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批评是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它需要的是审美判断力。这个能力,一方面是天赋,即对文学艺术的直觉;另一方面也需要后天培养,就是大量读书,读好书,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学养。梁实秋说:“在中外文学史上尚没有一个人能专靠才气而成为批评家的。批评家必须多少具备一点‘学者’的气质,对于文艺作品不仅要博览,而且要精研,对于文艺发展的历史必须有系统的探讨,对于有关文艺的学科必须有相当彻底的领悟。”
中国文学批评确有对西方文论的生搬硬套,但如果由此得出结论,就是我们不需要西方文论,也是走极端了。后全球化的今天,要建立自己的文论话语权,还是不能走闭关主义的,应该实行“拿来主义"。
当然,文学批评,必须结合本国的创作实际,那种理论过剩的批评,是需要批评和反思的。这里面有一个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型问题。如何激发、发掘深厚而驳杂的古典文论,实现转型,这需要文学理论家具有深厚的功力。就目前看,我们的一些学者还是火候不到。即便作为一个批评家,如何借鉴古典文论,进行文学批评,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认为,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就是对晚明小品的一次激活,文中提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与“拿来主义”的世界眼光分不开。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从事文学批评,还是要回到文本,对文本的感觉才是关键。文学批评回到文本,做文本细读,这是真正的批评之路。当下的文学批评太社会化、文化化、心理化,甚至人情化了。表扬起作家或作品,不遗余力,什么好词都用上了。那些评论,洋洋洒洒,文采飞扬,但都是不及物的批评,空对空,把里面的作品和作家,换一个其他的,这篇文章照样成立。
当然,真正的文学批评,最重要的还是艺术直觉。我觉得优秀的批评家,需要丰厚的学养,要读很多经典作品,要读很多理论书,但最关键的是要将这些理论化成自己的血肉,化成自己的艺术直觉,化成自己的慧眼。像鲁迅、茅盾、胡风、李健吾、朱自清、沈从文等的批评文字,很少直接征引理论,但通读他们的文字,文字后面是有很深厚的理论学养的。他们的批评至今依然有那么鲜活的生命力,不仅仅是他们使用了先进的理论,更多的是他们拥有优秀的甚至卓越的艺术直觉和他们对作品的文本细读。
(摘编自杨光祖《文学批评:价值判断和文本细读》)
材料二:
研究文学只阅读绝不够。世间有许多人终生在看戏,念诗,读小说,却始终不动笔写一出戏、一首诗或是一篇小说。这种人容易养成种种错误的观念。自视太低者以为写作需要特殊的天赋,自觉没有天赋,纵然写来写去,总写不到名家的那样好,倒不如索性不写为妙。自视过高者以为自己已经读了许多作品,对于文学算是内行,不写则已,写就必与众不同,于是天天在幻想将来写出如何伟大的作品,目前且慢些再说。这两种人阅读愈多,对于写作就愈懒惰,所以有人把学问看成写作的负累,以为学者与文人根本是两回事。这自然又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人还另有一种错误认知,以为自己写起来虽是平庸,看旁人的作品却有高明的眼光,这就是俗语所谓“眼高手低”。一般职业的批评家喜欢拿这话头来自宽自解。我自己在文艺批评中“鬼混”了一二十年,于今深知在文艺方面手眼必须一致,眼低者手未必高,手低者眼也未必高。你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写作的甘苦,对于旁人的作品就难免有几分隔靴搔痒。很显著的美丑或许不难看出,而于作者苦心经营处和灵机焕发处,微言妙趣大则源于性情学问的融会,小则见于一字一句的选择与安排,你如果不曾身历其境,便难免忽略过去。克罗齐派美学家说,要欣赏莎士比亚,你须把你自己提升到莎士比亚的水准。他们理应补充一句说:你无法把自己提升到莎士比亚的水准,除非你试过他的工作。莎士比亚的朋友本·琼森说得好:“只有诗人,而且只有第一流诗人,才配批评诗。”你如果不信这话,你试想一想:文学批评虽被认为是一种专门学问,古今中外有几个自己不是写作者而成为伟大的批评家?我只想到亚里士多德一个人,而他对于希腊诗仍有不少的隔膜处。
要彻底了解文学,你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创作固然不是一件易事,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像一切有价值的活动一样,它需要辛苦学习才能做好。假定有中人之资,依着合理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向前进,有一分功夫,必有一分效果,孜孜不倦,到后来总可以达到意到笔随的程度。这事有如下围棋,一段一段地前进,功夫没有到时,慢说想跳越一段,就是想多争一颗子也不行。许多学子对文学写作不肯经过浅近的基本的训练,以为将来一动笔就会一鸣惊人,那只是妄想,虽天才也未必能做到。
(摘编自朱光潜《要彻底了解文学,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实秋提出要成为批评家首先要拥有才气,其次要具备博览、精研、系统探讨的“学者”气质。
B.周作人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力和“拿来主义”的世界眼光,对中国古典文论现代转型做了有益尝试。
C.做好文学批评最重要的做法是回归文本,进行精细化的文本阅读,这才是文学批评的正确道路。
D.自视太低者和自视太高者两类人虽阅读多,但惰于写作,以致出现了文学批评中眼高手低的现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批评界确实存在理论过剩的批评现象,亟须回归创作实际,但是这并不足以否定理论借鉴的合理性。
B.当下过度社会化、文化化甚至人情化的文学批评,往往脱离作家和文本,是难以获得持久而鲜活的生命力的。
C.批评家亲身体验过写作的甘苦,有了“身历其境”的感受,才能在文学批评过程中更好地领会作家的艺术匠心。
D.对初学者而言,文学写作固然不可一蹴而就,但只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基本训练,便可以写出一鸣惊人的文学作品。
3.最能直接体现材料一中“文学批评需要文本细读”观点的一项是( )
A.王国维受西方美学观念的影响,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并深入论述了“境界说”,并将“境界”视为诗词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
B.在现当代中国社会,文学批评在开启民智、唤醒觉悟、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修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C.朱熹强调要做好诗歌批评,首先应先吟咏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然后再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浃洽,方有见处”。
D.孙绍振曾撰文指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整体语境之下的比喻句很好,但是局部来看有的比喻技法比较平庸。
4.材料二运用了“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请简要分析。
5.学校文学社组织“文学短评创作”交流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在交流会上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A 2.D 3.C 4.文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先指出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两种人的错误观念,认为研究文学只阅读就够了;再指出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人的另一种错误认知,即认为自己“眼高手低”,惰于写作。这是从反面进行批驳,是“破”。最后亮明观点,要彻底了解文学,你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这是从正面直接亮明观点,是“立”。
5.(1)要提高自己的艺术直觉审美判断力;(2)多阅读作品,回到文本,做文本细读;(3)在阅读之外还要多动笔练习创作。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周作人……对中国古典文论现代转型做了有益尝试”错,原文是说“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就是对晚明小品的一次激活”。
C.“最重要的做法是回归文本”凑,由材料一最后一段“真正的文学批评,最重要的还是艺术直觉”。
D.“自视太低者和自视太高者……惰于写作,以致出现了文学批评中眼高手低的现象”错,“眼高手低”指以为自己写起来虽是平庸,看旁人的作品却有高明的眼光,不是“自视太低者和自视太高者”。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对初学者而言……只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基本训练,便可以写出一鸣惊人的文学作品”错, 原文材料二是说“假定有中人之资,依着合理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向前进,有一分功夫,必有一分效果,孜孜不倦,到后来总可以达到意到笔随的程度”。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强调受西方美学观念的影响,不能直接体现“文学批评需要文本细读”观点;
B.强调文学批评在现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不能直接体现“文学批评需要文本细读”观点;
C.“先吟咏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然后再吟咏三四十遍”,直接体现“文学批评需要文本细读”观点;
D.是对具体作品技法的评论,不能直接体现“文学批评需要文本细读”观点。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共有三段,
第一段,“自视太低者以为……”“自视过高者以为……”“这两种人阅读愈多,对于写作就愈懒惰,所以有人把学问看成写作的负累,以为学者与文人根本是两回事。这自然又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指出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两种人的错误观念,认为研究文学只阅读就够了。这是从反面进行批驳,是论证上的“破”。
第二段,“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人还另有一种错误认知,以为自己写起来虽是平庸,看旁人的作品却有高明的眼光,这就是俗语所谓“眼高手低””指出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人的另一种错误认知,即认为自己“眼高手低”,就懒于写作。这还是从反面进行批驳,是论证上的“破”。
第三段,“要彻底了解文学,你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直接正面亮明观点,再以下棋为例进行类比论证。这是论证上的“立”。
综合来看,文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文学批评是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它需要的是审美判断力。这个能力,一方面是天赋,即对文学艺术的直觉”“真正的文学批评,最重要的还是艺术直觉”可知,写好文学短评,要提高自己的艺术直觉审美判断力。
结合材料一“另一方面也需要后天培养,就是大量读书,读好书,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学养”“从事文学批评,还是要回到文本,对文本的感觉才是关键”可知,创作文学短评,要多阅读作品,回到文本,做文本细读。
结合材料二“研究文学只阅读绝不够”“要彻底了解文学,你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可知,创作文学短评,在阅读之外还要多动笔练习创作。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今天早晨,仲尼起得分外的早,这是因为他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的缘故。扶着杖,立在门前,仿佛有什么期待似的,向着远方发呆。鸟儿们的晨歌将罢,草地上的露珠,一颗颗地映着旭日的光;遍地的野花,昂然向着这皤白老叟微笑,含着几分嘲讽的意味,但是他对于这些自然的景象,此时毫不注意;他只是想着,或者有一个弟子能够来吧,或者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吧!等到了绝望的时候,便这般说:咳,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事,哪能影子一般地随我一生呢!——衰弱的目光,无力地望着——北方的云雾已散,蔚蓝的泰山余脉,远远起伏地,展开在他的面前了。
他远远地望见一个衣冠楚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来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子贡见他先生的神色、言语,都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使他忘记了种种的繁文,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方才的兴奋,立刻又归于消歇;手扶着子贡的肩,师生两个缓缓地走了几步。你说它有时要崩堕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的意见。哪知出乎意外,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只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颓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堕的,如同哲人没有亡一样……
——赐呀……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石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之巅,叫了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俯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濛濛地。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了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劳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着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是自己打算定了的,终身作一个东西南北的流浪人;郑人为我编成歌谣,说我茫茫如丧家之狗,这四字,真是恰当啊!流浪的人,是没有家室的,我也是从没有一日以家室为怀。我的家室,早已任着它的自然而消灭了,家室啊,是我行为的障碍,是我思想之潮的堤防,我早已把它抛弃在比云还缥缈的虚无之乡了!死的,死了;散的,散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
我悔不该回到故乡,故乡于我,失尽了它的意味了。赐呀,我还有几天的生命呢,天也无边,地也无涯,悠悠荡荡,我种种的理想,已化作一片残骸,由残骸化成了灰烬了!后世呀,不可知的后世呀……
——后世,一定有认识先生的人……子贡寻不出另外可以安慰先生的话了,这淡如白水的慰语,丝毫没引起仲尼的注意——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的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的光荣!怎样的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身边,仲由在我的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的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幽扬!怎样的美丽呀!现在,善良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第子,都个人走上个人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天呀,天呀,……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郁抑,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终于不大了解先生的这种心情上的骤然的改变,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路岔开,却寻不着适当的话。
——先生,该是午餐的时候了吧?
——啊,——似乎仲尼没有听清。——午餐?
——先生的精神太疲劳了!
——咳,疲劳啊——
——先生到房子里休息休息——
——休息?
——我到菜圃里去剪一些菜,为先生煮汤吧!
——你去吧,我到房子里……
子贡一步三回顾地,怀里怀着鬼胎,不知将来究竟要发生什么变故,走到房后的菜园里去了。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得使人听着了万籁的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一九二五年七月作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二期,有删改)
[注]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三人都是孔子弟子。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既交代了仲尼起床分外早的原因,也暗示了他身体的衰弱状况。
B.仲尼看到雄鸡便想到了仲由的一生,想到仲由像金星随太阳般的追随自己,这表现出他对仲由的思念和歉意。
C.仲尼慨叹“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面对已失尽了意味的故乡,他早就发出了“故乡真是荒凉”的悲鸣。
D.“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表明作为圣人的仲尼也像凡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恐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渴望“弟子能够来”“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等心理描写,突出了仲尼对弟子的思念和向往热闹的心情。
B.“衰弱的目光”“两颗绿豆大的泪珠”“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等细节描写,包含着作者的想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C.小说中的对话描写没有运用引号,而大量使用破折号,不仅使行文简洁生动,而且蕴含良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D.作者结合《史记・孔子世家》《论语》等相关记述进行二度创作,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
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9.文中仲尼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子贡这一人物对仲尼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D 7.A 8.(1)早晨景物描写和泰山余脉的描写,为故事开展提供背景或以乐景衬哀情;(2)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以及仲尼和子贡二人的心理变化;(3)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4)结尾用泰山余脉象征孔子,用薄暮笼罩暗示孔子死亡的结局。 9.第一问:仲尼是一个头发皤白,身体衰老的哲人;曾经怀抱理想,四处奔波,宣传政治主张;晚年寂寞孤独,面对嘲讽,仍然不改初衷。
第二问:子贡是一个锱铢为利、整日忙碌的商人;他不能完全理解老师仲尼的思想;他的形象反衬、衬托、对比了仲尼追求理想的执著与坚守。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 “仲尼也像凡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恐惧”理解有误。依文意“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身边,仲由在我的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的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幽扬!怎样的美丽呀!”可知,仲尼惧怕的更多的是寂寞孤独,他仍然有所期待。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 “向往热闹的心情”分析有误,他盼着有消息来,是盼着这世道能够有所改变。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开头的景物描写是“鸟儿们的晨歌将罢,草地上的露珠,一颗颗地映着旭日的光;遍地的野花,昂然向着这皤白老叟微笑”,这充满了生机的美好景物与孔子“皤白老叟”的衰老形象形成对照,有以乐景衬哀情的作用;而“北方的云雾已散,蔚蓝的泰山余脉,远远起伏地,展开在他的面前了”则为后文的故事及人物对话提供了场景和背景;同时“泰山”也有象征意义,烘托了孔子的形象;
中间的景物描写是“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石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据在树之巅,叫了起来了”。在这之前,师生两个的对话根本不在一个层次,孔子一直在追问泰山是否崩堕,在述说自己的梦;而子贡却在说先生的病,他只是偶尔路过来看先生。因而师生两个的心情都有变化:前面写孔子刚见到子贡的时候“两目射出来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后又“方才的兴奋,立刻又归于消歇”“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而子贡先是“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后又感到“出乎意外,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在师生对话中插入的这段景物描写,尤其是太阳“被几片浮云遮护着”,配合二人交谈时氛围的变化以及仲尼和子贡二人的心理变化;
而“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了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这段关于雄鸡的描写则让孔子想到了仲由,想到了自己对理想的执着,想到了弟子们的离散,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是“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这里的“泰山”象征着孔子,而“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则象征孔子生命之光的黯淡,暗示了孔子的生命终结。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及作用的能力。
先看孔子的形象。
“皤白老叟”“皱纹消瘦的颊”“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这些描写表面孔子已经是一个衰老的老人,但他仍然在思考“泰山,有崩颓的那一天吗?”,他依然是一个勤于思考的哲人;
他执着的追求理想,“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他甚至为了理想抛弃了家室,“家室啊,是我行为的障碍,是我思想之潮的堤防,我早已把它抛弃在比云还缥缈的虚无之乡了”,他甘愿为了理想去死,“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的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的光荣!怎样的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身边,仲由在我的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的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幽扬!怎样的美丽呀!”。可见仲尼曾经怀抱理想,四处奔波,宣传政治主张;
而晚年的仲尼自己住在陌生的故乡,住在泰山脚下,他很孤独寂寞,“他只是想着,或者有一个弟子能够来吧,或者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吧!”;然而面对嘲讽,他依然不改初衷,“遍地的野花,昂然向着这皤白老叟微笑,含着几分嘲讽的意味意,但是他对于这些自然的景象,此时毫不注意”“我是自己打算定了的,终身作一个东西南北的流浪人;郑人为我编成歌谣,说我茫茫如丧家之狗,这四字,真是恰当啊!”。
再看子贡的形象。
“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这里来了”,孔子的话表面子贡是一个锱铢为利、整日忙碌的商人;面对孔子的提问,他无话可答,“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他只要不断地说“——先生……”,可见他不能完全理解老师仲尼的思想;
子贡的作用:
子贡与孔子不是一类人,孔子毕生追求理想,执着而坚定;而子贡是个追求物质利益的商人,他在意的只是世俗的东西。他的形象反衬了仲尼追求理想的执著与坚守。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襄子①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②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夫君子能勤小事,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③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日:“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④,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⑤。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道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有删减)
[注]①智襄子,春秋末期晋国四卿之一,即智伯。②韩康子,春秋末期晋国大夫,韩氏的领袖;魏桓子,春秋末期晋国大夫,魏氏的领袖。③狃,贪图。④赵襄子,春秋末期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⑤版,古代墙计量单位,一版长一丈,高二尺。
10.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 而:连词,表转折
②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 致:送上
③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 骄:骄傲
④乃走晋阳 走:奔向
⑤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 伤:伤害
⑥韩、魏翼而击之 翼:名词作状语,从两侧……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B.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C.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D.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狙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妄自尊大,藐视一切,他认为天下的灾祸只能由他发起,他不发起灾祸,别人就没有敢发起灾祸的。
B.韩康子、魏桓子二人与智伯貌合神离,他们虽满足了智伯索要土地的要求,但并非情愿,而是各有远图。
C.面对智伯索要土地的要求,韩康子与魏桓子的决定较为慎重、稳妥,而赵襄子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D.赵襄子派人秘密出城劝说韩康子、魏桓子,并约定了联手攻杀智氏的日期,晋阳危机由此得以化解。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登泰山记》)
14.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智氏灭亡的原因。
【答案】10.B 11.D 12.C 13.(1)打算打败他,一定要暂且听从他。打算夺取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些好处。
(2)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14.智伯狂妄自大,缺乏仁德,与人宴饮却戏弄对方;智国良言相劝,他却刚愎自用不听从;贪于得地,四处索要,得罪三家,反遭三家杀戮。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伯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规。而,连词,表并列。
③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主公不如给智伯所求的土地,使智伯骄傲自大。骄,使……骄傲。
⑤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计谋从你们二位口中说出,只传入我的耳中,有什么损害呢?伤,妨碍,损害。
①③⑤解释错误。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智伯贪好财利,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土地就要攻打我们,不如给他。他贪婪于得到土地,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智伯一定会用武力对付他,这样,我们就能够免于祸患,等待事情的发展变化。
“好利而愎”作“智伯”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彼”作“狃于得地”的主语,前面,前面断开,排除B;
“得免于患”状语后置句,“于患”作“得免”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赵襄子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错误,智伯无故索地,赵襄子不给他土地不能说是错误的,最终赵襄子联合另两家消灭了智伯也能说明他的选择没有错。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败”,打败;“姑”,暂且;“辅”,听从;“取”,夺取。
(2)“及”,等到;“负”,背负;“明”,雪光;“烛”,名词作动词,照亮。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可知,智伯治理政事,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伯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规。可概括出“智缺乏仁德,与人宴饮却戏弄对方”;
由“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弗听”,可概括出“智国良言相劝,他却狂妄自大,刚愎自用,不听从”;
由“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④,襄子弗与……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可概括出“贪于得地,四处索要,得罪三家,反遭三家杀戮”。
参考译文:
智伯治理政事,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伯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规。智伯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就告诫说:“主公您不提防灾祸,灾祸就一定会来了!”智伯说:“灾祸都将取决于我。我不给他们降灾就罢了,谁还敢兴风作浪?” 智国说:“不对。君子能勤察细小的事物,所以没有大的祸患。如今主公一次宴会使人的君主与他的谋士受到羞辱,又不防备,说什么‘他们不敢发起灾祸’,这种态度恐怕不行吧。”智伯不听。智伯又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想不给他。谋士段规说:“智伯贪好财利,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土地就要攻打我们,不如给他。他贪婪于得到土地,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智伯一定会用武力对付他,这样,我们就能够免于祸患,等待事情的发展变化。”韩康子说:“好主意。”派使臣向智伯献上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智伯大喜。智伯果然又向魏桓子索求土地,魏桓子不想给。谋士任章说:“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来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智伯无缘无故地向人索求土地,一定会引起诸位大夫的恐惧。我们给智伯土地,智伯一定会骄傲。智伯那边骄傲而轻敌,诸位大夫这边恐惧而互相团结。用互相团结的军队对付轻敌的智伯,智氏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周书》说:‘打算打败他,一定要暂且听从他。打算夺取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些好处。’主公不如给智伯所求的土地,使智伯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智氏,又何必单单让我们作为智伯的攻击目标呢!”魏桓子说:“很好。”也给了智伯一块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地方,赵襄子不给。智伯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的军队攻打赵氏。赵襄子准备出逃,于是逃往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用国人组成的军队围住晋阳,又引水淹城,城墙只差六尺高没有被淹没。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见韩康子、魏桓子二人,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如今智伯率领韩、魏两家围攻赵家,赵家灭亡,那么接下来就该轮到韩、魏了。”韩康子、魏桓子也说:“我们心里知道事情是这样,只怕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先泄露出去,那么大祸就会马上临头。”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进入我的耳朵,有什么妨碍呢?”于是两人就暗地里与张孟谈商议,为联手攻杀智氏约定日期,而后送他回城了。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掉智军守堤的官吏,掘堤放水冲淹智伯军队。智伯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两家军队分别从智军两侧夹击智军,赵襄子率领士兵进攻智军前队,大败智家军,于是杀死智伯,又全部诛灭智氏宗族的人。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末怀李白注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还至湖南。
戏赠杜甫
李白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颔联中“鸿雁”代指音信;“江湖”一语双关,既可指路途,又可指充满凶险的社会。
B.杜诗颈联议论精辟,借李白命运多舛、奸邪小人幸灾乐祸,道出许多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
C.李诗前两句交代了正午之时诗人在饭颗山上与杜甫相遇的情形,为下文自然发问做铺垫。
D.杜诗沉郁深广,表达感情较为强烈;李诗直白浅易,饱含戏谑意味,有讥笑杜甫瘦苦之意。
16.两首诗是如何表达李、杜之间深厚情谊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一)杜诗:
(1)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诗人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反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用魑魅喜人过比喻李白长流夜郎,遭人诬陷,表达了对李白艰难处境的同情。
(3)运用了想象的修辞手法。通过想象朋友遇赦时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表达了对朋友的无比思念;还通过想象朋友可能与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屈原倾诉内心的愤懑,表达了对朋友不幸命运的同情。
(二)李诗:运用问答的方式。末两句一问一答,新颖别致,给人以信增亲切之感,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体现了李白与杜甫之间的真挚友谊。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和鉴赏诗词的语言风格的能力。
D.“有讥笑杜甫瘦苦之意”错误,李诗结尾两句是作者以此劝慰朋友杜甫,诗歌当不了饭吃,不要为了写诗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看似玩笑之话,实为肺腑之言,表明对朋友的关切,极其感人,因而没有“讥笑”之意。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抒情手法的能力。
(一)杜诗:
(1)反问:首联诗人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运用反问的手法反而表现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2)比喻:颈联“魑魅”比喻邪恶的势力,“魑魅喜人过”意指邪恶小人喜欢人犯错误,朋友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朋友处境艰难、命运不幸的同情。
(3)想象:颔联“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表明诗人想象朋友遇赦时看不到鸿雁,潇湘洞庭,风波险阻,给人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运用想象的手法表达了对朋友的无比思念;尾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两句写李白流放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因遭受谗言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诗人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运用想象的手法表达了对朋友不幸命运的同情。
(二)李诗:
尾联“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两句意思是询问你,你我分别后为何如此消瘦?怕是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
诗人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使人信感亲切。其实,此处“戏”字并是讥笑的含义,也可以解作“开玩笑”。诗人在玩笑语之中,表达对苦心作诗的朋友的关切,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更可见二人情深意厚。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人创作常引用或化用古诗文中的名句,也常引入传说。曹操《短歌行》中的“①______,②______”两句诗引用了《诗经·郑风》中的诗句,借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韩愈《师说》中的“③______,④______”两句化用《论语·述而》中的诗句,指出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苏轼《赤壁赋》中的“⑤______”一句,化用《诗经·卫风》中的“谁谓河广,一苇航之”的诗句,写出了作者畅游赤壁的心情。秦观《鹤桥仙》中的“⑥______”一句,引入了“牛织女”的传说,写出了牛郎、织女夜里涯过辽阔的天河的情形。
【答案】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纵一苇之所如 银汉迢迢暗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衿”“悠”“必”“苇”“迢”“度”。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今天河南的开封府,也就是当年包拯审案办公的地方,有一块大石头引人入胜,上面镌刻着16个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是宋朝留下来的“官箴”,竖立在全国各府、州、县衙门里,时时告诫地方官要克己奉公,上对得起苍天、皇帝,下对得起黎民百姓。因为刻在石头上,所以也叫“戒石铭”。
这16字铭文最初出自谁的手里呢?学者考证应是孟昶。这位后蜀国君认为,吏治乃是治国根本,在位前期他曾下大力气整顿吏治。( ),并将之颁行全国。这段“官箴”诏书总共有24句话,其中就包括以上四句。
后蜀被北宋灭亡后,一些文献资料也同时被搜罗到了北宋都城开封。在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很受感动,故而觉得十分可取。所以,他特意摘出其中这四句话,作为宋朝的“官箴”。从此以后,它成了宋朝的“戒石铭”。
1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加点的两个四字成语在文段中的使用都很得当。
B.首段中第一处引号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内。
C.首段中的“竖立”一词改换为“树立”也正确。
D.文中“学者”与“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学者”同义。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孟昶特意写了一道特殊的“官箴”诏书,以诫勉地方官
B.孟昶特意写了一道特殊的“官箴”诏书,是为了诫勉地方官
C.为了诫勉地方官,一道特殊的“官箴”诏书由孟昶特意而写
D.为了诫勉地方官,孟昶特意写了一道特殊的“官箴”诏书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觉得十分可取,而且很受感动。
B.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在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觉得十分可取,因而很受感动。
C.在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很受感动,而且觉得十分可取。
D.宋代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在查阅到孟昶的这份“官箴”诏书时,很受感动,也觉得十分可取。
【答案】18.B 19.D 20.D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以及标点符号的能力。
A.“引人入胜”,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优美或文艺作品精彩。此处是说大石头非常醒目,不合语境,应改为“引人注目”。“克己奉公”指克制自己的私心,一心为公,语境是说告诫地方官,使用正确。
C.“竖立”指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侧重实物。而“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此处是说实物,所以不能改为“树立”。
D.文中的“学者”使用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而“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学者”使用古义,指求学的人。二者不同义。
B. 引文的句子是完整的,独立使用,所以句号应放在引号内。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由前面“他曾下大力气整顿吏治”和后面“并将之颁行全国”克制,此处的句子也应该以“孟昶”为主语,这样才能前后文一致,排除C。
由后文“并将之颁行全国”可知,前面应是说“写诏书”;由选项本身来看,“为了诫勉地方官”是写诏书的用意,与上文“下大力气整顿吏治”更衔接,所以放在前面,排除AB。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在……时,很受……”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以把“在”移到“宋太宗”的后面。
第二处,“……很受感动,故而觉得十分可取”逻辑关系不当,“受感动”和“觉得可取”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可以把“故而”改为“也”,表明宋太宗和孟昶观点一致。
只有D修改正确。
故选D。
七、语言表达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2021年10月14日,由国家航天局批复立项的我国第一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羲和号”的全名为太阳Ha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说明它承担两方面任务:科学观测和技术试验。太阳是人类目前唯一可进行高时空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观测的恒星,但在“羲和号”之前,我们还未通过太阳专用卫星获得过观测数据。“羲和号”打破了我国无太阳探测专用卫星的历史,迈出了我国太阳空间探测的重要一步。
【答案】2021年10月14日,第一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在太原顺利升空,打破了我国无太阳探测专用卫星的历史,迈出了我国太阳空间探测的重要一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概括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这是一则新闻报道,新闻报道的关键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事件、事件的意义。
这段新闻共四句话。
第一句话是导语部分,交代了时间“2021年10月14日”,事件“第一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顺利升空”,地点“太原”,这些都是新闻的关键信息,保留;
第二句是介绍“羲和号”的全名以及命名的意义;
第三句话介绍“羲和号”探测的对象,这两句是对导语部分的具体解说,可以省略;
第四句是交代事件的意义价值,“打破了我国无太阳探测专用卫星的历史,迈出了我国太阳空间探测的重要一步”,应该保留。
八、名著阅读
下面是《乡土中国》中“无讼”一章的思维导图,阅读后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22.下列与图中序号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保护个人权利②知礼③礼治社会④法治社会
B.①知礼②保护个人权利③法治社会④礼治社会
C.①法治社会②礼治社会③保护个人权利④知礼
D.①礼治社会②法治社会③知礼④保护个人权利
23.结合思维导图分别概括“法治社会”和“礼治社会”的特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分别不超过25个字。
【答案】22.D 23.(1)“法治社会”的特点:处于诉讼状态,侵犯权利时,通过刑罚来保护个人权利。
(2)“礼治社会”的特点:处于无讼状态,触犯礼时,通过调解、教育让人们知礼。
【分析】2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相关情节、内容的能力。
序号①左侧箭头指向“无讼”的状态,下方对应“触犯礼”,表明此处指的是采用“礼治”的社会,所以应填“礼治社会”;
序号③则对应“礼治社会”中,“触犯礼”时通过“调解,教育”的方式来达到的让人们“知礼”的目的,所以此处应填“知礼”。
同理,序号②右侧指向“诉讼”的状态,所以此处应填“法治社会”;
序号④则对应“法治社会”下,“侵犯权利”时采取“刑罚”要达到的目的“保护个人权利”,所以此处应填“保护个人权利”。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整体把握内容、主旨的能力。
结合思维导图分别概括“法治社会”和“礼治社会”的特点,既要结合名著内容抓住导图的核心要素,又要依据导图特点明确其关系,同时要注意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以及字数要求。
“法治社会”的相关信息在图的右侧,依据箭头所指可知,关键要素有:“诉讼”是其状态,“侵犯权利”是社会产生问题的原因,“刑罚”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保护个人权利”是需要达到的目的。综合以上信息再进一步明确其关系即可概括“法治社会”的特点,注意字数要求。
同理,“礼治社会”的关键要素有:“无讼”是其状态,“触犯礼”是社会产生问题的原因,“调解,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方式,“知礼”是需要达到的目的。综合以上信息再进一步明确其关系即可概括“礼治社会”的特点,注意字数要求。
九、材料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有的青年人把影视明星、网红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觉醒年代》播出后,更多的青年人把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爱国者作为自己的偶像。这引发了人们对“追星”的思考。
作为时代青年,你对“追星”现象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执理智之刃,破盲目之境
“朴粉”三分钟内为韩星朴智旻集资超一百万元,南大学生与当红明星近在咫尺却未曾围观,人们排起长队含泪送别袁老。以上三事件代表了三类人:有人丧失理智,盲目追星;有人擦亮慧眼,理智追星;有人心怀感恩,追国之栋梁星。那么,哪些人才是我们该追之星呢?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执理智之刃,破盲目之境”。
理智追“星”,摒弃浮华,抛却滤镜之光芒。
出众的长相,出圈的性格,经过包装的明星看起来完美无瑕,吸引大批粉丝的追捧。有些疯狂到跟踪、尾随、监视他们的私生活。殊不知,明星的职业只是众多职业的一种,当灯光熄灭,幕布落下,他们同其他人一样都是大千世界里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因此,请褪去粉丝滤镜,以看普通人的眼光再次审视追捧的明星,是不是不再那么光芒万丈了?况且追星只是生活的调味剂,生活的重点是生活本身。如果全身心投入到追星中,将会本未倒置,因小失大。所以我们要摒弃浮华,理智追“星”。
理智追“星”,求真务实,探求精神之内核。
什么样的“星”,才是我们该追之星呢?那些为国为民,求真务实之星当是我们该追之星。于敏,隐姓埋名,在茫茫大漠中苦心钻研导弹;顾方舟,潜心研究,十余载终制得一颗糖丸;袁隆平,一心为民,默默在实验田耕耘,终得杂交水稻……在时代的洪流中有千千万万个为祖国发展助力,造福民生的人民英雄,在平凡的日子里奋斗出伟大的事业。尽管他们的外表朴实无华,可他们的精神内核远超常人。虽然他们从不宣传自己的丰功伟绩,但他们的成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我们要追捧的,应当是这样一群人,求真务实的国之栋梁。
理智追“星”,奋斗进取,彰显青春主旋律。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如今我们虽然生活富足,但也不能丧失进取之心。孟子有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若中国青年都狂热地追捧流量,耽于浮华,而不是去沉淀自己,跟随真正的当世“明珠”,社会将难以进步,中国将难以发展。鲁迅先生期盼着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所以,我们应始终保持奋斗之心,以进取压倒苟安,彰显青春主旋律。
理智追“星”,择璀璨“明珠”,养浩然正气。青年当“执理智之刃,破盲目之境”,奋斗进取,做时代的中流砥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话列举有关“追星”的现象,展现“追星”对象的变化,“近年来”与“《觉醒年代》播出后”,从“影视明星、网红人物”到“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爱国者”,体现出个人选择与社会价值的变化,追什么样的星,关乎个人选择,也关乎社会价值取向。第二句话是说“追星”对象的变化引发人们思考。时代在变化,“追星”内容在变化,折射的社会意义与价值也在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富有思考与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该如何追星,该追什么样的星,“星”一般的人物对我们这个时代,对我们青年有怎样的影响。
“时代青年”限定写作者的身份,写作中要呈现当代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正确的价值观;“你对‘追星’现象有怎样的看法”要求考生对“追星”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议论文”限定文体。
行文构思上,考生首先要思考该追什么样的“星”,如站在时代逆光面负重前行的人,如拼搏在各行各业战线上的人,如心怀家国天下忘我奉献的人,然后展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及从他们身上汲取怎样的精神养料,挖掘他们的精神内涵、社会意义,也可以阐述时代变迁和追星标准变化的关系,挖掘这些人物身上的精神财富,分析追星给自己带来的正面影响以及社会意义。
立意:
1.借得“星光”照我路。
2.追光逐梦,燃我辈之魂。
3.民族脊梁,我们的青春有榜样。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