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含答案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作业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作业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2·山西长治二中模拟)我国北方种植的水稻主要是粳稻,南方种植的水稻主要是籼稻。粳稻的bZIP73基因使得粳稻对低温有耐受性;与粳稻相比,籼稻的bZIP73基因序列中有一个脱氧核苷酸不同,从而导致两种水稻的相应蛋白质存在1个氨基酸的差异。依据上述信息做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bZIP73基因上一个脱氧核苷酸决定了一个氨基酸
B.bZIP73基因一个脱氧核苷酸的差异可能是发生了碱基替换
C.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一定会导致表达的蛋白质失去活性
D.bZIP73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粳稻与籼稻对低温耐受性不同
【解析】 bZIP73基因上由于一个脱氧核苷酸的改变导致了表达的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的改变,A错误;bZIP73基因一个脱氧核苷酸的差异可能是发生了碱基替换导致的,B正确;bZIP73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后,存在1个氨基酸的差异,蛋白质的生物活性不一定改变,C错误;bZIP73基因中一个碱基对的改变导致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有了差异,进而导致粳稻与籼稻对低温耐受性不同,D错误。
【答案】 B
2.(2022·甘肃二模)关于细胞分裂与可遗传变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等位基因的分离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也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B.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一定是发生了基因突变的结果
C.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有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
D.任何方式的细胞分裂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解析】 等位基因的分离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若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等位基因的分离也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A正确;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的结果,也可能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B错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若染色体不正常分离,均有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C正确;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所以任何方式的细胞分裂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D正确。
【答案】 B
3.(2022·山西吕梁模拟)禽流感病毒属于单链RNA病毒,科学家发现该病毒的NS系列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以阻止H7N9病毒跨物种感染人类,NS系列基因突变能增加其感染人类的概率。科学家利用禽流感病毒NS1、NS2突变株对实验动物进行感染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与噬菌体相比,禽流感病毒不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B.NS1和NS2突变株的基因突变发生在相同碱基序列中
C.NS1与NS2基因突变前后嘌呤与嘧啶的碱基比值不同
D.NS1和NS2突变株混合感染概率不变与NS系列基因正常表达有关
【解析】 噬菌体是DNA作遗传物质,DNA是双链较为稳定,而禽流感病毒是RNA作为遗传物质,RNA是单链,不稳定,容易变异,A错误;通过组别3可知,NS1和NS2突变株的基因突变发生在不同碱基序列中,B错误;NS1与NS2是RNA作遗传物质,RNA是单链,一般嘌呤和嘧啶不配对,故NS1与NS2基因突变前后嘌呤与嘧啶的碱基比值可能不同,C错误;NS1和NS2突变株混合感染概率不变,说明两者遗传物质突变点不同,两者混合刚好与NS系列基因正常表达有关,D正确。
【答案】 D
4.(2022·黑龙江哈尔滨市六中一模)中国首创的人造麦类新作物八倍体小黑麦,由于具有品质佳、抗逆性强和抗病害等特点,在生产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培育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A、B、D、R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普通小麦AABBDD×黑麦RR→杂种一eq \(――→,\s\up7(秋水仙素))小黑麦
A.将小黑麦的花粉粒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四倍体高度不育
B.图中秋水仙素抑制了杂种一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点的分裂
C.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产生了后代,说明二者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杂种一的部分细胞染色体组数与小黑麦部分细胞染色体组数相同
【解析】 将小黑麦的花粉粒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A错误;图中秋水仙素作用于杂种一的细胞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B错误;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产生的杂种为ABDR,杂种由于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正常的联会,无法产生正常的配子,杂种不育,则普通小麦与黑麦杂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杂种一的染色体组成是ABDR,是异源四倍体,染色体组数为4个,而部分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为8个,小黑麦细胞染色体组数为8个,故杂种一的部分细胞染色体组数与小黑麦部分细胞染色体组数相同,D正确。
【答案】 D
5.(2022·黑龙江哈九中二模)豌豆的圆粒性状是由R基因控制的,当R基因中插入一段8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时就成为控制皱粒性状的r基因。豌豆种子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参与,消耗ATP
B.R基因中插入一段8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属于基因突变
C.通过对基因进行荧光标记及荧光显示,可知道R、r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D.该事实体现的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与基因控制囊性纤维病的途径相同
【解析】 分析图解可知,图中a表示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参与,消耗ATP,A正确;根据题意可知,当R基因中插入一段8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时就成为r基因,因此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通过对基因进行荧光标记及荧光显示,可通过颜色推知R、r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C正确;该事实说明基因能够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而囊性纤维病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D错误。
【答案】 D
6.(2022·福建高三开学考试)下图表示小麦育种的几种方式,其中序号表示获得的目的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获得①和⑥的育种原理相同,获得②和③的育种原理也相同
B.如果用获得的①②杂交,则子代植株高度不育
C.获得④⑤的过程中,出现的变异个体不全都符合农业生产需要
D.多代连续自交筛选获得①,该方式使不符合要求的基因的频率下降
【解析】 ①是杂交育种,⑥是基因工程育种,二者育种原理都是基因重组;②是单倍体育种,③是多倍体育种,育种原理都是染色体变异,A正确;①杂交育种的子代和②单倍体育种的子代均为正常二倍体,①②杂交子代可育,B错误;④和⑤都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故出现的变异个体不全都符合农业生产需要,C正确;多代连续自交筛选获得①,是通过人工选择的方式使不符合要求的基因的频率下降,D正确。
【答案】 B
7.(2022·甘肃陇南模拟)甲、乙两种植物存在生殖隔离。甲、乙两种植物种群的基因型及比例均为AA∶Aa∶aa=1∶1∶1。分别让甲、乙种群内的植株随机传粉,各得到F1;再让甲种群的F1植株随机传粉,乙种群的F1植株自花传粉,各得到F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甲种群中F2与F1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均相同
B.在乙种群中F2与F1的基因型频率相同,基因频率不同
C.与甲种群相比,乙种群的F2中纯合植株所占的比例较高
D.这两个种群在产生F2的过程中,种群都没有发生进化
【解析】 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群体中某一特定基因的频率可以从基因型频率来推算。甲种群AA∶Aa∶aa=1∶1∶1,A的基因频率为1/2,a的基因频率为1/2,随机传粉,F1为1/4AA、1/2Aa、1/4aa,F1代A的基因频率仍为1/2,a的基因频率为1/2,F1随机传粉,F2为1/4AA、1/2Aa、1/4aa,F2代A的基因频率为1/2,a的基因频率为1/2。乙种群AA∶Aa∶aa=1∶1∶1,A的基因频率为1/2,a的基因频率为1/2,随机传粉,F1为1/4AA、1/2Aa、1/4aa,自花传粉即自交,F2中AA为1/4+1/2×1/4=3/8,Aa为1/2×1/2=1/4,aa为1/4+1/2×1/4=3/8,F2代A的基因频率为1/2,a的基因频率为1/2。由分析可知,甲种群F2与F1的基因型频率均为1/4AA、1/2Aa、1/4aa,基因频率均为A=1/2,a=1/2,A正确;乙种群F1基因型频率为1/4AA、1/2Aa、1/4aa,基因频率A=1/2,a=1/2;F2的基因型频率为3/8AA、1/4Aa、3/8aa,基因频率A=1/2,a=1/2,故F2与F1的基因频率相同,基因型频率不同,B错误;甲种群F2的纯合子比例为1/2,乙种群的F2的纯合子比例为3/4,因此乙种群F2中纯合植株所占的比例较大,C正确;这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都没发生改变,因此两个种群都没有发生进化,D正确。
【答案】 B
8.(2022·安徽合肥市第六中学模拟)“贝格曼定律”提出:在相等的环境条件下,一切恒温动物身体上每单位表面积发散的热量相等。在解释恒温动物体型的地理变异时,贝格曼定律有另一种表述形式:在同种动物中,生活在较冷气候中的种群其个体体型比生活在较暖气候中的种群大。按照“贝格曼定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生活在寒冷环境中的动物体型较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在相等的环境条件下,同种动物生长发育成熟后必将保持相同体重
C.在不同区域,同种动物体型的差异是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
D.东北地区大型动物由于其相对表面积较小,比小型动物更易维持其体温
【解析】 细胞的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则物质运输效率较低,由此类比,生活在寒冷环境中体型较大的动物相对表面积较小,不利于散热,有利于保温,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动物身高和体重受遗传、营养条件、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因此在相等的环境条件下,同种动物生长发育成熟后的体重不一定相同,B错误;生物的性状由遗传物质决定,但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不同区域,同种动物体型的差异是生物与环境长期自然选择和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大型动物由于其相对表面积较小,单位体重的散热量减少,比小型动物更易维持其体温,D正确。
【答案】 B
9.(2022·河南信阳模拟)某地昆虫种1、种2是由同一原种进化而来的,其间还曾出现过甲、乙、丙、丁、戊和己地的几种类型,如图所示,已知同时含基因A、B或C、D或E、F的个体均在胚胎期死亡。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从阶段Ⅰ到阶段Ⅱ出现A、B、C、E、F最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
B.图中的物种形成方式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了生殖隔离
C.阶段Ⅲ中的种1和种2进行交配,子一代及子二代均不会出现胚胎期死亡
D.环境因素通过淘汰某些表现型而导致基因频率定向发生改变
【解析】 由阶段Ⅰ和阶段Ⅱ对比可知,阶段Ⅱ中出现了A、B、C、E、F五种新基因,而基因突变能够产生新的基因,故从阶段Ⅰ到阶段Ⅱ出现A、B、C、E、F最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A正确;某地昆虫种1、种2是由同一原种进化而来的,同时含基因A、B或C、D或E、F的个体均在胚胎期死亡,这说明图中物种杂交后会出现杂交不育的情况,据阶段Ⅰ、Ⅱ变化可推测图中的物种形成方式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了生殖隔离,B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种1和种2是两个物种,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即使有子一代,子一代也不育,不会有子二代,C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因素直接通过淘汰某些个体而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
【答案】 C
二、综合题
10.(2022·陕西渭南二模)某两性花植物的果皮颜色有绿色和白色两种,该植物生长期易被番木瓜环斑病毒侵染而导致减产,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MS)对感病植株进行诱变处理,获得了抗番木瓜环斑病毒的抗病突变体,为研究其抗病性及果皮颜色的遗传,用抗病绿果皮与抗病白果皮植株作亲本杂交获得F1,从F1中选取一株进行自交获得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抗病绿果皮∶抗病白果皮∶感病绿果皮∶感病白果皮=9∶3∶3∶1。若抗病性相关基因用A/a表示,果皮颜色相关基因用B/b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A/a基因中,____基因是EMS诱变出现的;F1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亲本中抗病白果皮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
(2)若用最简单的方法从F2中获得可稳定遗传的抗病白果皮植株,则应让F2中抗病白果皮植株________,依据子代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进行筛选,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表现型及对应比例)的子代个体应被淘汰。
(3)用纯合的抗病绿果皮(甲)和感病白果皮(乙)杂交,出现了一基因型为AaBbb的植株(丙)。若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则丙出现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填“甲”或“乙”)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减数第__________次分裂异常导致的,若让丙和乙杂交,子代中抗病绿果皮占______。
【解析】 题意分析,抗病绿果皮与抗病白果皮植株作亲本杂交获得F1,从F1中选取一株进行自交获得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抗病绿果皮∶抗病白果皮∶感病绿果皮∶感病白果皮=9∶3∶3∶1,说明控制番木瓜果皮颜色和抗性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该比例可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绿果皮对白果皮为显性。(1)结合分析可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说明A/a基因中,A基因是EMS诱变出现的;根据F1自交的表现型和比例可知,选择的这一株表现型为抗病绿果皮,基因型为AaBb,据此可推测亲本中抗病白果皮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2)子二代中抗病白果皮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若用最简单的方法从F2中获得可稳定遗传的抗病白果皮(AAbb)植株,则应让F2中抗病白果皮植株自交,若其基因型为Aabb,则子代表现型比例为抗病白果皮∶感病白果皮=3∶1,其子代个体应被淘汰。(3)用纯合的抗病绿果皮(甲AABB)和感病白果皮(乙aabb)杂交,出现了一基因型为AaBbb的植株(丙)。若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则丙出现的原因可能是乙产生了基因型为abb的配子参与受精引起的,该配子的产生是因为减数第一次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进入同一个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带有b基因的染色体进入同一个子细胞形成的,若让丙和乙杂交,丙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bb∶AB∶Ab∶ABb∶abb∶aB∶ab∶aBb=1∶1∶2∶2∶1∶1∶2∶2,因为丙和乙杂交过程相当于是测交,配子比例就代表子代的表现型比例,因此子代中抗病绿果皮(A_B_)占3/12=1/4。
【答案】 (1)A 抗病绿果皮 AAbb或Aabb
(2)自交 子代表现型比例为抗病白果皮∶感病白果皮=3∶1
(3)乙 一或二 1/4
11.(2022·云南玉溪三中开学考试)1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已经形成了两个物种,如图所示:
(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a、c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b的实质变化是______________。
(2)①~⑥的存在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3)松鼠种群中存在控制毛色的一对等位基因(A-黑色,a-浅色)。原松鼠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50%、30%,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4)该峡谷的河流中某种金鱼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b基因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bb、XbXb、XbY等均为纯合子)。现取一对金鱼杂交,F1金鱼共67只,其中雄金鱼21只,则F1金鱼自由交配所得F2成活个体中,b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分数形式表示)。
【解析】 (1)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b表示基因频率变化的不断积累。(2)图中①~⑥表示生物变异,由图中箭头的方向可知变异的不定向性。(3)原松鼠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Aa的基因型频率为50%,aa的基因型频率为30%。假设开始松鼠的种群数量为100只(AA为20只、Aa为50只、aa为30只),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显性个体即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隐性个体即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AA的数量为24只,Aa的数量为60只,aa的数量为24只,所以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60+24×2)÷(24×2+60×2+24×2)=50%。(4)由题意知,一对金鱼杂交,F1代金鱼共67只,其中雄金鱼21只,雌性个体∶雄性个
体≈2∶1,说明金鱼的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F1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BXb、XBXB,产生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B∶Xb=3∶1,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BY,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B∶Y=1∶1,因此F1代金鱼自由交配所得F2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BXB∶XBXa∶XBY∶XbY=3∶1∶3∶1,其中XbY死亡,所以成活个体中XBXB∶XBXb∶XBY=3∶1∶3;XB的基因频率=(3×2+1+3)÷(3×2+1×2+3)=10/11,则b基因的频率为1/11。
【答案】 (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变异是不定向的
(3)0.5
(4)1/11
组别
感染类型
结果
1
NS1突变株
感染概率增大
2
NS2突变株
感染概率增大
3
NS1突变株和NS2突变株混合
感染概率不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题练8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含答案,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第八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作业),共11页。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第八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作业),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