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五年(2018-2022)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5身边的化学物质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常州市五年(2018-2022)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5身边的化学物质,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常州市五年(2018-2022)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5身边的化学物质 一、单选题1.(2021·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属于空气质量报告中需要监测的污染物是A.氧气 B.氯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硫2.(2018·江苏常州·中考真题)在不同温度下,Hg与HgO可以相互转化。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可用来研究氧化汞的分解与生成的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常温下,Hg很难与O2反应B.汞在汞槽中起到液封的作用C.汞能将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D.HgO受热分解时,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减少3.(2022·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在指定条件下,下列物质转化能实现的是A. B.C. D.4.(2021·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气体既能用排水集气法,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是A.O2 B.N2 C.CO2 D.H25.(2020·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气体含量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是A.氧气B.氮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6.(2022·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滑雪运动可锻炼平衡力和意志力。滑雪板中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属于A.天然材料 B.复合材料 C.金属材料 D.非金属材料7.(2022·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景泰蓝制作工艺能将28克金拉成65公里长的金丝。该过程体现了金属的性质是A.导热性 B.导电性 C.延展性 D.耐酸性8.(2021·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以下是人类治炼金属的时间轴,①~④代表选项中四个时代,其中③表示的时代是A.工业时代 B.铁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石器时代9.(2020·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垃圾分类可以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废旧干电池投入的垃圾桶上应该显示的标志是A. B. C. D. 10.(2020·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实验方法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辨别硬水和软水——观察透明度B.区分棉线和羊毛线——点燃并闻气味C.鉴别H2SO4和NaCl溶液——滴加酚酞试液比较颜色D.比较Fe、Cu金属活动性——将Fe、Cu分别放入AgNO3溶液观察是否有固体析出11.(2019·江苏常州·中考真题)铜能被加工成7微米厚的超薄铜箔,说明铜具有良好的A.导电性 B.导热性 C.延展性 D.耐酸性12.(2019·江苏常州·中考真题)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一周后发现铁钉锈蚀最严重的位置是A.a处 B.b处 C.c处 D.三处同样严重13.(2019·江苏常州·中考真题)某同学在探究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时,做了如下实验:①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表面产生大量气泡,Y表面无明显现象;②将Y放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Y表面有Z析出。下列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A.Z>Y>X B.X>Z>Y C.X>Y>Z D.Y>Z>X14.(2018·江苏常州·中考真题)在给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的转化能实现的是A. B. C. D.15.(2020·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水是生命之源。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实验可用于研究水的组成B.正极所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是氢气C.b中产生的气体可支持燃烧D.实验过程中漏斗内液面高度不变16.(2022·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下表是两种硫酸盐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C01020304050607080溶解度/g硫酸钠4.99.119.540.848.846.245.344.343.7硫酸铈24.120.017.214.010.08.98.37.16.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随温度升高,物质的溶解度只可能不断增大或不断减小B.在0-80℃间的任何温度下,硫酸钠和硫酸铈的溶解度均不相等C.某温度下,向等质量水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硫酸钠和硫酸铈,充分溶解后,前者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后者D.将100g30℃时的饱和硫酸铈溶液加热到40℃(加热过程中水的蒸发忽略不计),从溶液中可析出4g硫酸铈晶体17.(2021·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图1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图2为兴小组进行的实验,R物质是硝酸钾或氯化钾中的一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无法判断R物质是氯化钾还是硝酸钾 B.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依次为:②>③>①C.t1℃时烧杯③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1.6% D.烧杯③中析出的固体质量一定为24克18.(2021·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物质与水能形成乳浊液的是A.面粉 B.纯碱 C.香油 D.白醋19.(2020·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甲、乙试管中各盛有10.0g水,向其中一支中加入3.0gKNO3固体,另一支中加入3.0gNaCl固体,按图1进行实验(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中加入的固体是KNO3B.0℃时,甲中溶液可能饱和,乙中溶液一定饱和C.KNO3中含有少量NaCl杂质,可用冷却KNO3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D.40℃时,若使图1中甲、乙试管内的溶液恰好变为相应饱和溶液,甲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大于乙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20.(2020·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盐水选种是把种子放在一定浓度的盐水里,利用浮力把好坏种子分开来。20℃时,技术员将一包氯化钠【20℃,S(NaCl)=36g】放入容器中,分三次加入水,充分搅拌,记录情况如下: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加水质量1000g1000g 1000g 烧杯内NaCl晶体剩余情况有无无 则第三次加水后,烧杯中所得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ω的范围是A.10.71%<ω≤19.35%B.12%<ω≤24%C.10.71%≤ω<21.43%D.12%≤ω<24%21.(2019·江苏常州·中考真题)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蔗糖 B.粉笔灰 C.面粉 D.植物油22.(2018·江苏常州·中考真题)如图是3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0℃时,NaCl的溶解度小干NH4Cl的溶解度B.40℃时,饱和Na2 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9%C.将饱和Na2 CO3溶液由80℃冷却至40℃时,有固体析出D.80℃时,分别将等质量的NH4Cl和NaCl固体溶于适量的水,恰好均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前者小于后者
参考答案:1.D【详解】A、氧气为空气主要成分,不属于污染物,故A不符合题意;B、氯气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B不符合题意;C、水蒸气为空气组成之一,不属于污染物,故C不符合题意;D、二氧化硫会造成酸雨,属于空气污染物,故D符合题意。故选D。2.D【详解】A、常温下,Hg很难与O2反应,故A选项说法正确;B、汞在汞槽中起到液封的作用,故B选项说法正确;C、该实验中汞能将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故C选项说法正确;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HgO受热分解时,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D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3.C【详解】A 、铁单质在氧气中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不是氧化铁,不符合题意;B、单质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不是氯化铁,不符合题意;C、高温下氧化铁可被一氧化碳还原生成单质铁,其是高炉炼铁原理,符合题意;D、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不是硫酸亚铁,不符合题意。故选C。4.D【详解】A、氧气密度大于空气,不能使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选项错误;B、氮气密度接近空气,不能使用排空气法收集,故选项错误;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使用排水法收集,故选项错误;D、氢气密度小于空气,可以使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且氢气难溶于水,可以使用排水法收集,故选项正确。故选D。5.D【详解】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一样,既能让太阳光透过,又能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向外散失,起到了对地球保温的作用,所以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不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D。6.B【详解】滑雪板中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是由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合成材料复合而成,属于复合材料。故选B。7.C【详解】景泰蓝制作工艺能将28克金拉成65公里长的金丝,说明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故选C。8.B【详解】人类最先使用的是石器,再下来是青铜器、铁器,故①~④代表的四个时代分别是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时代。故选B。9.B【详解】废旧干电池中含有汞等有害物质,属于有害垃圾。故选B。10.B【详解】A、辨别硬水和软水均是无色,观察透明度不能辨别,应用肥皂水辨别,说法错误;B、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棉线灼烧产生烧纸的气味,可以鉴别,说法正确;C、稀硫酸显酸性,氯化钠溶液显中性,都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说法错误;D、将Fe、Cu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Fe、Cu均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银,不能比较Fe、Cu金属活动性,说法错误;故选:B。11.C【详解】铜能被加工成7微米厚的超薄铜箔,说明铜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故选C。12.B【分析】金属生锈条件:需要水和氧气。【详解】A、a处有空气,没有水,则不易生锈,故A不正确; B、b处有空气,有水,则易生锈,故B正确; C、c处蒸馏水中几乎不含的氧气,则不易生锈,故C不正确; D、b处铁生锈最严重,故D不正确。故选B。13.C【分析】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说明活动性越强,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详解】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表面产生大量气泡,Y表面无明显现象,则X的金属活动性强于Y,将Y放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Y表面有Z析出,说明Y金属活动性强于Z,则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X>Y>Z,故选C。【点睛】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氢前置换氢)。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14.B【详解】A、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碳酸钙常温下不分解,选项错误。B、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选项正确。C、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选项错误。D、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选项错误。故选B。15.A【详解】A、水电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选项正确;B、电解水实验中,连接正极的玻璃管内生成的气体是氧气,选项错误;C、电解水实验中,生成的体积较大的氢气是氢气,即b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但不具有助燃性,不能支持燃烧,选项错误;D、电解水实验中,两侧玻璃管内不断生成气体,两侧玻璃管内的液面不断下降,而中间漏斗内液面高度不断升高,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电解水时,生成的气体体积记忆为氢二氧一,生成气体的种类记忆为正氧负氢。16.C【详解】A、由表格数据可知,在0-40℃范围内,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40℃-80℃范围内,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而在0-80范围内,硫酸铈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A说法错误;B、由表格数据可知,在10℃-20℃之间时,硫酸钠的溶解度在9.1g-19.5g之间,而此温度范围内,硫酸铈的溶解度在17.2g-20.0g之间,所以在10-20℃之间,硫酸钠和硫酸铈的溶解度可能相等,范围在17.2g-19.5g之间,故B说法错误;C、某温度下,向等质量水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硫酸钠和硫酸铈,充分溶解后,由于无法确定是否是饱和溶液,所以无法确定其溶质质量分数,故前者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后者,故C说法正确;D、由表格数据可知,30℃时,硫酸铈的溶解度为14.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溶质为14.0g,所以100g30℃时的饱和硫酸铈溶液中溶质为,溶剂质量为100g-12g=88g,将其加热到40℃(加热过程中水的蒸发忽略不计),40℃时,硫酸铈的溶解度为10.0g,此温度下88g水中溶质质量为,所以从溶液中可析出12g-8.8g=3.2g≠4g硫酸铈晶体,故D说法错误。故选C。17.B【分析】t1℃时60gR完全溶于200g水中,证明此时R的溶解度≥30g,升温到t2℃时并蒸发100g水,能完全溶解,证明此时R的溶解度≥60g,结合曲线可得R是硝酸钾。【详解】A、由分析可知R是硝酸钾,故选项错误;B、t1℃时60gR完全溶解,溶液①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溶液②与溶液①溶质质量相等,溶剂为100g,则溶液②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合分析R在t1℃时溶解度为31.6,溶液③为饱和溶液,溶液③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依次为:②>③>①,故选项正确;C、t1℃时烧杯③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选项错误;D、烧杯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为31.6g,则析出固体质量为60g-31.6g=28.4g,故选项错误。故选B18.C【详解】A、面粉与水形成悬浊液,错误。B、纯碱碳酸钠易溶于水,溶于水形成溶液,错误。C、香油加入水振荡,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乳浊液,正确。D、白醋和水形成溶液,错误。故选C。19.C【详解】A、0℃时,硝酸钾溶解度小于氯化钠溶解度,从40℃降温至0℃时乙试管有晶体析出,故乙中加入的固体是硝酸钾,说法错误;B、0℃时,乙中有晶体析出,溶液一定饱和,甲中加入的是氯化钠,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7g,1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57g>3g,故甲中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说法错误;C、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快速减小,硝酸钾中含有少量NaCl杂质,可用冷却硝酸钾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说法正确;D、40℃时,硝酸钾溶解度大于氯化钠溶解度,若使图1中甲、乙试管内的溶液恰好变为相应饱和溶液,乙中加入的硝酸钾的质量要更大,故乙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大于甲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说法错误。故选:C。20.A【详解】20℃时,NaCl溶解度为36g;此时1000g水中最多可溶解NaCl的质量为360g;第一次:加入1000g水,食盐固体有剩余,则NaCl的总质量大于360g;第二次:再加入1000g水,食盐固体没有剩余,则NaCl的总质量小于或等于720g;则第三次加水后,烧杯中所得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ω的范围是,即10.71%<ω≤19.35%。故选:A。21.A【分析】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透明的混合物。【详解】A、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正确; B、粉笔灰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的是悬浊液,不均一,不稳定,故B不正确; C、面粉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C不正确; D、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D不正确。故选A。22.D【详解】A、0℃时,NaCl的溶解度大于NH4Cl的溶解度,故A错误;B、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是49g,饱和Na2CO3溶液的溶质度量分数为49g/149g×100%≠49%,B错误;C、将饱和Na2CO3溶液由80℃冷却至40℃时,溶解度增大,不会有固体析出,C错误;D、8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分别将等质量的NH4C1和NaCl固体溶于适量的水,恰好均配成饱和溶液时,氯化氨需要的水少,故所得溶液的质量前者小于后者,D正确。故选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滨州市五年(2018-2022)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5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五年(2018-2022)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5身边的化学物质(水、溶液),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常州市五年(2018-2022)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2流程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流程题,科普阅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