“这种心”,其义和“本心”相同。
第1段结尾的这句话是说贤者会保持与生俱来的“羞恶之心”,不让它丢失;相反,“失其本心”正是丢失了“羞恶之心”。这种观点正是孟子“性善论”的体现。
孟子的性善论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四心)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认为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既然“箪食”“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因为是用“呼尔”“蹴尔”的方式给予的,这种行为是轻视,是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在“生”面前,尊严更重要。也与前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相呼应。
“万钟”指的是什么?“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的是什么?“万钟”和“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之间是什么关系?
“万钟”指的是利益;“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的是权力、美色、虚荣,也就是欲望。利益是欲望的折射,满足欲望是追求利益的目的。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今昔对比,作用是什么?
写出了一些人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本心,词锋针对仕宦之徒。也与前文中的“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相呼应,说明这些人已经失去了本心。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
比喻。把“生”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巧妙又贴切地论述了“生”与“义”的关系。
对比。如将生和义对比,认为义比生更可贵;将死与不义对比,认为不义比死更可恶。又把假设与事实进行对比,最后将“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进行对比。
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辩力量。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①比喻论证。如开篇以鱼和熊掌的比喻来论证生与义。②举例论证。如第2段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论证舍生取义的原因。③对比论证。如第1段从“所欲”“所恶”正反两方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而取义”,第2段中把以前与现在对“万钟”的不同态度做了对比,从反面证明了“舍生而取义”这一观点。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感悟一: 做人不应该苟且偷生,假如要背信弃义地过完长久的一生,那还不如舍弃生命的长久,选择道义,光明正大地、充实地度过短暂的一生。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道义,为了求生而不择手段,那这种人就算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
感悟二: 人格、价值、权势三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关系。我们无论处在什么阶层,有什么地位,都要有羞恶之心,都要坚守做人的尊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❶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的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入。
❷善用比喻、正反对比论证。
文章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2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第1段通过正反对比阐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用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2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了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先前、从前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 用也?
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3)贤者能勿丧耳
3.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1)文中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2)文中以“鱼”与“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的句子: (3)文中强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句子:(4)文章结尾“此之谓失其本心”照应开头的哪句话?
4.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选自《孟子·告子章句上》)
①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 )②幽厉兴,则民好暴。( )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有人(同别人比)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这是不能充分表现他的天性的缘故。
鱼我所欲也孟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021·湖南娄底)阅读,文言类。
(1)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 B.呼尔/而与之 C.行道之人/弗受 D.此之谓失/其本心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邻) B.死亦我所恶(讨厌, 憎恨) C.所欲有甚于生者(在)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获得)(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孟子》 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B.选文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用当时难得的食物(鱼与熊掌)设喻和类比,举例浅近, 说理深刻。C.选文②段中“行道之人”“乞人”不愿受侮辱去得到那点饮食来活命,这是从反面举例诠释了“舍生取义”的观点。D.选文②段中分析了“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三个原因,其中“宫室之美"指国家方面,“妻妾之奉”指自家方面。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失去它罢了。
②(可是有的人)见了的优厚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5)通读选文,谈谈对“本心”的理解和如何守住“本心”。
“本心”在本文中,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因为人只有拥有“义”,才能分清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万种”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也就是本心)。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教学演示ppt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它包括四种“本心”,读准字音,朗读课文,句读dòu,按照这种方法,不仅不只是,不丧失,这种天性,之谓本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教学演示ppt课件,文件包含9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ppt、9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ppt、9鱼我所欲也朗读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完整版课件ppt,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结合注释读通大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动词得到获得,动词领会,介词为了,动词做,同“欤”语气词,动词给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