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01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02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03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小阅读-课内,选择类,选择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小阅读-课内
    1.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衬托可以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前者如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正衬周郎,后者如以“雄姿英发”的周郎反衬“早生华发”的词人自我。
    B.前人说过“材富则约以用之”,用典是压缩材料的好办法。如《永遇乐·京口北固怀古》写仓促用兵导致失败的历史教训,仅用了“元嘉草草”等三句十四个字。
    C.《声声慢》中,“憔悴损”把菊花当作人来写,以菊花枯萎凋落的样子,写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运用反问,写出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
    D.借代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卷起千堆雪”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写出了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表现手法的能力。
    D.“卷起千堆雪”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用“雪”来比喻浪花。
    故选D。

    二、选择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相与枕藉乎舟中
    B.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不拘于时,学于余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扣舷而歌之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相当于“于”,“在”的意思。句意: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
    B.语气副词,推测的语气,可译为“大概”;代词,“他们的”。句意: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从这个缘故产生的吧?/现在他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真值得奇怪呀!
    C.都是介词,被。句意: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吗?
    D.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句意: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更强。/敲着船舷伴唱。
    故选B。

    三、小阅读-课内
    3.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故都的秋》中对“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和“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荷塘月色》使用“田田”“亭亭”“蓊蓊郁郁”“曲曲折折”等大量叠词,不但传神描摹出眼前之景,加强了语意,而且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有一种音韵之美。
    C.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中分别写到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周瑜、曹操,作者都是借以抒怀,其用意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完全一致的。
    D.《登泰山记》是作者结束《四库全书》编撰后作,作者从东边山麓沿天门拾级而上,记述泰山的所见所感,是“桐城派文学”优秀的代表作品。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课文相关内容的能力。
    A.“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分析不当,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C.“其用意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完全一致的”理解错误,其用意和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词作写周瑜表现出一种称赏、羡慕之情,与自己的壮志难酬、老大无成形成对比,表达自己仕途失意、报国无门的惆怅愤懑之情;《赤壁赋》则写曹操借以抒发人生无常之感。
    D.“作者从东边山麓沿天门拾级而上”理解不当,由原文第二段“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可知,作者没有从东门登山。
    故选B。

    四、选择题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地坛是明清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所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不张扬已有过的繁华,任凭人们从记忆中洗去那些于今看来似乎多余的影像。
    ①然而时过境迁,当年热闹场景而今云散烟消
    ②以至荒芜冷落如同野地,忍受着被人遗忘的孤独和寂寥
    ③过去每年夏至便是她的沸腾之期
    ④曾经的圣地却成了“一座废弃的古园”
    ⑤她以静物的身份聆听了死神的宣示,又以思想者的姿态进入了无余之涅槃
    ⑥或许可以说,地坛也经历了一番生死的轮回,而且最终大彻大悟
    A.⑤①③②④⑥ B.③①⑤⑥②④ C.③①④②⑥⑤ D.⑥③①④②⑤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语段描述的是古代明清时期的地坛,故第一空应从地坛在古代的曾经辉煌的角度去选择,由此可得出③应在前面;
    其他语句均为描述地坛如今的命运的,与前文具有转折关系,由此可得出①排在③后;
    然后再根据地坛现状选出②④,由“曾经”“以至”可得出先④后②;
    ⑥⑤具有递进关系。
    故选C。

    五、选择类
    5.以下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六艺,既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课文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指前者。书、数六种技能。
    B.“形散神聚”是现代散文的行文鲜明特点。“形散”即取材广泛自由,结构多种多样,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神聚”即文章表达的主题明确而集中。
    C.中国古人创造了“干支纪年、月、日、时”的方法。《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的表述,《登泰山记》中有“戊申晦”的表述,其中“壬戌”“戊申”均是纪年,“晦”是表示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方苞,刘大櫆、姚鼐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其中……‘戊申’……是纪年”错。文中“戊申”是干支纪日法。
    故选C。

    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竞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能活下去,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他们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基本独立于扩大化的家庭。这种内卷化的社会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而言,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了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
    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断亲”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00后的年龄增长,他们将成家生子,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我把这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喚醒。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还有一个变化是,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会有很大变化。那么他们又有了兄弟姐妹了,下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该是会出现的。
    (摘编自何国盛《“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戚?》)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庭”在西洋是一个有明确指向的概念,而在中国这一概念包含的范围则很含混。
    B.中国社会中的亲属关系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能涉及无穷多的人的一张网络。
    C.材料所谈及的“断亲”现象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心理意义上的,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
    D.00后的年轻人结婚成家以后,将会唤起新的亲缘,传统的亲缘关系也会复原如初。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心圆波纹”的社会格局的内涵不仅作用于社会关系,而且几乎构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B.传统中国社会常需要依赖亲戚关系取得互助资源,如今人们获得资源的方式更多元,这成了“断亲”的原因之一。
    C.现实中血缘、亲缘关系远远要比学缘、地缘关系更为重要,因此年轻人必须重视“亲缘唤醒”。
    D.当今教育的内卷严重地压榨了年轻人亲缘交往的时间,这是年轻人“断亲”的一个重要原因。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相应结论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局长把众多微信群中的“工作群”置顶,然后才是“家族群”“同学群”等等。这种排序体现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及的“差序格局”。
    B.张甲张乙兄弟俩,哥哥张甲成年后在国外成家立业很少回国,张乙则留在家乡娶妻生子,两人的后代很少见面,彼此陌生,这也是一种“断亲”现象。
    C.王同学和李同学的家长为教育孩子等问题而成为微信好友,关系密切,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
    D.浙闽有的地方在富裕起来之后新建了大量祠堂,加强了大家族之间亲缘的交往。可见经济发达、生活富足会增强人们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性。

    【答案】6.D    7.C    8.B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将会唤起新的亲缘,传统的亲缘关系也会复原如初”错,材料二的表述是“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可见选项“复原如初”说法夸大程度。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现实中血缘、亲缘关系远远要比学缘、地缘关系更为重要”错。首先,材料二表述是“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原文并未肯定地说“更为重要”,选项混淆“或然”与“必然”,说法过于绝对;“因此年轻人必须重视‘亲缘唤醒’”强加因果,原文并未在对比中得出因果关系,原文仅表述为“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A.“这种排序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提及的‘差序格局’”错,微信群排序受诸多因素影响,“差序格局”不能简化为不同性质微信群的排序,此处偷换概念。再者,原文表述是“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可见,吴局长将工作群置顶,最后是亲属群,不符合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
    C.“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曲解文意,原文表述是“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可见原文并未说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替代,只是说关系“逐渐拉远”;且以前面的现象得出“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是不合理的。
    D.“可见经济发达、生活富足会增强人们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性”错,由个例浙闽地区新建祠堂现象推出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足会增强对亲缘关系的依赖逻辑牵强,且“增强……依赖性”与原文意思相悖。原文表述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故选B。

    七、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塘的心思
    任林举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兴修水利,引胥山以北之水入境,故有胥塘,别称西塘。这样算来,西塘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许多世代已经从它身边一一过去,而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
    南来北往的客,纷纷慕盛名来看西塘,却又难免与西塘擦肩而过。有的人知道,西塘不仅仅只是一渠水、一座桥、一篷小船或一些旧房子,更不是被杜撰、修改了很多次的传说。于是,他们便在游览的流水线上格外用了些心思,四处看一看,找一找。无奈市声嘈杂、人潮如蚁,目光交错如麻,最后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陷西塘于“其名难副”的怨诽之中。有一些人兴冲冲地到了西塘,抱着手机与远方的亲人朋友“微”来“微”去,或随人流在一家挨一家的店铺里找一件儿工艺品,盘算着如何低价买下,还有一些人,要么在某知名景点偷偷刻下“某某到此一游”,要么就是拥着挤着争着抢着在古镇的水巷边、石桥头或一处刻着字的古宅前排队留影,希望自己的倩影在古镇背景的映衬下更加隽永美好。但是,很多人拍完照片一看,人与景儿之间你是你我是我地分离着、隔阂着。而那些守候于观光必经之路的本地人,常常以主人的身份向外出租和出卖着西塘。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每天背靠西塘,一颗心却不舍昼夜地悬于客人的背包和口袋之下。对他们来说,西塘不过是一个栖身和谋生的地点。
    然而,西塘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展开另一程的生命叙事。
    水巷两边的客栈是老房子,别致的木质雕花窗,通常都是敞开的。从窗外进去的是风和阳光;从窗里流溢而出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色彩、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有情侣情不自禁地让故事从窗里延伸到窗外。他们用店家备好的钓竿去街溪钓鱼,其实他们并不急于得鱼,他们只是要让那些幸福的时光如街溪水一样缓缓地在西塘流淌。如果能够偶尔从水中钓得一条或大或小的鱼儿,那便是平静幸福中的快乐与激情。当一条指头大小的鱼儿上钩了,情侣们便笑着把渔线收回,小心地将那鱼儿存放在水盆中,宛如存放一枚生动的记忆。两天后,这个曾经拥有甜蜜故事的窗后人去屋空;再以后,又住进一对安详的老夫妇。而那窗前的水巷和拥有很多水巷的西塘,平静得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过。
    这梦幻般的细节,让我想起了短暂与永恒,我们之于西塘,正如蜉蝣之于我们。蜉蝣没有能力懂得人类,就像我们没有能力懂得西塘。虽然人类的智者隐约感知到了自身的局限,然而,雄心勃勃的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即便是拥有了某个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也希求将其转化成永恒。
    春风掠过水面,从人们的指间溜走,水却记住了春风这短暂的抚摸,于是就有微波兴起,让菱花从水中开出来,菱花艳黄,不久便谢了,如春光莞尔一笑。但在这以后的那些沉寂的日子里,这一渠多情的水,却悄然把那次甜蜜的记忆酝酿成外表坚硬内在甜软的菱角。在水中莞尔一笑的还有一种叫“芡”的植物,花深紫而大。这一切美好而短暂,人类却不甘心。于是,有人将菱角晒干剁成细粒熬粥,一边吃一边回想那些逝去的光景,更有人将芡实采来磨粉、蒸熟、敲敲打打制成芡实糕。这些美味在西塘一传就是几百年,人类就是这样,把自己对永久或永恒的愿望寄托于物,通过物的永恒实现生命信息的传承。
    沿着一排排摆满芡实糕和煮田螺的摊子前行,总能在某处房子的阴影中看到一个只管埋头干活而无心叫卖、推销的传统手工匠人。他们有的在织粗布方巾,有的在用当地的一种木材加工梳子,有的则挥汗如雨地加工灶糖。有一位剪纸的老妇人,坐在自家门外,专注地裁剪着折叠的红纸,鲜红的纸屑像是时光的碎片,扑簌簌落在她脚下的暗影中。两千多年岁月成就的西塘古镇,就这样点点滴滴凝聚着人类世世代代的心愿和种种努力。但西塘却超越了多情的人类,严严地挡住了我们探寻的目光。庄子曾在《逍遥游》里描述过一种叫大椿的植物,据说它以我们的八千岁作为自己的一个春秋,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它的寿命。如果以此比拟,我们同样不知道西塘到底处于生命进程的哪一阶段。但我一直主观地认为,西塘就是一个年轻俊美的女性。在夜晚的静谧之中,侧卧于水巷边的客栈里倾听西塘,仿佛能清晰地感觉到她沉静安详的呼吸。我曾一遍遍追问那个关于永恒的秘密,但西塘始终沉跌不语。
    清晨,我站在客栈的窗前,久久凝望着西塘古镇。有一对早起的恋人,正从来凤桥头幽暗的巷口走出,两张脸在初升阳光的照耀下,像花儿一样明艳灿烂。他们一路徜徉,在靠岸的乌篷船边悄声私语,在美丽的来凤桥畔相拥而立。当他们在永宁桥上再一次相拥而笑时,突然间有些许感动击中了我。如果那庸常的快乐与幸福,能被人铭记,就再没有什么必要去追问那个叫作永恒或永远的字眼儿了。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们之所以看不清西塘,是因为我们身在西塘;我们之所以猜不透西塘的心思,是因为我们就是西塘的心思。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用拟人的手法展现了西塘的古老。
    B.文中第四段写到的小情侣与老夫妇,是“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中的一部分。
    C.第五段中作者借“我们之于西塘”的尴尬,批评了人类在认知领域的盲目乐观。
    D.第八段中作者从“感觉到她沉静安详的呼吸”的角度,写西塘之美的内在深沉。
    10.下列对第二段中画线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擦肩而过,指有些人只是浮光掠影地游览,没有真正领悟到西塘之美。
    B.其名难副,指一些人在对照自己的感受而评价西塘时内心的不满之意。
    C.到此一游,指个别不讲公德的游人在西塘景点乱刻乱画而留下的痕迹。
    D.不舍昼夜,指西塘本地居民为了给游客提供服务,夜以继日不辞劳苦。
    11.在西塘,作者是怎样从许多“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体会到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2.依据文意,“西塘的心思”应该如何理解?作品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9.C    10.D    11.①从情侣们在西塘垂钓的细节中,体会到人们会寻找各种方式去珍藏属于自己稍纵即逝的幸福时光。
    ②从人们将生命短暂而美好的菱角、芡实做成精美食物的行为中,体会到人们在把自己对永恒的愿望寄托于物,通过物的永恒实现生命信息的传承。
    ③从传统手工匠人专注于劳作的情景中,体会到匠人们在传承凝聚着世世代代匠人们心愿和心血的手艺。    12.理解:(1)虽然生命有限,但人们仍在生活与劳作中不懈地追求着永恒。(2)生命是一个过程,无论是闪光的瞬间,还是庸常的快乐幸福,人们真实地在当下体验过,并且铭记于心,就自有其价值,也就不必执着于生命的永恒。
    表达效果:拟人化的西塘更具美感,能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深思。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C.“批评了人类在认知领域的盲目乐观”表述错误。根据等五段“雄心勃勃的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即便是拥有了某个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也希求将其转化成永恒”可知,应是借“我们之于西塘”表达了对明知生命短暂,但仍不懈地追求着生命永恒的人们的赞赏。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D.“不舍昼夜”本义为不分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结合语境“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每天背靠西塘,一颗心却不舍昼夜地悬于客人的背包和口袋之下。对他们来说,西塘不过是一个栖身和谋生的地点”可知,此处应是调侃商业气息太浓,西塘本地居民只惦记挣游客的钱。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以及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题干,通读文章可知,“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在第五段最后一句,其前后均描述了这许多“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如第四段所写的情侣们在西塘垂钓的诸多细节,第六段所描绘的人们将菱角晒干剁粒熬粥的情景以及第七段所写的传统手工匠人埋头干活而无心推销的画面,其中体现出人们对“生命的短暂与幻灭”的“抗争”。
    根据第四段“他们用店家备好的钓竿去街溪钓鱼,其实他们并不急于得鱼,他们只是要让那些幸福的时光如街溪水一样缓缓地在西塘流淌”可以概括出“人们会寻找不同的方式去珍藏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
    根据第六段“更有人将芡实采来磨粉、蒸熟、敲敲打打制成芡实糕。这些美味在西塘一传就是几百年。人类就是这样,把自己对永久或永恒的愿望寄托于物,通过物的永恒实现生命信息的传承”可以概括为“人们以各种方式怀念逝去的美好时光、寄托生命信息”。
    根据第七段“总能在某处房子的阴影中看到一个只管埋头干活而无心叫卖推销的传统手工匠……两千多年岁月成就的西塘古镇,就这样点点滴滴凝聚着人类世世代代的心愿和种种努力”可以概括为“匠人们的手艺凝聚着世世代代的心愿和种种努力”。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第一问,结合“我们之所以猜不透西塘的心思,是因为我们就是西塘的心思”,可知答案应为“我们”的心思,相关内容有“人类就是这样,把自己对永久或永恒的愿望寄托于物,通过物的永恒实现生命信息的传承”“便是拥有了某个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也希求将其转化成永恒”。
    第二问,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修辞的作用效果。“西塘的心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西塘”人格化,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八、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愈生三发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建封辟府推官。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改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三岁为真。初,宪宗将平蔡,命御史中丞裴度使诸军按视,及度以宰相节度彰义军,宣慰淮西,奏愈行军司马。愈请乘遽先入汴,说韩弘使叶力。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相。王公士人奔走膜拜,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腾沓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成天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初,愈至潮,问民疾苦,皆曰:“恶溪有鳄鱼,食民畜产且尽,民以是穷。”数日,愈自往视之,今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西徒六十里,自是潮无鳄鱼患。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因与约,禁其为隶,不诡随。与人交,终始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嫂郑丧,为服期以报。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列传》)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B.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C.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D.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14.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兄,长兄。古有长兄如父之说,父逝,长子需照顾弟妹以尽扶养、教育之责。
    B.宫市,唐德宗时派宦官在长安购买民间货物,称“宫市”,付价甚少或不付价。
    C.权知,代掌某官职。也就是暂行某官职的职权,实为正式任命拜授之前的试用。
    D.宣慰,指大臣代表皇帝视察某一地区,宣扬政令,安抚百姓。也可用作官职名。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喜好读书,学识甚为渊博。他每天所识记的多达上千百字;长大后通晓《六经》、诸子百家学说,后来考中进士。
    B.韩愈耿直忠贞,敢于犯颜直谏。他因上疏直陈宫市之弊,触怒德宗,被贬为阳山令;后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C.韩愈尽职守责,关心民生疾苦。在潮州刺史任上,他因鳄鱼之患亲往祝祷,并且又着手解决了以儿女为隶的积弊。
    D.韩愈为人真诚,乐于成全后辈。他与人交往,绝不欺诈善变,态度始终如一;常常指点教授后辈,帮助他们取得成就。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②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
    17.韩愈在其嫂郑氏离世后,为何要“服期以报”?

    【答案】13.A    14.C    15.C    16.①然而不是心怀最大的忠诚,怎么能够做出这样的举动?希望稍微宽容,以便让大臣前来进言谏诤。
    ②所有没有后嗣的内外亲戚或者朋友,他为他们嫁出孤女并且接济他们的家属。    17.(1)韩愈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2)长兄去世后,由嫂子郑氏独自抚养;(3)韩愈为郑氏服丧期年实为报答养育之恩。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七世祖名茂,有功于后魏,封为安定王。父亲名叫韩仲卿,任武昌令,有德政,离任后,县里人为他刻石歌颂功德。官位终于秘书郎。
    “有功于后魏”,“后魏”作“有功”的后置状语,不可断开,排除B;
    “封安定王”承前省略主语“茂”,表达完整语意,故在其前断开,排除C;
    “颂德”,歌颂功德,“德”是“颂”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D。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实为正式任命拜授之前的试用”说法错误。“权知就是暂行某官职的职权”,不是“正式任命拜授之前的试用”。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在潮州刺史任上,……又着手解决了以儿女为隶的积弊”理解错误。从原文“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因与约,禁其为隶,不诡随”来看,是在袁州任上解决了以儿女为隶的积弊。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①“内怀”,心怀;“安”,怎么、哪里;“宽假”,宽容;“谏争”,进谏,谏阻;“争”,通假字,同“诤”。
    ②“若”,或者;“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定语后置,没有后嗣的内外亲戚或者朋友;“嫁遣”,嫁出;“恤”,接济。
    1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据原文“愈生三发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可知,韩愈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长兄去世后,由嫂子郑氏独自抚养。
    据原文“嫂郑丧,为服期以报”可知,韩愈为郑氏服丧期年实为报答养育之恩。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七世祖名茂,有功于后魏,封为安定王。父亲名叫韩仲卿,任武昌令,有德政,离任后,县里人为他刻石歌颂功德。官位终于秘书郎。韩愈生下来三岁丧父,跟随长兄韩会贬官到岭表。韩会去世后,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自己知道读书,每天识记上千个字,等到长大后,能够完全通晓《六经》、诸子百家的学说。考中了进士,恰逢董晋任宣武节度使,上表举荐他为观察推官。董晋去世,韩愈跟随灵柩离开京城,不过四天,汴军动乱,于是离开。依附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建封征召韩愈做州府推官。品行正派,直言无所顾忌。调任四门博士,升任监察御史。上疏直言陈论宫市的弊端,德宗发怒,把他贬为阳山令。受到百姓的拥戴,百姓生了儿子大多用他的姓起名字。改任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初年,暂任国子博士,在东都任职,三年后正式拜授国子博士。当初,宪宗准备平定蔡州的反叛,命令御史中丞裴度出使到各军巡视。等到裴以宰相任彰义军节度使,宣旨抚慰淮西时,上奏举荐韩愈任行军司马。韩愈请求乘驿车先到汴,游说韩弘让他出力协助。宪宗派遣使者前往凤翔迎接佛骨到宫中,过了三天,才送回佛寺。王公士人奔走膜拜诵经,有的人甚至按照夷人方法炙烧身体,施舍珍宝,路上纷至沓来人流不断。韩愈听说后很厌恶,于是上表。奏表递上去后,皇帝大怒,拿着它给宰相看,准备处以死刑。裴度、崔群说:“韩愈出言不逊,治罪确实是应该的。然而若不是心怀最大的忠诚,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希望圣上稍微宽容,藉此鼓励大臣进言谏诤。”皇帝说:“韩愈说我事奉佛太过分,还可以容忍;至于说自从东汉信奉佛教以后,天子都夭亡短命,言语是何等地冒犯不当呢?韩愈身为人臣,竟敢这样狂妄,决不能赦免。”这时候朝里朝外的人们惊骇恐惧,就是外戚权贵,也为韩愈说情,于是贬为潮州刺史。当初韩愈到达潮州后,询间百姓的疾苦,都说:“恶溪中有鳄鱼几乎吃光百姓的家畜,百姓因此贫穷。”几天后,韩愈亲自前往视察,命令他的属官秦济将一只羊一头猪投进溪水并诅咒鳄鱼。诅咒的当天晚上,溪水中出现暴风雷电,几天后溪水完全干涸,向西迁移六十里,从此潮州人再没有遭受鳄鱼的祸害。袁州人为了借钱将儿女抵押给人作奴隶,过期无力赎回,就归债主所有。韩愈到任后,计算出全部费用赎回已经归债主所有的人,还给他们父母的有七百多人。于是与袁州人约定,禁止用儿女作奴隶。韩愈不随波逐流。与人交往,自始至终没有一点改变。成全后辈,常常帮助他们成名。凡受过韩愈指教的人,都称“韩门弟子”,韩愈官位显达后,逐渐谢绝教授。凡是内外亲戚或朋友中没有后代的人,为他们出嫁孤女并救济他们的家属。嫂子郑氏死后,为她服丧一年作为报答。

    九、情景默写
    18.名句理解性默写。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2)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这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诗经·邶风·静女》中写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佛狸、鸦、绛皓、偻、归荑、洵。

    十、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青草湖①
    杜甫
    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
    宿桨依农事,邮签②报水程。
    寒冰争倚薄,云月递微明。
    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
    【注】①青草湖:古五湖之一,也叫巴丘湖,在古洞庭湖的南方。②邮签:驿馆夜间报时的更筹。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表明今晚杜甫将宿于青草湖,这与颔联中的“宿桨”形成照应。
    B.首联先“洞庭”后“青草”,点明了诗人正身处由北向南的舟行途中。
    C.颔联写诗人停桨夜宿,驿馆报更之声清晰可闻,烘托出环境的寂静。
    D.颈联写寒冰交侵,冷气逼人,诗人望云月依稀,不知不觉已经天亮。
    20.请分析诗歌尾联的主要表现手法和情感。

    【答案】19.D    20.①采用了反衬(对比)手法。
    ②诗人孤舟南去,“湖雁”却故意北征,在反衬中突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盼归不得归的无奈之情。
    ③“湖雁”成双,而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对比中更显诗人孤寂之苦。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已经天亮”错误。“云月递微明”意思是云层掩映着明月,月亮透过云层隐约传递出微光,因此“已经天亮”理解不当。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尾联“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意思是说湖中大雁双双飞起,好像是看到杜甫的到来才故意北征。
    “雁”可传书,诗人孤身漂泊在外,以“湖雁双起”来暗寓诗人自己隔家万里,与亲戚朋友难得一会,望“湖雁双起”难免引起对亲友的思念之情。“湖雁”可成双,而诗人只能孤单一人,对比中更显诗人孤寂之苦。
    诗人孤舟南去,“湖雁”却故意北征,莫非大雁是看到作者孤身南征才故意双双北征,实则是大雁每每向北飞一寸,诗人受伤的心则被牵动着离家乡更近一寸,在反衬中突出诗人盼归不得归的无奈之情。

    十一、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美韩三国科学家合作,研发出了 的柔性人造触觉神经,更智能的人造皮肤的出现 。人类皮肤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其中有成千上万个感受器用于感知压力、温度、位置等信息。(            )。如果能让机器人拥有类似人类皮肤的触觉,可以感知温度、压力,甚至具有神经活动,那么它们将“解锁”更多新技能,进而令操作人员 地进行操作。据介绍,这种人工神经触觉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柔性和高灵敏度,它可应用于假肢中与人体神经系统相兼容,柔性轻质的结构将使相关产品具有很好的舒适性,这无疑是 ,对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具有潜在意义。同时,由于这种人造神经可应用于软体机器人,使其实现类似人类的感知,并在极端环境中替代人工作。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冠绝一时 垂手可得 为所欲为 画龙点睛
    B.惊世骇俗 垂手可得 随心所欲 画龙点睛
    C.冠绝一时 指日可待 随心所欲 锦上添花
    D.惊世骇俗 指日可待 为所欲为 锦上添花
    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神经信号由这些信息转化而成,逐级传送到外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中
    B.这些信息被转化成神经信号,在外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中逐级传送
    C.神经信号将这些信息进行了转化,在外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中逐级传送
    D.这些信息转化成了神经信号,逐级传送到外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中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这种人造神经可应用于软体机器人,因而实现类似人类的感知,并在极端环境中替代人工作。
    B.这种人造神经可应用于软体机器人,从而实现类似人类的感知,并在极端环境中替代人工作。
    C.由于这种人造神经可应用于软体机器人,使其具有类似人类的感知,并在极端环境中替代人工作的作用。
    D.这种人造神经可应用于软体机器人,使其具有类似人类的感知,并在极端环境中替代人工作。

    【答案】21.C    22.B    23.D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冠绝一时”,形容在某一时期内超出同辈,首屈一指。“惊世骇俗”:指言论举动异于寻常,让世人震惊。结合语境可知,语境要突出的是“柔性人造触觉神经”在同类研究中的地位之高,应使用“冠绝一时”。
    第二空,“垂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指日可待”,(事情、希望)等不久就可以实现。句中要表达的是“不久就可以实现”的意思,故选用“指日可待”更恰当。
    第三空,“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含贬义)。“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为所欲为”含贬义,不合语境,语境是说机器人将“解锁”更多新技能,令程序员可以随意操控,故选用“随心所欲”。
    第四空,“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此处说的是柔性轻质的结构令相关产品更舒适,用“锦上添花”恰当。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本题,由于括号前是“信息”一词,让“这些信息”作后面句子的主语衔接更紧密,据此可排除A、C两项。
    又由于信息是被转化成神经信号的,故用被动句更合适,据此可排除D项。
    B项在语意和语法上都更合适。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两个语病:
    一是“由于……使……”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
    二是“实现”与“感知”搭配不当。
    只有D项全部进行了修改,且修改正确。
    故选D。

    十二、语言表达
    2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多喝水是不能治疗感冒的,但是在传统观念中感冒期间需要多喝水。这是因为感冒期间人体会有头疼、咽痛或浑身酸痛等表现,喝水确实能够缓解感冒的一些症状。普通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无论是否用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般经过五到七天之后,_________。我们每天的饮水量应该在1500mL~2000ml,但是感冒期间如果一味地大量饮水,就会容易造成水中毒,即造成低钠血症、细胞水肿,这时会出现头晕无力等表现,所以_________。此外,一些具有基础病变的患者,如心功能或肾功能受损者,多喝水反而_________,更不利于感冒的恢复。
    【答案】     就可以自然缓解
         感冒期间大量饮水并不适合
         会加重心脏、肾脏的负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前文“普通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随着时间推移”可知,这里可填:就可以自然缓解。
    自限性疾病:就是疾病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痊愈,并不需特殊治疗,只需对症治疗或不治疗,靠自身免疫就可痊愈的疾病。
    第二空,依据“所以”可知,这里是结论句,依据前文“多喝水是不能治疗感冒的”以及“如果一味地大量饮水”会出现什么后果可知,这里应填:感冒期间大量饮水并不适合。
    第三空,依据“多喝水反而”可知,这里应填“心功能或肾功能受损者”多喝水的后果,即:会加重心脏、肾脏的负担。

    十三、材料作文
    2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有人说,劳动让人“吃苦”。《插秧歌》描绘一家四口农忙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表现出农事的辛苦与繁忙;张秉贵晚上下班后,也会“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也有人说,劳动孕育着美。劳动时,人与环境融为一体、自然和谐,既展示者劳作体态的优美,又使劳动者浑然忘我,获得了纯粹的审美体验……
    劳动之“苦”与劳动之“美”之间似乎是矛盾的,对此,你的看法如何?或请你结合社会生活和自己的人生体验加以阐述,写一篇议论文;或请你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来展现你的思考,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以劳动为荣,享受劳动的美
    千百年来,人类用自己的劳动来改造世界,创造财富,改善生活。从上古时期开始,劳动的重要性就从没被忽视过。劳动带来的是“稻花香里说丰年”,保证的是农耕大国的正常运转,是小农经济社会稳定。而到了今天,劳动依然是个人发展、国家兴盛之源。
    劳动何其苦。“足蒸暑士气,背灼炎天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些都是“秋收万颗子”背后付出的艰辛劳动。“种豆南山下”的诗情画意是充满乐观的滤镜,而事实往往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
    劳动既苦,为何还要坚持?“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却不营,而以求自安。”劳动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的充盈丰富,更是精神的满足。热爱芳动的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便不在意苦与累。
    芳动何其美。“采采芣营,薄言采之。”反复吟唱的是对辛勤劳作的礼赞,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是虽然疲惫但又多么充实的生活。劳动给人带来美好的生活,就是给人带来对未来的希望。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劳动是生活的基础。劳动也是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基础。以劳动为荣,便能乐在其中,享受其中的美。
    现代社会,劳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我们不需要日日起早贪黑,不需要每天挥汗如雨,现代科技的发达让人们不必再坚持辛苦的耕作。但是时代的新任务井不径松,机遇和风险并存的今天,是另一种艰苦。所幸,劳动精神从没有改变。在今天,热爱劳动的精神仍然鼓舞着我们不断开拓进取。“复兴号” 领跑世界,C919成功首飞,嫦娥四号月背着陆,都是无数伟大的劳动者辛勤劳动,创造发明的结晶。斗转星移,不曾消逝的是芳动的精神,沧海桑田,不曾变化的是美德的传承。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推动时代的发展,纵使过程千般苦,必有成就回甘来。
    芳动何其苦,劳动何其美,当代青年应不惧芳动之苦,以勤勉修身,以劳动为荣,方能苦尽甘来,乐在其中,享受劳动之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作文材料由两段观点组成。第一段写劳动之“苦”,用了《插秧歌》和张秉贵作例子,写劳动过程中身体上的承受的辛苦。第二段写劳动之“美”。这种美既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也体现在劳动者的形体美,还体现在劳动时的精神状态之美。
    作文引导语指引了写作方向。要围绕劳动之“苦”与劳动之“美”的矛盾来写。“苦”与“美”其实是矛盾统一的关系。因为劳动,所以必然有“苦”。但在劳动的过程中,能获得“美”的体验。所以,如果没有劳动的“苦”,就不可能有劳动之“美”。“苦”是一种主观感受,如果能体会到劳动的“美”,就不会感受到劳动的“苦”。“苦”在于身体,而“美”更多在于在精神。二者相融相生,形成一个整体。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材料中给我们展现的是劳动的两个镜头,那么作文中就需要对劳动进行“全景式”的观察和全局式的思考,展现思辨能力。劳动之“苦”与劳动之“美”有矛盾之处,但大部分情况下是一体两面、辩证统一的。若只是分别阐述劳动的苦与美是未能切中要害的表现。劳动之美是专注之美、和谐之美,这样的审美体验只会在聚精会神、全身心投入时感知到。劳动之苦是客观存在的,但其心理体验不一定就是痛苦,因为沉浸其中,“得意忘形”,外界的烦忧,身体的劳累已经都可以至于一旁。
    在写作时,若写议论文,要写出劳动之“苦”和劳动之“美”的辩证关系。选用事例时不要将“劳动”的范围局限于诸如打扫卫生之类的日常活动,要结合时代热点写出新时期劳动者的美,包括从劳动模范形象到时代领跑者的先进典型,从传统的农民、矿工、钢铁工人等形象,到医生、教师、文化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形象,再到快递小哥、奔波在城市中的年轻一族等。若写记叙文,要注意选取典型的素材,写出自己或他人劳动的体会,既要写出劳动过程中的辛苦,也要写出从中收获的美的体验。要聚焦细节,展现心理变化,尤其是自己对劳动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并自然地生发议论。
    立意:
    1.在劳动的“苦”中感受劳动的“美”。
    2.唯有辛勤劳动,心怀劳动之美,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传播劳动精神,在新时代书写劳动之美。

    相关试卷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知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4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