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一中高二上学期第六次能力达标测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六次能力达标测试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群落内两个生态位很接近的物种会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不同的食性、不同的活动时间或其他生态习性上分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种间竞争的结果可能会使两个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度降低
B.生态位的分化会导致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群落稳定性的维持
D.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B
【分析】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详解】A、生态位重叠物种之间的竞争会导致出现生态位分开,导致重叠程度降低,A正确 ;
B、生态位的分化会使不同生物分别利用不同的资源,竞争减弱,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增加,B错误;
C、生态位分化表现为群落内两个生态位很接近的物种会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不同的食性、不同的活动时间或其他生态习性上分化的过程,该过程有利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提高,因而有利于群落结构的稳定,C正确;
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2.某同学欲在已经弃耕一年的菜地中开展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对土壤中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应用标记重捕法调查
B.随着土层的加深,生物类群会逐渐减少
C.人类活动不会影响土壤小动物的分布及数量
D.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的生物种类也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B
【分析】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A、对土壤中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应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丰富度,A错误;
B、随着土层的加深,小动物的生存环境恶化,生物类群会逐渐减少,B正确;
C、人类活动会影响土壤小动物的分布及数量,C错误;
D、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的生物种类也不同,这是垂直方向上的结构,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B。
3.牧场某区域因受到雷击引发火灾焚烧殆尽。为了恢复该地的群落结构,研究人员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试验。在相同的初始条件下,采取了两种处理方式:自然恢复和人工干预(第一年初人工播种多种草本植物种子)。调查试验期间这两种样地草本植物的类群数量,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样地类型
初始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自然恢复样地(种)
0
8
13
16
22
人工干预样地(种)
0
29
25
22
22
A.自然恢复样地发生的演替类型是初生演替
B.人工干预加快了牧草地的群落结构恢复速度
C.第四年两类样地的草本植物的物种组成相同
D.自然恢复样地中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逐年下降
【答案】B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详解】A、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自然恢复样地的土壤基本保留,故为次生演替,A错误;
B、人工干预使草本植物的类群数量远高于自然恢复样地,加快了牧草地的群落结构恢复速度,B正确;
C、第四年两类样地的草本植物的类型数量相同,但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C错误;
D、自然恢复样地中草本植物的类群数量逐年上升,以草为食的小动物的丰富度也逐年上升,D错误。
故选B。
4.一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幅度中波动,保持动态平衡。后来在时间T 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附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生态系统就发生了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施药前甲昆虫没有达到环境容纳量
B.施药后群落的丰富度不变
C.附近林区可能存在甲昆虫
D.甲乙两种昆虫存在捕食关系,且甲捕食乙
【答案】C
【分析】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相对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生态系统中任何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其它生物和环境因素的制约,通过观察图解,T点之前,甲、乙两种昆虫的波动情况,可以判断出乙捕食甲。T点之后,通过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乙数量减少,甲失去了天敌的控制,数量增多,导致森林生物量下降,总结出食物关系为:森林→甲→乙;甲、乙两种昆虫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
【详解】A、从题中曲线分析,施药前甲昆虫的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说明甲昆虫在施药前甲昆虫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A错误;
B、施药后乙昆虫密度趋向于0,说明施药后群落的丰富度减少,B错误;
C、因为附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筛选了抗药性昆虫,而根据图示,施用该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种群密度有上升,而乙种群密度下降到0,说明附近林区中可能存在甲昆虫,C正确;
D、根据图中甲、乙两种昆虫的波动情况,甲、乙两种昆虫存在捕食关系,且乙捕食甲,D错误。
故选C。
5.下列生物学现象与其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选项
生物学现象
生物关系
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捕食
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种间竞争
C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寄生
D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种内斗争
A.A B.B C.C D.D
【答案】C
【分析】种间关系:(1)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使得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详解】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早面包含的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体现了捕食关系,A正确;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说的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
C、 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然后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解化后就拿蛉作食物,体现了捕食关系,C错误;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述的是生物的繁殖行为,属于种内斗争,D正确。
故选C。
6.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组成和外貌会随时间发生规律性变化
B.立体养殖主要利用了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C.鄱阳湖岸边区和湖心岛区不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根据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将两种高矮不同的农作物轮作能充分利用光能
【答案】D
【分析】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构成群落的每个生物种群都需要一个较为特定的生态 条件;在不同的结构层次上,有不同的生态条件,如光照强度、温度、湿度、食物和种类等。
【详解】A、群落的结构和外貌随时间发生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为群落的季节性,A正确;
B、立体养殖时,不同种类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属于垂直结构,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B正确;
C、鄱阳湖近岸区和潮心岛区不同的生物分布,是由于地形不同引起的,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
D、根据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农业生产上,利用两种高矮不同作物的分层现象进行套种,能充分利用光能,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轮作有利于对土壤矿质元素的利用,D错误。
故选D。
7.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区域,由于种间竞争关系而导致的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例如共同生活在加勒比海地区岛屿上的两种安乐断,通过摄食方式的不同实现了同域共存。下列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的是( )
A.鲢鱼喜食水体上层的浮游植物,青鱼喜食水底的螺蛳
B.菜粉蝶幼虫啃食植物叶片,而成虫吸食植物花蜜
C.崇明东滩的绿翅鸭会在芦苇区觅食,而绿头鸭几乎不在芦苇区觅食
D.共同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田鼠和鼢鼠在不同时间出来觅食
【答案】B
【分析】由题可知同域共存的概念:指生存在同一个区域的生物,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的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生存在同一个区域的生物,可以通过摄取食物不同、觅食时间不同、摄食部位不同、海拔不同等方式实现同域共存。
【详解】A、鲢鱼喜食水体上层的浮游植物,青鱼喜食水底的螺蛳,其需求存在错位现象属于同域共存机制,A不符合题意;
B、菜粉蝶幼虫啃食植物叶片,而成虫吸食植物花蜜,属于同种生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特征,不是种间竞争导致的,B符合题意;
C、崇明东滩的绿翅鸭会在芦苇区觅食,而绿头鸭几乎不在芦苇区觅食,二者由于竞争导致需求错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C不符合题意;
D、共同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田鼠和鼢鼠在不同时间出来觅食,属于竞争导致的需求错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占比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形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种间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A
【分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A、无水螈的池塘中,最初一段时间由于食物和生存空间充足,近似呈J型增长,但由于蝌蚪间的竞争关系,最终仍然呈S型增长,A错误;
B、由图及题意可知,三种蝌蚪生活于一个池塘,它们之间虽食物不同,但它们之间会争夺生存环境,故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B正确;
C、由图分析知,池塘中水螈数量越多,锄足蟾蝌蚪和蟾蜍蝌蚪数量越少,雨蛙蝌蚪数量基本不变,由此可知水螈喜捕食锄足蟾蝌蚪,C正确;
D、由于水螈爱捕食锄足蟾蝌蚪,使锄足蟾蝌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从而改变三种蝌蚪的相互关系,D正确。
故选A。
9.下列有关探究活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调查锦江 50 公里范围内水葫芦的种群密度时要最好用等距取样法
B.调查某森林中植物的丰富度和白桦树的种群密度都可以用样方法
C.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要先用滴管吸取培养液滴于血细胞计数板上,再盖上盖玻片观察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湿、趋暗、避高温的特点
【答案】C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要先盖上盖玻片,再用滴管吸取培养液滴于血细胞计数板上,否则计数结果偏大。分离土壤中小动物采集的原理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灯罩的功能是为了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一些小动物正是通过金属筛网向下移动进入广口瓶的,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详解】A、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调查锦江 50 公里范围内水葫芦的种群密度时要最好用等距取样法,A 正确;
B、调查某森林中植物的丰富度和白桦树的种群密度都可以用样方法,B 正确;
C、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要先盖上盖玻片,再用滴管吸取培养液滴于血细胞计数板上,等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观察计数,C 错误;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湿、趋暗、避高温的特点,D 正确。
故选C。
10.植物群落的生长具有分层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因为群落具有分层现象,所以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
C.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D.在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该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
【答案】B
【分析】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
【详解】A、群落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有一定的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
B、一块地中的玉米属于种群,无垂直结构,合理密植是为了充分利用光照,B错误;
C、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C正确;
D、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分层现象进行套种,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来提高农作物产量,D正确。
故选B。
11.灰松鼠是一种原生于美国东部及中西部入侵英国的物种,对当地的欧亚红松鼠构成极大威胁。在落叶林中,红松鼠消化榛子的能力和繁殖能力均低于灰松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灰松鼠进入落叶林的初级阶段可能会呈现指数增长
B.当地落叶林可能会发生群落演替
C.两种松鼠生态位不完全重叠
D.入侵几年内,灰松鼠会与欧亚红松鼠发生生态位分化
【答案】D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详解】A、灰松鼠进入落叶林的初级阶段由于具备食物条件充足、没有天敌制约等有利条件,可能会呈现指数增长,A正确;
B、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由于红松鼠消化榛子的能力和繁殖能力均低于灰松鼠,灰松鼠进入后当地落叶林可能会发生群落演替,B正确;
CD、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由于灰松鼠是原生于美国东部及中西部入侵英国的物种,故灰松鼠与当地的欧亚红松鼠生态位不完全重叠,但入侵几年内,可能不会发生生态位的分化,C正确,D错误。
故选D。
12.“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个区域,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譬如共同生活在贵州省境内狮溪江段的峨眉后平鳅和西昌华吸鳅,因消化系统的消化能力不同实现了同域共存。下列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的是( )
A.黄鹂在林冠层栖息,红腹锦鸡在林下层生活
B.某海岛上生活的两种安乐蜥,具有不同的摄食方式
C.某种蝉的幼虫生活在地下土壤中,成虫生活在地表树上或草丛中
D.不同温度喜好的蜥蜴,选择不同阳光照射度的灌木栖息
【答案】C
【分析】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 个区域,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
【详解】A、黄鹂在林冠层栖息,红腹锦鸡在林下层生活,生活的空间层次不同实现了同域共存,A正确;
B、某海岛上生活的两种安乐蜥,具有不同的摄食方式属于同域共存,B正确;
C、蝉的幼虫和成虫他们是同一个物种,幼虫和成虫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不属于竞争关系,C错误;
D、不同温度喜好的蜥蜴,选择不同阳光照射度的灌木栖息,二者是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属于同域共存,D正确。
故选C。
13.研究种群和群落的特征,在野生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的防治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下图是某群落中甲、乙、丙三个不同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与年龄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甲、乙、丙都是动物种群,则一段时间后丙种群数量可能下降
B.若甲、乙、丙是具有捕食关系的三个动物种群,甲为植食性动物,则乙、丙的关系可能是种间竞争或捕食
C.田鼠种群变化趋势如乙种群,但田鼠数量随季节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量的变化
D.在研究该群落时,可通过统计多个样方内的植物种类并取平均值的方式调查植物丰富度
【答案】D
【分析】种群特征包括:
①种群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②种群空间特征: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③种内关系:种内竞争,种内互助。
群落特征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
【详解】A、若甲、乙、丙都是动物种群,则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下降的可能是丙,因为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A正确;
B、若甲、乙、丙是具有捕食关系的三个动物种群,甲为植食性动物,则乙可能捕食丙,或者丙捕食乙,或者乙和丙共同捕食甲,乙、丙为种间竞争或捕食关系,B正确;
C、据图示可知,乙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持续数年调查田鼠,其种群变化趋势与乙种群相似,但在一年内田鼠数量随季节波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随季节发生变化,C正确;
D、调查群落中的植物丰富度时,取平均值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D错误。
故选D。
14.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从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M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越小,M与N种间竞争越激烈
D.M、N两物种存在捕食关系
【答案】C
【分析】由图中曲线可知:b表示生物可摄取食物的种类,b越大,表明生物的可利用资源越多;d可表示两物种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d越大,表明两个物种摄取食物的种类相同部分越少,竞争越不激烈。
【详解】该曲线只表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食物资源利用曲线。曲线不重叠时,两物种可能在空间资源上存在竞争,A错误;b越大,生物可摄取食物的种类越多,适应环境能力越强,B错误;d越小,M与N摄取食物的种类相同部分越多,竞争越激烈,C正确;该图并未显示出两物种的数量关系,故无法判断两者是否存在捕食关系,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曲线中横坐标和纵坐标,以及各字母的含义,再根据题意作答。
15.昆嵛山地处沿海,以赤松为主要树种,还有栎树、刺槐、椴树、水榆花楸等多种阔叶树种。据此可知,昆嵛山群落属于( )
A.湿地生物群落 B.农田生物群落
C.草原生物群落 D.森林生物群落
【答案】D
【分析】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湿地、森林等类型。
【详解】昆嵛山地处沿海,以赤松为主要树种,还有栎树、刺槐、椴树、水榆花椴等多种阔叶树种,说明高大的陆生乔木是该生态系统的优势种,故属于森林生物群落,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6.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极度缺水的环境不能形成稳定的群落
B.群落中种群间的协调和平衡是通过种内关系维持的
C.北温带的落叶阔叶林,一年四季季节性不同,因此不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
D.鼠穴周围植被表现出的斑块相间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D
【分析】群落分布的特点:1、森林、草原、荒漠,这些自然群落在陆地上的分布是有规律的,由东部向西部依次分布。2、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3、某地的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详解】A、极度缺水的环境也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群落,如荒漠生物群落,A错误;
B、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间的协调和平衡,B错误;
C、北温带的落叶阔叶林,虽然一年四季季节性不同,但每一个季节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C错误;
D、不同地段的群落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斑块性和镶嵌性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故选D。
17.某生物群落中的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还生长着少量的灌木,没有乔木。其中有两种植食性动物A、B及肉食性动物C,C以A为食,它们的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准确的是( )
A.该群落属于草原生物群落类型 B.群落中没有乔木,可能原因是乔木不耐旱
C.植食性动物A、B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D.A种群数量产生波动是因为C的捕食作用
【答案】D
【分析】某生物群落中的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还生长着少量的灌木,没有乔木,说明该生物群落为草原生物群落。
【详解】A、该群落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还生长着少量的灌木,没有乔木,属于草原生物群落类型,A正确;
B、群落中没有乔木,可能原因是草原生物群落缺水,乔木不耐旱,不能在该生物群落生存,B正确;
C、A、B属于植食性动物,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C正确;
D、A种群数量产生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C的捕食作用、B数量增多引起的竞争压力等,D错误。
故选D。
18.下列关于群落种类与其环境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一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物种数目少,群落结构单一
B.草原一一降水均匀,植物叶片狭窄,动物奔跑能力强
C.湿地一一物种丰富,兼具水生和陆生生物,水分是影响其群落演替的最重要的因素
D.森林一一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答案】B
【分析】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2)草原生物群落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3)森林生物群落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详解】A、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A正确;
B、草原生物群落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B错误;
C、湿地生物群落中的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水分是影响其群落演替的最重要的因素,C正确;
D、森林生物群落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其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D正确。
故选B。
19.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群落外貌和物种组成也不相同,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生活在草原群落中的生物都不能生活在森林里
B.同一群落中的不同物种都能适应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因此不存在种间竞争
C.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完全相同
D.不同类型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分别与它们各自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答案】D
【分析】群落,也叫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详解】A、生活在草原群落中的有些生物也能生活在森林里,A错误;
B、同一群落中的不同物种都能适应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但是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还是存在种间竞争,B错误;
C、各个群落中的生物与各自的环境相适应,各种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各有差别,C错误;
D、不同生物群落,其生态环境不同,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与环境相适应,D正确。
故选D。
20.生物群落的类型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描述,自然条件下不会出现的情况是( )
A.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能反映生物群落类型的差异
B.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对应的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C.同一气候条件下的生物群落类型完全一致
D.环境改变会影响生物群落中的物种组成
【答案】C
【分析】群落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A、群落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的差异,故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能反映生物群落类型的差异,A正确;
B、由于环境不同,不同群落中的生物都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B正确;
C、生物群落类型受到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影响,故同一气候条件下的生物群落类型不一定完全一致,C错误;
D、环境改变会影响生物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从而形成不同的生物群落,D正确。
故选C。
21.对于常见的生物群落,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如爬行动物体表覆盖鳞片、且以尿素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B.草原生物群落中以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动物常为穴居或快速奔跑类型
C.森林生物群落中三七、人参等阴生植物在郁闭度较高的林下种群密度更大
D.同为森林生物群落,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多有艳丽的花朵和鲜艳多汁的果实,以吸引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而落叶阔叶林中植物多为风媒花
【答案】A
【分析】落叶阔叶林是温带最常见的森林类型。因其冬季落叶、夏季葱绿,又称夏绿林。我国的落叶阔叶林类型很多,根据优势种的生活习性和所要求的生境条件的特点,可分成三大类型:典型落叶阔叶林、山地杨桦林和河岸落叶阔叶林。
【详解】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其中有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减少水分的损失,A错误;
B、草原生物群落中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草原生物群落中的动物由于环境的影响,动物常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B正确;
C、阴生植物群落群落是指在郁闭度较高的弱光下能正常生长,而在强光下生长不良者,常见种类有山酢浆草、铁杉、人参、三七和半夏等,C正确;
D、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基因库,植物多有艳丽的花朵和鲜艳多汁的果实,以吸引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落叶阔叶林:每年春季,乔木树种都在树叶未展开前争相开花,它们多为风媒花,D正确。
故选A。
22.不同的群落有着不同的外貌和物种组成。下列关于陆地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陆地群落中,森林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一般是最高的
B.某一区域的群落是什么类型,与该区域的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C.不同群落在群落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是完全不相同的
D.群落中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尽相同,使群落资源得到了最有效地利用
【答案】C
【分析】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分为不同类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
【详解】A、在陆地群落中,森林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一般是最高的,营养结构最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高,A正确;
B、群落类型的形成受到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某一区域的群落是什么类型,与该区域的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B正确;
C、群落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的差异,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并非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完全不同,如草原群落和森林群落中也存在相同的物种,C错误;
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正确。
故选C。
23.下列有关荒漠生物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荒漠生物群落都分布在热带地区
B.荒漠生物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C.荒漠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D.生活在荒漠生物群落中的动物都是变温动物
【答案】C
【分析】1、荒漠群落:荒漠生物群落都分布在干旱地区,植物是一些特别耐旱的超旱生植物,它们以不同的生理机制和形态结构适应旱生环境,例如,叶面缩小或退化,以小枝或茎代行光合作用,具发达的保护组织,叶和小枝肉质化,根系强大等。在荒漠动物中,冬季和夏季休眠的种类特别多,还有很多动物有贮存大量食物以备越冬的习性,大沙鼠则是其中的一种。 荒漠中的啮齿类中,夜出性的种类所占的比例也很高,这种习性是对干热气候条件的一种适应。
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线明暗、地形起伏、湿度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详解】A、荒漠生物群落都分布在干旱地区而不是热带地区,A错误;
B、荒漠生物群落有垂直结构,如地表、地下不同深度生活着不同种生物,B错误;
C、荒漠中有的地方生有仙人掌,有的地方生有沙拐枣,有的地方寸草不生,说明荒漠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结构,C正确;
D、生活在荒漠生物群落中的鸟类和啮齿目动物不属于变温动物,D错误。
故选C。
24.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会随着生长进程发生改变。幼小灌木集群分布,中灌木随机分布,大灌木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引起这种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
C.大灌木均匀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幼小灌木集群分布主要是因为种子不能远离母株
【答案】B
【分析】1、生物群落: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2、垂直结构:指在群落生境的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的明显分层现象。
3、水平结构:指在群落生境的水平方向上,常成镶嵌分布。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的地形的起伏、光照和湿度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各个地段生物种群的分布和密度的不相同。
4、群落演替: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可分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详解】A、灌木种群分布型的变化会引起灌木群落中其他生物的分布发生变化,进而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A正确;
B、引起这种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水分,B错误;
C、大灌木在空间上的均匀分布主要是个体所需的空间较大,个体之间种内竞争的结果,C正确;
D、幼小灌木的集群分布,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有关,D正确。
故选B。
25.下图中的四种企鹅,请你根据它们的大小来判断哪一种企鹅离南极点最近?是属于哪一因素的生态效应?( )
A.①;阳光 B.③;温度 C.④;温度 D.②;水分
【答案】C
【分析】温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即纬度越高,温度越低。温度对同一种类动物的体形的影响总体是:体型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体表突出的部位随温度的降低而越不明显。
【详解】对恒温动物而言,单位体重的产热量基本是一致的,动物体重越大,产热的总量也越大。而散热与体表面积有关,体表面积越大,散热量越大。但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值(即面积/体积)是随体重的增加而减小。所以动物个体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有利于保持体内的热量。体表突出的部位也与散热面积有关,突出的部位越不明显,散热面积就越小,越有利于保持体内的热量。根据题意,企鹅生活的环境离南极点越近,说明它能耐受的低温极限越低,体形也应该越大。
故选C。
2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挺水植物芦苇常常在湿地边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类型相同,且都要经历苔藓阶段和草本阶段
C.在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实验中,常用到的调查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导致群落类型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水分、温度以及其他环境条件
【答案】D
【分析】1、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之一,群落的空间结构指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湿地边的挺水植物芦苇属于种群,芦苇在湿地边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B、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不经历苔藓阶段,是次生演替,B错误;
C、在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实验中,常用到的调查方法为取样器取样法,而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错误;
D、导致群落类型不同的原因主要气候、环境因素等,如水分、温度以及其他环境条件,D正确。
故选D。
27.生物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变化的现象,叫作群落季相。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影响群落季节性变化的环境因素有阳光、温度、水分等
B.一般情况下,群落季相更替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C.季节性变化不会影响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
D.群落季相的形成与植物和动物的协同进化有关
【答案】C
【分析】生物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变化的现象,叫作群落季相。阳光、温度、水分都能影响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且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季节性变化会影响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详解】A、阳光、温度、水分等都会影响群落季节性变化,A正确;
B、群落季相是指群落的景现特征随季节而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是周期性的,群落季相的更替也具有周期性,B正确;
C、群落中的各种植物生长期、繁殖期等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某些动物的繁殖、迁徙等习性也不相同,因此不同季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C错误;
D、群落季相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植物与传粉动物等协同进化、相互适应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28.由于环境污染,某淡水湖曾经水草稀少,经过治理,现在水草茂盛、鱼游虾嬉,鸟戏湖面,生物资源逐渐丰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以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湖水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B.人类的活动仅仅改变了该湖泊群落演替的速度
C.湖泊不同水层分布着不同的动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湖从曾经的水草稀少发展至现在生物资源丰富的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答案】B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水体中小动物的丰富度的调查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A正确;
B、根据题意“某淡水湖曾经水草稀少,经过治理,现在水草茂盛、鱼游虾嬉,鸟戏湖面,生物资源逐渐丰富”,说明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错误;
C、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因此湖泊不同水层分布着不同的动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
D、该湖由曾经的水草稀少演替至现在的水草茂盛,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B。
29.下图表示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取决于温度、溶氧量
B.该湖泊从边缘的浅水区到深水区的生物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从夏天到冬天湖泊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属于群落的演替
D.夏天温度变化较大是斜温层,导致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斜温层
【答案】B
【分析】1、湖泊的垂直结构分为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底泥层。湖泊分层主要是由于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2、群落演替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详解】A、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取决于温度、溶氧量和光照,A错误;
B、从湖泊浅水区到深水区主要由于地形的变化导致生物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
C、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随着季节的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这属于群落的季节性,C错误;
D、夏天温度变化较大是斜温层,但由于光照充足,温度适宜,产生氧气较多,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D错误。
故选B。
30.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研究小组对某林窗内不同阶段的物种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物种种类(种)
0~10年
10~20年
20~30年
30~40年
40~50年
藤本层
3
0
0
0
1
灌木层
22
1
1
0
2
乔木层
23
26
20
10
5
A.林窗的发展过程中其物种丰富度发生改变,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B.森林中不同部位形成的林窗,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
C.10~40年间,藤本和灌木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是林窗逐渐关闭
D.林窗区域发展到30~40年时合理开采木材,有利于群落的发展
【答案】B
【分析】1、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因素(如火灾、龙卷风等)导致成熟阶段优势种的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窗的现象。
2、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可分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详解】A、丰富度只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由表格数据可知,林窗的发展过程中其物种种类发生改变,丰富度发生改变,林窗内物种的发展变化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森林中的不同部位形成林窗,会一定程度上改变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10~40年间,藤本植物和灌木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是林窗逐渐关闭,导致林下光照减少,乔木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而藤本植物和灌木处于劣势逐渐被淘汰,C正确;
D、由表可知,当林窗区域发展到30~40年时,生物多样性相较0~10年间降低,所以为更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可定期合理开采木材,这有利于群落的发展,D正确。
故选B。
31.深海通常指水深超过1000米的海洋,在地质活跃的深海区域,由于岩浆产生的热源驱动,会形成以热液口为中心四周渐低的温度梯度带,具有独特的极端条件,环境中常富含硫化氢、甲烷,重金属等物质,不同生物分布在其中并构建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热液口周围的硫氧化菌可以利用环境中的硫化氢的能量合成有机物
B.图示所体现的种间关系有捕食、种间竞争、互利共生
C.该热液口很多生物体内可能因为富集作用导致重金属超标
D.温度梯度带不同的生物种群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问结构。b、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问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2、生物富集是指,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传递,营养级越高,重金属的含量越多。
【详解】A、热液口周围的硫氧化菌属于化能自养型生物,可以利用环境中的硫化氢的能量合成有机物,A正确;
B、图示所体现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如蟹和铠甲虾;种间竞争,如蟹和庞贝虫,互利共生共生的细菌,B正确;
C、该热液口富含重金属,很多生物体内可能因为富集作用导致重金属超标,C正确;
D、温度梯度带不同的生物种群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D。
32.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
B.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则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
C.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丁为分解者
D.若甲为生产者,则甲一定是自养型生物
【答案】A
【分析】1、生态系统有四个主要的组成成分,即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
【详解】A、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甲→乙→丙→丁、甲→乙→丁、甲→丙→丁、甲→丁,A错误;
B、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则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表示光合作用,B正确;
C、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甲是生产者,乙、丙是消费者,丁为分解者,C正确;
D、若甲为生产者,则能利用CO2和H2O制造成有机物,所以甲一定是自养型生物,D正确。
故选A。
33.以下对生态系统各种生物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动物的食性越杂,其种群数波动幅度越大
B.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来分解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
C.生产者在制造有机物时,所利用的能量类型可能不同
D.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
【详解】A、动物的食性越复杂,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越小,某种食物的变化对其影响不是太大,A错误;
B、分解者通过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B正确;
C、生产者制造有机物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前者利用的是太阳能,后者利用的是物质氧化时释放的化学能,C正确;
D、消费者具有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D正确。
故选A。
34.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种群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 )
A.图中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可表示为C→B→A
B.种群B在第5~7年间个体数下降是由A的增加和C的减少所致
C.种群A和B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一定自然区域内,A、B、C三个种群中的全部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答案】D
【分析】据图示分析,图中反应的是捕食关系的曲线,根据种群的个体数,可知B捕食C,A捕食B。
【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B捕食C,A捕食B,种群C是自养生物,C为生产者,图中三个种群可组成的食物链为C→B→A,A不符合题意;
B、种群B在第5~7年间的个体数量下降,在此期间B的食物C在逐渐减少,B的天敌A也在增加,故种群B的下降时由A的增加和C的较少导致的,B不符合题意;
C、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种群A和种群B都是消费者,C不符合题意;
D、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A、B、C三个种群中的全部生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因为还缺乏分解者,D符合题意,
故选D。
35.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3种生物的二氧化碳释放量的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B.b、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因素
C.a、b、c都有可能是细菌
D.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生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详解】A、a曲线表示只释放二氧化碳,不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可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A正确;
B、b、c表示都能吸收二氧化碳,b属于光能自养型,c属于化能自养型,属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生存,所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因素,B正确;
C、c能吸收二氧化碳,可能是硝化细菌,b可能是光合细菌或蓝细菌,a可能是寄生细菌或腐生细菌,C正确;
D、b曲线不能代表所有的生产者,例如不能代表硝化细菌,D错误。
故选D。
36.下图为柞树园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模型,其中箭头上所示为当年某部位积累的能量,方框中为当年相应部位所含的能量值,单位均为1×106J/hm2。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柞树当年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2.91483×107J/hm2
B.柞树的树根和树干中的一部分能量为柞树上一年的未利用量
C.蚕粪中的能量属于蚕的同化量,将最终流向土壤中的分解者
D.人工辅助能可能包括农用机械利用的柴油能、农药中的能量等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作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详解】A、柞树当年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11.4170+17.7313)×106J/hm2=2.91483×107(J/hm2),A正确;
B、柞树的树根当年并未从太阳能流入能量,树干中所含有的能量大于当年树干积累的能量,故树根和树干的一部分能量为柞树上一年能量中的未利用量,B正确;
C、蚕粪中的能量属于蚕未同化的能量,将最终流向土壤中的分解者,C错误;
D、人工辅助能可能包括人工管理柞园投入的人工能、农用机械利用的柴油能、农药中的能量等,D正确。
故选C。
37.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的类型和去向(d表示该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B.图中的a、b、c可分别代表每个营养级的呼吸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和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C.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b1/(a1+b1+c1+d1)×100%
D.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取的能量数值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
【答案】D
【分析】据图分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只是辐射到生态系统中的太阳能的一小部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生产者的残枝败叶可以流向分解者,少量的可以被初级消费者所捕食,还有一部分是未被利用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该营养级的同化量+粪便量,粪便量是生产者的同化量,消费者的大部分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
【详解】A、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如生产者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而消费者是通过捕食获得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进而通过同化作用得到能量,A错误;
B、b1表示摄入量,摄入量-粪便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b并不能代表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B错误;
C、b1为摄入量,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b2+c2+d2)÷(a1+b1+c1+d1)×100%,C错误;
D、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取的能量数值(a2+b2+c2+d2+粪便量)即b1可用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D正确。
故选D。
38.如图为某一人工高密度鱼塘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关系(a~d表示能量数值),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高密度鱼塘中众多的植食性鱼所获得的总能量往往大于a
B.图中d表示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C.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多,个体内积累的难分解杀虫剂也最多
D.在该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流向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b
【答案】A
【分析】图中a表示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该能量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d表示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表示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详解】A、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及人工输入有机物中的能量,众多的植食性鱼所获得的总能量往往大于a,A正确;
B、图中d表示第二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错误;
C、杀虫剂具有生物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越多,一般生产者体内杀虫剂含量最少,C错误;
D、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之比,但题目中为“部分生物关系”,故不包含某个营养级中全部的能量,故初级消费者流向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并不是c/b,D错误。
故选A。
39.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① + ② + ③小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① 、② 、③分别表示各级消费者从上一营养级的摄入量,摄入量 - 粪便量= 同化量
C.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②/③
D.从能量关系看② = ③+④
【答案】A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④表示次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详解】A、①②③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① + ② + ③远远小于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A正确;
B、①②③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错误;
C、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次级消费者同化量/初级消费者同化量×100%=②/①×100%,C错误;
D、根据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②> ③+④,D错误。
故选A。
40.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的数值是 1250J/(cm2•a)
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5%
C.乙的粪便中能量属于图中甲的同化量
D.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答案】D
【分析】图中甲利用了光能,是生产者,乙是初级消费者,丙是次级消费者。根据各营养级的能量进出平衡进行相关计算。
【详解】A、根据图示甲的能量进出是平衡的,所以甲固定的能量是 175+875+200=1250 J/cm2•a, A正确;
B、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比上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故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30/200=15%,B正确;
C、乙的粪便中能量没有被乙吸收,属于图中甲的同化量,C正确;
D、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量的储存在 ATP 中用于生命活动的供能,D错误。
故选D。
二、综合题
41.科研人员对某地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进行了数年追踪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A~I表示群落逐渐发展到稳定时的不同阶段。图2是研究过程中构建的捕食者一猎物模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信息能体现出的群落结构是___________。科研人员在对植物的丰富度进行调查时,需要统计各层植物的___________。
(2)图1中A~I阶段的演替过程属于___________。C~E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结构逐渐___________(填“复杂”或“简单”)。
(3)图2中最可能代表捕食者种群K值的数据为___________。猎物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时,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1) 垂直结构 种类数
(2) 次生演替 复杂
(3) P2 N2/2
【分析】1、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群落的演替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详解】(1)图1中群落自上而下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体现出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因此在对植物的丰富度进行调查时,需要统计各层植物的种类数。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图1中A~I表示群落逐渐发展到稳定时的不同阶段,可见A~I阶段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E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的结构趋于复杂。
(3)仅从题中模型图分析,图中捕食者种群数量围绕P2上下波动,说明最可能代表捕食者种群K值的数据为P2;猎物种群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说明其K值为N2,所以当猎物种群数量为N2/2时,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点睛】解答此题需要熟记并理解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其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相关知识,据此从题意和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42.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地区废弃农田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森林主要以高大的乔木为主,同时拥有丰富的其他动植物资源。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如下图:
根据图分析,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__,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目即__________提高。该群落发展至第3阶段时,甲、乙、丙之间为__________关系。
(2)若要调查该地区的物种数量,依据图甲可知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为________。
(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苔藓、油松、松鼠、红隼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_,其除了明显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之外,还具有__________结构。其中油松等植物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__________。
(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部分地区人工林纯度较高,容易出现虫灾。图乙所示为林业部门对某次害虫生物防治过程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由图可知,该防治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次生演替 (物种)丰富度 种间竞争
(2)S5
(3) 生物群落 水平 优势种(优势物种、优势种群)
(4) 降低环境容纳量(K) 害虫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分析】1、据图分析,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则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
2、环境容纳量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长时期内在该环境中的最大数量。环境容纳量受环境影响,环境条件良好时,环境容纳量增加;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种群的“J”形增长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
3、种群密度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图示为某地区废弃农田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该演替过程物种丰富度提高了。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演替过程中,前者被后者替代,所以三者之间为竞争关系。
(2)图甲中S5和S6中物种的数目一样多,且比较稳定,所以若要调查该地区的物种数量,依据图甲可知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为S5。
(3)生物群落的定义是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苔藓、油松、松鼠、红隼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其除了明显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之外,还具有水平结构。其中油松等植物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优势物种。
(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部分地区人工林纯度较高,容易出现虫灾。图乙所示为林业部门对某次害虫生物防治过程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由图可知,生物防治后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更小了,因此该防治依据的原理是降低有害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难点是理解环境容纳量K与k/2的应用。
43.图中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鹰在食物网中是_________级消费者。
(2)若蛇灭绝,则鹰的数量会_____________,蛇与鹰的关系是_________。
(3)给牧草施加含32P的复合肥后,检测32P在蚱蜢和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强度(见图乙),图乙中B为_____________。
【答案】(1) 草→蚱蜢→青蛙→蛇→鹰##草→蛐蛐→青蛙→蛇→鹰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有重要作用 三、四
(2) 增加 捕食和种间竞争
(3)青蛙
【分析】图甲中包含的食物链为:①草→蚱蜢→青蛙→蛇→鹰;②草→蛐蛐→青蛙→蛇→鹰;③草→蚱蜢→青蛙→鹰;④草→蛐蛐→青蛙→鹰,共四条。
【详解】(1)甲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草→蚱蜢→青蛙→蛇→鹰,草→蚱蜢→青蛙→鹰,草→蛐蛐→青蛙→蛇→鹰,草→蛐蛐→青蛙→鹰;图甲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蚱蜢(或蛐蛐)→青蛙→蛇→鹰 ,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有重要作用;根据食物链可知,鹰在食物网中是三、四级消费者。
(2)若蛇灭绝,蛇大量减少时,食物链变短,能量消耗减少,鹰获得的能量增多,因此其数量会增加,蛇被鹰捕食,则二者具有捕食关系,又二者同时以青蛙为食,则二者具有种间竞争关系。蛇与鹰的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
(3)因蚱蜢所处的营养级低于青蛙,故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出现的时间应落后于蚱蜢,图乙中B为青蛙。
【点睛】本题考查食物链与食物网相关内容,需明确食物网中食物链的判断方式及食物网中的种间关系的判断。
44.下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某几个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值)。请据图回答:
(1)能量流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①②③表示的能量的去向是____________。
(2)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中。该生态系统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为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3)农田中要经常除杂草、灭害虫,请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
(4)流入初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小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 g e/b×100%
(3)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包含了被自身呼吸消耗、传递给第二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未被利用四个部分
【分析】1、流经某一营养级的能量若分成四部分,则是指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还有未利用的部分,后三者即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2、研究能量流动规律有利于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根据能量流动规律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就是在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详解】(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流经某一营养级的能量若分成三部分,则是指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因此图中①②③表示的能量的去向是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图中g 表示初级消费者没有同化的能量即粪便中的能量,该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生产者)a的能量。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初级消费者提供给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即 e/b×100%。
(3)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人们要求产量高,必须人工输入能源及各种营养物质。同时应尽量缩短食物链,排除其它消费者,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因此要中耕除掉杂草以免竞争营养,灭害虫以免害虫捕食农作物,即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4)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作为第二营养级,其同化量由第一营养级(生产者)传递而来。以第一营养级做能量流动分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包含了被自身呼吸消耗、传递给第二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未被利用四个部分,故流入初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小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宜阳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宜阳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一中清北园高一上学期第五次能力达标测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一中清北园高一上学期第五次能力达标测试生物试题含解析,共4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