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学案
展开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考纲要求] 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Ⅱ);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Ⅱ);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Ⅰ);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Ⅱ);5.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Ⅰ);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7.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建网络 理考点
查易错 清盲点
1.下列关于变异与育种的说法,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基因突变一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但不一定会遗传给后代。(×)
(2)自然突变是不定向的,人工诱变是定向的。(×)
(3)DNA分子中发生一个碱基对的缺失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4)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5)单倍体育种中,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6)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二倍体。(×)
(7)基因重组发生在受精作用的过程中。(×)
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为了适应冬季寒冷环境,植物会产生抗寒性变异。(×)
(2)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3)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改变,说明生物在进化。(×)
(4)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5)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6)共同进化是指生物和生物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扫边角 补漏点
1.教材必修2 P80“问题探讨”:假如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出现差错,DNA分子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可能对生物体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 当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出现差错时,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DNA编码的氨基酸不一定改变。如果氨基酸发生了改变,生物体的性状可能发生改变,改变的性状对生物体的生存可能有害,可能有利,也可能既无害也无利。
2.教材必修2 P81“思考与讨论”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能否遗传?怎样遗传?
【答案】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能够遗传,突变后的DNA分子复制,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带有突变基因的生殖细胞,并将突变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3.教材必修2 P81“旁栏思考”:在强烈的日光下要涂抹防晒霜,做X射线透视的医务人员要穿防护衣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
【答案】 紫外线和X射线易诱发基因突变,损伤细胞内的DNA。
4.教材必修2 P96“技能应用”:X射线照射野生型链孢霉使其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加入某种维生素则立即能生长,说明了什么?
【答案】 说明了基因突变可能影响了酶的合成从而影响了维生素的合成,而维生素对链孢霉的生长是必须的。
5.教材必修2 P113“拓展题”1:人类对濒危动植物进行保护,会不会干扰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
【答案】 在自然界,物种的绝灭速率本来是很缓慢的,人类活动大大加快了物种绝灭的速率。现在的许多濒危物种之所以濒危,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一般来说,人类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是在弥补自己对自然界的过失,不能说是干扰了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当然,如果某一物种的濒危纯粹是由于这种生物适应能力的低下,或者源于自然灾害,则当别论。
6.教材必修2 P118“拓展题”2:如果将一个濒临绝灭的生物的种群释放到一个新环境中,那里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敌,这个种群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请根据所学知识作出预测。
【答案】 如果气候等其他条件合适,并且这个种群具有一定的繁殖能力,该种群的个体数会迅速增加。否则,也可能仍然处于濒危状态甚至绝灭。
7.教材必修2 P123“文字信息”:捕食者的存在对物种多样性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 捕食者往往优先捕食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考点1 三种可遗传的变异
1.突破生物变异的4大问题
[特别提醒] (1)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但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2)真核生物DNA的非基因区发生碱基对改变不属于基因突变,突变的基因不一定都能遗传给后代。
(3)自然条件下,病毒的可遗传变异只有基因突变。
(4)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间,至少两对等位基因,如AABb自交不能发生基因重组,受精过程中也不发生基因重组。
(5)转基因技术可改变受体中基因的种类和数量。
2.“两看”法界定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
[特别提醒] (1)单倍体并非都不育,其细胞中也并非都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且并非都一定没有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体。如由多倍体的配子发育成的个体,若含偶数个染色体组,则形成的单倍体含有同源染色体及等位基因,并且是可育的。
(2)二倍体并非一定可育,如异源二倍体。
(3)“可遗传”不等于可育。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二倍体的单倍体等均表现“不育”,但它们均属可遗传变异。
3.界定“三倍体”与“三体”
4.几种常考类型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
1.(2022·湖南卷)大鼠控制黑眼/红眼的基因和控制黑毛/白化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某个体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黑眼黑毛∶黑眼白化∶红眼黑毛∶红眼白化=1∶1∶1∶1。该个体最可能发生了下列哪种染色体结构变异( )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大鼠控制黑眼/红眼的基因和控制黑毛/白化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为连锁关系,正常情况下,测交结果只能出现两种表现型,但题干中某个体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黑眼黑毛∶黑眼白化∶红眼黑毛∶红眼白化=1∶1∶1∶1,类似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结果,推测该个体可产生四种数目相等的配子,且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即两对等位基因被易位到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C正确。
【答案】 C
2.(2021·广东卷)人类(2n=46)14号与21号染色体二者的长臂在着丝点处融合形成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该染色体携带者具有正常的表现型,但在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其细胞中形成复杂的联会复合物(下图)。在进行减数分裂时,若该联会复合物的染色体遵循正常的染色体行为规律(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关于平衡易位染色体携带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观察平衡易位染色体也可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B.男性携带者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45条染色体
C.女性携带者的卵子最多含24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
D.女性携带者的卵子可能有6种类型(只考虑图中的3种染色体)
【解析】 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是最清晰的,因此可以选择在有丝分裂中期观察平衡易位染色体,A叙述正确;正常男性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由于一条14号染色体和一条21号染色体融合为一条染色体(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故男性携带者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45条染色体,B叙述正确;减数分裂时联会复合物中的3条染色体,任意2条进入同一个配子中,剩余1条染色体进入另一个配子中,故女性携带者的卵子中最多含23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C叙述错误;假设平衡易位染色体标记为①,14号染色体标记为②,21号染色体标记为③,女性携带者的卵子可能有6种类型,分别是①和②③、②和①③、③和①②,D叙述正确。
【答案】 C
不同变异类型的判断
(1)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的判断
(2)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判断
(3)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的判断
①类型
②判断方法
a.选取突变体与其他已知未突变体杂交,据子代性状表现来判断。
b.让突变体自交,观察子代有无性状分离来判断。
1.(2022·湖北模拟)观察某二倍体生物精巢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部分初级精母细胞发生染色体互换,结果如图所示。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染色体的变化不能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
B.若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Dd,则能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精子
C.若图中非等位基因进行重新组合,则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发生图中变化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的比值不变
【解析】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中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A错误;若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Dd,由图可知三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由于个别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故能产生四种精子,其中基因型为AbD和ABd精子的比例较大,B错误;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C错误;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不改变染色体数目、核DNA数目,D正确。
【答案】 D
2.(2021·安徽六安市模拟)拟南芥(n=10),十字花科植物,雌雄同株,从发芽到开花约4~6周,结实率高,常作模式生物用于遗传学研究。某科研小组种植了一批拟南芥种子,发现一株早花突变体植株,收获其种子,并开展相关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拟南芥一般自交繁殖,自然状态下通常为纯合体,说明该新性状的出现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的。接着科研小组取根尖分生区细胞制成装片,可观察处于______________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是否正常,以排除染色体变异。
(2)为确定突变性状的显隐性,科研组做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P
F1
F2
母本(♀)
父本(♂)
野生型
早花
野生型
早花
野生型
早花
91
0
62
19
早花
野生型
90
0
61
18
该过程做了正反交实验,首先可以排除________遗传,进而还可证明该突变性状为隐性性状。
(3)查阅资料发现拟南芥2号染色体上基因N(Nat3)突变为n可导致早花。为确定上述(题干中)早花突变体的突变基因(a)和Nat3基因的关系,现将该早花突变体与基因型为nn的早花突变体相互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观察并统计F1和F2的表现型和比例。
①若F1全为野生型,且F2野生型∶突变型=9∶7,则突变基因a和n分布在______________上。
②若________________,则上述突变基因a和n可能是相同基因或复等位基因(无显隐性之分)。
③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突变基因a和n分布在2号染色体的不同位点上。(不考虑交叉互换)
【解析】 (1)拟南芥一般自交繁殖,自然状态下通常为纯合体,若出现新性状可能为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导致的。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目清晰,形态固定,故可取根尖分生区细胞制成装片,可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是否正常,以排除染色体变异。(2)细胞质遗传是指由细胞质遗传物质引起的遗传现象;分析表格中正交、反交实验结果,无论正交还是反交,F2中都有早花性状出现,故早花性状的遗传不属于细胞质遗传。(3)①该早花突变体与(a)基因型为nn的早花突变体相互杂交,出现F1全为野生型,且F2野生型∶突变型=9∶7,符合“9∶3∶3∶1”的变式,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故可以判断突变基因a和n分布在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其中A_nn、aaN_和aann均表现为突变体。②如果a和n是相同的基因或者复等位基因,该早花突变体aa与基因型为nn的早花突变体相互杂交得F1和F2全为早花突变体。③如果突变基因a和n分布在2号染色体的不同位点上,则亲本的基因型是AAnn和aaNN,F1基因型是AaNn,由于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F1产生的配子An∶aN=1∶1,随机交配后F2 AAnn∶aaNN∶AaNn=1∶1∶2,早花∶野生型=1∶1。
【答案】 (1)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有丝分裂中
(2)细胞质
(3)①两对同源染色体 ②F1和F2全为早花型 ③F1全为野生型,F2野生型∶突变型=1∶1
考点2 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1.辨别“5”种生物育种方式
(1)“亲本新品种”为杂交育种。
(2)“亲本新品种”为单倍体育种。
(3)“种子或幼苗新品种”为诱变育种。
(4)“种子或幼苗新品种”为多倍体育种。
(5)“植物细胞新细胞愈伤组织胚状体人工种子―→新品种”为基因工程育种。
2.准确选取育种方案
(1)依据目标选方案
育种目标
育种方案
集中双亲优良性状
单倍体育种(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杂交育种(耗时较长,但简便易行)
对原品系实施“定向”改变
基因工程及植物细胞工程(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
让原品系产生新性状(无中生有)
诱变育种(可提高变异频率,期望获得理想性状)
使原品系营养器官“增大”或“加强”
多倍体育种
(2)关注“三最”定方向
①最简便——侧重于技术操作,杂交育种操作最简便。
②最快——侧重于育种时间,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③最准确——侧重于目标精准度,基因工程育种可“定向”改变生物性状。
1.(2021·广东卷)白菜型油菜(2n=20)的种子可以榨取食用油(菜籽油)。为了培育高产新品种,科学家诱导该油菜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形成完整植株Bc。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c成熟叶肉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将Bc作为育种材料,能缩短育种年限
C.秋水仙素处理Bc幼苗可以培育出纯合植株
D.自然状态下Bc因配子发育异常而高度不育
【解析】 白菜型油菜是二倍体,有两个染色体组,植株Bc是由该油菜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单倍体植株,故成熟叶肉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A叙述错误;在单倍体育种中可以用单倍体幼苗Bc作为实验材料,通过秋水仙素诱导其染色体加倍来获取纯合植株,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C叙述正确;植株Bc仅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在形成配子时,由于染色体联会紊乱而使其配子发育异常,最终导致高度不育,D叙述正确。
【答案】 A
2.(2020·全国卷Ⅲ)普通小麦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普通小麦的形成包括不同物种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在此基础上,人们又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回答下列问题:
(1)在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中,杂种一是高度不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普通小麦是杂种二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有________条染色体。一般来说,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若要用人工方法使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3)现有甲、乙两个普通小麦品种(纯合体),甲的表现型是抗病易倒伏,乙的表现型是易感病抗倒伏。若要以甲、乙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获得抗病抗倒伏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杂种一是一粒小麦和斯氏麦草杂交的产物,细胞内含有一粒小麦和斯氏麦草各一个染色体组,所以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为异源二倍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因此高度不育;普通小麦含有6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有7条染色体,所以体细胞有42条染色体;多倍体植株通常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2)人工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可以采用秋水仙素处理。(3)为获得稳定遗传的抗病抗倒伏的小麦,可以利用杂交育种,设计思路如下:将甲和乙两品种杂交获得F1,将F1植株进行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且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即为稳定遗传的抗病又抗倒伏的植株。
【答案】 (1)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42 营养物质含量高、茎秆粗壮
(2)秋水仙素处理
(3)甲、乙两个品种杂交,F1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且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
1.(2022·重庆八中阶段练习)我国育种专家袁隆平解决了水稻杂交育种这一世界性难题,培育出了高产、抗病、抗倒伏的水稻品种,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做出了巨大贡献。水稻是具有杂种优势的作物,雌雄同株同花,花较小,花中雌蕊与雄蕊紧紧相靠。下列与杂交水稻相关的选项,错误的是( )
A.水稻花的结构使其几乎难以避免发生自交,这使得水稻杂交育种成为世界性难题
B.解决水稻杂交育种的关键可能是获得雄性不育植株
C.为解决杂种优势的品种需年年制种的缺点,可采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
D.在杂交育种过程中,人工选择使得水稻向高产、抗病、抗倒伏方向进化
【解析】 水稻雌雄同体同花,难以避免发生自交,这使得水稻杂交育种成为世界性难题,A正确;解决水稻杂交育种的关键可能是获得雄性不育植株,避免人工去雄,B正确;杂种优势需年年制种,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不能保持杂种优势,C错误;人工选择是根据人的需要进行的选择,使得水稻向高产、抗病、抗倒伏方向进化,D正确。
【答案】 C
2.(2022·湖北荆门龙泉中学一模)如图表示由甲、乙两种植物逐步培育出戊种植物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Ⅰ过程可以是多倍体育种或植物体细胞杂交
B.Ⅱ过程发生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C.Ⅲ是人工诱变育种过程,故丁可定向变异为戊
D.通过图中所示育种过程,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解析】 丙可由甲和乙杂交得到基因型为bD的植株,接着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得到,也可以将甲和乙进行植物体细胞杂交得到基因型为bbDD的丙,A正确;b和D是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基因,由丙种植物经Ⅱ过程培育成丁植株,b、D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发生的变异属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易位),B正确;人工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C错误;由图可知,通过图中所示育种过程,培育出了丙种植物、丁植株和戊植株,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D正确。
【答案】 C
3.(2022·河南模拟)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种子为繁殖对象的植物,诱变处理后必须经多次自交、选择才能用于生产
B.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常常表现为茎杆弱小,果实和种子等也都比较小
C.杂交育种的目的不一定是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纯合子
D.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的新品种一定是纯合子
【解析】 以种子为繁殖对象的植物,经诱变处理后若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则不需要自交多代,只要出现即为纯合的个体,可以稳定遗传,A错误;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且一般高度不育,没有种子,B错误;通过杂交育种能将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不一定要获得纯合子,有些具有杂交优势的品种需要杂合子,C正确;若单倍体幼苗是杂合子,则经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的新品种不是纯合子,D错误。
【答案】 C
4.(2022·北京海淀模拟)玉米紫色(A)对白色(a)为显性,非甜(Su)对甜(su)为显性,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现将紫色非甜玉米(AASuSu)和白色甜玉米(aasusu)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的F2中出现紫色甜玉米。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F2产生的紫色甜玉米中Aasusu所占比例是1/2
B.F2产生的紫色甜玉米与白色甜玉米进行杂交,可筛选纯合的紫色甜玉米
C.F1经花药离体培养后可直接获得二倍体纯合紫色甜玉米,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D.花药离体培养技术中,需要对花药和培养基进行灭菌,且需要添加植物激素
【解析】 F2产生的紫色甜玉米A_susu在所有F2中所占比例是3/4×1/4=3/16,F2产生的Aasusu在所有F2中所占比例是2/4×1/4=2/16,因此F2产生的紫色甜玉米中Aasusu所占比例是2/16÷3/16=2/3,A错误;F2产生的紫色甜玉米A_susu与白色甜玉米aasusu进行杂交,Aasusu×aasusu→Aasusu(紫色甜玉米)、aasusu(白色甜玉米),AAsusu×aasusu→Aasusu(紫色甜玉米),即杂合子紫色甜玉米与白色甜玉米进行杂交,后代既有紫色甜玉米又有白色甜玉米,而纯合子紫色甜玉米与白色甜玉米进行杂交,后代只有紫色甜玉米,子代情况不一样,从而筛选出纯合的紫色甜玉米,B正确;F1经花药离体培养后,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处理可获得二倍体纯合紫色甜玉米,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错误;花药离体培养技术中,需要对花药进行消毒而不是灭菌,培养基进行灭菌,且需要添加植物激素,D错误。
【答案】 B考点3 生物的进化
1.比较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要点分析
(6)物种形成与隔离的关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
3.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区别与联系
4.基因频率相关计算
(1)定义法
基因频率=×100%。
根据定义法计算的两种类型
①若某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
基因频率=×100%。
②若某基因只出现在X染色体上,则
基因频率=×100%。
(2)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
①条件:一定要满足“种群足够大、无突变、无迁入迁出、无自然选择(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生活力应相同)、随机交配”等遗传平衡的条件,才能使用遗传平衡定律。
②公式:若A%=p,a%=q,
则:AA%=p2,aa%=q2,Aa%=2pq。
1.(2022·浙江1月选考)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两个种的羚松鼠分别生活在某大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之前;某高山两侧间存在有限的“通道”,陆地蜗牛和很多不能飞行的昆虫可能会在“通道”处形成新物种。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
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
C.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
D.某些不能飞行的昆虫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 大峡谷分隔形成的地理隔离,使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A正确;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能进行基因交流,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B正确;由题意可知,某高山两侧间存在“通道”是有限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不能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C错误;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物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答案】 C
2.(2022·广东卷)白车轴草中有毒物质氢氰酸(HCN)的产生由H、h和D、d两对等位基因决定,H和D同时存在时,个体产HCN,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如图所示某地不同区域白车轴草种群中有毒个体比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
B.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
C.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h的基因频率更高
D.基因重组会影响种群中H、D的基因频率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草食动物能采食白车轴草,故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A正确;分析题中曲线可知,从市中心到市郊和乡村,白车轴草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增加,说明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的进化,B正确;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小,即基因型为D_H_的个体所占比例小,d、h基因频率高,C正确;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不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D错误。
【答案】 D
1.(2022·广西南宁三中一模)某哺乳动物的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白色(D)对黑色(d)为显性。其中D基因频率为70%,d基因频率为3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自由交配,子代中Dd个体占42%
B.该种群自由交配,子代中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
C.环境发生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会发生改变
D.该种群内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解析】 该种群自由交配,子代中Dd个体占70%×30%×2=42%,A正确;由题可知,该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因此该种群自由交配,子代中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B正确;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也可能不起选择作用,使基因频率不变,因此,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会发生改变,C错误;种群基因库是由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组成的,D正确。
【答案】 C
2.(2022·山西模拟)朱鹮是濒临灭绝的鸟类,当前我国的野生朱鹮主要散布在陕西洋县、浙江德清、河南董寨等地。游客在旅游时观察到游隼击杀朱鹮的场面,专家认为这是自然界的常态,人类不能过分干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逃避游隼的击杀,朱鹮易于生出快速飞翔和警觉性强的后代
B.游隼的击杀会改变朱鹮的基因频率,人类的干预不会改变朱鹮的基因频率
C.陕西洋县、浙江德清、河南董寨三个地方的朱鹮种群基因库是不同的
D.陕西洋县、浙江德清、河南董寨的朱鹮之间若存在地理隔离,则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 快速飞翔和警觉性强的个体是在游隼的击杀之前就产生的,游隼的击杀只能对其进行选择,A错误;游隼的击杀和人类的干预都会改变朱鹮的基因频率,B错误;陕西洋县、浙江德清、河南董寨三个地方的朱鹮具有地理隔离,属于不同种群,种群基因库不同,C正确;不同地方的朱鹮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答案】 C
3.(2022·宁夏银川一中模拟)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以大熊猫为原型设计。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其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现有一个野生大熊猫大种群,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假设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80%,b的基因频率为2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我国对大熊猫保护采取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相结合的方法
B.大熊猫食性的改变是其与其他生物以及无机环境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C.若某大熊猫在个体发育中B基因突变成B1基因,则该基因一定能遗传给后代
D.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体的概率约为1/3
【解析】 大熊猫数量稀少,所以保护大熊猫的方法应该是采取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相结合的方法,这样能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A正确;大熊猫食性的改变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表现为其与其他生物以及无机环境间的共同进化,最终表现为食性的改变,B正确;若某大熊猫在个体发育中B基因突变成B1基因,则该基因不一定能遗传给后代,需要看该基因突变发生的部位,若在体细胞则不能传递给下一代,C错误;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体的概率约为(2×80%×20%)÷(1-20%×20%)=1/3,D正确。
【答案】 C
4.(2022·江西赣州期末)由于地震而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B.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C.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D.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解析】 当岛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岛上鸟的种类也随着自然选择的进程发生变化,甲岛鸟的种类增加更多,表明环境变化更大,A正确;由题意可知两岛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B正确;分析图中曲线可知两岛上虽说鸟的种类不同,但数量最终趋于相同,C正确;种群的基因库指同种生物构成的同一种群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甲岛和乙岛都有不同的鸟类,所以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不同的多个种群基因库,且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基因库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D错误。
【答案】 D
1.(2020·全国卷Ⅰ节选)遗传学理论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在不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情况下,产生基因重新组合的途径有两条,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诱变育种过程中,通过诱变获得的新性状一般不能稳定遗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2)控制新性状的基因型是杂合的
2.(经典高考题节选)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共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的变异与进化学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的变异与进化学案含答案,共2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p20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的变异与进化学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的变异与进化学案,共27页。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变异和进化学案(多项选择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变异和进化学案(多项选择版),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