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学案 第三讲、物态变化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学案 第三讲、物态变化,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考点聚焦,知识结构,方法提示,链接中考,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讲、物态变化课时:第____课时 时间:________【考点聚焦】本部分涉及到的考点有:1.温度和温度计的使用。2.物质三态间相互转化及吸热、放热的情况。3.晶体的熔点,并会查熔点表。4.液体的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5.液体的沸腾和沸点与压强的关系。6.应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知识结构】 考点一 温度及其测量 1.温度 (1)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常考的温度估测 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人的正常体温是37 ℃左右,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18~25 ℃. 2.温度计 (1)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使用方法: ①估:估计被侧物体的温度。 ②选:据估测温度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③看: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④放: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不要接触容器底或侧壁。 ⑤读:待示数稳定后读取,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上 表面相平。 ⑥记:正确记录测量的温度,不要漏掉单位。 考点二 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熔化时需要吸热。 2.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物体凝固时需要放热。 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 体非 晶 体熔点和凝固点有没有熔 化过 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物质先变稀,最后成为液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吸收热量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放出热量熔化图像 凝固图像 举 例海波、水晶、石英、食盐、各种金属 沥青、玻璃、松香、石蜡 考点三 汽化和液化 1.汽化: 物体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体汽化需要吸热。 (1)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2)蒸发和沸腾的比较:异同点蒸 发沸 腾 不同点只在液体表面进行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必须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缓慢的汽化现象剧烈的汽化现象温度降低温度保持不变相同点1.都是汽化现象2.都使液体变为气体3.都要吸收热量 2.液化: 物质从气 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气体液化后体积会大大地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或二者兼用。 考点四 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丸、钨等。如用久的白炽灯灯丝变细,就是由于灯丝升华的缘故。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放热。自然界中的霜的形成,就是由于空 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方法提示】1.熟记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熔化、汽化、液化、凝固、升华、凝华。 2.日常生活中温度计如何正确使用:(1)“一看二清”。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2)“三要”。(a)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底;(b)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c)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3.运用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和特点以及图像判断物态变化和吸放热过程。4.自然界中,常见自然现象和三态变化关系。5.汽化两种方式的比较。6.升华、凝华现象同其它物态变化的比较。7.巧记物态变化特征,灵活运用和解释有关现象。【链接中考】1.云、雾、雪、霜、露、雹、冰中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 ,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是 ;由水凝固形成的是 。2.吹气和哈气都是从人口出来的气。用口“吹气”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 ,使水温降低;冬天对着手“哈气”使手变暖,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 ,使手表面温度升高。 3.如图所示是晶体萘的熔化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80℃的萘是〔 〕 A. 固态 B. 固、液共存状态 C. 液态 D. 以上几种说法都有可能【教学反思】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中考一轮复习】2023届初三物理学案 专题3 物态变化(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3物态变化解析版doc、专题3物态变化原卷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物理专题物态变化复习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中考要求,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当堂检测,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4物态变化-备战2022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学案,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考纲要求,知识网络,考点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