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案
展开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 |||
以《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通过教师的讲解、历史情境创设、历史材料的分析,重点提升学生把握历史趋、分析历史变化特点、影响的过程中,让学生神入历史,拉近历史与学生距离,综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认识,获取历史的启迪,帮助学生提升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将学生引入创设的情境中,通过历史资料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展开思考,在探究交流中,对历史现象形成理性认识。 | |||
教学内容分析 | |||
本课为普通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本模块的教学内容相对于以往高中历史内容几乎是全新的知识。从单元的立意来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教材编排以时序发展为轴,前后叙述了人类的居住形式和环境的演变,第11课反映近代以来伴随工业革命后集中出现的城市化现象以及随之带来的变化。本课教材编排分为四个子目,分别是“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城市化是工业革命以来经济迅速腾飞,人、财、物不断积聚的结果。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成为社会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城市化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也出现了无法避免的城市病问题,提示人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对本模块的教学内容提出以下几点:1、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生活都是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充满着延续性与变迁。2、各地区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和统一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各具特色。3、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教学的要求。本模块的教学内容体现出多学科综合的特点,涉及历史学与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医学等诸多学科。 本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生活层面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尽量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来组织教学。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及本地区近代以来的城市化发展情况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进行讲解。 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学习了高一历史“工业革命”、高一地理课“城镇化”、高二选必2中“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中”相关内容,对城镇化概念,工业革命的对城市化影响有一定的认识。初步具备一定历史、地理学科思维,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高二年级的学生应进一步把握材料的学习迁移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因此本节课采用了本土相关材料创设情境,利用图片、数据、视频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识身边的城市化进程,感受家乡变化。 | |||
教学目标 | |||
1、通过材料研习,梳理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脉络,分析城市化演进的特点。 2、通过图片、材料等感受家乡城市化进程中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公共设施的完善,体会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 3、运用唯物史观正确看待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问题,能结合自身城市发展给出合理化建议。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
近代以来城市化演进进程特点及影响 | |||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 |||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视频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 |||
板书设计 | |||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进程之速度 1、近代英国:早、快、高 2、近代中国:晚、较慢、低 、不平衡、半殖民 3、现代中国:加快 认识: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二、城市化进程之温度 1、物质文明:居住环境 2、精神文明:人文关怀 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三、城市化进程之限度 1、问题: 2、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通过2张图片引入新课 教师: PPT出示两幅图片,分别为2011年和2020年莒县城区对比示卫星图。 环节一:设问:观察2011年、2020年莒县城区图,分析莒县城区有何变化?反应了什么现象? 教师指导以沭河为界,学生自主观察。 环节二:教师讲解城市化概念及表现讲解。从概念中学生体会城市化是个动态地过程。 环节三: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及时空定位。 | 1、学生分析图片回答变化。 (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 学生从概念认知城市化是一种动态过程。 | 从家乡变化感知城市化,同时开宗明义,解释“城市化”的概念,以及城市化的表现,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
一、城市化进程之速度
| 环节一:走进英国城市化,观察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图。 学生小组讨论三个问题: (1)根据图片信息,分析不同阶段英国城市化特点? (教师学法指导:采用不同时间尺度) (2)结合第一问和材料,思考英国城市化进程总体特点? (3)B-E阶段出现这种阶段特点的原因?(教师总结) 环节二:近代中国的城市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特点及原因。(教师总结、板书) 环节三:现代中国城市化 观察图中数据:思考自1978年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主要原因?从数据中还能提取哪些信息? 教师:出示当代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模式图片,总结近代中国被迫近代化——现代中国主动、特色的中国城镇化 | 1、阅读史料,小组讨论。提炼出英国城市化的特点。 学生采用不同事件尺度划分。 2、阅读史料,理解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起步特点及原因。小组讨论,学生讲台展示。 3、形成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关系的认识。 |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
二、 城市化进程之温度 | 环节一:感受城市化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图片播放。) 设问:选择莒县城市化进程中某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环节二:教师播放湖北农民工东莞图书馆留言音频,感受城市化对外来人员和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 展示莒县龙山希望小屋图片。 教师总结:无论你是什么层次的人,你只要努力,这个城市终将有属于你的一份温度。 |
学生自主思考,选择莒县城市化进程中某个方面,谈自己的感受。 | 1、感受成长环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丰富,感受家乡变化,祖国强大。 2、同时感受成年人生活艰辛仍努力学习,学生更应珍惜当下。 体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三、城市化进程之限度 | 环节一:观看英国工业革命污染视频,学生结合预习谈谈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环节二:合作探究:谈谈对城市化的认识。 环节三:结合莒县城市实际情况,有哪些问题,请各镇代表发言。有哪些策略? | 1、观看视频结合所学,概括总结城市化发展遭遇的困境。 2、结合莒县实际情况,自主思考城市问题。 | 运用唯物史观的角度正确看待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系列问题,能结合自身城市发展给出合理化建议。 |
课堂小结 | 图片展示及总结:宜居城市不止需要硬设施,也需要软文化;既要有宏大的建筑,也需要有绿色的生态。 【思维导图构建及小结】 |
|
|
教学反思 | |||
1、教学设计方面:本课围绕“城市化”这一主题设计三个子目,城市化进程之速度、城市化进程之温度和城市化进程之限度来学习本课,突出主题。条理清晰、易于理解。情境设计方面:突出了生活实际和史料研习,用课本和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教学过程方面:教师起到引领学生的作用,让学士自主思考、解答,切实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注重留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课堂语言方面,注意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衔接,设计问题环环相扣。课堂评价语的恰当运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 2、不足之处:在时间分配上,课堂中第一部分作为重点内容用时稍多。在讲授过程中忘记板书的完善。有一些设计的环节没有在课堂呈现。课堂最后没有在课堂上留时间让学生练习巩固,而是放到了课后。在城市化进程之限度方面,仍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师的教态、仪表方面也需要注意。部分上课语言措辞方面还需要斟酌。 总之,这堂课还有一些需要我反思改进之处,未来在教学中还是要慢慢锤炼课程的教学设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课堂导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新课讲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