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训练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烛之武退秦师》分层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先秦史传文学,从最早的《尚书》到《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其“史传”的性质逐渐减弱,而“文学”的性质则逐渐加强。《尚书》记言直录,不别方语雅言,亦不加裁剪;《春秋》记事简洁,如新闻标题一般。这两部著作深受后世文学家的推崇备至,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至《国语》《左传》,记言、记事、写人,尚裁剪,重技法,且开始出现与史无关而于文有益的“闲笔”,其叙述之高明,言语之醇美,较之《尚书》《春秋》,非止一箭之进。到《战国策》,夸张失实之处俯拾皆是,很多记述都是出于文学的考虑,而难以史学的标准衡量,最突出的便是“床第之私”“密室之谋”之类情景的记述。发展到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巅峰之作《史记》出现,其使这两方面性质同时达到了最高水平。“____________”,言其史传之成就;“____________”言其文学之成就。然而从《汉书》开始,就;“便出现了与先秦史传文学恰好相反的趋势,即“____________”性质逐渐加强,“____________”性质逐渐减弱,这一趋势也就意味着“史传”与“文学”的分离独立,后世的史传著作便很难再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了。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部著作深受后世文学家的推崇,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
B.后世文学家对这两部著作推崇备至,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
C.后世文学家深受这两部著作的推崇,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
D.这两部著作深受后世文学家的推崇备至,他们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
2.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内容,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文学 史传
B.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史传 文学
C.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传 文学
D.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文学 史传
3.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皆出自此书。
B.《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定,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过秦论》即出自此书。
C.《史记》记载了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D.《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苏武北海牧羊的故事最早记载于《汉书》,班固在传记后称赞苏武“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感受是认识的基础。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①______,感官被种种具体的物象包围裹挟,更容易获得对该地独有的氛围情调的感知。站在鲤鱼山山脊之上,弥望中是起伏逶迤的山脉,树木蓊郁,自近而远,碧绿变作灰蓝,深浓化为浅淡,在峰峦融入天际之处,呈现一片浑茫。在这片古楚国的土地上,想象已然变得荒忽渺邀的历史,有一种此前阅读相关史书时不曾有的感觉。
这一处楚国立国的封邑,当年是穷边僻壤,自然环境恶劣。被周成王封居丹阳的熊绎,坐在用柴棘编织的车辆上,身着破旧的衣衫,带领部众开发这一片荒蛮之地,还要向周王室贡献被视为神物的“桃孤棘矢”,即用桃木制的弓,用棘枝做的箭。“②______”这个成语最初却是楚国先民艰辛而坚韧的生存境况的写照。
就在上山的途中,我的一个疑惑获得了解答。
古代典籍谈及今湖北一带地域时,经常荆、楚不分,又每每二字并称。我对其词源学上的流变一直③______,但也没特意去了解。陪同游览的一位当地长者,学识渊博,谈起本地历史人文如数家珍。他指着伸展出一串串紫色花朵的灌木,说这叫作牡荆,简称荆。贯穿县境的荆山山脉,名字的由来就与长满了这种植物有关。牡荆在《诗经》中又被称为“楚”。《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听着介绍,我想到了曾经背诵过的《诗经·商颂》中的句子,“维女荆楚,居国南乡”,忽然间感到一种亲切的意味。
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介绍楚地文化,颇有趣味,没有丝毫呆板的感觉,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达成的?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乡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乙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公从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去不义
C.臣之壮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如因善遇之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B.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C.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指“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在古代专用于皇帝对自己的谦称。
B.执事,指办事的有关官员,文中则是对对方(秦穆公)的敬称。
C.左尹,古代官职名,地位相当于左丞相,与之相对应的有右尹。
D.关中,古人习惯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文中指战国末期秦的故地。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郑国危在旦夕,而烛之武的牢骚却引出了郑文公的自责,使故事富于变化:乙文详述项伯夜告之事,使紧张的战前氛围顿然松弛。
B.甲文“夜缒而出”既照应前文秦晋围郑的局势,又衬托出独之武的勇敢;乙文座次安排既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又见双方力量的悬殊。
C.甲文子犯请求政打郑国,但晋侯认为失去秦国的帮助,再打不合仁义;乙文项伯劝说项羽也提到了“义”,足见古人对“义”的重视。
D.甲乙两文都是优秀的历史散文片段,都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塑造人物形象,既突出人物形象,又不失历史真实。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②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11.甲乙两篇选文都展现了言说的魅力,试结合文本说辞,分析烛之武打动秦穆公和刘邦打动项羽的共同原因。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骄傲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左右皆曰:“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仁义之士,皆来役处;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下则鄙野,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得贵士之力也。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则成德扬名于后世也。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榖,是其贱必本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王之左右足以驱驰。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
B.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
C.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
D.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户侯,食邑万户之公侯,到汉时指侯爵中最高的一层,后泛指高官贵爵。
B.鄙,边远之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意义相同。
C.南面,指面朝南,古代王侯见臣下皆面南而坐,常以此指帝王、诸侯之位。
D.邑屋,古代行政区域单位,文中引申为乡里或乡里的房舍、村舍、祠堂等。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宣王召见颜斶时指使其“上前来”,颜斶也同样让大王“上前来”,即使颜斶解释君王上前是礼贤下士的表现,齐宣王仍不认同。
B.近臣认为齐宣王显贵无比,拥有广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仁义之士,万物皆备,百姓皆来亲附;认为士人非常低贱,称呼士人为“匹夫”。
C.老子认为诸侯君王自称为孤、寡、不榖,大概是因为他们懂得“贱一定是贵”的道理,颜斶借此告诫齐宣王要礼贤下士,尊重士人。
D.颜斶最终说服了齐宣王,宣王不但希望成为颜斶的学生,而且希望颜斶跟自己交往,并承诺给他和家人丰厚的待遇,但被颜斶拒绝。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2)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则成德扬名于后世也。
17.颜斶是如何拒绝齐宣王的笼络的?请简要概括。
2《烛之武退秦师》分层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先秦史传文学,从最早的《尚书》到《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其“史传”的性质逐渐减弱,而“文学”的性质则逐渐加强。《尚书》记言直录,不别方语雅言,亦不加裁剪;《春秋》记事简洁,如新闻标题一般。这两部著作深受后世文学家的推崇备至,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至《国语》《左传》,记言、记事、写人,尚裁剪,重技法,且开始出现与史无关而于文有益的“闲笔”,其叙述之高明,言语之醇美,较之《尚书》《春秋》,非止一箭之进。到《战国策》,夸张失实之处俯拾皆是,很多记述都是出于文学的考虑,而难以史学的标准衡量,最突出的便是“床第之私”“密室之谋”之类情景的记述。发展到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巅峰之作《史记》出现,其使这两方面性质同时达到了最高水平。“____________”,言其史传之成就;“____________”言其文学之成就。然而从《汉书》开始,就;“便出现了与先秦史传文学恰好相反的趋势,即“____________”性质逐渐加强,“____________”性质逐渐减弱,这一趋势也就意味着“史传”与“文学”的分离独立,后世的史传著作便很难再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了。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部著作深受后世文学家的推崇,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
B.后世文学家对这两部著作推崇备至,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
C.后世文学家深受这两部著作的推崇,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
D.这两部著作深受后世文学家的推崇备至,他们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
2.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内容,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文学 史传
B.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史传 文学
C.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传 文学
D.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文学 史传
3.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皆出自此书。
B.《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定,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过秦论》即出自此书。
C.《史记》记载了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D.《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苏武北海牧羊的故事最早记载于《汉书》,班固在传记后称赞苏武“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答案】1.B 2.C 3.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可删掉“备至”,排除D。
二是偷换主语,“主要是崇其高古”的主语应该是“后世文学家”,排除A。
C.“后世文学家深受这两部著作的推崇”主客体颠倒。
综合分析,只有B符合要求。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材料主要讲史传文学的文学性和史学性,第一处主要讲《史记》的史学性,应填“史家之绝唱”;第二处讲《史记》的文学性,应填“无韵之离骚”。
分析文段内容可知,先秦史传文学“史传”性质逐渐减弱,“文学”性质逐渐加强,根据“便出现了与先秦史传文学恰好相反的趋势”可知,第三处应填“史传”,第四处应填“文学”。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定”错误,《过秦论》为西汉贾谊所写。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感受是认识的基础。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①______,感官被种种具体的物象包围裹挟,更容易获得对该地独有的氛围情调的感知。站在鲤鱼山山脊之上,弥望中是起伏逶迤的山脉,树木蓊郁,自近而远,碧绿变作灰蓝,深浓化为浅淡,在峰峦融入天际之处,呈现一片浑茫。在这片古楚国的土地上,想象已然变得荒忽渺邀的历史,有一种此前阅读相关史书时不曾有的感觉。
这一处楚国立国的封邑,当年是穷边僻壤,自然环境恶劣。被周成王封居丹阳的熊绎,坐在用柴棘编织的车辆上,身着破旧的衣衫,带领部众开发这一片荒蛮之地,还要向周王室贡献被视为神物的“桃孤棘矢”,即用桃木制的弓,用棘枝做的箭。“②______”这个成语最初却是楚国先民艰辛而坚韧的生存境况的写照。
就在上山的途中,我的一个疑惑获得了解答。
古代典籍谈及今湖北一带地域时,经常荆、楚不分,又每每二字并称。我对其词源学上的流变一直③______,但也没特意去了解。陪同游览的一位当地长者,学识渊博,谈起本地历史人文如数家珍。他指着伸展出一串串紫色花朵的灌木,说这叫作牡荆,简称荆。贯穿县境的荆山山脉,名字的由来就与长满了这种植物有关。牡荆在《诗经》中又被称为“楚”。《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听着介绍,我想到了曾经背诵过的《诗经·商颂》中的句子,“维女荆楚,居国南乡”,忽然间感到一种亲切的意味。
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介绍楚地文化,颇有趣味,没有丝毫呆板的感觉,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达成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4.①身临其境 ②筚路蓝缕/荜路蓝缕 ③不甚了了 5.①由真切的主观感受引导读者真切认识楚地文化。
②合理想象场景,生动的描写,使楚地文化的形象再现。
③叙述视角变化,借文中人物和“我”的联想自然流畅地介绍楚地丰富的历史人文。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上文“来到……的地方”,下文“被种种具体的物象包围裹挟”“获得……的感知”,应填“身临其境”。身临其境:指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第二处,从上文“被周成王封居丹阳的熊绎,坐在用柴棘编织的车辆上,身着破旧的衣衫,带领部众开发这一片荒蛮之地”,及下文“艰辛而坚韧的生存境况”,可以判断出应填“筚路蓝缕/荜路蓝缕”。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第三处,该处是说对荆、楚二字在词源学上流变的了解,从下文“但也没特意去了解”可知,可以是了解得不多,或者很不了解,该处可填“不甚了了”。不甚了了: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不曾有的感觉”“忽然间感到一种亲切的意味”画波浪线的句子多是虚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以此表达对楚地文化的认识,以引导读者真切认识楚地文化,颇有趣味。
再就是,“想象已然变得荒忽渺邀的历史”“我想到了曾经背诵过的《诗经·商颂》中的句子……”,熊绎立国的故事等是以想象构成画面,用描写笔法来写,形象生动,使楚地文化的形象再现。
观察第三处画波浪线的句子,会发现这里有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的变化,他所述和“我所想”,自然流畅地介绍楚地丰富的历史人文,把楚地文化介绍得更清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乡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乙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公从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去不义
C.臣之壮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如因善遇之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B.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C.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指“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在古代专用于皇帝对自己的谦称。
B.执事,指办事的有关官员,文中则是对对方(秦穆公)的敬称。
C.左尹,古代官职名,地位相当于左丞相,与之相对应的有右尹。
D.关中,古人习惯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文中指战国末期秦的故地。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郑国危在旦夕,而烛之武的牢骚却引出了郑文公的自责,使故事富于变化:乙文详述项伯夜告之事,使紧张的战前氛围顿然松弛。
B.甲文“夜缒而出”既照应前文秦晋围郑的局势,又衬托出独之武的勇敢;乙文座次安排既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又见双方力量的悬殊。
C.甲文子犯请求政打郑国,但晋侯认为失去秦国的帮助,再打不合仁义;乙文项伯劝说项羽也提到了“义”,足见古人对“义”的重视。
D.甲乙两文都是优秀的历史散文片段,都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塑造人物形象,既突出人物形象,又不失历史真实。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②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11.甲乙两篇选文都展现了言说的魅力,试结合文本说辞,分析烛之武打动秦穆公和刘邦打动项羽的共同原因。
【答案】6.C 7.B 8.A 9.C 10.(1)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
(2)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 11.(1)都承认了自己的力量不如对方。(2)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3)都满足了对方的心理。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从”,听从。句意: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从”,使……跟从。
B.句意:如果使郑国灭亡而对您有好处。“亡”,使……灭亡。句意: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亡”,逃跑。
C.句意:我壮年的时候。“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因”,依靠。句意:不如趁机好好地对待他。“因”,趁机。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王为人不狠心。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入前”是“为寿”的状语,中间不断开,所以排除C、D。
“于坐”是“击”的状语,“因击沛公于坐”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所以应在“坐”后面面断开,排除A。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在古代专用于皇帝对自己的谦称”错误。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但晋侯认为失去秦国的帮助,再打不合仁义”错误。由原文“失其所与,不知”可知,晋侯认为失去秦国的帮助,再打是不明智的。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阙”,侵损;“利”,对……有好处;“图”,考虑。
(2)“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距”,通“据”,把守;“内”,通“纳”,接纳;“王”,统治。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可知,烛之武首先承认秦、晋围攻郑国,郑国面临灭亡的危险,承认自己的力量不如对方。
由原文“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可知,刘邦说自己也没有料到能先于对方进入关中,暗示自己承认自己的力量不如项羽,满足了项羽自高自大、骄傲狂妄的心理。
由原文“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乡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可知,烛之武是站在秦伯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灭亡郑国对秦国是没有好处的,并且保留郑国的话,只能是对秦国有好处,拉近了自己和秦伯之间的距离,同时也站在秦国利益的基础上分析问题。
由原文“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可知,表明自己和项羽是处于同一战壕的战友,不是敌人,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作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亲自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起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狠心。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请让我用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 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骄傲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秦、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 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礼”“贰”“阙”“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左右皆曰:“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仁义之士,皆来役处;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下则鄙野,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得贵士之力也。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则成德扬名于后世也。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榖,是其贱必本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王之左右足以驱驰。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
B.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
C.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
D.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户侯,食邑万户之公侯,到汉时指侯爵中最高的一层,后泛指高官贵爵。
B.鄙,边远之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意义相同。
C.南面,指面朝南,古代王侯见臣下皆面南而坐,常以此指帝王、诸侯之位。
D.邑屋,古代行政区域单位,文中引申为乡里或乡里的房舍、村舍、祠堂等。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宣王召见颜斶时指使其“上前来”,颜斶也同样让大王“上前来”,即使颜斶解释君王上前是礼贤下士的表现,齐宣王仍不认同。
B.近臣认为齐宣王显贵无比,拥有广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仁义之士,万物皆备,百姓皆来亲附;认为士人非常低贱,称呼士人为“匹夫”。
C.老子认为诸侯君王自称为孤、寡、不榖,大概是因为他们懂得“贱一定是贵”的道理,颜斶借此告诫齐宣王要礼贤下士,尊重士人。
D.颜斶最终说服了齐宣王,宣王不但希望成为颜斶的学生,而且希望颜斶跟自己交往,并承诺给他和家人丰厚的待遇,但被颜斶拒绝。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2)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则成德扬名于后世也。
17.颜斶是如何拒绝齐宣王的笼络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13.C 14.B 15.B 16.(1)由此看来,活君王的脑袋,竟然不如死去士人的坟墓。宣王听了,沉默不高兴。
(2)因此君王不要以屡次向他人请教而感到羞耻,不要以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感到羞愧,就能使道德完善并且在后世扬名了。 17.①表明心志。颜斶用璞玉自比,表明自己要保持士人本色。②进言已毕。颜斶进谏之言已尽,请求赐归。③托词拒绝。颜斶借口帝王身边可供驱使的人很多,无需用他。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易传》不是说吗:“国君在高位,(却)没具有那种实际的(才德),喜欢(追求)那种虚名的(人),必然用傲慢奢侈(的举动)行事。傲慢奢侈,那么灾祸就会随之而来。”
“其实”是“未得”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以骄奢”是“为行”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文言实词的能力。
B.“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意义相同”错误。“越国以鄙远”中“鄙”解释为“把……当作边地”;句意: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称呼士人为‘匹夫’”错误。由原文“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下则鄙野,士之贱也亦甚矣”可知,原文的意思是“士人中那些境况好的人,才被称作匹夫”。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由是”,由此;“生王”,活着的君王;“曾不若”,竟然不如,连……不如;“垄”,坟墓。
(2)“是以”,因此、所以;“亟”,屡次、多次;“羞”“愧”,意动用法,以……为羞(对……感到羞耻),以……为愧(对……感到羞愧);“扬名于后世也”,状语后置,在后世扬名。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可知,颜斶用璞玉自比,表明自己要保持士人本色,从而表明了心志。
由原文“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可知,颜斶进谏之言已尽,请求赐归。
由原文“王之左右足以驱驰”可知,颜斶借口帝王身边可供驱使的人很多,无需用他,从而托词拒绝。
参考译文:
齐宣王召见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贪慕权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贪慕权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宣王气得变了脸色,愤怒地说:“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回答说:“当然士尊贵,王不尊贵。”宣王说:“可有什么道理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秦王下令说:‘有人敢在离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又下令说:‘有人能砍下齐王的头的,封他为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此看来,活君王的脑袋,竟然不如死去士人的坟墓。”宣王听了,沉默不高兴。左右的近臣说:“大王拥有千乘大国的土地,天下的仁义之士都来投奔效力;四方诸侯没有谁敢不服从的。齐王所要的东西无不齐备,全国百姓没有不亲附的。现在士人中那些境况好的人,才被称作匹夫,境况差的只能住在边远之地。士人真是太低贱了。”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上古大禹之时,天下共有万国。什么原因呢?是得力于以士为贵(重用士人)呀。到了现在,面向南方称王的,仅有二十四位(诸侯)。由此看来,(难道)不是得士失士的策略(造成的)吗?因此《易传》不是说吗:‘国君在高位,(却)没具有那种实际的(才德),喜欢(追求)那种虚名的(人),必然用傲慢奢侈(的举动)行事。傲慢奢侈,那么灾祸就会随之而来。因此君王不要以屡次向他人请教而感到羞耻,不要以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感到羞愧,就能使道德完善并且在后世扬名了。老子说:‘即使尊贵,一定以贱为根本;纵使位高,一定以低下为基础。因此诸侯君主自称为孤、寡、不榖,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懂得)贱一定是(贵的)根本(的道理)吧。’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称(他们是)贤明的君王,这是因为(他们)明白士人是尊贵的。”齐宣王说:“唉呀!君子怎么能侮慢呢,我是自取其辱呀!到现在(我才)听到了君子的高论,才明白了不懂得尊重士人乃是小人的行为,希望您允许(我)做您的学生。再说先生能与我交往,我将以上等宴席招待您,外出备有车马供您使用,妻子儿女穿着华贵的服装。”颜斶辞谢(要)离开,说:“玉生在山中,(一经)雕琢就破坏(本色)了,不是(经过雕琢就)不宝贵了,而是那璞玉(就)不(再有本真的)完美了。士人生于边远之地,受到举荐就会得到俸禄,这并不是不尊贵显达,但他的身体和精神都会受到损害。请允许我回乡,晚些吃饭权当吃肉,安闲的行走权当乘车,没有罪过权当尊贵,清心寡欲保持节操自得其乐。发号施令的是大王,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我。(我)阐述主要的意见已经很详尽了,君王您身边的人足够为你效劳。希望您能允许我回去。让我安稳的回到自己故乡的小屋吧。”于是(颜斶)拜了两拜就告辞离开了。颜斶是知足的,保持了本真,终身没有受辱。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作业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知识夯实,阅读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选择题组,句子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 烛之武退秦师综合训练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作文,文言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