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展开从历史角度论疫病与人类社会
——高中部编版选修2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 |||
学科核心素养之下的历史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更在于重视学生历史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新教材的内容编排与高中教学的课时实际,更加要求教师在用好教材的同时,超越教材,提炼主题,把握高中历史的学习深度。因而用好历史主题教学,是非常有利于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主题式教学,需要教师在分析把握教材内容信息外,对某一课或者某一单元甚至不同单元进行主题确定。以主题为中心,重新整合教材与课堂教学,合理设置重难点,进行立意建构,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既培养落实学生的历史思维与能力,又解决具体教学实际中课时问题。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的教学设计即采用主题教学,以“疫病与人类社会”主题为引领,将14、15课教学内容融合贯通,具体设计分析下文详解。 | |||
教学背景分析 | |||
(一)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为高中部编版选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六单元(下文以本单元代替),包括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与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具体教材内容基本符合2017年版课程标准解读中对于选修2各专题呈现的特点:古今贯通与中外关联。从时间来看,从古至今,教材涉及到中西历史上重要的疫病与医疗成就。从内容上看,建立在疫病之上的中西医疗成就既有相互影响又有相互借鉴。 通过分析教材可以发现,教材内容脉络较为清晰,可用主题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材内容丰富,需要有所取舍,突出重点。本单元教学设计不可仅注重于知识层面的学习,加之1课时的教学时间,因此必须整合教材内容,进行主题建构。 (二) 学生情况分析 本单元设计以本校高二学生为例进行学情分析。 从优势上看,高二学生已完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与《中外历史纲要(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与能力,有一定的自学归纳能力。 从挑战上看,本单元为全新的学习内容,已学的初高中教学内容无特别涉及。既不同于通史类,也不同于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等版块学习,引入新的学习概念:医疗与社会史。 2017年版课程标准解读中说明:选修2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史和社会生活史,而是基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类经济活动的发展过程。同时从建构主义来看,学生并不是脑袋空白进入课堂的。特别在当下新冠疫情之下,学生对疫病的理解是足够。因而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能力,去引导学生完成新内容的学习,并达到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是教师需要考虑的教学实际。
| |||
教学目标 | |||
结合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 1.教学主题与核心目标设置为从建立在疫病上的医疗卫生体系成就,看历史上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从教学主题的引领与具体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水平层次来看,希望达到: 2.唯物史观水平三四:能结合疫病与医疗成就的史实,全面客观认识疫病对国家社会的影响。 3.时空观念水平二三:能够借助知识表格、图像与笔记整理等方式对历史上中外疫病与医疗成就的史实进行整理记忆,理解医疗卫生体系在中外历史上的变化、联系与趋向。且能结合不同时间不同医疗成就——中西医,加深医疗成就对国家社会影响的理解。 4.史料实证水平二:结合教材与教师补充史料,在回答疫病对人与社会影响的问题时,能归纳关键信息,多角度多方面发表见解。 5.家国情怀水平三:能从疫病医疗成就与中西对比的史实中,全面客观认识历史,反思历史,明白人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的联系性,提升民族自信与制度自信。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
本单元的课程标准为:“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结合以上分析与课程标准,本单元的 1.教学重点为:建立在疫病上的医疗成就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教学难点为:理解历史上疫病医疗成就和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 |||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 |||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 |||
板书设计 | |||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课前导学案 | 布置批改学案,留意学生完成情况。 (请看附带学案) | 完成学案 | 以脉络清晰,结构完整的导学案解决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记忆,为课堂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
二、新课导入:新冠病情 | 材料一:
图1、2深夜的校园与凌晨两点历史课堂 资料来源:教师拍摄 【教师提问】新冠疫情之下,你受到哪些影响? | 结合自身,思考问题,自然进入课堂学习。 | 以新冠疫情与学生实际,引入疫病概念,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理解疫病对人与社会的影响,切合主题。 |
三、历史上的疫病 |
| 认知相关疫病史实。 | 列举十大疫病,引导学生明确疫病相关具体史实,为接下来分析影响奠定基础,培养史料实证能力。纳概括能力 |
四、疫病如何影响人类社会 | (一)医疗本身 1.中西医成就与相互影响(14课)
2.现代医疗卫生体系(15课)
(二)政治与国家形态(西班牙殖民扩张;明末大疫与政局;官府与社会救治) 把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中的角色还置于更为合理的地位上。 ——[美]威廉·麦克尼尔 资料来源:[美]威廉·麦克尼尔著;余新忠,毕会 成译:《瘟疫与人》译者序第xi页,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5(2020.5重印) 【教师提问】疫病对个体影响巨大,社会的最基本组成 成分是人。让我们从历史角度,从宏观层面,如何看待 疫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经济与综合国力(古代中国经济中心南移)
【教师提问】从疫病角度,如何解释古代中国南方经济 开发远远晚于北方? 一种既不见于史料也不见于人的肉眼,但我们仍然 相信是非常强大的因素,却隐然阻碍着文明的农村和城市生活迅速而成功地拓展到中国文化摇篮以南的地区:拓荒的中国人在向南移入更肥沃的农业地区的同时,也在攀爬异常陡峭的疫病阶梯!——[美]威廉·麦克尼尔 资料来源:[美]威廉·麦克尼尔著;余新忠,毕会 成译:《瘟疫与人》第72页,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5(2020.5重印) (四)文化与思想解放(欧洲思想解放、宗教发展)
【教师提问】结合所给史料,说说疫病怎么影响人类社 会思想?疫病如何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与扩张? | 知道,了解。
感悟,思考。
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 | (一) 1.以表格形式,引导学生整理中西医成就与相互影响,从古代至现代,培养时空观念。 2.以时间轴形式,借助导学案的整理,完成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内容学习。同时为后续疫病影响的教学,奠定基础知识积累 。
(二)整合教材,引入新角度,从历史角度看待疫病影响,将疫病与历史相结合,提升学生历史思维。 政治角度,结合近代世界西班牙殖民扩张、古代中国明末大疫与政局、官府与社会救治等材料,中西贯通,引导学生论从史出,理解疫病在特定时间的重要影响,为后续现实问题——如何看待新冠疫情提供思路引领。
(三)结合必修内容,从新角度论述旧知识,提升学生历史思维,提高自我思考与自主学习能力。
(四)引领学生发散思维,结合相应知识与史料,提出合理的历史解释与历史结论,提升逻辑能力。并最终用唯物史观,全面辩证地看待疫病对于人类文明的影响。
|
五、当下的中国与新冠疫情(世界格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 【教师提问】回归现实,从大历史观出发,如何看待新 冠疫情? |
| 思维拓展,最终回归现实,引领学生正确看待新冠疫情,肯定我国抗疫成就,增强民族自信与制度自信,提升家国情怀。 |
教学评价设计 | 1.基础知识:课前导学案批改,适当调整课堂节奏。 2.课堂提问:课堂生成,适当引导。 3.课后作业:布置相应作业测试,检查学习成果。 |
|
|
教学反思 | |||
(一)尝试与亮点 为进行更好的课堂教学,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有如下的尝试与亮点。 1.教学主题创新。本单元学习,多体现为医疗成就与卫生制度的结论性知识学习。本课设计从疫病对人类历史影响的主题切入,借助相关资料,梳理创新完整的思路脉络。能更好贴近历史与社会本身,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历史理解能力,带来新的思考方向与知识补充。结合教材与材料,突破教学重难点。 2.核心素养目标确立合理。结合课程标准与教学主题,将本课的教学主题设置为从建立在疫病上的医疗卫生体系成就,看历史上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既体现知识层次要求,又有所补充与发展。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与家国情怀,体现核心素养。 3.教法学法选择。教法主要采取史料教学法、图示法等。着重培养学生归纳史料信息与论从史出的能力。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引领学生能更好运用唯物史观客观认识归纳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与学生参与,采取合理的情景模拟,让学生更有参与感与体验感,更有同理心与思考力。 4.史料选取丰富。本课设计上有意识地延长时空,不仅仅是局限于中国。从时间上来看,既有古代又有近现代的相关史料补充;从空间上来看,中国再到西方;从层次上,人再到社会。因而本课选取史料既有较长的时间跨度,也有不同的空间对比(中西贯通)与角度比较。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种类不同角度的史料中去分析总结,培养史料实证能力,体现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特点。 (二)不足与完善 教学设计是教师的理想设想,但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面对班级学生,却存在变数与不足。 1.时间把握问题。本课虽然思路脉络清晰,逻辑明了,但设计容量较大,除涉及基础知识教学外,还包括课堂主题提升与课堂生成。所以时间较为紧张。 改进:因时间紧张,所以对教师的讲述引导能力有很大考验。从教师角度出发,通过进一步熟悉本课材料,设计好问答与过渡衔接部分;从学生角度出发,斟酌用词用语,确保更好理解;对相关史料字数进行控制,关键词语进行标注;利用好学生的预习与自主学习时间,采取布置学案与课前问题等灵活手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笔记梳理线索的简单与史料结论书写内容较多的矛盾。课堂笔记主要起内容提醒和线索整理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反映知识点的书写速度跟不上讲课速度。 改进:课堂笔记不变,保留原有作用。提前布置学案与课本预习功课,同时课后做好答案校对与作业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