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市长寿区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展开长寿区2022年秋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一年级地理试题(A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试题卷总页数:6页。
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需要填涂的地方,一律用2B铅笔涂满涂黑。需要书写的地方一律用0.5MM签字笔书写。
4.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填涂在答题卡上。
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在三颗无规则运行的恒星主导下,4光年外的“三体文明”百余次毁灭与重生,正被逼迫不得不逃离母星,而恰在此时,他们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息。暴露了坐标的地球,命运也被彻底改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三体文明”母星属于(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2. 据材料描述,地球相对于三体母星来说最大优势是( )
A. 各大行星各行其道 B. 持续稳定发光发热的太阳
C. 可供生命呼吸的大气 D. 磁场可抵御太阳风冲击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结合材料“在三颗无规则运行的恒星主导下”可知,“三体文明”母星是由三颗恒星组成的天体系统,应与太阳系属于同等级的恒星系,比地月系等级高,且距离地球较近,只有4光年,故应属于银河系而非河外星系,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结合材料“在三颗无规则运行恒星主导下”可知,三体母星的恒星并不稳定,而相比之下,地球所处的太阳系有持续稳定发光发热的太阳,为其提供了安全的宇宙条件,故这是地球最大的优势,B正确;三体母星属于恒星,行星绕其运行,故地球所处的太阳系各大行星各行其道这一优势对其影响不大,A错误;材料中未提到大气和磁场对于三体母星的影响,故不是地球相对于三体母星来说最大的优势,CD排除。故选B。
【点睛】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行星系统)、太阳系(恒星系统)银河系和总星系。
太阳能光热电站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宜建大型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 青藏高原地区 B. 珠三角地区 C. 长三角地区 D. 四川盆地
4. 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对地球造成的影响相关的是( )
①极光②“磁暴”现象③水的运动④冰岛地热资源丰富⑤植物生长⑥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A. ①②⑥ B. ③⑤ C. ③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3. A 4. B
【解析】
【分析】本组题以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材料,考查太阳能电站的区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3题详解】
图上信息显示太阳能光热电站占地面积大、太阳辐射要强,青藏高原是太阳辐射丰富区,且土地资源丰富,A正确;珠江三角洲地区降水较多,属于太阳辐射可利用区,土地资源短缺,B错误;长三角地区降水较多,属于太阳辐射可利用区,土地资源短缺,C错误;四川盆地降水多,云雾天气多,属于太阳辐射贫乏区,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高纬度地区产生极光、影响地球磁场形成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①②⑥错误;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的大气运动、水循环、生物活动提供能量来源,③⑤正确;冰岛地热资源丰富属于地球内能的释放,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扰动地球大气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极光现象出现在高纬度地区的夜晚;4.与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灾害有关。
青藏高原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其尼玛盆地化石点沉积岩层的颜色与当时气候有着直接关系,黄绿色岩层代表了干燥冷凉的气候环境,紫红色岩层代表了干旱炎热的强氧化气候环境,深灰色岩层代表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深灰色岩层(上)
黄绿色岩层(中)
紫红色岩层(下)
5. 图示岩层堆积,反应了当时青藏高原气候环境的变化是( )
A. 温暖湿润—干旱炎热—干燥冷凉
B. 干旱炎热—温暖湿润—干燥冷凉
C. 干旱炎热—干燥冷凉—温暖湿润
D. 温暖湿润—干燥冷凉—干旱炎热
6. 考古学家在对青藏高原古生物化石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存在于三叠纪时期(距今2.5亿~2亿年)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和珠峰中国旋齿鲨化石,对该地质时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该地质历史时期属晚古生代,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植物
B. 该时期脊椎动物迅速发展,海洋面积近一步缩小
C. 爬行动物时代,后期进化出鸟类、小型哺乳动物,被子植物繁盛
D. 由于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
【答案】5. C 6. D
【解析】
【分析】本组题考查地质时期沉积岩记录气候的变化、地球的演化史。
【5题详解】
依据文字材料及图示信息可知,下层紫红色岩层(下)代表了干旱炎热的强氧化气候环境,说明该地最初的气候环境干旱炎热,中间岩层黄绿色岩层(中)代表了干燥冷凉的气候环境,上部较近的深灰色岩层(上)代表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表明当时青藏高原气候环境的变化是干旱炎热—干燥冷凉—温暖湿润,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三叠纪时期属于中生代初期,陆地上开始出现裸子等植物(高等植物),A错误;该时期爬行动物迅速发展,海洋面积近一步缩小,B错误;中生代后期的白垩纪末期进化出鸟类、小型哺乳动物,被子植物开始出现,C错误;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开始漂移,D正确。故选D。
【点睛】三叠纪属于中生代早期,当时地球上爬行动物、裸子植物盛行。
广东省不少地方都有中秋“烧番塔”的习俗,祈求来年丰收,阖家幸福,火苗高就代表吉祥。读“烧番塔”实景图(图甲)和过程原理图(图乙),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乙所示“烧番塔”过程原理中,燃烧的稻草处气压为( )
A. 热高压 B. 冷高压 C. 冷低压 D. 热低压
8. 图乙中①、②、③、④四处气压值大小关系是( )
A. ②<① B. ③>② C. ①<④ D. ①>③
【答案】7. D 8. D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燃烧的稻草处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热低压,故选D。
【8题详解】
“烧番塔”导致图乙所示①②③④四处气压值发生变化。①②④处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③处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根据同一水平面高压大于低压,再根据近地面气压总是大于高空气压,得出图示①②③④四处的气压值大小为①②均大于③,D正确,B错。①②气压差异不大,②不一定小于①,A错。气压①>④,C错。故选D。
【点睛】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①地面受热不均,导致近地面气温出现差异;②近地面气温出现差异,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热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收缩下沉;③同一水平面出现高低气压差异;④空气的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最终形成热力环流。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 水循环中,能够对H环节直接产生影响的是( )
A. E B. D C. G D. I
10.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与哪一环节关系最密切( )
A. E B. D C. G D. I
【答案】9. B 10. C
【解析】
【9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E表示蒸发,D表示降水,G表示地表径流,I表示地下径流,H表示下渗。能够直接影响H下渗环节的是D降水,降水降落到地表时,可以直接下渗,下渗的大小会影响G地表径流和I地下径流,B正确;蒸发、地表和地下径流均无法直接影响下渗,ACD排除。故选B。
【10题详解】
结合所学所学可知,南水北调采用一些列工程措施,将南方较多的地表径流调往北方,改变了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故与G地表径流环节关系最密切,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水循环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最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等。水循环的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如图表示某海域表层海水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图中虚线表示流经该海区的洋流,b、c处于同一纬度,a、d处于同一纬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由图可知( )
A. c是北半球暖流 B. b是南半球暖流 C. a是北半球寒流 D. d是南半球寒流
12. 对该海域表层海水的盐度及密度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
A. a海域与d海域的盐度大小相同 B. a海域密度大于b海域密度
C. b海域盐度小于c海域盐度 D. d海域密度大于c海域密度
13. 关于图示洋流对人类活动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
①甲处可形成渔场,原因是处于寒、暖流交汇处②乙处可形成渔场,原因是处于寒、暖流交汇③轮船在a海域航行,航行速度因洋流而加快④大型油轮在d海域漏浊污染范围会扩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1. A 12. C 13. B
【解析】
【11题详解】
读图根据等温线的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判断出该海域位于北半球。根据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可知,a是暖流,b是寒流,c是暖流,d是寒流,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12题详解】
同一纬度外海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考虑洋流因素,暖流流经,蒸发量大,盐度大;寒流流经,蒸发量小,盐度小。b、c处在同纬度地区,c处有暖流流经,b处有寒流流经,故盐度b<c,C正确;a、d处在同纬度地区,a处有暖流流经,d处有寒流流经,故盐度d<a,A错误。密度的影响因素:不同纬度地区,主要考虑纬度因素,纬度越低,温度越高,密度越小;处于同一纬度考虑洋流因素,暖流流经温度高,密度小,寒流流经温度低,密度大。a处纬度比b处低,d处纬度比c处低,故密度a<b,d<c,B和D错误。所以选C。
【13题详解】
甲处位于寒暖流交汇处,可形成渔场,①正确;乙处没有寒暖流交汇,②错误;洋流对航行的影响,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③错误;洋流有利于加快污染物的净化速度,但扩大了污染范围,④正确。所以选B。
【点睛】读图技巧判断洋流的寒暖性质和半球位置:1、依据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若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则位于北半球;反之则位于南半球。2、画出洋流运动的方向。洋流运动方向与等温线弯曲方向一致。3、由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的洋流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
读图“我国某地地貌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图中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 西北地区 B. 东北地区 C. 华北地区 D. 西南地区
15. 该地貌景观的形成,主要是( )
A. 风力侵蚀 B. 流水侵蚀 C. 风力堆积 D. 海岸堆积
16. 该地区典型植被的主要特征是( )
A. 枝叶繁茂 B. 根系发达 C. 有气生根 D. 常见茎花
【答案】14. A 15. C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由图可知,图示地区地表植被稀少,且多沙丘地貌,应位于我国气候干旱的西北地区,A正确;东北、华北、西南地区,水分条件好,地表植被丰富,不符合图示地貌景观,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沙丘是风力携带风化侵蚀后的沙粒随着风速减弱沉积形成的,属于风力沉积(堆积)地貌,A错误,C正确;图示地区气候干旱,流水作用弱,B错误;图示地区不在海岸边,没有海岸堆积作用,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枝叶繁茂是水热条件较好的湿润地区植被的特点,荒漠地区植被不具有枝叶繁茂的特点,A错误;干旱地区的植被为适应干旱、贫瘠、强风环境,根系发达,B正确;气生根和茎花现象是热带植被的特点,荒漠地区植被没有气生根和茎花,C、D错误。故选B。
【点睛】干旱地区的植被,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一般根系发达,叶片较厚、有蜡质或退化成针刺状,植物的茎干粗壮,植株低矮,多呈簇状匍匐在地面。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②④①③
18. 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 )
A. 气候 B. 成土母质 C. 地形 D. 生物
19.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
①积累有机质②影响土壤厚度③富集矿物元素④决定土壤粒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0. 下列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
A. 灌溉改善土壤保水性和通气性 B. 使用有机肥补充矿物养分的损失
C. 修筑梯田改善土壤的光、热、水条件 D. 收获农作物剥夺土壤表层有机质
【答案】17. C 18. D 19. B 20. D
【解析】
【17题详解】
基岩经风化作用,逐渐形成破碎的岩石,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化的岩石逐渐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形成后,表面生长植被,形成腐殖质层,随着腐殖质层的加厚,土壤结构逐渐成熟。即土壤形成的顺序为②①④③,故选C。
【18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氨、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D正确;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A错误;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矿物养分的来源,B错误;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C错误,故选D。
【19题详解】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生物通过有机质积累过程和矿物元素的富集过程,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积累有机质和富集矿物元素与生物密切相关,①③正确;土壤厚度与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多种因素共同影响,②错误;土壤粒度与生物关系较小,④错误。故选B。
【20题详解】
农作物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土壤,收获农作物,使土壤表层有机质减少,D正确;灌溉使土壤的水分增加,但会降低土壤通气性,A 错误;使用有机肥可补充土壤中的有机质,但对土壤的矿物质含量影响小,B错误,修筑梯田可以保水保土,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但不能改变土壤的光热条件,C错误。故选D。
【点睛】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某地的蔬菜大棚,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新退化。下图为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连作12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①土壤沙化
②土壤酸化
③土壤盐碱化
④土壤有机质减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22. 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①及时深耕土壤
②采用滴灌技术
③适当掺沙改造
④增施有机肥料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21. C 22. B
【解析】
【21题详解】
读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示意图可知,连作12年时,大棚内表层0-40cm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明显减少,大棚内表层0-20cm土壤的PH值减小到小于7,使土壤呈酸性,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和有机质减少,②④正确。C正确。故选C。
【22题详解】
读图可知,连作使大棚内表层土壤呈酸性,而深层土壤PH值变化不大,故可采取及时深耕土壤措施中和土壤酸碱度,以致减缓大棚内土壤酸化及退化速度;土壤有机质减少可增施有机肥故,①④正确,B正确。故选B。
【点睛】读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示意图可知,表层土壤(0-20cm)刚耕作1年时呈碱性,说明当地土壤呈碱性,可能位于北方地区。
2023年1月,菲律宾受热带低压的影响,多地出现强降雨,引发洪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图为菲律宾地理位置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23. 下列灾害中,与滑坡所属灾害类型不同的是( )
A. 山洪 B. 地震 C. 泥石流 D. 崩塌
24. 此次滑坡、泥石流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①连续多日的强降水②地形坡度较大③植被茂密④土质疏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5. 泥石流发生时,最佳的逃生线路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6. 加强对滑坡体位移的监测和预警,快速识别受洪水及滑坡影响的范围,并进行灾后的统计分析以制定减灾救灾方案,上述分别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GNSS、RS、GIS B. GNSS、GIS、RS C. RS、GNSS、GIS D. GIS、GNSS、RS
【答案】23. A 24. B 25. B 26. A
【解析】
【23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属于气象灾害;而滑坡、地震、泥石流和崩塌均属于地质灾害,故山洪与滑坡所属灾害类型不同,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4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根被根系具有固土的作用,增强土壤稳定性,使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降低,③错误;结合材料可知,“菲律宾受热带低压的影响,多地出现强降雨”,连续多日的的强降水,导致土层的疏松程度增加,再加上菲律宾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形坡度大,进一步加剧了土层的不稳定性,且导致地表径流速度快,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①②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5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当泥石流发生时,应当往不易受到泥石流影响的地区逃生,图中①③路线位于山谷中,①是迎着泥石流方向,③是顺着泥石流的方向,人的逃生速度难以超过泥石流的速度,且越向下游泥石流的破坏性可能越大,两种线路均易受到泥石流的影响,AC排除;④也是顺着地势降低的方向,泥石流的方向大致相当,也容易受到泥石流的影响,D排除;只有②路线的方向与泥石流的方向垂直,且往海拔高处撤离,不易受到泥石流的影响,逃生的概率大,B正确。故选B。
【26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加强对滑坡体位移的监测和预警”属于对物体位置进行测量和检测,需要用到的是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快速识别受洪水及滑坡影响的范围,需要通过对灾区的卫星影像进行分析得出,需要用到的是RS遥感技术;并进行灾后的统计分析以制定减灾救灾方案,涉及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等过程,需要用到的是GIS地理信息技术,综上,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近年来,全球地震频繁发生,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读表“2022年9月5日发生在我国四川泸定和2022年11月21日发生在印度尼西亚展玉的地震相关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地点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震源深度/km
地震发生时间(当地时间)
震级
死亡人数
中国泸定
39
16
12:52
6.8
93
印尼展玉
1677
10
13:21
5.6
334
27. 两次地震发生的地区不同,但均位于( )
A. 板块的内部 B. 板块交界处 C. 大陆内部 D. 沿海地区
28. 与泸定相比,印尼展玉死亡人数多,是因为( )
①人口密度大 ②震源深度浅 ③发生时间晚 ④震级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9. 地震发生时,合理避灾的方法是( )
A. 跳楼跳窗紧急逃生 B. 通过电梯紧急下楼
C. 躲到高大建筑物下 D. 躲避在坚固家具旁
30. 地理信息系统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存储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上述地震灾害,应叠加的图层有( )
①地形、地质 ②土壤、植被 ③人口密度 ④人口年龄结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27. B 28. A 29. D 30. B
【解析】
【27题详解】
中国四川泸定和印度尼西亚展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A错误,B正确;印度尼西亚展玉位于沿海地区,C错误;中国四川泸定位于内陆地区,D错误。故选B。
【28题详解】
由表格可知,印尼展玉人口密度大,导致死亡人数多,①正确;印尼展玉震源深度浅,地震对地表的危害更大,②正确;四川泸定和印尼展玉地震发生的当地时间均在午后,发生时间的早晚对死亡人数差异的影响不大,③错误;由材料可知,印尼展玉地震等级低于中国泸定的地震等级,④错误。综合上述分析,①②正确,③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9题详解】
跳楼跳窗紧急逃生易造成生命危险,A错误;通过电梯紧急下楼容易遇到电力中断或电梯急速坠落等问题,易造成生命危险,B错误;躲在高大建筑物下,若建筑物倒塌易造成生命危险,C错误;躲避在坚固家具旁,若遇到墙体倒塌等,可利用活命三角区降低危险,D正确。故选D。
【30题详解】
地震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故因叠加地形、地质图层,①正确;地震的灾害程度与土壤、植被关系不大,②错误;地震易造成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故需叠加人口密度图层,③正确;人口年龄结构与地震灾害关系较小,④错误。综合上述分析,①③正确,②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震主要分布于板块交界处以及板块内部的断裂带附近。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9年4月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阿贡火山爆发,向空中喷出滚滚浓烟。下左图为阿贡火山爆发图,下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其中A、B为不连续面。
(1)阿贡火山爆发产生的地震波向下传播至A界面以下时,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____;地震波向下传播至B界面以下时,横波的变化情况是____;这说明B界面以下物质状态可能为____态(固或者液)。
(2)阿贡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一般认为来源于地球内部圈层的____层,它以上的部分被称为____圈,该圈层与水圈和____、____构成自然环境。
(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球内部圈层名称:C为____,A、B之间为____。
(4)大陆地壳厚度要比海洋地壳厚度____。
【答案】(1) ①. 横波、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 完全消失 ③. 液
(2) ①. 软流 ②. 岩石 ③. 生物圈 ④. 大气圈
(3) ①. 地壳 ②. 地幔
(4)厚(或者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阿贡火山爆发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地震波的特征、地球的内外部圈层及其特征等内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
【小问1详解】
读图结合A界面的深度和位置可判断,且材料提到AB为不连续面,故可推知A为莫霍界面。结合所学可知,在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出现明显增加;根据深度可判断,B为古登堡界面,在此界面,横波直接消失,纵波的速度急剧下降;结合所学可知,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而横波无法在古登堡界面下继续传播,故说明该界面下应该为液态。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坚硬的岩石组成,故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与水圈、大气层和生物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小问3详解】
读图可知,C圈层位于A界面(莫霍界面)以上,应为地壳;结合前题分析可知,A为莫霍界面,B为古登堡界面,结合所学可知,位于两者之间的是地幔。
【小问4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一般而言,地壳厚度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即大陆地壳厚度要比海洋地壳厚度要厚(大)。
32.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我国某地区两日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和“东亚部分地区冬季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甲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A____、B____、C____。
(2)甲图中,受雾霾天气影响而增强的是____(填字母)。
(3)乙图中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阴天的夜晚(0点至日出),多数时间气温比晴天的夜晚____,其原因是____。
(4)在如图丙中甲、乙、丙、丁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____,理由是____。此时,北京的风向是____。
【答案】(1) ①. 太阳辐射 ②. 地面辐射 ③. 大气逆辐射
(2)C (3) ①. ② ②. 高 ③. 阴天云层厚,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较强。
(4) ①. 甲 ②. 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故风力最大 ③. 偏南风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三种大气信息图为材料,涉及大气受热过程及环节影响、天气变化、影响风力因素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问1详解】
根据大气受热原理,A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为吸收了太阳辐射后释放的地面辐射,C为吸收了地面辐射后以更长波长向地面释放的大气逆辐射。
【小问2详解】
雾霾天气大气中的杂质增多,更加浑浊,太阳辐射被削弱而减弱,地面辐射因太阳辐射减少也随之下降,空气中杂质吸收更多地面辐射后大气逆辐射增强,故C会增强。
【小问3详解】
阴天时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温度低,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温度高,故昼夜温差相对晴天更小,②表示阴天。阴天云层厚,可以吸收更多地面辐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保温作用好,气温较晴天的夜晚更高。
【小问4详解】
甲、乙、丙、丁四地中,甲地等压线最密集,单位距离的气压差更大,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北京的气压梯度从东南指向西北,受地转偏向力右偏,形成偏南风。
3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重庆某中学李老师和哈尔滨、北京、新疆、海口的四位朋友,寒假期间在微信群里聊天时相互分享了当天拍摄的景色(下图为五地的景观图片),围绕不同地区的植被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1)北京对应的植被类型是____图,此类型植被在不同季节表现出的特点有____。
(2)影响图中甲、乙两地地带性植被差异的主要自然要素是____,影响图中丙、丁两地地带性植被植被差异的主要自然要素是____。
(3)五地中地带性植被常见板状根、茎花、茎果现象,且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的是____地,该类植被适应的的气候特征是____。五地中地带性植被呈现出多革质叶片特征的是____地,该类植被适应的的气候特征是____。
(4)以上地区除植被特征不同外,土壤特征也明显不同。如丙地与丁地相比,____地土壤更加黏重,受土壤组成物质中的____影响,土壤呈红色。
【答案】(1) ①. 甲 ②. 春季发叶、夏绿、秋冬季落叶
(2) ①. 水分 ②. 温度(或热量)
(3) ①. 丁 ②. 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或全年高温多雨) ③. 戊 ④.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4) ①. 丁 ②. 矿物质
【解析】
【分析】本题以各地景观图片为材料,涉及植被类型、不同区域自然要素差异、不同自然带植被、土壤差异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问1详解】
由图中植物景观可知,甲为落叶树,应为北京景观;乙为荒漠植被,在新疆;丙是被雪覆盖的针叶林,在哈尔滨;丁是椰林等热带植被,在海口;戊在这个季节树木仍呈绿色,应该是常绿林,在重庆。北京对应的植被类型是甲图,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根据不同季节的热量条件不同,春季发叶、夏翠绿茂密、秋冬季落叶。
【小问2详解】
甲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乙为荒漠,主要自然要素差异是水分条件。丙为针叶林,丁为热带雨林,两者环境温度或热量差异巨大。
【小问3详解】
常见板状根、茎花、茎果现象,且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的是热带雨林,为丁图景观,适应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呈现出多革质叶片特征的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戊地景观,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小问4详解】
丙地为黑土,丁地为红壤,丁地受气温、降水条件影响,土壤更加黏重;土壤中含铁元素矿物质较多,土壤呈现出红色。
34.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2年11月26日,贵州省贵阳市启动了题为“邂逅青绿之美,庇护‘脆弱’之魅”的喀斯特地貌科普宣传月活动。某校高一学生“云参观”了此次展览,收获颇丰。
同学们在活动中纷纷被“贵州喀斯特家族群聊展板”吸引,展板内容如下:
材料二:下图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图
(1)展板中对喀斯特地貌景观描述的角度有哪些____。
(2)针对展板中对喀斯特地貌景观描述,乙同学描述的____图(A图/B图)地貌景观,其成因主要是流水____作用;丙同学描述的地貌景观,组成图示地貌的岩石多为____,其成因主要是流水____作用。
(3)喀斯特地貌多分布在我国的____地区,该地地势起伏大,降水多,加上植被破坏严重,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
材料三:同学们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也产生浓厚兴趣,于是绘制了简单的示意图(下图)。
(4)图中的序号示意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按照演变过程排序为____。
(5)喀斯特地貌占据地表总面积约10%,贵州的则占据全省总面积62%,居于全国之首。喀斯特地貌塑造了多彩的贵州,但在青绿的美丽外衣下,喀斯特地貌使得当地____资源和____资源较为缺乏,进而影响了生产生活,造成当地经济水平较为落后。
【答案】(1)地形、形态、成因
(2) ①. A ②. 溶蚀##侵蚀 ③. 石灰岩##可溶性岩石 ④. 堆积##沉淀
(3) ①. 西南##云贵高原 ②. 水土流失##石漠化
(4)②③① (5) ①. 土地(或耕地) ②. 地表水
【解析】
【分析】本题以喀斯特地貌的相关资料为背景,涉及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成、特征描述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难度一般。
【小问1详解】
结合文字材料可知,“我家有34个洞口、5条地下河,这地形条件,堪称密逃届绝绝子。”描述的是喀斯特地貌的地形;“我家的亲戚还有不少在地上,有的是连体成丛,有的是孤身成峰。”描述的是喀斯特地貌的形态;“我发育慢,一万年才长高一米,因此我已是高寿。”以及“我们溶洞纯纯是靠老天爷赏饭吃,容貌和才艺各有千秋,是名副其实的颜值‘喀’。”描述的是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小问2详解】
结合文字材料可知,乙同学描述的喀斯特地貌为地上喀斯特地貌,有底座相连的峰丛,和孤身成峰的孤峰,符合该描述的是A图;峰丛和孤峰均是由于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形成;丙同学描述的景观应为地下喀斯特中的流水堆积(积淀)地貌,由流水堆积(积淀)作用形成,如石钟乳等,形成速度慢。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喀斯特地貌多分布于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地区,该地区水热条件好、可溶性岩石多,故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该地地势起伏大,降水多,加上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表土遭受流水侵蚀严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加上该地的主要岩石为石灰岩,成土速度慢,故水土流失还会导致该地出现石漠化。
【小问4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流水侵蚀的不断进行,石灰岩被侵蚀的程度越严重,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越来越高,剩下的石灰岩岩体部分越来越少,逐渐发育出溶洞、暗河、峰林、峰丛和孤峰等地貌,据此可推测图中形成过程的排序依次为②、③、①。
【小问5详解】
读图可知,由于流水切割地表形成峰林和峰丛等地貌,使得该地土地(耕地)较为破碎,土地(或耕地)短缺;结合所学可知,石灰岩为可溶性岩石,该地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会使得降水和地表水易下渗,造成地表水资源缺乏。
2023-2024学年重庆市长寿区八校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重庆市长寿区八校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长寿区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重庆市长寿区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0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