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
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北京时间2022年9月25日6时5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试验十四号和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从天体系统角度,类似于“双星”级别的自然天体是( )
A.银河 B.太阳 C.地球 D.月球
2.不属于“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
A.可观测宇宙 B.河外星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答案】1.D 2.B
【解析】1.由题可知,双星为人造卫星,月球为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D正确;银河由众多恒星、行星等星体组成,太阳属于恒星,地球属于卫星,A、B、C错误。故选D。
2.双星围绕地球转,属于地月系,D正确,不符合题意;地球属于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故也属于太阳系,C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太阳系地处可观测宇宙,A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太阳系属于银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月球绕地球公转,组成地月系;地球与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等共同组成了太阳系;太阳又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组成了银河系;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银河系和数以亿计的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它是人类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级别的天体系统,也是人类已知的宇宙范围。
2021年10月25日新华社报:目前太阳活动正在逐渐活跃,随着太阳活动从极小期逐渐进入极大期,太阳的“脸蛋”上渐渐长出了“小黑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小黑痣”指的是( )
A.日珥 B.耀斑 C.黑子 D.日冕物质抛射
4.“小黑痣”出现的圈层是( )
A.太阳内部 B.光球层 C.色球层 D.日冕层
5.太阳正值壮年期,为地球提供了稳定的光热来源。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太阳( )
A.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B.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C.炽热气体的燃烧 D.外部剧烈的太阳活动
【答案】3.C 4.B 5.A
【解析】3.根据材料,“小黑痣”是指出现在太阳光球层中的低温区域,因其温度低,亮度与周边相比小,故呈现黑色,称为黑子,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题干中的“小黑痣”是太阳黑子,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内部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4个氢原子核经过一连串的核聚变反应,变为1个氦原子核。核聚变过程中,原子核质量出现亏损,其亏损的质量转化成能量。因此,太阳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主要有黑子、耀斑、太阳风,其中黑子分布在光球层,耀斑分布在色球层,太阳风分布在日冕层。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是11年。
6.太阳黑子活动的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明显影响。如图显示北半球部分高纬度地区太阳黑子活动与年降水量的关系。观测显示,所测地区年降水量( )
A.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增大 B.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减小
C.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吻合 D.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无关
【答案】C
【详解】读图可知,在60°N~70°N、166°W~41°E的22个观测站观测显示,所测地区年降水量随着太阳黑子数量增多而变少,在70°N~80°N、157°W~81°E的12个观测站观测显示,所测地区年降水量随着太阳黑子数量增多而增多,两个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周期与黑子数量变化周期相似。由此判断,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
当地时间2022年10月18日上午,这场世界级赛事电力供应来源之一,由中国电建总承包的卡塔尔阿尔卡萨800兆瓦光伏项目顺利举行了投产庆祝仪式。该项目不仅为即将开幕的卡塔尔世界杯提供绿色清洁能源,更为卡塔尔能源转型和经济多元化揭开了可持续发展的大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太阳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太阳能资源稳定,不受天气影响
B.人类不能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太阳能,往往需要转化
C.光伏电站对太阳活动有显著影响
D.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较廉价,可再生
8.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 )
A.人类生产、生活的唯一能量来源 B.为生物生长、水体运动等提供动力
C.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信 D.促使地球各地降水增多,洪灾多发
【答案】7.D 8.B
【解析】7.太阳能不稳定,受天气影响大,阴雨天气,太阳能资源较少,A错误;太阳能提供光热资源,人类能直接获取,如利用太阳能锅灶进行加热,B错误;光伏电站对太阳活动没有影响,C错误;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资源,清洁无污染,较廉价,可再生,D正确。故选D。
8.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不是唯一能量来源,A错误;太阳辐射为生物生长、水体运动等提供动力,B正确;太阳活动会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信,C错误;太阳活动与地球上的气候反常有一定的关系,地球上水旱灾害频发的年份通常也是太阳黑子活动增多的年份,太阳辐射不会导致全球降水增多,洪灾多发,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地面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不同,地球上的热量传递主要依靠大气环流和洋流,大气环流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2、太阳辐射能是我们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一部分直接来自太阳能:如太阳能发电、太阳灶、太阳能干燥器加工农副产品等。另一部分是太阳能转化的能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9.地震波向下传播过程中,横波和纵波明显加速的层次是( )
A.外核 B.古登堡面 C.莫霍面 D.下地幔
【答案】C
【详解】地震波向下传播过程中,在地壳和下地幔内部,地震波加速不明显,在外核,地震横波消失,纵波大幅度减速,AD错误;地震波向下传播时,经过莫霍面,地震横波和纵波明显增速,这也是莫霍面成为一级不连续面的原因,C正确;古登堡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变小,B错误。故选C。
10.在下列地质时代中,形成铁矿的重要年代是( )
A.新生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前寒武纪
【答案】D
【详解】前寒武纪是成矿的重要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D正确;古生代和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时期,新生代哺乳动物出现,ABC错误。故选D。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经历地质年代多、生存相对稳定的种群是( )
A.鱼类 B.鸟类 C.两栖类 D.哺乳类
12.图中箭头表示的可能是( )
A.生物种类趋于减少 B.从显生宙到前寒武纪
C.沉积岩越来越古老 D.生物复杂度在增加
【答案】11.A 12.D
【解析】11.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鱼类跨越的地质年代最多,从古生代到新生代,进化时间最长,且从宽度看,整体趋势是物种越来越丰富,因此种群相对稳定。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图中的箭头从古生代到新生代是从古到今的地质年代顺序,且都属于显生宙,冥古宙是比显生宙更古老的地质年代,B错误;沉积岩的规律是越早沉积越古老,因此沿着图中箭头沉积岩越来越新,C错误;从图中演化顺序可以看出,最先出现的是鱼类,然后依次增加了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鸟类,物种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即生物越来越复杂,A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分别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熟知的恐龙。
13.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是( )
A.元古代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C.中生代早期和新生代早期 D.元古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答案】B
【详解】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绝一时的 恐龙突然灭绝外 ,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也灭绝了。因此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是指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B正确;元古代末期、中生代早期、新生代早期没有出现全球性生物春规模灭绝现象,因此A、C、D错误。故选B。
【点睛】
14.地球的演化史也可以近似的说是生物的进化史,下列关于期间生物的匹配,错误的是( )
A.古生代——鱼类和蕨类 B.前寒武纪——蓝藻
C.中生代——爬行动物 D.中生代——三叶虫
【答案】D
【详解】地球的演化史也可以近似的说是生物的进化史,古生代的泥盆纪生物是鱼类和蕨类,石炭纪和二叠纪是两栖类的繁盛时代,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前寒武纪是蓝藻繁盛时代,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中生代是爬行动物和鸟类时代,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三叶虫出现在寒武纪,属于古生代,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15.下列关于化石和地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研究地层及其包含的化石,是研究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途径
B.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高级、越复杂生物的化石
C.不同时代的地层也可能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D.在岩浆岩形成过程中,生物遗体或者遗迹保留下来形成化石
【答案】A
【详解】地层及化石保存了生物演化的信息,因此研究地层及其包含的化石,是研究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途径,A正确;生物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演化,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B错误;由于生物进化是不可逆的,因此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不会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C错误;在岩浆岩形成过程中,要经经历高温高压环境,因此生物遗体或者遗迹很难保留下来形成化石,D错误。故选A。
【点睛】
如果对流层大气出现“上热下冷(即随高度上升,气温也上升,称为逆温)”现象时,空气对流运动减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上图中,符合材料中所述现象的大气层次是( )
A.①+② B.② C.②+③ D.③
17.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现象时,近地面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阻挡了近地面空气水平运动 B.抑制了近地面空气对流上升
C.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量增大 D.近地面人类排放污染物增多
【答案】16.B 17.B
【解析】16.题意表明,逆温现象出现区域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上热下冷”),读图可知,图中①、②、③层中,只有②层的气温高度上升而升高,因此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次是②,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7.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现象时,逆温层“上热下冷”不易产生对流,会抑制近地面空气对流上升,不利于近地面空气中污染物垂直扩散,使得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B符合题意;逆温层的存在不会阻挡近地面空气水平运动,不会使近地面人类排放污染物增多,排除AD;逆温层的存在,可能会使近地面大所中的水汽量增大,但这不是近地面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的原因,排除C。故选B。
【点睛】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C,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C/100 m,这种现象称为逆温。按照成因分类,逆温一般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地球逆温、锋面逆温等。逆温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了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
18.图中正确指示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风向的判断。近地面的风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在三个力的作用下,北半球风向偏向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南半球偏向左侧偏,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综上,结合图示可知A符合南半球近地面的风向。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不能影响风速 B.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速度
C.高空大气运动受摩擦力作用不明显 D.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答案】C
【详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产生风的原动力,风速大小主要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决定,A错误;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因此不会改变风的速度,只会改变风向,B错误;高空大气比较稀薄,大气运动受摩擦力作用不明显,C正确;摩擦力为大气运动的阻力既能影响风速,也能影响风向,往往摩擦力越大,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偏向越小,D错误。故选C。
20.下列关于大气对流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一组是( )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③低纬地区厚度小于高纬地区④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详解】由于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因此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①正确;由于对流层大气气温向上递减,具有上冷下热的气温结构,因此空气对流运动显著,②正确;低纬地区气温高,对流运动较高纬地区强,因此低纬地区对流层大于高纬地区,③错误;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加上水汽和尘埃主要集中在对流层,因此容易成云致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
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室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回答下列问题。
21.下列哪一个符号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
A.① B.② C.③ D.④
22.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A.① B.③ C.④ D.⑤
【答案】21.C 22.A
【解析】21.结合大气的热力作用过程判断: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是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⑤是射向宇宙的大气辐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因此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2.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主要原因是地势高空气稀薄,从而导致大气削弱作用较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大气通过选择性吸收、散射、反射作用,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降低白天气温,又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提高夜间气温。
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下左图)及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下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是( )
A.E→F→H→G→E B.G→E→F→H→G C.G→E→H→F→G D.G→H→F→E→G
24.关于城市与郊区大气状况的叙述,属实的是( )
A.EF代表城市气压垂直变化规律 B.各点间的热力环流,昼夜方向相反
C.甲处位于郊区高空,气流下沉 D.乙、丙间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答案】23.D 24.C
【分析】23.读图可知,G、E位于近地面,且气压E>G,近地面应从E流向G,近地面E为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即F流向E,近地面G为低气压,成为上升流,即G流向H; 图中显示,F、H位于高空,且气压H>F,高空气流从H流向F。综合起来,环流的方向为G→H→F→E→G,如图所示
因此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4.城市的温度高于郊区,城市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图中显示,近地面G的气压低于E,因此G对应城区,E对应郊区,因此EF代表郊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A错误;城市和郊区相比,无论昼夜温度都是城市大于郊区,因此热力环流的方向没有昼夜的变化,B错误;读右图可知,图中甲地等压面向下弯曲,乙处等压面向上拱起,所以甲的气压小于乙地气压,郊区空气下沉,高空为低压,所以甲为郊区的高空,气流下沉,C正确;乙、丙之间的气流应该由高压流向低压,不会沿等压面流动,D错误。故选C。
【点睛】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
下图为“某气象科学家绘制的局部地区某时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图中风速最大的点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26.甲、丙的风向是( )
A.东南、西南 B.东北、东南 C.西北、东南 D.东南、西南
【答案】25.B 26.B
【解析】25.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速越大,甲、乙、丙、丁四地中,乙处等压线最密集,风速最大,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6.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最后的风向沿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左或向右偏转45°,甲位于北半球,丙位于南半球,风向指风的来向。可知甲、丙的风向是东北、东南,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等值线判读:读数据:同线等值、同图等距。看疏密:线密值紧、线疏值松。析弯曲:凸高则低、凸低则高。断闭合: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算数值:先两点各自取值,然后求最大差值和最小差值。
27.关于洪涝灾害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发生在多雨季节 B.常引发泥石流和风暴潮
C.多发生在河流中上游地区 D.破坏力不断累积导致危害严重
【答案】D
【详解】洪涝灾害在多雨季节多发,但并不是只发生在多雨季节,A错误。洪涝灾害发生在山区,常引发泥石流和滑坡,而风暴潮主要是由台风引发的,B错误。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势地平,排水不畅,多发洪涝灾害,C错误。洪涝灾害破坏力不断累积会导致严重的危害,D正确。故选D。
28.台风带来的危害有( )
①出行困难②洪涝易发③作物受损④降温增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详解】台风登陆会带来狂风暴雨,使出行困难,洪涝灾害发生,农田长时间积水导致作物受损,①②③,A项正确;降温增湿不属于危害,④错误。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29.中国是世界上山洪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由于 ( )
①地处东亚季风区
②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独有的地貌特征
③人口与水土资源矛盾突出
④干旱区面积广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详解】我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夏季多暴雨,①正确;我国地形类型复杂多样,人口众多,人口和水土资源矛盾突出,易造成山洪暴发,②③正确。山洪爆发和干旱区面积广大无关,④错误。故选C。
30.中国山洪灾害尤以暴雨型山洪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也最为严重,其主要分布区为( )
A.西北内陆 B.青藏高原 C.长江流域 D.华北平原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我国长江流域位于季风区,降水集中,多暴雨,降水持续时间最长,河流流域内地形起伏大。且长江流域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因此成为暴雨型山洪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也最为严重的地区,C正确;西北内陆地区深居内陆,降水较少,不会出现山洪,A错误;青藏高原地势较高,受到季风影响较小,因此暴雨较少,B错误;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因此不会出现山洪,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
31.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____级天体系统,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____。
(2)B表示____,D表示____。按结构特征,它们都属于____行星。
(3)按运动特征,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即都是自____向____公转。另外,还具有____性 和____性。
(4)若地球在H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有( )
A.变为寒冷的“冰球” B.变为炽热的“火球”
C.大气层将会消失 D.体积将会变小
【答案】(1) 2 太阳
(2) 金星 火星 类地
(3) 西 东 近圆 共面
(4)A
【分析】本大题以太阳系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天体系统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图中共有太阳系和太阳系中的行星系两级天体系统,其中级别最高的是太阳系,太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
(2)根据八大行星的排序,B是离太阳第二近的行星,是水星;D是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是火星,从结构特征看,它们都属于与地球相似的类地行星。
(3)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具有同向性的特点;公转的轨道近乎在同一个平面,具有共面性的特点;公转的轨道都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具有近圆性的特点。
(4)地球在H行星轨道上运行,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变远,地球的表面温度会降低,A正确,B错误。与太阳距离的远近不会影响大气层是否存在、体积的大小,C、D错误。故选A。
3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1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图2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表示地壳的是____(填序号),表示地幔的是____(填序号)。
(2)地壳结构的特点是地壳结构的特点是____、____
(3)岩石圈是指____(填序号),是由地壳和____顶部组成。
(4)2019年9月24日巴基斯坦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顶部 C.地幔底部 D.软流层
(5)下列关于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波属于电磁波,能释放能量
B.地震波能够测量地震对于地表各处的破坏程度
C.探测地震波的传播是解谜地球内部结构的唯一方式
D.地震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答案】(1) ① ②
(2) 地壳厚度的不均 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
(3) ③ 上地幔
(4)A
(5)D
【分析】本大题以图文结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球内部分层和地震波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所以①是地壳,②是地幔。
(2)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壳上层的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缺失,而下层的硅镁层则是完整的。硅铝层在大陆部分较厚,在海洋底部则显著变薄,甚至缺失,但并不是只分布在大陆部分。
(3)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区域,包括地壳全部和上地幔顶部,对应③。
(4)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在陆地上震源深度10千米,说明位于地壳当中,A正确,排除BCD。故选A。
(5)地震波不属于电磁波,A错误;地震波能够对地表造成破坏,但不能测量,B错误;根据地震波速的变化就可知道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形态等。所以说研究地球内部知识的主要方法是地震波,但不是唯一方式,随着科技进步还会出现其他方法,C错误;地震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D正确。故选D。
33.热力环流在生活中有很多实际的应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示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该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
材料二: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300米,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在冬季晴朗的白天,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如下图)
(1)民居屋前铺设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请用热力环流原理进行解释。
(2)根据材料二,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分析暖棚内气温比室外高的原因。
【答案】(1)夏季时石子地面增温较快,林木增温较慢,屋前铺设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增大了屋前屋后的温差,从而增大了屋前屋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强夏季穿堂风。
(2)太阳辐射强的原因:香格里拉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低的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且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
(3)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玻璃进入棚内,被棚内地面、墙面等吸收并增温,再释放出长波辐射被空气吸收,导致气温升高;封闭的暖棚阻碍了暖棚内外空气的流通和热量的交换,使其热量散失较慢。
【分析】本题以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和香格里拉绝热暖棚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热力环流、大气的受热过程、温室效应原理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详解】(1)石子地面和林木的热容量不同,导致夏季时的增温幅度也不同,石子地面增温较快,林木增温较慢,屋前铺设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增大了屋前屋后的温差,从而增大了屋前屋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强夏季穿堂风。
(2)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的原因主要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且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
(3)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透明的玻璃对太阳辐射阻挡小,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玻璃进入棚内,被棚内地面、墙面等吸收并增温,而地面和墙面辐射的热量是长波辐射,长波辐射可以是大气增温,且长波辐射会受暖棚阻挡,从而减少棚内热量的散失。
34.寒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2022年11月28日17时,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Ⅳ级/一般]:受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影响,预计未来48小时内全市最低气温将下降12-14℃,降温的同时,伴有大风,28日下午开始,渤海、黄海北部和中部自北向南逐渐增强到7-9级阵风10-11级。建平中学某班级同学绘制了本次寒潮过境的气象数据,如图表所示。
时间
最低温(℃)
最高温(℃)
平均气温(℃)
降水量(mm)
气压(kPa)
11/28
17.6
22
19
4
101.1
11/29
8
19
13
9
102.3
11/30
3
11
4
6
103.5
12/1
﹣1
9
4
4
103.4
12/2
2
7
8
4
102.7
(1)寒潮属于____灾害(灾害类型),它发源于地球的____(圈层)
(2)结合图文资料,请简述此次寒潮期间上海天气的变化过程。
(3)寒潮来临时,不少农民燃起一堆堆的柴草,浓烟遮盖盖了田野,农民燃烧柴草以产生浓烟的主要作用是( )A.增强地面辐射,防霜冻 B.增强大气逆辐射,防霜冻
C.减弱紫外线对农作物的危害 D.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促进小麦生长
(4)请简述寒潮来临时,个人和有关部门应该如何做好防御?
【答案】(1) 气象 大气圈
(2)寒潮侵入时期,风力增大,气温迅速降低,并出现降水天气;后期,风力减弱,气温回升小,天气转晴。
(3)B
(4)①政府应该做好准备工作,建立健全应急机制,保障煤电等能源供应;②气象媒体工作者应该加强监测预报与公民防灾意识,及时向社会公布最新信息;③作为我们自己应该注意保护自身,加强对极端天气应急反应能力。
【分析】本大题以图文结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寒潮带来的影响和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寒潮是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属于气象灾害,发源于地球的大气圈。
(2)受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影响,预计未来48小时内全市最低气温将下降12-14℃,降温的同时,伴有大风,可知寒潮过境时带来大风、降温、降水天气,过境以后天气转晴,风力减弱,气温比过境前低很多。
(3)增强地面辐射强弱由地面温度决定,改变大气成分不能影响地面辐射强弱,可以影响地面辐射散失多少,A不对;燃烧柴草产生浓烟增加大气中的烟尘等,可以增强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从而提高大气的温度,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起到防霜冻作用,B对;倒春寒来临时,将使温度降低,使作物面临霜冻的威胁,与紫外线危害大小没关系,C不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低,因此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低与小麦生长快慢关系不大,D不对。故选B。
(4)个人要注意添衣保暖;在生产上做好对大风降温天气的防御佳备;固紧易被大风吹动的搭建物,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通知户外作业人员注意安全;留意有关媒体报道大风降温的最新信息,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政府应该做好准备工作,建立健全应急机制,保障煤电等能源供应,保障居民正常生活;气象媒体工作者应该加强监测预报与公民防灾意识,及时向社会公布最新信息,以便公民及时采取措施。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共8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七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七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