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一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一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线上)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1.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一水圈、生物圈一岩石圈 B.岩石圈一大气圈一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一大气圈一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一岩石圈一大气圈
2.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内地核
【答案】1.A 2.B
【解析】1.由题干“蔓延的火山灰”知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又根据“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最上面是大气圈,中间是水圈,最下面是岩石圈,其中,生物圈为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到岩石圈,故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火山岩是由地下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浆主要存在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B正确。地壳是由岩石来组成的,地壳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岩石圈的范围一般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此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最上面是大气圈,中间是水圈,最下面是岩石圈,其中,生物圈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要注意的是火山灰,其已经是漂浮在大气圈中,而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出发,然后进入水圈、生物圈再回到岩石圈。
下图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的“银河与极光交相呼应”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照片中观测到的最高级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河外星系
4.该照片的拍摄地点在( )
A.北京郊区 B.青藏高原 C.高纬度地区 D.赤道附近
5.为了取得最佳效果,拍摄者应提前在网站查询的信息是( )
A.太阳辐射强度 B.黑子活动周期 C.大气层的厚度 D.八大行星位置
【答案】3.B 4.C 5.B
【解析】3.根据图示可知,夜晚看到的天体绝大部分都是恒星,所说的银河其实就是众多恒星组成的银河系。B正确;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地月系、太阳系不属于图示最高级别的天气系统,A、C错误;图中看不到河外星系,河外星系与银河系属于同一级别的天气系统,D错误。故答案选B。
4.极光只有两极地区才可以看到,是由于太阳活动抛出的带电离子与地球两极的大气层发生摩擦产生的现象。C正确;北京,纬度较低,不处于极光地区,A错误;青藏高原,纬度低,不处于极光地区,B错误;赤道附近不处于极光地区,D错误。故答案选C。
5.极光是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之一,要想取得最佳效果,拍摄者应提前在网站查询黑子活动周期,B正确;极光现象与太阳辐射强度、大气层厚度无关,AC错误;八大行星位置与极光产生无关,D错误。故答案选B。
【点睛】太阳活动及其影响:(1)黑子数增多→太阳活动强烈→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影响气候。(2)耀斑爆发→电磁波进入电离层→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3)太阳活动强烈→高能带电粒子增多①高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②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高空→同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产生极光。
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如下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km处。根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6.探空气球探测到二氧化碳集中在( )
A.平流层 B.对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7.从地面到100千米处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规律为( )
A.降低—升高—降低—降低 B.升高—降低—升高—降低
C.降低—升高—降低—升高 D.降低—降低—升高—降低
8.探空气球在上升过程中经历的变化有哪些( )
A.气压下降 B.空气密度变大 C.空气湿度上升 D.持续的对流天气
【答案】6.B 7.C 8.A
【解析】6.大气中几乎所有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集中在对流层,B正确;平流层、高层大气、电离层空气稀薄,空气分子很少,ACD错误。故答案选B。
7.地球大气层的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先下降,到平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再到高层大气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再到最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上升。故探空气球在发射时穿过地球大气层的过程中大气温度变化正确的是下降-升高-下降-升高,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
8.探空气球在上升过程中,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水汽含量减小,湿度不断减小,A正确BC错误;对流层天气多变,多对流天气,平流层,高层大气天气现象单一,D错误。故答案选A。
【点睛】地球大气层的大气温度在对流层,随高度的升高而下降,再到平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再到高层大气先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再到最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浙江绍兴部分农民使用了附带可收放黑色尼龙网的塑料大棚(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透明塑料薄膜和黑色尼龙网主要影响的辐射分别是( )
A.地面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B.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C.大气逆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D.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10.晴朗的天气,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 )
A.春季晚上 B.夏季午后 C.秋季早晨 D.冬季傍晚
【答案】9.A 10.B
【解析】9.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图中透明塑料薄膜透光性好,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不明显,但可以阻挡地面长波辐射,减少地面热量损失,从而起到保温作用,故其直接影响的是地面辐射;黑色尼龙网透光性差,可削弱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其直接影响的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本题考查黑色尼龙网的作用。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夏季午后,因为此时段太阳辐射最强,容易将农作物晒伤,B项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能量来源:1.根本来源:太阳辐射。2.主要、直接来源:地面辐射。
下图为不同情境下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对图中水循环环节名称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河流蒸发 B.②地表径流 C.③植物蒸腾 D.④水汽输送
12.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相比,城市硬化地面对水循环的直接影响是( )
A.②减少 B.③不变 C.⑤增加 D.⑥减少
【答案】11.D 12.A
【解析】11.由所学水循环知识知,自然界的水循环图中,③是蒸发,C错误;④是水汽输送,D正确;①是降水,A错误;②是地下径流,B错误。故选D。
12.城市水循环图中,⑤是下渗,⑥是地表径流。城市地面硬化会使⑤下渗减少,C错误;②地下径流减少,A正确;⑥地表径流增加,D错误;⑥地表径流增加,水体③蒸发可能增加,B错误。故选A。
【点睛】水循环是指自然界中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及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目前,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的影响较小,但对其他环节都有影响,其中对下渗和地表径流的影响最大。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某些环节进行适度的利用或改造,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例如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扩大绿地面积,可以调节城市气温和大气湿度;通过修建透水地面、储水沟槽,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可以缓解城市内涝,地下径流增多可以缓解地下水位下降。
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盐度和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序号①②③分别表示的是( )
A.密度温度盐度 B.温度密度盐度 C.盐度密度温度 D.盐度温度密度
14.影响海水温度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
A.植被类型 B.太阳辐射 C.人类活动 D.地表径流
15.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
A.温度高、盐度较高、密度小 B.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大
C.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小 D.温度低、盐度较高、密度大
【答案】13.A 14.B 15.C
【解析】13.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图可知,海水密度从低纬向两极递增,①是海水密度;表层海水的温度从低纬向高纬度递减,所以②是温度;海水盐度从副热带向南北两侧递减呈双驼峰状,③是盐度。故排除BCD,选择A项。
14.世界海水温度的基本分布规律为:自低纬向高纬递减;而太阳辐射能也表现为自低纬向高纬递减;故海水温度的基本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B正确;植被类型、人类活动、地表径流与海水温度分布特点无关,ACD错误。故选B。
15.结合第1小题结论可知,①是海水密度、②是温度、③是盐度,故可得出,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高,排除D;密度小,排除B;盐度较低(相比于副热带海域即周围海域),C正确,A错误。故选C。
【点睛】读图,曲线③为盐度曲线,③最高值位于副热带地区,该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晴天多,降水少,蒸发旺盛,盐度值最高。
16.6月6日,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与此同时,我国深海项目“龙宫一号”即将问世,这是我国首次在深海创建的“空间站”,也是开发海洋矿产资源的“神器”之一。与太空空间站建设相比,深海空间站建设面临的独特难点有( )
①快速变化的温度②巨大的流体压力
③强烈的化学腐蚀④变化巨大的风浪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详解】通常情况下,海水表层温度最高,1000米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而1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深海空间站建设不会面临快速变化的温度,①错误;水深越深海水压力越大,②正确;海水中含有多种盐类,对深海空间站的建筑材料有强烈的化学腐蚀性,③正确;风浪是海水表层的运动形式,深海没有风浪,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大同土林位于恒山北麓、大同盆地的东南部,处于御河与桑干河汇合的三角地带上。土林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集中于6~8月。远眺景观类似于雅丹地貌,大大小小的城堡(小丘)林立,参差错落。图为大同土林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大同土林属于( )
A.流水沉积地貌 B.风力沉积地貌 C.流水侵蚀地貌 D.风力侵蚀地貌
18.土林强烈发育形成的季节应当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17.C 18.B
【解析】17.由图可知,大同土林大大小小的城堡(小丘)林立,参差错落,类似于雅丹地貌中风蚀土垄与沟槽的组合,也类似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特点,应是侵蚀地貌,A、B错误;由材料“大同土林处于御河与桑干河汇合的三角地带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6~8月”,可推测该地貌是由流水侵蚀形成的,C正确;风力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D错误。故选C。
18.由上题分析可知,大同土林属于流水侵蚀地貌。土林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6~8月,故土林强烈发育形成的季节应当在夏季,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外力作用中的外作用力与地理环境有关,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高山高纬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滨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在观察该图中的地貌时,我们从宏观上观察到的地貌为( )
A.平原 B.山地 C.盆地 D.丘陵
20.我们观察图中的次一级地貌,正确的是( )
A.①—山坡 B.②——河谷 C.③——山峰 D.④——山脊
【答案】19.B 20.B
【分析】19.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势起伏大,群山连绵,为山地。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故选B。
20.读图可知,①为山脊,A错误;②为河谷,B正确;③为山坡,C错误;④为山峰,D错误。故选B。
【点睛】地貌观察的顺序:(1)位置:选择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2)原则: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3)顺序: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4)辅助观察: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
某中学设计实验识别土壤性质。阅读实验有关资料,完成问题。
实验材料:黏土、黏壤土、壤土、砂土样本各150克,纱布、水、小刀、量杯4个、矿泉水瓶4个。
实验步骤:用小刀分别将4个矿泉水瓶横向对半割开,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放入纱布做成漏斗,扣在下部分的上方,做成4个简易装置(下图)。
分别将100克的黏土、黏壤土、壤土、砂土样本装入4个漏斗中,由4位同学量取等量的水,同时以一样的高度和速度倒入土壤中,观察记录渗水速度和收集的水量。
21.渗漏速度最快的是( )
A.黏土 B.黏壤土 C.壤土 D.砂土
22.实验中同学们发现最终收集的水量均小于倒入的水量,这说明土壤( )
A.是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 B.具有蓄水、保水的功能
C.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条件 D.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养分
【答案】21.D 22.B
【解析】21.由图可知,砂土收集水量最多,说明砂土渗漏速度最快,砂土中砂粒的含量最高,土壤颗粒最大,空隙也最大,所以透水性能最好;黏土、 黏壤土、 壤土的质地相对黏重,土壤空隙较小,透水性差,因此在渗水实验中,砂土流出水最快,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
22.一般说来,土壤越肥沃,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A不符合题意;土壤可储存雨水,减少地表径流,有利于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土壤水可满足作物生长,有利于减轻旱灾的影响,说明土壤具有蓄水、保水的功能,实验中水分被土壤中的孔隙所储存,所以收集的水量均小于倒入的水量,故B正确;土壤具有肥力,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条件,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养分,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土壤的功能:土壤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人类饲养动物,也主要以植物为饲料。
读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及土壤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24.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答案】23.C 24.B
【解析】23.生物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通过生物的循环,才能把大量的太阳能纳入成土过程,才能使分散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多种养分物质聚集于土壤之中,才能使土壤具有肥力并使之不断更新。因此,成土过程实质上就是母质在一定条件下为生物不断改造的过程,没有生物的作用便没有土壤的形成,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4.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为有机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⑤为母质层,⑥为母岩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应为有机层,A错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应为腐殖质层,B正确;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C错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应为淀积层,D错误。故选B。
【点睛】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1.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的性质。
2.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4.地形:可以通过控制成土母质、气候及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发育和特性产生强烈的间接影响。
5.时间: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强。
6.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双向的。
多肉植物原产于非洲干湿季分明的地区,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中至少有一个器官肥厚多汁,在土壤环境发生变化时满足植物生存需要。下图为多肉植物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多肉植物茎叶肉质化是为了( )
A.防强光 B.储水分 C.抗风沙 D.耐高温
26.与多肉原产地相比,在江苏自然种植的多肉植物容易死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分 B.光照 C.地形 D.土壤
【答案】25.B 26.A
【解析】25.从图中看,该植物叶片退化、变小,肉质化,肥厚多汁是植物为了适应干旱环境减少蒸腾、储存水分的生存策略,B正确;与防强光、抗风沙、耐高温无关,A、C、D错。故选B。
26.多肉植物习性为喜温耐旱,而江苏自然种植的多肉植物却特别容易死亡,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最有可能是由于夏季短时间内降水充足,过涝,导致多肉植物死亡,A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光照、地形、土壤对多肉植物的影响,B、C、D错误,故选A。
【点睛】水生植物-莲(荷花)由于在生长过程中有充足的水源,所以它长得叶大柔嫩,但根扎的很浅;而骆驼刺生活在沙漠地区,属旱生植物,由于沙漠中缺水,所以骆驼刺的叶子变成细刺,并且根扎的很深,有的深达十几米,根系十分发达。
27.甘肃省景泰县黄河岸边的黄河石林形成于21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早更斯世,是以黄色砂砾岩为主,垂直节理发育,造型千姿百态的石林地貌奇观。在石林崖壁上有大量的苔藓、地衣等植被生长(如图),绿色的苔藓、地衣在黄色的石林上如同孔雀的羽毛,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影响黄河石林崖壁苔藓、地衣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水分 C.坡度 D.土壤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黄河石林崖壁上潮湿的位置水分条件较好,可以为苔藓、地衣类植被提供生长环境,B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在石林崖壁上有大量的苔藓、地衣等植被生长”,石林崖壁地形崎岖、土壤条件较差,说明其对地形和土壤条件要求低,AD错误;苔藓、地衣类植被喜欢潮湿的生长环境,不耐干燥,对坡度的需求小,C错误;故选B。
【点睛】苔藓植物分布范围极广,可以生存在热带、温带和寒冷的地区(如南极洲和格陵兰岛)。成片的苔藓植物称为苔原,苔原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局部生长在树木线以上的高山地区。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苔藓植物一般生长密集,有较强的吸水性,因此能够抓紧泥土,有助于保持水土。可作为鸟雀及哺乳动物的食物有助于形成土壤苔藓植物可以积累周围环境中的水分和浮尘,分泌酸性代谢物来腐蚀岩石,促进岩石的分解,形成土壤。
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举世闻名的旅游岛,岛上山脉纵横,有10余座火山锥。2022年11月某日,小米爸爸去巴厘岛旅游,为了确保此次旅行安全,出发前做了预案,一张巴厘岛地形地势图、印尼“岛主”——科莫多龙(传说是恐龙的后裔)精美图册、苏康码(系统通过获取用户一定时期内的行程记录,综合用户填写的信息,形成红、黄、绿不同颜色的健康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不同颜色健康码的生成与使用,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①数字地球 ②GPS ③GIS ④RS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9.该地发生概率较小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泥石流 C.沙尘暴 D.洪涝
【答案】28.B 29.C
【解析】28.数字地球是将地理信息数字化之后,借助计算机来管理的技术,不是健康码生成与使用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①错误;健康码的使用,首先需要借助用户手机定位系统获取用户的地理位置和行程记录,用到了GPS技术,②正确;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风险级别形成不同颜色的健康码,用到了GIS技术,③正确;RS是遥感技术,与健康码的生成与使用无关,④错误。②③正确,B正确。故选B。
29.巴厘岛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多地震,A错误;巴厘岛地势起伏大,降水量大,且多暴雨,泥石流发生的概率较大,B错误;该地区气候湿润多雨,且沙源较少,不易发生沙尘暴,C正确;巴厘岛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洪涝灾害威胁较大,D错误。故选C。
【点睛】GPS是指定位导航技术,主要获取位置信息,RS是指遥感技术,主要是对一定范围内地物进行探测,GIS主要是信息的分析处理功能。
下图为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0.地区Ⅰ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寒潮 B.台风 C.旱涝 D.地震
31.泥石流是地区Ⅳ分布最为集中的自然灾害,其自然原因有( )
①地形崎岖②全年降水少,年际变化大③地表基岩广布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2.干旱与洪涝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两种自然灾害,下列措施既能防洪又能抗旱的有( )
①植树造林②修建水库③疏浚河道④打机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30.C 31.C 32.A
【解析】30.图中Ⅰ地区位于我国河南,降水集中多暴雨,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旱涝,C正确;台风主要影响沿海地区,B错;寒潮灾害对该地区影响小,A错误;该地区地震灾害少,D错误。故选C。
31.从图中春Ⅳ地区位于我国西南,泥石流多发的原因是地形崎岖,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①④正确;Ⅳ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较多,且集中在夏季,②错;地表基岩广布不易发生地质灾害,③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32.植被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植树造林既能防洪又能抗旱,①正确;修建水库可在丰水期存水,枯水期放水,既可防洪又能抗旱,②正确;疏浚河道有利于洪水下泄,可防洪,但不能抗旱,③错;打机井可抗旱,但不能防洪,④错。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点睛】寒潮,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顾名思义是寒冷空气好像潮水般奔流过来的意思,它属于空气(冷空气)流动的一种形式。寒潮是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
我国是受台风和寒潮灾害影响较大的国家之一。下土为我国寒潮和台风的主要移动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台风对我国的影响可能有( )
①北京地区出现9级以上大风②诱发浙江山区发生滑坡泥石流③破坏东南沿海地区海堤④缓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早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4.关于寒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寒潮对我国的影响范围比台风的要小 B.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季节是冬季
C.退耕还林还草是防御寒潮的有效措施 D.寒潮会影响农牧业、交通和电力系统
35.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
A.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B.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D.遥感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答案】33.C 34.D 35.B
【分析】本题以我国台风和寒潮分布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33.读图可知,北京离台风源地较远,风力较弱,出现9级以上大风可能性不大,①错误;台风登陆浙江,形成丰富的降水,浙江山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②正确;台风带来狂风、风暴潮等天气,容易破坏东南沿海地区的海堤,③正确;台风过境时带来暴雨,可缓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夏季的伏旱天气,④正确。综合上述分析,②③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4.由图可知,寒潮对我国的影响范围比台风要大,A错误;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是春季和秋季,春季引发温冻害,冻伤冻死返青农作物。秋季寒潮影响农作物成熟,B错误。防御寒潮的有效措施是提前发布预警并做好防冻措施,C错误;寒潮带来的大风、降温、雨雪天气会影响农牧业、交通和电力系统,D正确。故选D。
35.卫星云图需要气象卫星获取遥感影像数据,再经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故其主要使用的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B正确;卫星云图没有使用定位、导航功能,A,C、D错误。故选B。
【点睛】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是春季和秋季,春季引发温冻害,冻伤冻死返青农作物,秋季寒潮影响农作物成熟。
遥感技术主要是获取图像信息;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是获取空间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分析和处理地理信息。
二、综合题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贵州水城天生桥(由瀑流沿山谷裂隙冲蚀而成)景区位于六盘水的干河流域,境内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水城天生桥为世界最高的可行驶汽车的公路天生桥,是河道洞穴坍塌后残留洞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下图为贵州水城天生桥景观图。
(1)图示景观形成过程的正确排序是____(填序号)。
①洞穴向下方和两侧扩大,形成了深切的峡谷状洞穴通道②洞穴顶部坍塌,残留的洞穴顶板则成为天生桥的桥面,洞穴空洞部分变成桥洞③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地表水沿裂隙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暗河④流水不断对石灰岩进行溶蚀和侵蚀,地下岩溶洞穴发育
(2)简述喀斯特地貌广布对当地的影响。
【答案】(1)③④①②
(2)有利影响: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是良好的旅游资源,有利于发展旅游业。不利影响:地表崎岖,地质条件复杂,不利于交通建设;交通不便,不利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岩层不稳定,不利于水利工程建设;耕地面积小且分散,土层薄,不利于发展农业;岩石裂隙发育,地表水资源短缺;保水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岩石裸露,易出现石漠化现象;生态环境脆弱。
【分析】本题以贵州喀斯特地貌(天生桥)为背景,考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对当地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详解】(1)材料信息显示“水城天生桥(由瀑流沿山谷裂隙冲蚀而成)”“水城天生桥为世界最高的可行驶汽车的公路天生桥,是河道洞穴坍塌后残留洞段”,首先是该地区石灰岩广布,地表水易沿裂隙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暗河;随着暗河流水增多,流水不断对可溶性的石灰岩进行溶蚀和侵蚀,便在地下发育了溶洞穴;随着洞穴向下方和两侧不断扩大,形成了深切的峡谷状洞穴通道;后来在重力作用影响下,洞穴顶部发生坍塌,残留的洞穴顶板则成为天生桥的桥面,洞穴空洞部分变成桥洞,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③④①②。
(2)喀斯特地貌广布对当地的影响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天生桥之类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是良好的旅游资源,对外地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当地在此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不利影响包括: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地质条件相当复杂,不利于进行交通建设;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严重影响当地与外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导致区域闭塞;岩层稳定性很差,不利于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能源开发受限;地表崎岖,耕地面积小且分散,土层薄,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活动;岩石裂隙发育,地表水容易下渗,导致地表水资源短缺,影响生产生活;地表崎岖不平,水的流动性强,易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流失,易出现石漠化现象;该地区生态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的碳酸岩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发生溶解或重新积淀的过程。
喀斯特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强,地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东泰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安市,森林覆盖率为81.5%,植被覆盖率在90%以上,2015年,获得首批“中国森林氧吧”称号。泰山植被是中国温带植物群落的典型代表:拥有高等植物189科768属1553种,陆栖野生动物1373种。泰山国家森林公园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群落稳定,极具观光游览、科学考察和休憩娱乐价值。
(1)简述泰山山麓森林植被的特征。
(2)说出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意义。
【答案】(1)植被覆盖率高,以温带森林群落为主,树种丰富、类型多样,森林群落稳定。
(2)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吸烟滞尘、美化环境。
【分析】本大题以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材料,涉及植被特征和森林的生态功能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据材料可知,泰山植被覆盖率在90%以上,说明植被覆盖率高,泰山植被是中国温带植物群落的典型代表,说明植被以温带群落为主,泰山国家森林公园动植物种类繁多,说明植被类型多样,森林群落稳定。
(2)涉及森林的生态功能,森林公园是以大面积人工林或天然林为主体而建设的公园,可以保护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吸烟滞尘;为动物提供栖息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可美化环境等。
38.阅读“中国暴雨日数和暴雨洪水分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分布在____和____地区。
(2)针对我国暴雨洪涝灾害所发生的原因,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什么?
【答案】(1) 东部 南部
(2)①加强气象监测,提高预报的准确率;②加强防洪工程措施(兴建水库、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等);③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建立防灾减灾管理体制等)。
【分析】本大题以中国暴雨日数和暴雨洪水分区图为材料,涉及洪涝的成因及治理洪涝的措施等知识内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读图结合暴雨洪水灾害严重区的分布可知,我国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分布在季风区中的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
(2)根据所学知识可得,针对洪涝灾害所采取的措施,可从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等角度分析作答。工程措施如兴建水库,加大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加固堤坝,借助堤坝提高抗洪能力。疏浚河道,增强河流的泄洪能力,或开辟分洪区,降低洪水的威胁。非工程措施如加大宣传,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政府建立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应急预案,提高抗洪的应急能力。还可以加强对暴雨天气的监测预报,提高监测能力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阳泉市郊区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