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
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图甲表示肝脏局部结构的内环境模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的不同成分,图乙表示人体体液中这几种成分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图乙中的A、B、C、D
B.B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流到C
C.图甲中③④处的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大小关系应该分别是③<④和③>④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K+和Cl-
【答案】C
【分析】分析甲图:①为淋巴液,②为细胞内液,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分析乙图:A为组织液,B为淋巴液,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
【详解】A、①为淋巴液,②为细胞内液,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分析乙图:A为组织液,B为淋巴液,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所以图甲中①为淋巴液,对应于图乙中的B,②为细胞内液,对应于图乙中的D,③为组织液,对应于图乙中的A,④为血浆,对应于图乙中的C,A错误;
B、B为淋巴液,其中的大分子蛋白质能流到C血浆,B错误;
C、氧气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由血浆运输到组织液,二氧化碳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由组织液运输到血浆,所以图甲中③④处的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大小关系应该分别是③<④和③>④,C正确;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D错误。
故选C。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B.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
【答案】A
【详解】心肌细胞的有氧呼吸不断产生CO2,使其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A错误;
血管中的药物需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B正确;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诱发人体组织水肿,C正确;
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D正确。
故选A。
3.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血浆中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晕、乏力、血压升高
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答案】C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详解】A、血浆中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A错误;
B、到青藏高原后出现头晕、乏力、血压升高是因为缺氧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B错误;
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明显加强是机体通过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正确;
D、中暑是高温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
故选C。
4.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B.每个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外周都包有髓鞘
C.同一个神经元所有部位的表面膜特性都相同
D.运动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轴突传送给效应器
【答案】D
【分析】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元可以分为树突、轴突和胞体三部分。其基本结构如下:
。
【详解】A、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多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少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一个树突,A错误;
B、神经元的轴突外周有髓鞘,树突外周无髓鞘,B错误;
C、同一个神经元所有部位的表面膜特性不完全相同,在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上会实现信号的转变,C错误;
D、神经元受到适宜的刺激时,产生的兴奋可以沿轴突传送出去,运动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轴突通过神经递质传送给效应器,D正确。
故选D。
【点睛】
5.如图为神经系统基本结构示意图,据图叙述错误的是( )
A.h为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
B.i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它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
C.g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其中a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
D.h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传出神经为自主神经
【答案】D
【分析】 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又包括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详解】A、h为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共12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关闭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分布在躯干、四肢,管理躯干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A正确;
B、i是脊髓,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它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B正确;
C、g是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a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C正确;
D、h为外周神经系统,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其中传出神经包括躯体运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D错误。
故选D。
6.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
A.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
B.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
C.有氧运动会减少神经元间的联系
D.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
【答案】B
【分析】1、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研究发现,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由题意可知,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因此,有氧运动有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A错误;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因此,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B正确;有氧运动有利于学习记忆,而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因此,有氧运动会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联系,C错误;据题意可知,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学习记忆能力增强,不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学习记忆与海马区的关系,运动与大脑发育的关系,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再根据题意作答。
7.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 a,b,c 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现象如表:
注射的激素
生理反应
a
低血糖,甚至昏迷
b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
c
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
据此判断激素 a,b,c 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D.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答案】D
【分析】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原,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使血糖降低的作用;生长激素促进生长特别是骨的生长和蛋白质的合成;肾上腺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使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
【详解】a激素引起血糖降低,故a是胰岛素;b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是生长激素;c激素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是甲状腺激素或肾上腺素的作用。
故选D。
8.下列是促胰液素发现过程中的一些实验操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②稀盐酸→静脉血液→“?”;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A.该实验的现象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②中“?”应为“胰腺不分泌胰液”
B.①与②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不是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C.①与③之间的自变量是有无神经,两组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不受神经调节
D.斯塔林和贝利斯在验证其假设时,设计了“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研磨→制成提取液→小肠肠腔”的方案
【答案】B
【分析】分析实验: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
【详解】A、该实验现象是胰液的有无,属于消化液,故不能通过抽取血样的方法检测侧胰液的有无,A错误;
B、结合分析可知,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不是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B正确;
C、①与③之间的自变量是有无神经,结果均能分泌胰液,说明胰液分泌可以不在神经调节下进行,但不能说明胰液分泌过程不受神经调节,C错误;
D、斯塔林和贝利斯在验证其假设时,设计了“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研磨→制成提取液→小肠静脉”的方案,D错误。
故选B。
9.如图表示某雄性哺乳动物雄激素(睾酮)产生的调节过程,a~e表示有关生理活动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各激素只作用于有相关受体的细胞 B.a、b、c过程体现了睾酮分泌的分级调节
C.睾酮由睾丸产生,与下丘脑和垂体无关 D.d和e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
【答案】C
【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进而促进性腺合成并分泌睾酮,这是睾酮激素的分级调节;睾酮对下丘脑和垂体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详解】A、图中各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但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因为靶器官、靶细胞上有相关受体,所以图中各激素只作用于有相关受体的细胞,A正确;
B、下丘脑→垂体→睾丸体现了睾酮分泌的分级调节,即a、b、c过程体现了睾酮分泌的分级调节,B正确
C、睾酮由睾丸产生,下丘脑和垂体对睾丸有分级调节的作用,所以睾酮的产生,与下丘脑和垂体有关,C错误;
D、d和e过程是睾酮对下丘脑和垂体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D正确。
故选C。
10.下图为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包含了参与体液免疫的所有类型的免疫细胞
B.细胞甲的细胞膜上具有一种识别抗原的特异性受体
C.细胞乙能进行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抗体
D.细胞丙是吞噬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抗体复合物
【答案】B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图中只有参与体液免疫的B细胞(细胞甲)、浆细胞(细胞乙)和吞噬细胞(细胞丙),A错误;
B、细胞甲为B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是因为其细胞膜上具有一种识别抗原的特异性受体,B正确;
C、细胞乙是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增殖分化,C错误;
D、细胞丙为吞噬细胞,能够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识别的能力,D错误。
故选B。
11.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与淋巴细胞无关
B.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功能正常的反应
C.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D.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产生过敏反应
【答案】C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过敏反应需要淋巴细胞参与,如浆细胞,A错误;
B、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的结果,B错误;
C、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的增殖分化,而B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C正确;
D、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即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D错误。
故选C。
12.下列关于免疫缺陷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免疫缺陷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
B.免疫缺陷病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后天获得的免疫缺陷病
C.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与遗传有关,后天获得的免疫缺陷病是由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的
D.大多数免疫缺陷病都属于后天获得的免疫缺陷病
【答案】A
【分析】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其中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详解】A、免疫缺陷病是指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A错误;
B、免疫缺陷病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后天获得的免疫缺陷病,由遗传因素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而引起的免疫障碍称为先天性或原发性免疫缺陷,如原发性B淋巴细胞缺陷造成的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由后天因素而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称为获得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最典型的即艾滋病及一些恶性肿瘤,B正确;
C、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与遗传有关,后天获得的免疫缺陷病是由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如艾滋病,C正确;
D、大多数免疫缺陷病都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D正确。
故选A。
13.从下图所示的实验中(IAA为生长素),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切段的顶端部分
B.单侧光照引起切段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D.一定浓度生长素能促进切段伸长生长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实验中将上胚轴切段正置,做了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自变量为琼脂块中是否含有生长素,观察因变量为该切段是否生长。
【详解】A、图中切段没有顶端,不能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切段的顶端部分,A错误;
B、图中看出,上胚轴切段表现为直立生长,虽有单侧光的照射,但并没有表现出弯曲,不能得出该结论,B错误;
C、图示实验没有做将上胚轴切段倒置的对照实验,因此不能获得该结论,C错误;
D、图中看出,一定浓度生长素能促进切段伸长生长,D正确。
故选D。
【点睛】
14.下列关于生长素、生长激素、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可以从人尿中分离,是因为生长素不能被人体吸收
B.生长素的作用效果比生长素类似物更加稳定
C.生长素与生长激素都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
D.生长素、生长激素、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
【答案】C
【分析】1、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特点。
2、无论动物激素还是植物激素,都能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着显著影响。
【详解】A、生长素可以从人尿中分离,是因为生长素被人体吸收后不能被人体代谢,随尿液排出体外,A错误;
B、生长素类似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特点,因此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效果比生长素更加稳定,B错误;
C、生长素可以从产生部位经过横向运输、极性运输等方式运输到作用部位,生长激素是动物激素,由垂体分泌后(产生部位)经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作用部位),C正确;
D、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而生长激素没有两重性,D错误。
故选C。
15.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的运输特点,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14C标记的IAA和ABA开展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AB为茎尖切段,则琼脂块①出现较强放射性,②没有放射性
B.若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③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ABA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
C.若AB为成熟茎切段,则琼脂块①②均无放射性
D.若①③均出现放射性,不能说明IAA与ABA的运输方式相同
【答案】C
【分析】由题图分析可知:
(1)琼脂块①上方的茎尖切段是正放的,而琼脂块②上方的茎尖切段是倒放的,由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琼脂块①中出现较强放射性。
(2)如果琼脂块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
【详解】A、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则A为形态学上端,B为形态学下端,琼脂块①和③上方的茎尖切段是正放的,琼脂块②和④上方的茎尖切段是倒放的,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琼脂块①中出现较强放射性,②没有放射性,A正确;
B、若琼脂块③和④中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ABA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B正确;
C、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是非极性运输,即可以在形态学上端和形态学下端之间双向运输,则琼脂块①和②应都有放射性,C错误;
D、不同植物激素的运输方式不同,若①③均出现放射性,不足以说明IAA与ABA的运输方式相同,D正确;
故选C。
16.某生物兴趣小组取若干生长状态相似且良好的某种植物幼苗,探究不同植物激素对顶端优势的影响,相关处理及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到达侧芽需要载体的协助
B.证明内源生长素能维持植物的顶端优势,至少需要甲、乙、丙三组实验
C.戊组细胞分裂素解除顶端优势的原理与丁组生长素运输抑制剂解除顶端优势的原理相同
D.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在调控植物顶端优势上表现为拮抗关系
【答案】C
【分析】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顶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处则由于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的浓度较低,所以生长的较快,这样就出现了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的现象。
【详解】A、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到达侧芽为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A正确;
B、要证明内源生长素能维持植物的顶端优势,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甲组)、去除顶芽组(乙组)以及去除顶芽后生长素处理切口组(丙组)进行验证,B正确;
C、据图可知,丁组使用生长素运输抑制剂处理进而促进了侧芽的萌发,说明抑制生长素的降低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进而使侧芽萌发,戊组通过涂抹细胞分裂侧芽萌发,说明细胞分裂素能抑制生长素的作用,进而促进侧芽萌发,可见,戊组和丁组解除顶端优势的原理不同,C错误;
D、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导致顶端优势的产生;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侧芽的生长,解除顶端优势,因此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在调控植物顶端优势上表现为拮抗关系,D正确。
故选C。
17.在专家的指导下,某牧场常年将绵羊的畜牧量维持在3000只左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性别比例是影响该牧场畜牧量的主要因素
B.该牧场中绵羊的环境容纳量约为6000只
C.在专家的指导下,该牧场绵羊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快
D.与天然牧场相比,人工单一牧场更容易遭受病虫害
【答案】A
【分析】1、生态系统成分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弱,抵抗力稳定性越弱。
2、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快。
【详解】A、牧场畜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为因素,A错误;
B、该牧场常年将绵羊的畜牧量维持在K/2左右即3000只,即该牧场中绵羊的环境容纳量约为6000只,B正确;
C、在专家的指导下,该牧场绵羊数量维持在K/2左右,种群增长速率最快,C正确;
D、与天然牧场相比,人工单一牧场成分单一,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遭受病虫害,D正确。
故选A。
18.调查种群密度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描述中与实际不符的是 ( )
A.调查种群密度常用估算的方法,如样方法、灯光诱捕法、标志重捕法等
B.麦田里蚜虫分布不均,取样数值偏差太大,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调查褐家鼠的种群密度时,可用标志重捕法,所做标记不应影响其被捕几率
D.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酵母菌种群密度时,只计数小方格内的菌会使数据偏小
【答案】B
【分析】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3)常用取样:①五点取样法②等距取样法。
2、标志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详解】A、调查种群密度时,除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用逐个计数的方法外,多用估算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种群,可用样方法、灯光诱捕法、标志重捕法等,A正确;
B、小麦蚜虫活动能力差,活动空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确定样方时要随机取样,保证样方的代表性,B错误;
C、标志重捕法成立的前提是动物两次被捕几率相等,所以标记时尽量做到不影响动物的生存机会,C正确;
D、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酵母菌密度时,应统计小方格内的菌和相邻的两条边线及顶角上的菌体,只统计小方格内的菌会使数据偏小,D 正确。
故选B。
【点睛】
19.下图为三个不同森林中甲、乙、丙3个灰松鼠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所占比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甲的增长速率将不断增大
B.在近期内种群乙的个体数量一定会保持稳定
C.种群丙当前的个体数量在三个种群中最多
D.天敌迁入可能会使灰松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种群甲、乙、丙的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详解】A、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将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增多,但其增长速率不一定会增大,A错误;
B、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B错误;
C、从理论上分析,未来一段时间种群丙的数量将不断减少,但不能说明其当前个体数量在三个种群中一定最多,C错误;
D、种群中不同年龄段个体被天敌捕食的概率不同,天敌的迁入可能会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D正确。
故选D。
【点睛】
20.如图表示草原上某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曲线,关于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点以前,该种群的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B.a~b时间段内该生物很少被捕食,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如果生物数量变化出现曲线甲,有可能与季节变化相关
D.如果该生物数量变化如曲线丙,说明此草原条件较好,该种生物数量较长时间高于K值
【答案】C
【分析】1、在食物、空间等资源充足,无天敌,气候适宜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2、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能维持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
【详解】A、在a点以前,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及其他生物的制约,并不能呈“J”形曲线增长,A错误;
B、a~b时间段内生物数量相对稳定,表示此种群与其他种群间保持着数量的相对平衡,并不一定被捕食得少,B错误;
C、曲线甲表示生物数量明显下降,可能是环境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季节的更替或者此生物被大量捕食等,导致K值下降,C正确;
D、该种群的K值会因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曲线丙表示此种群的K值增大,而不是生物数量高于K值,D错误。
故选C。
21.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木死亡形成的林冠层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生物群落中,林窗下与林下枯落物层及不同深度土壤中小动物的情况,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常用样方法
B.光照仅影响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C.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小动物种类数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据图可知,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中小动物种群密度不同
【答案】C
【分析】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度。群落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计算各种生物数量之间的比例,也就是各个物种的相对数量。
【详解】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B、光照不仅影响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还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小动物种类数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
D、据图可知,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中小动物种类数不同,无法得知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C。
22.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 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覆盖率(%)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质(g/kg)
物种数(种)
个体数(个)
甲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乙
不干预
8
9
28
11.9
A.两样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B.移栽植物会降低甲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C.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D.人类活动能影响土壤小动物的数量和分布
【答案】D
【分析】表格分析:边坡(甲)上移栽灌木,边坡(乙)不进行移栽,与边坡乙相比,边坡甲的植被覆盖率高,物种数和个体数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详解】A、结合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两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物种数目的多少)有明显的差异,A错误;
B、移栽植物使甲边坡物种数增加,能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错误;
C、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应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C错误;
D、表中结果显示,人类活动能影响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D正确。
故选D。
23.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
B.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
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不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
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
【答案】C
【分析】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对于某一生物种群来说,其只能生活在一定环境条件范围内,并利用特定的资源,甚至只能在特殊时间里在该环境出现。这些因子的交叉情况描述了生态位。生态位主要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详解】A、种间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会出现差异,所以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A正确;
B、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种群内的个体占据更多的资源,从而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B正确;
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生物对资源的利用,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C错误;
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D正确。
故选C。
24.常用能量金字塔来描述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在能量金字塔顶部的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最多
B.最多约有20%的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向次级消费者
C.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一般没有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多
D.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失的能量就越多
【答案】D
【分析】如果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即能量金字塔。
【详解】A、在能量金字塔顶部的消费者营养级最高,获得的能量最少,A错误;
B、最多约有20%×20%的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向次级消费者,B错误;
C、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一般多于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多,C错误;
D、能量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失的能量就越多,D正确。
故选D。
2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其中①是生产者呼吸释放量,②是分解者呼吸释放量,③是消费者呼吸释放量,④是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②的量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
B.④的数值可间接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总能量的多少
C.③的数值除以④的数值,可以表示能量传递效率
D.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或种群数量有可能会减少
【答案】B
【分析】图中①②③可间接表示呼吸消耗散失的能量,④可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详解】A、有机肥料必须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变成无机物,才能被生产者利用,故②的量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少,A错误;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④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总量,即生产者总的光合作用情况,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B正确;
C、能量传递效率表示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③表示消费者呼吸释放量,是所有消费者的呼吸释放量,包含很多个营养级,C错误;
D、由图可知,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多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所以该生态系统一年中有有机物的积累,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或种群数量不会减少,D错误。
故选B。
26.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结构是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也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B.杂食性鸟和蝗虫间存在竞争关系,因为它们都能以生产者为食
C.图示结构中的消费者共有杂食性鸟、跳虫等四种,其中杂食性鸟占三个营养级
D.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有机碎屑中的碳被分解为CO2后被生产者再利用的过程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
分析题图可知,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为生产者,蝗虫、杂食性鸟、蜘蛛为消费者,跳虫、大型真菌为分解者。
【详解】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也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但图示结构不只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还包括分解者,A错误;
B、杂食性鸟和蝗虫间存在竞争关系,它们都可以生产者为食,B正确;
C、图示结构中的消费者共有杂食性鸟、蝗虫、蜘蛛三种,其中杂食性鸟占三个营养级,大型真菌和跳虫属于分解者,C错误;
D、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D错误。
故选B。
27.“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小工匠”四小农场是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如图所示为一个小型人工生态农场的模式图以及该小型人工生态农场中农作物和鸡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4 kJ),请根据图和表格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净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
农作物
110
75
21
58
鸡
7
10
1
3
A.该小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成分及它们之间形成的营养结构
B.该小型生态系统通过食物网流向人的能量值为1.7×105 kJ
C.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9.2%
D.与常规农业种植模式相比,人工生态农场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B
【解析】1、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
3、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除了生物成分还有非生物成分,A错误;
B、据表分析,农作物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10-21-58=31×104 kJ,鸡的同化量为10+7=17×104 kJ,所以农作物流向人的能量是14×104 kJ,鸡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7-1-3=3×104 kJ,所以人通过食物网获得的能量为1.7×105 kJ,B正确;
C、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31×104 kJ)÷[(110+75)×104 kJ]=16.8%,C错误;
D、生态农场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错误。
故选B。
【点睛】
28.紫胶虫靠吸食寄主植物的汁液为生,并通过腺体分泌出一种纯天然树脂——紫胶,紫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紫胶虫在分泌紫胶的过程中,还排泄蜜露,蚂蚁可以取食蜜露,同时阻碍其他动物接近紫胶虫幼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蚂蚁的存在有利于紫胶虫繁殖后代,两者是互利的关系
B.紫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研究紫胶虫和蚂蚁的关系,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D.一定数量蚂蚁的存在有助于提高紫胶产量
【答案】C
【分析】1、种间关系: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2、生物多样性价值:(1)直接价值:表现在当地消费使用价值(如食物,消费等)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2)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等,(3)潜在价值:指生物有很多可供人类去发现 但尚未发现 的规律,方法,并运用于现代科技中。
【详解】A、蚂蚁可以取食紫胶虫分泌的蜜露,蚂蚁可以阻碍其他动物接近紫胶虫幼虫,有利于紫胶虫种群数量的增加,因此两者是互利的关系,A正确;
B、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都属于直接价值。紫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正确;
C、研究紫胶虫和蚂蚁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错误;
D、一定数量蚂蚁的存在,有助于提高紫胶虫的种群数量,有助于提高紫胶产量,D正确。
故选C。
29.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工程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B.“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属于生态工程的内容
C.生态工程应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
D.实施生态工程的目的是环境保护
【答案】D
【分析】生态工程建设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原则,使一个系统产生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而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生态工程。
【详解】A、生态工程建设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A正确;
B、“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属于生态工程的内容,B正确;
C、生态工程应遵循的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C正确;
D、生态工程建设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即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D错误。
故选D。
【点睛】
30.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口数量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人口数量过度增长会导致环境容纳量不断地减小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答案】C
【分析】分析曲线图:Ⅰ曲线中,开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逐渐增长,但最终到达平衡状态,且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量;Ⅱ和Ⅲ曲线中,开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逐渐增长,且能超过环境容纳量,但最终还会下降到环境容纳量之下。
【详解】A、由图可知,人口数量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A项正确;
B、随着人口过度增长,资源不断被消耗,环境容纳量会降低,B项正确;
C、虽然人类能改造环境,但人口数量要在环境容纳量之内,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图Ⅱ、Ⅲ),最终还会降下来,否则会破坏环境,使环境容纳量下降,C项错误;
D、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D项正确。
故选C。
二、综合题
31.吗啡是一种镇痛药,其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峰值(动作电位的最大值)及传导速率的影响是镇痛效应的重要机制。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外界刺激时处于静息状态,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当其受到一定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部位的膜电位变化是_______。
(2)用具有生物活性的大鼠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进行相关实验,其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吗啡浓度
动作电位峰值/mV
兴奋传导速率/(m·s-1)
10 min
20 min
40 min
10 min
20 min
40 min
0
9.07
9.13
9.06
33.00
33.15
32.96
0.1g/L
7.82
4.58
2.90
30.15
24.69
19.80
0.2g/L
5.60
1.64
0
16.02
4.52
0
0.3g/L
0
0
0
0
0
0
为保证大鼠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生物活性,实验中需将大鼠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置于类似于______(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液体环境中。该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_,根据所学内容推测,吗啡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
(3)神经递质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不会持续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1) 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造成K+外流(答出K+外流即可)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2) 组织液 吗啡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降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从而抑制Na+内流
(3) 受体##特异性受体 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应的酶降解或被运回突触前神经元(答案合理即可)
【分析】1、神经元未受到外界刺激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K+外流,使膜电位维持外正内负,处于静息状态;当神经元受到一定刺激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兴奋。
2、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即被相应的酶降解或被运回突触前神经元。
【详解】(1)神经元未受到外界刺激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K+外流,使膜电位维持外正内负,处于静息状态;当神经元受到一定刺激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兴奋。
(2)神经细胞和肌细胞可生活在组织液,因此应将大鼠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置于类似于组织液的液体环境中进行相关实验。根据表格可知,随吗啡的浓度及作用的时间不同,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峰值和兴奋传导速率发生变化,自变量为吗啡的浓度及作用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吗啡作用后动作电位峰值均有所降低,而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内流有关,故推测吗啡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降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从而抑制Na+的内流,降低动作电位峰值。
(3)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即被相应的酶降解或被运回突触前神经元。
32.冬泳是一项特殊条件下的体育运动,具有独特的健身功效。冬泳爱好者受到冷水刺激后,机体的部分体温调节过程如下图。请分析回答:
(1)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_。图中途径①的X表示的生理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途径③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与途径④⑤相比,途径③调节体温的优点是________。经过调节,冬泳爱好者的体温维持在37°C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
(3)冬泳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血糖下降,胰高血糖素和________(激素)可缓解血糖变化,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________。比赛结束后,运动员的心跳速度依然比较快,从体液调节的特点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炎热环境下也有肾上腺等腺体的分泌,使心输出量__________,散热__________,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___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
【答案】(1) 下丘脑 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骨骼肌
(2) 机体迅速产热,维持体温 保证细胞代谢酶促反应的适宜温度,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3) 肾上腺素 肝脏 体液调节作用的时间比较长
(4) 增大 增加 神经-体液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1)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途径①可减少散热,应为在传出神经支配下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增加产热的途径有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因此途径③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骨骼肌。
(2)途径④⑤为激素调节,而途径③为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速度快,可快速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可维持在37°C左右,这可保证细胞代谢酶促反应的适宜温度,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3)血糖下降,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以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由于体液调节作用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比赛结束后,运动员的心跳速度依然比较快。
(4)炎热环境下通过传出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加,使心输出量增大,同时毛细血管舒张,散热增加,这种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体液调节作为神经调节的一部分。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33.某研究小组探究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1)胚芽鞘去顶避光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角度(α)。图甲为实验示意图。在两组实验中,若α相同,则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的浓度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相同。
(2)图乙是根、茎对生长素作用的反应曲线,图示字母中表示水平放置幼苗根近地侧的是______,表示茎的远地侧的是_____。
(3)有科学家认为根的向地生长不仅与生长素有关,还与乙烯的作用有关。为了研究二者的关系,做了这样的实验:将某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的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
①此人所做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
②为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______中,作为对照组。
③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1)不一定
(2) B C
(3) 生长素浓度 乙烯浓度 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 高浓度生长素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烯,乙烯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为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引起去除尖端的胚芽鞘发生弯曲的情况。在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之前,随着浓度的增加,弯曲度越大,α越小,但是超过最适浓度,促进作用越来越小,弯曲度越小,而α值越大。图乙中由于根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曲线AB表示根,曲线CD表示茎。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但是抑制根的生长,因此对应曲线中B点;而茎对生长素不敏感,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即对应图中D点。
【详解】(1)在最适生长素浓度的两侧,可能存在两个促进作用相同的生长素浓度,因此在两组实验中若α相同,则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的浓度不一定相同。
(2)水平放置的根表现为向地生长,茎表现为背地生长。即在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但表现为抑制作用,而生长素对根的远地侧和茎的近地侧及远地侧均表现为促进作用,但促进程度不同,对茎的近地侧促进程度大于远地侧。因此含有字母A、B的曲线代表根,含有字母C、D的曲线代表茎。由图可知,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B点最长,且浓度较高,因而可表示根的近地侧,则A表示根的远地侧,C表示生长素浓度低,且茎的远地侧促进生长慢,需要的时间长,D表示浓度较高,促进作用较强,需要的时间较短,因此,表示茎的近地侧。
(3)①分析题干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乙烯含量的影响,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浓度,因变量是乙烯浓度。
②为使实验更严谨,需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培养,作为对照组。
③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培养液中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的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据此可推知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高浓度生长素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烯,乙烯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
34.下图中两条曲线分别代表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Nt+1。其中K对策生物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和绝灭点X,当种群数量高于X时种群可以回升到S,而种群数量低于X则会走向绝灭。r对策生物只有一个稳定平衡点S′。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据图分析,当种群基数较小时,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的是_________________对策生物;当种群基数较小时,种群增长为负值的是_________________对策生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_________________(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平衡点,所以种群数量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水平,该水平称为_________________。大熊猫属于K对策生物,要保护大熊猫,应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家鼠的寿命很短,几乎全年均可繁殖,若在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裕的理想环境下,家鼠的数量会出现“J”型增长,此时需控制该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中λ的值来控制鼠害,若家鼠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则该数学模型中λ的值=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r K 当种群基数较小时,K对策生物的Nt+1<Nt S 环境容纳量(K值) 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1.0147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虚线表示Nt=Nt+1,即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对于K对策生物,X点之前和S点之后Nt+1<Nt,表示种群数量下降,在X点与S点之间,Nt+1>Nt,表示种群数量上升;对于r对策生物,S′点前Nt+1>Nt,种群数量上升,S′点后Nt+1<Nt,种群数量下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其中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详解】(1)由曲线图可知,当种群基数较小时,r对策生物的Nt+1>Nt,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K对策生物的Nt+1<Nt,种群数量呈负增长。
(2)对于K对策生物,S点时Nt=Nt+1,为稳定平衡点,种群数量高于S点时,Nt+1<Nt,种群数量会下降,当种群数量下降至低于S点时,Nt+1>Nt,种群数量又会上升,即无论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都会趋向平衡点S,因此种群数量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大熊猫属于濒危物种,要保护大熊猫,应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
(3)“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λ值表示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若家鼠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则λ=1+0.0147=1.0147。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识图分析能力,根据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动态曲线图分析对应种群的数量变化特点,明确图中各点的含义是解题关键。
35.某河流生活着鱼类和螺类等生物种群,种类较多,食物链复杂,河床上生长着大量的挺水植物。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挺水植物与浮游藻类之间存在_____关系,从而可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河床上的植物可供鸟类栖息,下部植物根系形成鱼类等生活的环境,这是群落_____结构的体现,该结构具有明显的_____现象。
(2)当该河流受污染后,水底生活的细菌大量繁殖,导致鱼类和螺类大量死亡,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工作人员将生活污水集中净化处理,使得河流水质逐步得以恢复,说明_____,该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_____(填“初生演替”或“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
【答案】(1) 竞争 垂直 分层
(2) 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次生演替
(3) 变快 未发生改变 次生演替 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次生演替起始时已具备该条件,而从初生演替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群落发生演替的主要标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逐步被另一个群落替代。初生演替起点:从来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次生演替起点: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后所形成的次生裸地。
【详解】(1)挺水植物与浮游藻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都是自养型生物,存在竞争,竞争阳光、空气、水、无机盐等;植物给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动物会依据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而分层,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因此人类活动使得河流水质逐渐得到恢复;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当该河流受污染后,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3)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因此人类活动使演替进程加快;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因此近50年来,人类过度开垦,未改变演替的方向;相对于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时间较短;由于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次生演替起始时已具备该条件,而从初生演替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次生演替较快。
河南省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生物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人参等阴生植物具有茎细长,不定项选择,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二上期1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二上期1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题题,非选择题,第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高级中学高三8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高级中学高三8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