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高考语文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二十四含解析 93 907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高考语文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二十四含解析 93 907第1页
    新高考语文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二十四含解析 93 907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语文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二十四含解析 93 907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二十四含解析 93 907,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B.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C.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加以合理利用。
    D.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
    解析:A项错,“缺少理性”的表述原文没有。C项错,“都认为……加以合理利用”错。原文是“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此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这只是荀子的观点。D项错,“消极”原文无此意。
    答案: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
    B.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C.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
    D.文章前三段以递进结构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自然引出第四段的“生态伦理实践”。
    解析:B项错,并不是各自完备。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
    B.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C.荀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D.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
    解析:D项,孟子是赞成“适度消费”的。根据后文对“过度消费”的阐释逆向推理,“适度消费”是指消费不得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也不可“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所以,选项中的“连续消费”有可能是适度的,也有可能是过度的,不能全部用“减少”来表述。
    答案: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
    现在我国的法学教育出现了法学院专业设置越来越细的新情况,把原来一个法学院拆分为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法律学院、行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侦查学院等等。这样的设置所培养的学生很难避免知识领域不够广泛的弊端,教师长期在这样的专业分工下从事教学和研究,也很难避免学术视野愈来愈狭窄的缺陷。
    著名法学家杨兆龙教授,在《新法学》月刊1948年第1期上发表了《法学界的贫乏》一文,他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法律的人最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对于与法学有关的非法学科目缺乏必要的了解。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等与法学都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时间与精力的限制,我们当然不能希望各个学法之士对于这些科目都有相当研究,但一个专业的法学家至少应该对与他的法律专业有关的几种科目有适度的认识。二是对于法学科目仅有局部的研究。法律的分门别类,本为研究之方便,并不是彼此间有何严格的界限存在而各自独立。学法之人应该对于整套法律有全面的认识。
    杨兆龙先生对20世纪40年代法学界的批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由于目前法学教育分工过细,杨先生过去批评的“法学界的贫乏”更有可能愈来愈严重。20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变化已要求在学科分工基础上培养法学通家,即古今通、中外通、交叉通、名实通等。所谓“古今通”,就是要打通中华法系到今日中国依法治国的隧道,寻求中国法治的历史脉络。所谓“中外通”,就是要进行中国和西欧法治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试图弄清楚中国和西欧的法治究竟是一种文明类型的差异,还是一种发展阶段的差异。而且,西欧的历史在世界范围才是特殊的,希腊罗马那样的奴隶制社会,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西欧中世纪采邑分封制、城市制度和教权、王权二元并立制度,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从封建母体里正常“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道路,在其他地方也很难找到。正是因为如此,近代复制西欧模式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富强起来、跻身于发达国家的成功者甚少。所谓“交叉通”,就是打通法学与其紧密相关的经济学、政治学、宗教学、伦理学、历史学等隧道。所谓“名实通”,这里的“名”指理论,“实”指实际。“名实通”就是强调要从实践中提升理论。西方法学总体上给人一种重视逻辑假设、忽略历史论证的感觉。
    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借鉴史学家“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研究精神,把历史和逻辑相统一,对那些不能被历史证明的逻辑假设,虽不能轻易否定,但也不能盲目推崇,只能把其视为一种理念,而非历史事实。从实践中提升理论,比逻辑推理更可靠一些。
    (摘编自2016年12月19日《北京日报》)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目前我国法学院专业设置越来越细,其弊端已现,显然不适应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
    B.当今法学教育分工过细,会使培养的学生知识领域不广泛,教师也很难避免学术视野狭窄的缺陷。
    C.法律的分门别类,原本为研究之方便,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彼此间有严格的界限存在而各自独立。
    D.近代复制西欧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很少能富强起来,原因是重视理论假设、忽略实践论证。
    解析:B项“不广泛”应为“不够广泛”。C项“彼此间有严格的界限”应为“并不是彼此间有何严格的界限”。D项因果关系未必成立,近代复制西欧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很少能富强起来的事例是说明不能结合本国实际而照搬外国做法的害处,即不能“中外通”的害处。
    答案:A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法学教育出现了法学院专业设置越来越细的新情况,针对这一新问题,作者在文章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B.文章在论证中引杨兆龙教授的《法学界的贫乏》一文,意在阐明学法之人应对于整套法律有全面的认识,不能管窥蠡测。
    C.对于法学教育分工过细,文章先指出现状,接着引杨教授的文章分析,最后指出应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在学科分工基础上培养法学通家。
    D.文章在分析社会发展变化要求在学科分工基础上培养法学通家这一观点时,对“古今通”“中外通”“交叉通”“名实通”,都做了详细分析。
    解析:D项,文中只是对“中外通”的分析解释比较详细。
    答案:D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所谓“古今通”就是指要寻求中国法治的历史脉络,就是要通晓中国古今法治的联系,把握法治发展变化的规律。
    B.我们希望每个学法之士对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与法学有密切关系的学科,都应有一定研究。
    C.杨兆龙教授的《法学界的贫乏》,对今天缺乏与法学有关的非法学科目了解或仅研究法学局部的学法之人,仍有借鉴意义。
    D.“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等的研究精神是应该借鉴的把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史学家精神。
    解析:B项,与原文“我们当然不能希望各个学法之士对于这些科目都有相当研究,但一个专业的法学家至少应该对与他的法律专业有关的几种科目有适度的认识”意思不符。
    答案:B

    相关试卷

    新高考语文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五含解析 122 16: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五含解析 122 16,共19页。

    新高考语文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十五含解析 118 909: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十五含解析 118 909,共7页。

    新高考语文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十六含解析 114 150: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十六含解析 114 150,共6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