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兰亭集序(第2课时)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0582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0-1 兰亭集序(第2课时)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0582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0-1 兰亭集序(第2课时)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0582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0-1 兰亭集序(第2课时)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05829/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0-1 兰亭集序(第2课时)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05829/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0-1 兰亭集序(第2课时)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05829/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0-1 兰亭集序(第2课时)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05829/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0-1 兰亭集序(第2课时)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05829/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人教统编版10.1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0.1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课件ppt,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兰亭集序,岂不痛哉,死生亦大矣,读课文而思考,千古同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周国平
1-2段:叙宴集盛况(天地)。(乐)
第3段:发人生感慨(人生)。(痛)
第4段:明作序目的(古今)。(悲)
整体感知(结构.情感)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表面上看来作者是有点颓废悲观且消极,然而它的反面却深藏着对生命、人生、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是通过对生的关注来逃避死的面临,从而摆脱对死亡的恐惧。 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2.填导图请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1)在图中“抒情”“说明”后面的①②处分别填写相关内容。(2)在图中③④处分别填写能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一个字。
1.第1段写了兰亭周围怎样的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
先写山,高达险峻,且山上有竹,山则清幽素淡;再写水,清澈湍急,且绕亭四周,亭则灵动雅致。描绘了兰亭四周的清幽雅致的景色,衬托出作者不俗的情操。
2.请分析“信可乐也”一句中“乐”的原因有哪些?
暮初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2.第三段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用原文回答)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之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世事无常之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往事不再之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之痛
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 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 由聚到散,由宴会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明确: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 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 ——《晋书•刘伶传》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与山巨源绝交书》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魏)阮籍《咏怀》
总结:“一死生”“齐彭殇”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更有许多人及时行乐、纵情声色。觉得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1、两晋时期社会极剧动荡2、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天下名士,少有全者” “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3、天下名士,为了避祸保身,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消极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
1、在第4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
古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今人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作者悲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 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 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
记会(1-2)慨叹 (3)明意 (4)
欣于所遇,所之既卷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昔人兴盛,若合一契一死生为虚诞,其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篇书序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强调了(生死问题),批判了(庄子把死生等同起来的虚无主义)观点,表明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正因为我们 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我们“悲”古人因为我们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思考题 “文”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作者表露的这这思想,应作如何理?
作者不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赏析手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1.全文共四段,从表达方式上看,前两段和后两段有什么不同?
答案 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借景抒情;后两段以议论为主,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2.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请赏析《兰亭集序》的语言特点。
答案 ①生动、准确的词语。本文中多处词语使用生动、准确,于洗练中见作者功底。如“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句中“清”字写出兰亭周围的水质——清澈透明,“激”字写出水状——激越奔流,两者静动相结合,构成互补。“映带”既写出了远观水的情态,又巧妙地引出与兰亭的关系,为“流觞曲水”创造了条件。
②工整、华丽的对偶。文中多处使用对偶句,增加了文章的形式美,使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前句遥看宇宙,思绪飞扬;后句回望大地,万物葱茏,心潮澎湃。感情美与形式美达到高度统一。③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如文中第三段“夫人之相与……感慨系之矣”,句子形式灵活,有骈句,如两个“或……”句,节奏明快,有音乐美;其他多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中见精致。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 亦由今之视昔
以今及古以今推来沧桑感、厚重感
1、立意高远,蕴藉深长
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
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0.1 兰亭集序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10(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10.1 兰亭集序教学演示课件ppt,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代书法名家,袒腹东床,墨池传说,以书换鹅,羲之爱鹅,入木三分,背景简介,“序”及分类,兰亭三绝之父子碑,兰亭三绝之君民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0.1 兰亭集序课文内容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兰亭集序,学习目标,走近作者,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读文正音,梳理关键,深入探究,“悲夫”因何而悲,主旨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