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级达标校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福建省龙岩市一级达标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
期末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冲刷地表而形成的沟槽。由于降水、坡向、坡度等要素的差异和变化,黄土高原的某处冲沟(下图)表面积由1982年的37平方千米扩大至1997年的65平方千米。1983年,为保障农业生产,该地修建了水土保持工程。近年来,该地利用飞机撒播林木种子(简称飞播造林),其生态修复效果明显优于人工种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南坡相比,该冲沟北坡( )
A.年降水量较少,面积变化较大 B.年降水量较多,面积变化较小
C.风化作用较弱,面积变化较小 D.风化作用较强,面积变化较大
2.以下地点中,水土保持工程最可能位于(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3.飞播造林的生态修复效果明显优于人工种植,反映了该地( )
A.降水较少 B.地形崎岖 C.水土流失严重 D.灌溉水源短缺
【答案】1.D 2.C 3.B
【解析】1.观察图中冲沟南北坡面积变化可以明显看出,该冲沟北坡面积变化较大(黑色线条更粗),BC排除;冲沟类似于谷地地形,该地地处黄土高原,冲沟北坡为迎风坡,降水比南坡要多,A错误;而冲沟的北坡为向阳面,白天最高温更高,昼夜温差比南坡大,风化作用较强,地表土质更为疏松、破碎,更易被流水冲刷侵蚀,导致冲沟变化面积大,D正确。故选D。
2.结合图中冲沟发育形态可判断,北部、东部和南部的冲沟被流水侵蚀下来的水土都会汇集到丙处,故在丙处布局水土保持工程效率最高,效果最好,C正确;在甲、乙、丁处布局水土保持工程能够涵盖、作用的区域均比丙小,ABD错误。故选C。
3.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由于黄土高原地形崎岖,人工种植难以均匀涉及到每个地区,故人工造林不同的地区的恢复效果不同,生态修复效果不理想。而飞播造林则能够做到不同的区域都均匀播撒林木种子,不受地形的影响,生态修复效果更好,B正确;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季风区,降水并不少,该地区的绝大部分植被生长可依靠天然降水满足其生长需要,对灌溉水源要求不高,且无论是飞播或是人工播种,植被对水分的需求没有差别,AD排除;采用飞播造林或人工种植的生态修复效果存在差异与该地水土流失严重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B。
【点睛】飞播,就是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就是按照飞机播种造林规划设计,用飞机装载林草种子飞行宜播地上空,准确地沿一定航线按一定航高,把种子均匀地撒播在宜林荒山荒沙上,利用林草种子天然更新的植物学特性,在适宜的温度和适时降水等自然条件下,促进种子生根、发芽、成苗,经过封禁及抚育管护,达到成林成材或防沙治沙、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的播种造林种草法。飞播应用时要注意选择适宜的造林地和树种。飞播造林地要连片集中,植被覆盖度要高,土壤水分供应较充足。飞播适用于不易被风吹走,且发芽率较高,种源又较丰富的树种。
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长兴县水泥企业遍地开花,产出的水泥由卡车运至长兴县小浦码头,再经水运销往省内外市场。随着水泥产业的发展,当地粉尘四起。2021年,全国首条空中水泥封闭运输管道在长兴县正式投运,将水泥生产线的熟料直接传送到小浦码头进行转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水泥易受潮,售价会被压低,据此推断长兴县水泥生产的淡季出现在( )
A.3~4月 B.6~7月 C.9~10月 D.12月至次年1月
5.20世纪90年代,长兴县水泥外运选择水运,主要是因为水运( )
A.成本较低 B.距离较短 C.安全性较高 D.连续性较好
6.空中水泥封闭运输管道的投运,短期内可以( )
A.降低物流投入 B.扩大销售范围 C.改善周边环境 D.提高生产规模
【答案】4.B 5.A 6.C
【解析】4.结合所学可知,浙江位于我国江淮地区,受到我国夏季锋面雨带的影响,6~7月该地受江淮准静止锋控制,形成一个月的梅雨天气,空气湿度大,水泥最易受潮,影响其销售价格,故长兴县水泥生产的淡季主要是在6~7月,B正确;其余月份的降水和湿度与6~7月相比相对较少,ACD排除。故选B。
5.结合所学可知,水运具有运量大、运费低但速度慢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水泥体积和质量较大,附加值和价格不高,故水泥外运选择水运主要是因为水运成本较低,A正确;水运适合长途运输,且采用水运不一定比其他陆上运输方式距离短,B错误;水泥对于时效性要求不高,也不是易碎等产品,故对运输方式的安全性和连续性没有较高的要求,CD排除。故选A。
6.若采用管道运输,则短期内需要完成大量管道铺设,物流投入高,A错误;管道运输的线路是比较固定的,管道运输无法扩大销售范围,B错误;结合材料“随着水泥产业的发展,当地粉尘四起”可知,传统生产和运输会产生大量粉尘,采用封闭管道运输短期内即可减少粉尘洒落、飘浮等污染,改善周边环境,C正确;采用封闭管道运输无法提高生产规模,D错误。故选C。
【点睛】管道运输是用管道作为运输工具的一种长距离输送液体和气体物资的运输方式,是一种专门由生产地向市场输送石油、煤和化学产品的运输方式,是统一运输网中干线运输的特殊组成部分。在建设上,与铁路、公路、航空相比,投资要省得多,而且对于具有易燃特性的石油运输来说,管道运输更有着安全、密闭等特点。
雷暴是发生在对流层的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发生时伴有雷击、闪电等现象。西伯利亚地区森林、冻土广布,其冻土中含有大量泥炭(生物残体在沼泽环境中未完全分解的产物,可分解出可燃甲烷)。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西伯利亚地区野火多发、雷暴剧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热带雨林地区相比,西伯利亚地区的雷暴更易引发林火,主要是因为( )
A.雷暴发生的频率较高 B.森林产生的枯枝落叶较多
C.雷暴出现的高度较低 D.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较少
8.下图示意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变暖与野火多发的因果关系,其中①②分别表示( )
A.冰川融化;甲烷释放 B.地温升高;冰川融化
C.蒸发增强;雷暴剧增 D.冻土融化;甲烷释放
【答案】7.C 8.D
【解析】7.结合材料可知,雷暴是一种强对流天气,而对流天气主要是下垫面温度高,地面气流强烈上升导致的。结合所学可知,热带雨林比西伯利亚地区气温高,发生雷暴的频率更高,A错误;结合雷暴发生的条件可知,雷暴多发生于夏季,此时两地的枯枝落叶都较少,B错误;相比之下,西伯利亚纬度高,气温相对低,对流高度小,导致暴雷出现的高度较低,容易殃及地面的林木,引发林火,C正确;暴雷是否引发林火与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多少无关,D错误。故选C。
8.结合所学可知,甲烷为温室气体,且材料提到“冻土广布,其冻土中含有大量泥炭(生物残体在沼泽环境中未完全分解的产物,可分解出可燃甲烷)”,故②应为甲烷释放,可燃性气体增加,导致野火多发、气候变暖。而冰川融化和雷暴剧增对气候变暖影响较小,BC排除;故进一步可推测①为气候变暖导致冻土融化,因为该地甲烷主要蕴藏在冻土中,冻土融化后导致甲烷释放,且野火多发也能进一步加剧冻土融化,D正确,A错误。故选D。
【点睛】所谓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放出大气逆辐射的一些气体,如甲烷、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
自地理大发现时代起,葡萄牙里斯本逐渐发展为欧洲沿海重要的贸易城市。下图示意里斯本的位置及部分年份城区和市中心范围的变化。20世纪以来,里斯本的滨河老工业区逐渐没落,出现了大量废弃用地。20世纪末期,里斯本市政府提出城市更新战略,将滨河老工业区改造为集居住、商务和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区,并保留河流沼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根据19世纪以来城区范围的变化,可推知里斯本的西部为( )
A.沙漠 B.丘陵 C.农田 D.工业区
10.推断里斯本城市中心位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陆路运输发展 B.原址地租升高 C.人口数量激增 D.市政机构搬迁
11.里斯本在建设综合功能区时保留河流沼泽,主要是为了( )
A.发挥内河航运价值 B.降低改造建设成本 C.提高周边空气湿度 D.维持环境服务功能
【答案】9.B 10.A 11.D
【解析】9.读图可知,随着里斯本城市范围不断扩大,西部始终有一部分地区没有被利用,可推测其是较难被利用的土地,最可能为丘陵,B正确;葡萄牙里斯本地处大西洋和特茹河沿岸,气候较湿润,无沙漠分布,A错误;农田一般地形较为平坦,适宜开发为城区,C错误;读图可知,西部不在城区范围内,而工业区一般布局在城区范围内,且工业区易于在城市扩张中被改造升级和吸纳,故是工业区的概率不大,D排除。故选B。
10.读图可知,里斯本的市中心逐渐由城市的东南部临海地区变化到了城市的几何中心位置。里斯本的东南部沿海有里斯本港,里斯本早期依靠海运发展,成为欧洲沿海重要的贸易城市。后随着市内陆路运输的发展,内陆地区逐渐发展,港口的对于城市发展的地位下降,导致了城市中心位置的变化,A正确;结合材料“20世纪以来,里斯本的滨河老工业区逐渐没落,出现了大量废弃用地”可知,原址地租和人口并没有出现升高和激增,BC错误;题目并未体现市政机构搬迁至现今市中心的相关材料,D排除。故选A。
11.结合材料“里斯本市政府提出城市更新战略,将滨河老工业区改造为集居住、商务和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区”可知,保留河流沼泽主要是为了美化综合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维持环境服务功能,提高空气湿度只是其调节气候的作用之一,D正确,C排除;该地沼泽河流水位较低,不适宜航运,A排除;降低改造成本不是其主要目的,B排除。故选D。
【点睛】里斯本是欧洲其中一个气候较温和的城市,整体来说,里斯本一年平均有3300个日照小时和100日下雨天。春季时阳光充沛,只有少量时间降雨,气温大约是10℃至27℃。夏季大部分时间为晴天,干燥且炎热,气温约是16℃至36℃。秋季气温温和,约是8℃至23℃。冬天多雨且稍冷,温度约为0℃至18℃,一般约为10℃。
某年9月30日,小明从甲地(117°E,39°N)乘船前往乙地(约38°N)观赏海上日出。次日05:30船至乙地后,船舱里就有人叫喊着要出去看日出,而小明根据该日与秋分日的日期差估算出日出时间是06:06,因而决定继续睡一会儿。至05:58,船舱外有人高喊“日出啦”,小明只能遗憾地错过此次日出美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小明错过此次日出美景,主要是因为他在估算日出时间时忽略( )
A.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的影响 B.地方时和北京时间的差异
C.船行与地球自转同向的影响 D.不同纬度之间昼长的差异
13.小明06:06到船舱外见到的太阳位于( )
A.东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北方向
【答案】12.B 13.A
【解析】12.结合材料可知,小明根据该日与秋分日的日期差估算出日出时间是06:06,这个时间应为当地的地方时;而05:58分为当地太阳日出的北京时间,由于小明忽略了经度差带来的地方时和北京时间的差异,因此错过了日出,B正确;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的变化不会影响时间差异,A错误;船行速度较慢,因此与地球自转同向的影响较小,C错误;乙地所在纬度为38°N,与北京(40°N)所在的纬度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B。
13.结合材料可知,小明06:06到船舱外时已经日出,且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该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目前处于上午时间,因此目前太阳位于东南方向,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从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夏半年昼长夜短,地方时6点前日出,18点后日落,纬度越高白昼越长,纬度越低白昼越短。其中从春分日到夏至日日落时间越来越晚;从夏至日到秋分日日落时间越来越早。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冬半年昼短夜长,地方时6点后日出,18点前日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纬度越低白昼越长。其中从秋分日到冬至日日落时间越来越早;从冬至日到春分日日落时间越来越晚。二分日永远昼夜等长,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
2020年6~9月,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北部湾(下图)受副热带高压西侧高压脊的控制,水温明显高于往年;同期,由于东南季风的影响,北部湾各海域的升温幅度存在差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推断2020年6~9月,副热带高气压西侧高压脊的位置较往年更偏( )
A.东南 B.东北 C.西南 D.西北
15.2020年6~9月,北部湾水温高于往年是因为( )
A.海水蒸发较强 B.海气相互作用较强 C.海水辐射较弱 D.大气削弱作用较弱
16.东南季风使北部湾东西海域升温不同,是由于西岸( )
A.太阳辐射强度较弱 B.海水垂直温差较小 C.台风登陆次数较多 D.海水传输热量较少
【答案】14.C 15.D 16.A
【解析】14.结合图中的7月平均海水距平值可知,西南侧的等值线向低值凸出,说明气温较高;副热带高气压西侧高压脊控制下降水较少,气温较高,因此可以得出位置偏向西南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结合材料可知,2020年6~9月,北部湾受到副高的控制,天气晴朗,云层较少,大气的削弱作用较弱,因此水温较高,D正确;海水蒸发较强和海气相互作用都是海水温度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AB错误;由于云层较少,因此到达海水的太阳辐射变强,因此海水辐射也会变强,C错误。故选D。
16.结合所学可知,东南季风会带来大量的水汽,形成降水;结合图中的位置可知,北部湾的西岸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岸,降水较多,太阳辐射较弱,因此升温较慢,A正确;东南季风与海水垂直温差、海水传输热量较少关系不大,BD错误;台风登陆并不是由于东南季风引起的,C错误。故选A。
【点睛】海洋的水温需要结合纬度、天气系统和海拔进行分析;副高控制会导致天气晴朗,降水较少,太阳辐射变强。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保障粮食安全,中国每年有超过9亿吨的战略储备粮。粮堆在夏天会出现“冷心热皮”的现象(由于粮食导热差,粮堆表层升温快,而内部温度仍较低),导致粮食腐败。为此,中国南方储粮区通常需要安装空调以调节粮仓温度。近年来,中国东北储粮区采用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下图):冬季,粮仓通风,使仓温降至-5~0℃;夏季,粮仓封闭,利用“冷心”降低仓温,使仓温保持在20~22℃的适宜区间内。
说明东北储粮区得以采用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的自然条件,并简述在全国其它地区推广应用此项技术对国家安全的意义。
【答案】条件: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自然通风可使粮仓及其内的粮堆降温;夏季气温相对较低,仅靠内环流系统即可使粮堆达到适宜温度。
意义:利于粮食存储,稳定粮食供应,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降低空调能耗,减少能源需求,保障国家资源安全。
【分析】本题以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为材料,涉及我国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国家安全等内容的考查,考查了学获取和解读地理典型、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控温储粮技术是指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结合储粮仓房围护结构的隔热处理改造,冬季通风降温,夏季控温保冷,使储粮长期保持较低的温度水平。故结合所学可知,东北地区由于纬度较高,冬季和夏季气温都较低。冬季气温较低,且室内温度较室外高,故此时只需自然通风即可使粮仓及其内的粮堆降温,使仓温降至-5~0℃,利于冬季储量;夏季时,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气温也较低,故降温的难度相对较小,仅靠内环流系统即可使粮堆达到适宜温度。结合材料可知,推广此项技术的意义主要在于有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通过调控温度使得利于粮食存储,稳定粮食供应;除此外,与传统使用空调降温相比,内环流温控储粮技术对能源的需求较小,降低储粮成本,有利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香椿是落叶乔木,树冠开阔,每年10~12月发芽。每根香椿枝丫上只长一簇品质较好的香椿芽,温度过低、水分过少会使其发芽率降低。应季采摘的鲜香椿芽保质期仅有4天,是高价值的康养蔬菜。中国香椿栽培历史悠久,贵州、陕西等地均有种植。
贵州坪寨乡(下图)属喀斯特山区。2006年起,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脱贫致富,当地以香椿种植取代了原来的农田耕作,并将北京、上海等地作为主要目标市场。为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坪寨乡还发展立体化种植,并开发烘干香椿、冻干香椿等新品类。
(1)分析与陕西相比,贵州种植香椿发芽率较高的自然条件。
(2)说明坪寨乡发展香椿种植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
(3)说明坪寨乡发展立体种植和开发新品类对其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影响。
【答案】(1)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较多,发芽期土壤水分较充足;纬度较低,距冬季风源地较远,加之地形阻挡冷空气,发芽期气温和土温较高。
(2)地处喀斯特地区,易出现石漠化问题。香椿的树冠和枯枝落叶可有效载留雨水和坡面径流,减轻水土流失;枯枝落叶可增加土壤养分来源。
(3)该地多山地,对外交通不便,距目标市场较远。发展立体种植可延长鲜香椿芽的供应时间,提高销量;新品类(烘干香椿、冻干香椿)易保存,便于长距离运输,降低运输损耗和保鲜成本。
【分析】本题以贵州坪寨乡图为资料,涉及了农业区位、区域协调和立体农业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贵州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在800mm以上,因此降水条件相对于陕西而言较好,发芽期的土壤水分较为充足,因此香椿发芽率较高;贵州地区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且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远,受到冷空气的影响较小,10~12月份的温度较高,发芽率较高;结合所学可知,贵州位于云贵高原,地势较高,地形对于冷空气的阻挡作用较强,气温较高。
(2)结合所学可知,坪寨乡位于云贵高原,属于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作用较强,极其容易出现石漠化的问题;坪寨乡香椿的树冠和大量的枯枝落叶可以有效的截留雨水和坡面径流,减慢地表径流的流速,减轻水土流失,减轻石漠化的危害;香椿种植可以增加地面的枯枝落叶,为土壤提供养分来源,提高土壤肥力。
(3)结合图片可知,坪寨乡位于山区,地势崎岖,对外交通不便;根据材料可知,香椿的主要市场是北京、上海,因此产区距离市场较远,发展立体农业可以延长鲜香椿芽的供应时间,提高销量,增加经济收入;开发新品种,将香椿烘干或将香椿冻干有利于保存,便于运输,有利于扩展消费市场,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和保鲜成本,增强经济效益。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套平原曾是3个互不联通的断陷盆地(下图),黄河注入河套盆地。70~60kaB.P.(即距今7~6万年)期间,随着鄂尔多斯高原的构造抬升,3个盆地连通形成吉兰泰—河套大湖。7~5kaB.P.期间,由于气候暖干化和晋陕大峡谷被切穿,吉兰泰—河套大湖的水位下降至1030米以下。
(1)判断70~60kaB.P.期间河套盆地(湖泊)水体盐度的变化,并说明判断理由。
(2)说明7~5kaB.P.期间吉兰泰一河套大湖的变化。
(3)关于吉兰泰一河套大湖最终演变为如今的河套平原,有关学者提出以下猜想。请你任选其一,解释河套平原的形成。
猜想①:河套平原的形成与泥沙淤积和黄河改道有关。
猜想②:河套平原的形成与其沉降速率变化有关。
(4)除上题给出的猜想外,提出你对河套平原形成的另一种猜想,并列举为验证猜想需要查找的资料。
【答案】(1)盐度变低。南部高原抬升,流入河流水量变多,3个盆地连通水域面积扩大。
(2)水量减少、水域面积减小。
(3)猜想①:气候暖干化,水量减少,盆地流速减慢泥沙淤积;下游大峡谷被切穿黄河改道,河流弯曲流速降低,泥沙淤积。
猜想②:河套盆地是地壳相对凹陷形成,鄂尔多斯高原的构造抬升,3个盆地连通形成平原的雏形。
(4)风力堆积。查阅周围山地分布、气候变化、植被变化。
【分析】本大题以图文结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体补给、流水堆积、内力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据材料可知,70~60kaB.P.(即距今7~6万年)期间,随着鄂尔多斯高原的构造抬升,3个盆地连通形成吉兰泰—河套大湖,南部山地抬升利于水流汇入北部盆地,盆地水量增加,入湖河流也增多,起到稀释作用,盐度变低。
(2)据材料可知,7~5kaB.P.期间,由于气候暖干化和晋陕大峡谷被切穿,吉兰泰—河套大湖的水位下降至1030米以下。说明蒸发加剧,汇入湖泊水量减少,吉兰泰一河套大湖水域面积减小,水位降低。
(3)猜想①:7~5kaB.P.期间,由于气候暖干化和晋陕大峡谷被切穿,吉兰泰—河套大湖的水位下降至1030米以下。说明气候暖干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水量减少,盆地流速减慢泥沙淤积;下游大峡谷被切穿黄河改道,河流弯曲,流速降低,泥沙淤积。
猜想②:70~60kaB.P.(即距今7~6万年)期间,随着鄂尔多斯高原的构造抬升,3个盆地连通形成吉兰泰—河套大湖。说明地壳凹陷直接形成盆地,最后再外力作用下,发育成平原。
(4)该处离黄土高原较近,可以猜想是否和黄土高原成因相似,考虑在盆地基础上风力堆积成平原。若想判断是否和风有关,需要查阅周围山地分布、气候变化、植被分布,这些因素都可以影响风力。
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地理docx、地理120A答案高一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共2页。
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