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教学课件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免疫调节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免疫调节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二讲免疫调节,免疫系统的组成,淋巴结脾,成熟或集中分布,树突状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辅助性T细胞,溶菌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核心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
2.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1)免疫防御:抵御_________的攻击,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2)免疫自稳:及时发现机体_____________的细胞,维持内环境稳态。(3)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1.(2021·湖北,20)T细胞的受体蛋白PD-1(程序死亡蛋白-1)信号途径有调控T细胞的增殖、活化和细胞免疫等功能。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引起的一种作用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PD-L1抗体和PD-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B.PD-L1蛋白可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C.PD-L1与PD-1的结合增强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D.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可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
【解析】 PD-L1抗体和PD-1抗体能分别与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和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但它们结合在一起时,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就不能结合,T细胞可以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因此PD-L1抗体和PD-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A正确;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可以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导致T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B正确;PD-L1与PD-1的结合,导致T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因此PD-L1与PD-1的结合会降低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C错误;若敲除肿瘤
细胞PD-L1基因,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减少,导致肿瘤细胞不能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T细胞能产生干扰素,T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杀伤肿瘤细胞,从而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D正确。
变式一 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1.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面对病原体时,身体非特异性免疫启动的时间较特异性免疫早B.T细胞会辨识并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C.特异性的抗原分子和细胞因子可向B细胞传递信息并引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D.脾脏、骨髓、扁桃体都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
【解析】 面对病原体时,身体首先通过第一、二道防线的非特异性免疫阻止其扩散,当病原体突破了第一、二道防线时就启动第三道防线,引起特异性免疫,A正确;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可以识别并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B错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特异性的抗原分子和淋巴因子可向B细胞传递信息,引起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脾脏、骨髓、扁桃体都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器官,D正确。
变式二 比较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2.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
【解析】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微颗粒物质,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损害呼吸道黏膜,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将会影响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PM2.5超标的空气使人发病时,T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会影响特异性免疫,B正确;PM2.5超标的空气进入机体后,可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会影响体液免疫,C错误;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通过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是体液免疫,抗体水平升高,体液免疫能力增强,D正确。
2.(不定项)(2022·辽宁实验中学模拟)关于特异性免疫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A.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有呈递抗原信息的作用B.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杀死病原体,浆细胞分泌抗体杀死靶细胞C.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被激活后都能分裂分化。前者分泌细胞因子,分化成记忆T细胞;后者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D.注射过新冠疫苗获得免疫的人,3个月内再次接触相同的新冠病毒时,记忆T细胞可分裂分化成记忆T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解析】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部分B细胞称为抗原呈递细胞,能够识别、呈递抗原,A正确;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可裂解靶细胞,释放病原体;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阻止其增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B错误;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被激活后都能分裂分化,前者分泌细胞因子,分化成记忆T细胞;后者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其中浆细胞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抗体,C正确;注射过新冠疫苗获得免疫的人,3个月内再次接触相同的新冠病毒时,机体会发生二次免疫过程,记忆T细胞可分裂分化成记忆T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D正确。
核心考点二 免疫的调节过程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关系图解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巧妙配合、密切合作,共同调节机体稳态①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关键性作用:既参与B细胞的活化,也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②侵入细胞病原体的消灭a.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发动细胞免疫,裂解靶细胞,释放抗原;b.失去藏身之所的抗原,再被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结合;c.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沉淀等被吞噬细胞清除。
2.二次免疫及其特点(1)含义:相同抗原_______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分化产生新的_________和_______细胞,前者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2)反应特点: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___________________,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导致机体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3)图中表示抗体浓度的是曲线_____,表示患病程度的是曲线_____。
2.(2022·湖南高考,11)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B.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C.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D.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A正确;由图可知,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可知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正确;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而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C正确;图中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CRH,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抑制作用,故两者对下丘脑分泌CRH有拮抗作用,D错误。
3.(2022·全国甲卷,30)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_______;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_______。
(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如图所示),此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____________。
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病毒再次感染时,机体内相应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解析】 (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其中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胸腺。体液免疫过程中,只有浆细胞能产生特异性的抗体。(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特异性结合后形成沉淀,再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3)记忆细胞可以在病毒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机体,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使抗体浓度激增。(4)分析图示可知,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更多,故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接种疫苗时可多次接种,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变式一 结合图、文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3.(2022·南充模拟)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出现的症状类似非典,感染者会出现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伴有发热、咳嗽、气短及呼吸困难,严重的病例会出现肾功能衰竭和死亡,请回答下列问题:(1)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内,首先要突破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共同构成______________免疫,这种免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第二道防线是由体液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
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内寄生在宿主细胞中,________________能识别被寄生的寄主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而使其裂解死亡,新型冠状病毒被释放出来,而后会被_______免疫产生的_______所凝集,使之失去侵染能力,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3)人体呼吸中枢位于_______,从细胞的生命历程来说,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消除过程称为___________。
【解析】 (1)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共同构成非特异性免疫,这种免疫的特点是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其中第二道防线是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的。(2)病毒侵入人体,B细胞受到淋巴因子和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当病毒侵入人体内寄生在宿主细胞中,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被寄生的寄主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而使其裂解死亡,病毒被释放出来,与体液免疫浆细胞释放的抗体凝集,使之失去侵染能力,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3)人体呼吸中枢位于脑干,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消除过程称为细胞凋亡。
3.(不定项)(2022·石家庄模拟)部分新冠病毒重症患者体内IL-6、TNF-a等促炎性细胞因子显著升高,会导致免疫功能过强。强劲的免疫系统攻击能够清除病毒,但也会造成很多连带伤害,比如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组成,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B.感染新冠病毒后,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和病毒结合的方式彻底消灭病毒C.免疫细胞间可以通过IL-6、TNF-a等免疫活性物质的传递进行信息交流D.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后血浆和血细胞可能会渗出,从而导致局部组织红肿
【解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A错误;感染新冠病毒后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和病毒结合,抑制病毒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粘附,进一步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B错误;IL-6、TNF-a等免疫活性物质可以改变免疫细胞的代谢,因此相当于信息分子,用于免疫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正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后血浆和血细胞可能会渗出,进入组织液,从而导致局部组织红肿,D正确。
变式二 二次免疫的过程与特点4.(2022·长春模拟)某患者先后两次被某病毒感染,如图表示患者体内抗体产生、病毒增殖和患病程度之间的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表示病毒增殖的曲线是a1、a2,表示人体患病程度的曲线是b1、b2,表示抗体产生的曲线是cB.据图可以判断该患者初次感染前体内没有相应的抗体C.该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以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并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D.a2a2,表示人体患病程度的曲线是b1、b2,表示抗体产生的曲线是c,A、D正确;由图可知表示抗体产生的曲线c是从0开始的,说明在第一次感染前体内没有相应抗体,B正确;仅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判断该病毒是RNA病毒且在侵入人体后会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并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C错误。
4.(不定项)(2022·江苏淮安模拟)下图是外源性致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外源性致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致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放出组织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哮喘是人体的一种异常免疫应答现象B.临床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C.浆细胞识别致敏原后才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D.过敏介质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
【解析】 哮喘属于过敏反应,是一种机体免疫功能过强的生理现象,是一种异常免疫应答现象,A正确;图示过程中说明,过敏介质与受体结合后引起过敏反应,因此,临床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B正确;浆细胞没有识别致敏原的功能,C错误;结合图示可知,过敏介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D正确。
变式三 有关特异性免疫的探究实验5.(2022·宜春模拟)褪黑素是一种由松果体腺分泌的小分子激素,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和睡眠作用。研究小组采用小鼠口服褪黑素的方法对其调节免疫的功能进行研究,结果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1)褪黑素是松果体分泌的一种激素,其调节方式的特点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出两点)。据表中信息分析,可能存在褪黑素受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种即可)。(2)褪黑素俗称脑白金,其分泌有昼夜节律,晚上分泌的多,白天分泌得少,具有调整睡眠的作用。有人喜欢长期熬夜玩手机或电脑,从而扰乱了生物钟,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体内的NK淋巴细胞能够识别并消除肿瘤或病毒感染的细胞,说明NK淋巴细胞能参与______免疫过程。且____剂量更有利。
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淋巴细胞、抗体生成细胞
手机或电脑的光线抑制了褪黑素的分泌,
(3)研究发现,通过药物抑制褪黑素的合成会显著抑制实验动物胸腺的发育和功能,推测褪黑素能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进而影响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综合上述分析,推测褪黑素能够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淋巴细胞的生长、发育和细胞因子的产生
褪黑素通过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提高NK淋巴细胞活性和促进抗体生成细胞数量增多来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4)科学家发现褪黑素具有一定的催眠作用。请利用若干健康且生理状态相同的大白鼠、褪黑素制剂、生理盐水、注射器等材料和用具,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褪黑素具有一定的催眠作用。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若干健康且生理状态相同的大白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口服(注射)一定剂量的褪黑素制剂,乙组口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大白鼠的睡眠情况
【解析】 (1)激素调节的特点有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据表中信息分析,添加一定剂量的褪黑素,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NK淋巴细胞活性和抗体生成细胞数量均有所增加,所以可能存在褪黑素受体的细胞有脾淋巴细胞、NK淋巴细胞、抗体生成细胞。(2)长期熬夜玩手机或电脑,手机或电脑的光线抑制了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睡眠,扰乱了生物钟。体内的NK淋巴细胞能够识别并消除肿瘤或病毒感染的细胞,说明NK淋巴细胞能参与细胞免疫过程,且低剂量组NK淋巴细胞活性更高,所以低剂量更有利。(4)
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褪黑素具有一定的催眠作用,故自变量为是否有褪黑素,因变量为大白鼠睡眠情况,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将若干健康且生理状态相同的大白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口服(注射)一定剂量的褪黑素制剂,乙组口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大白鼠的睡眠情况。
核心考点三 免疫异常及免疫应用
1.区分三类免疫失调症(1)自身免疫病:
(2)过敏反应:①病理:②免疫类型:是异常的体液免疫。
2.归纳总结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的区别
4.(2022·浙江6月,19)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某种传染病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多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促进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属于被动免疫B.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属于被动免疫C.促进致敏B细胞克隆分化出更多数量的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D.促进浆细胞分泌出更多抗体以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属于主动免疫
【解析】 接种疫苗,能促进机体积累更多记忆细胞和抗体,属于主动免疫,A错误;一种疫苗只能促进机体产生特定的淋巴细胞,属于主动免疫,B错误;致敏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分化出更多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C正确;抗体不能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D错误。
5.(2021·福建15)IFN-I是机体被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类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已被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人员对新冠患者的病情与IFN-I的相关性进行了3项独立的研究,结果如下。研究①:危重症患者的血清中检测不到或仅有微量IFN-I,轻症患者血清中能检测到IFN-I。研究②:10.2%的危重症患者体内检测到抗IFN-I的抗体,血清中检测不到IFN-I。轻症患者血清中未检测到该种抗体,血清中检测到IFN-I。研究③:3.5%危重症患者存在IFN-I合成的相关基因缺陷,血清中检测不到IFN-I。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②中10.2%的危重症患者不能用IFN-I治疗B.研究③中3.5%的危重症患者同时还患有自身免疫病C.部分危重症患者的生理指标之一是血清中缺乏IFN-ID.结果提示测定血清中的IFN-I含量有助于对症治疗新冠患者
【解析】 由题意可知,10.2%的危重症患者体内存在抗IFN-I的抗体,血清中检测不到IFN-I,不能用IFN-I治疗,A正确;由题意可知,3.5%危重症患者存在IFN-I合成的相关基因缺陷,不能合成IFN-I,而不是自身免疫病造成的,B错误;由研究①可知,危重症患者的血清中检测不到或仅有微量IFN-I,所以部分危重症患者的生理指标之一是血清中缺乏IFN-I,C正确;由研究①可知,血清中的IFN-I的含量可以用来判定患病程度,所以提示测定血清中的IFN-I含量有助于对症治疗新冠患者,D正确。
变式一 免疫失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6.一些人对猫过敏。目前研究发现,在猫体内存在的过敏原约有10种,其中最主要的是猫唾液中的蛋白质Feldl(简称F蛋白)。下列推理不合理的是 ( )A.对F蛋白有过敏史的人若接触猫,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B.猫的舔毛行为会增加人接触过敏原F蛋白的概率C.若有家庭成员对猫过敏,则应尽量避免在家中养猫D.对猫过敏的人体内不存在针对过敏原F蛋白的抗体
【解析】 对F蛋白有过敏史的人若接触猫,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A正确;猫的舔毛行为使得毛发上面沾有猫的唾液,猫唾液中含有F蛋白,会增加人接触过敏原F蛋白的概率,B正确;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若有家庭成员对猫过敏,则应尽量避免在家中养猫,C正确;过敏原F蛋白会引起体液免疫,对猫过敏的人体内存在针对过敏原F蛋白的抗体,D错误。
6.(不定项)(2022·潍坊模拟)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于育龄女性,患者免疫细胞异常活化,产生大量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最终导致多种组织器官受损。临床上常用糖皮质激素(GC)抑制患者免疫应答进行治疗,其作用途径之一是GC进入细胞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结合形成GC-GR复合物,后者活化后与DNA上的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GRE)结合,启动IL-10基因的表达并抑制IL-2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辅助性T细胞功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IL-2、IL-10对免疫应答分别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B.GC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免疫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C.临床上过量使用GC时,会产生免疫力低下等副作用D.GC可能与细胞质内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核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
【解析】 据题意可知,糖皮质激素(GC)能抑制患者免疫应答,GC进入细胞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结合后,能启动IL-10基因的表达并抑制IL-2基因的表达,因此IL-2、IL-10对免疫应答分别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A正确;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于育龄女性,患者免疫细胞异常活化,产生大量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最终导致多种组织器官受损,据题意可知,糖皮质激素(GC)通过影响辅助性T细胞功能,抑制患者免疫应答进行治疗,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但GC主要通过抑制体液免疫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B错误;据题
意可知,糖皮质激素(GC)通过抑制患者免疫应答进行治疗,故临床上过量使用GC时,会产生免疫力低下等副作用,C正确;据题意可知,GC进入细胞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结合形成GC-GR复合物,后者活化后与DNA上的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GRE)结合,启动IL-10基因的表达并抑制IL-2基因的表达,因此GC可能与细胞质内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核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D正确。
变式二 理解免疫排斥7.人的角膜、妊娠的子宫等,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而不产生排斥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免疫赦免区”,该区域细胞有赦免基因的表达,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凋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移植心脏难以存活的主要原因是机体会将移植心脏当作抗原进行攻击B.“免疫赦免”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进化缺陷,不利于人类适应环境C.若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可利用药物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敏感D.赦免基因的启动,使得人体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出现异常现象
【解析】 移植心脏难以存活的主要原因是机体会将移植心脏当作抗原进行攻击,即发生免疫排斥反应,A正确;“免疫赦免”现象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进化缺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若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可利用药物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不敏感,C错误;效应T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增殖的能力,D错误。
变式三 把握免疫治疗8.“血清疗法”可用于一些病毒性传染病的临床救治。该疗法主要是利用康复期患者捐献的血液,经严格的血液生物安全性检测分离后,将血浆输入到重症患者体内。“血清疗法”的免疫学原理是利用康复期患者血浆中的( )A.抗原,可以刺激重症患者产生较多的抗体B.抗体,可以刺激重症患者产生淋巴细胞C.特异性抗体,帮助重症患者对抗病毒D.细胞因子,刺激重症患者产生较多的抗体
【解析】 利用康复者的血浆,输入到重症患者血液中,用于治疗病毒性传染病,利用的是血清中含有特异性抗体,消灭病毒,C正确,A、B、D错误。
变式四 疫苗与免疫的关系9.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是三种常见传染病,分别由三种致病菌导致。我国政府在儿童中推广“百白破”三联体疫苗的免费接种,大大降低了发病率。接种后( )A.吞噬细胞产生三类相应的细胞因子B.细胞毒性T细胞对疫苗进行摄取、处理和传递C.体内出现一种能抑制上述三类致病菌的抗体D.成功的标志是相应记忆细胞和抗体的产生
【解析】 细胞因子是由T细胞分泌的,A项错误;抗原、呈递细胞对疫苗进行摄取、处理和传递,B项错误;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一种抗体不能抑制上述三类致病菌,C项错误;接种疫苗的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强免疫能力,D项正确。
9.(不定项)(2022·临沂二模)RNA疫苗进入人体细胞后,指导合成的抗原蛋白既可激活T细胞也可激活B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进入细胞的RNA与核糖体结合指导抗原蛋白合成B.B细胞仅需要辅助性T细胞呈递信号即可激活C.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均能直接结合抗原蛋白被活化D.特定RNA疫苗激活产生的浆细胞,能与含特定抗原的病毒结合
【解析】 RNA疫苗进入人体细胞后可与核糖体结合翻译出抗原蛋白,A正确;B细胞需要辅助性T细胞呈递信号和抗原的刺激才可激活,B错误;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只能结合抗原-MHC复合体,不能直接结合抗原蛋白,C错误;浆细胞负责分泌抗体,不能识别抗原,也不能与抗原结合,D错误。
α-syn是一种神经细胞突触核蛋白,它的结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处的细胞内环境,正常情况下以可溶性的单体形式存在,当细胞内环境发生变化时,会聚集成不溶性寡聚体(α-synPFF),引起神经元细胞死亡,导致帕金森病。
(1)可溶性α-syn单体聚集成不溶性α-synPFF寡聚体时,可引起神经元细胞死亡,体现了_______________的原理。
(2)研究人员用α-synPFF和三种PARP-1抑制剂(ABT、AG、BMN)处理小鼠脑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脑细胞的死亡率,结果见图1。据图可知PARP-1抑制剂_________(填种类)对α-synPFF积聚的_______效果最显著,从而减缓了脑细胞的死亡。(3)研究人员将α-synPFF注射到正常小鼠和缺乏PARP-1基因的小鼠的大脑中。若缺乏PARP-1基因的小鼠脑细胞比正常小鼠脑细胞死亡率低,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RP-1能促进α-synPFF积聚进而促进神经元细胞凋亡
(4)PARP-1引起神经元细胞死亡的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α-synPFF进入细胞后,能激活NO合成酶,使NO含量增加造成DNA损伤,过度激活PARP-1,进而导致神经元产生_________,从而导致细胞死亡。另外,PAR通过_______进入细胞质与α-synPFF结合,促进α-synPFF积聚,加剧细胞死亡,这属于_________调节。(5)请你为帕金森病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通过敲除PARP-1基因或服用PARP-1抑制剂类药物进行治疗
【解析】 (1)可溶性α-syn单体聚集成不溶性α-synPFF寡聚体时,可引起神经元细胞死亡,体现了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2)据图1可知,用ABT、AG和BMN这三种PARP-1抑制剂处理小鼠脑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脑细胞的死亡率,发现这三种抑制剂处理后脑细胞的死亡率都会降低,但PARP-1抑制剂ABT的抑制效果最显著。(3)研究人员将α-synPFF注射到正常小鼠和缺乏PARP-1基因的小鼠的大脑中。若缺乏PARP-1的小鼠脑细胞比正常小鼠脑细胞死亡率低,则说明PARP-1能促进α-synPFF积聚进而促进神经元细胞凋亡。(4)由图2可知,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和免疫调节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免疫调节课件,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三讲免疫调节,考纲导向·明目标,核心考点一,课堂达标·自测评,核心考点二,考题解密,浆细胞,多次接种,变式突破,非特异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专题2人体的稳态与免疫调节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血浆蛋白,组织液中蛋白质,考点2免疫调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