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学情调查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学情调查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12月学情调查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年10月,中国空间站(距地面约420千米)实验舱Ⅱ——梦天实验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后,中国空间站三个舱将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图示意中国空间站三个舱形成的“T”字基本构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轨运行中的中国空间站所属的天体类型是( )
A.恒星 B.行星 C.卫星 D.小行星
2.与中国空间站所处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级别相同的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答案】1.C 2.A
【解析】1.地球属于行星,围绕行星运转的是卫星,中国空间站受地球引力影响围绕地球运转,所属天体类型为卫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中国空间站绕地球运动,与地球之间形成的天体系统和地月系同属于一个级别,都是行星系,由行星和围绕其运行的卫星组成,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天体系统由大到小分别是:总星系(可观测宇宙),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和地月系(其他行星系)。
飞机颠簸是指飞机在大气层飞行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忽上忽下、左右摇晃及机身振颤等现象。我国是世界上民航飞机最多的国家之一,每年不同季节许多航班都会受到飞机颠簸的影响,尤其是春夏季节颠簸事件最为频繁。下图示意多年来我国飞机颠簸发生的高度和次数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民航飞机在空中飞行时最不易发生飞机颠簸的大气垂直分(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大气外层
4.在我国大部分空域,春季飞机颠簸较为频繁的主要原因是春季( )
A.太阳辐射强烈 B.降水强度较大 C.垂直对流旺盛 D.空气平流显著
【答案】3.B 4.C
【解析】3.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垂直分层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的大气以垂直对流为主,不利于飞机长距离飞行,飞行很不安全,A错误;平流层的大气以水平流动为主,非常适宜民航飞机长距离飞行,飞行比较安全,B正确;高层大气空气稀薄,气流也更为复杂,且高度高,不利于民航飞机飞行,C错误;大气外层几乎属于真空失重状态,且宇宙辐射强烈,飞行不安全,D错误。故选B。
4.春季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太阳辐射较不强烈,A错误;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降水强度大,B错误;我国位于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春季升温快,空气受热增多,垂直对流旺盛,导致飞机飞行时受对流气流干扰,产生剧烈的颠簸,C正确;对流层内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平流层内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与季节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点睛】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垂直分层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内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平流层内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里氏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该次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甲为横波
C.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①内部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6.下列影响地震对地面破坏程度的选项中,组合正确的是( )
①震级越大,破坏越大②震源越浅,破坏越小③震中距越小,破坏越小④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地震波传播介质差异 B.人体的生理反应能力
C.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5.C 6.C 7.C
【分析】5.从图中可知,横坐标是深度,纵坐标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①为2900千米深度以内,包括地壳和地幔部分,故A错误。由图可知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不会消失,是纵波,故B错误。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位于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①包括地壳和地幔,C正确。乙波在①层的传播速度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快,而①层中包括地幔部分,故乙波可以通过地幔,D错误。故选C。
6.震源越浅,破坏程度应越大;震中距越小,破坏程度越大,所以排除②、③,震级越大,破坏越大、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大,①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快,横波慢,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横波到达后才倒塌,C正确。跟传播介质差异、人体的生理反应能力和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关系不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读地质时期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征是( )
A.总体比较寒冷 B.总体比较湿润 C.冷暖干湿交替 D.温暖干旱明显
9.在图示甲时期( )
A.被子植物繁盛 B.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 C.海平面高于现代 D.水稻等农作物减产
10.近一百年来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A.沿海岛屿面积增大 B.各地降水增多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粮食增产
【答案】8.D 9.B 10.C
【解析】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的时代,是恐龙的繁盛年代,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恐龙时代。据图示可知,中生代全球气温较高,降水较少,全球温暖干旱明显,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图示甲时期是古生代晚期,被子植被繁盛的时代是新生代,故A错误。结合图示可知,甲时期温度较低,降水较多,可能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故B正确。甲时期温度比现代低,海平面低于现代,故C错误。图示甲时期是古生代晚期,没有人类出现,不会出现水稻、小麦等农作物,故D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近一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C正确。各地降水变率增大,B错误。极端天气事件增多,降水变率增大,导致粮食总体减产,D错误。海平面上升,沿海岛屿低地被海水淹没,岛屿面积减小,A错误。故选C。
【点睛】全球变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增加;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最终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千百万年来地球平均温度变化很小,表明整个地一气系统处于热平衡,这些能量储存在地一气系统的各个环节中。下图是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辐射相对量的平衡分配模式。完成下面小题。
11.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相对量是( )
A.26% B.42% C.51% D.67%
12.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多,下列环节的辐射相对量会减少的是( )
A.地面吸收太阳直接辐射 B.地面吸收大气散射辐射
C.云和大气释放散射辐射 D.云和大气吸收太阳辐射
【答案】11.B 12.A
【解析】11.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遭到多种形式的削弱,使最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图中可判断,直接被云和大气吸收的占20%,被云和气溶胶反射的占16%,被云和大气散射后无法达到地面的占6%,这样合计42%,B正确。特别注意,被云和大气散射的太阳辐射相对量较多,但从图中看,25%是散射到地面后被地面吸收,这部分相对量其实并没有被大气削弱,ACD错误。故选B。
12.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多,大气削弱作用强,直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直接辐射量减少,A正确,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大气释放的散射辐射也增多,地面吸收大气散射辐射也会增多,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地面增温过程是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大气增温过程为地面增温后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湟水谷地平安地段山谷风一定时间内风向频数及风速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据图可知,湟水谷地平安地段谷风的风向是( )
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北风
14.关于湟水谷地平安地段山谷风风速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风大于谷风 B.谷风大于山风 C.正午风速最大 D.傍晚风速最小
【答案】13.A 14.B
【解析】13.根据所学知识,夜晚盛行山风,白天盛行谷风。据图可知,湟水大致晚北京时间1个小时,日出前该地以偏西风为主,应该是山风,日出后一定时间转为以偏东风为主,所以该地谷风的风向应为偏东风。 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依据上题结论再结合图示,此地偏西风为山风,偏西风盛行时,风速较小;偏东风为谷风,偏东风盛行时,风速较大,说明该地的谷风风速大于山风风速,A错误,B正确;据图可知傍晚时风速最大,日出前后风速最小,CD错误;故选 B。
【点睛】谷风的形成过程:白天山谷和山坡都升温,在同一水平面上,山坡升温快,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山谷相同海拔处离地面较远,升温慢,温度低,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山谷吹向山坡,为谷风。
流泄风是一种因空气密度水平分布不均匀,空气沿斜坡面滑动而形成的重力风。流泄风对斜坡面上的农业生产影响巨大,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下列能够正确表示出流泄风的是( )
A.A B.B C.C D.D
16.流泄风对斜坡面上的农业生产影响巨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流泄风沿斜坡上升,易为农作物生长带来降水
B.流泄风沿斜坡下沉,能为农作物生长带来热量
C.流泄风利于阻断农作物病虫害的传播,促进作物健康生长发育
D.流泄风能够调节农作物区的空气成分,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15.B 16.D
【分析】该题以流泄风为材料,涉及热力环流、热力环流及其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读图析图、提取地理信息等地理实践力,以及综合思维。
15.由材料可知,流泄风是一种重力风,重力风通常是指因地心引力沿山坡下降的风,流泄风是沿斜坡下沉的风,也就是山风,A项等压面上凸,吹谷风,D项谷地气流下沉,吹谷风,排除A、D项。B项中谷地等压面向下凹、等温面向上凸,代表谷地此时气温高、气压低,所以应为夜间,吹流泄风(山风),B项正确;C项谷地等压面上凸,吹谷风,C项错误。故选B。
16.根据所学可知,夜间,由于地面辐射,贴近地面的空气降温、密度增大,并沿山坡面下沉流动形成流泄风(山风),所以流泄风为下沉冷气流,A、B项错误。流泄风流动过程中穿过农作物区,易传播农作物病原体,造成农作物区病虫害的蔓延;流泄风能调整农作物区内的CO2浓度,有利于作物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养分,D项正确,C错误。故选D。
【点睛】流泄风的有利影响:风速增大,空气乱流加强,增强了地面和空气的热量交换,增加了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还影响着空气中二氧化碳等成分的扩散与输送,从而使作物层内外、各层次之间的温、湿度及二氧化碳浓度得到不断的调节,避免出现过高过低的温度、过大多小的湿度,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风还可以传播花粉及种实,帮助植物授粉和繁殖。
16世纪,朝鲜半岛南侧青山岛的农民在原本不易储水的山坡上,通过对土壤和水资源的管理建成独特的板石梯田农作系统,其表层的红泥层由捣碎的土壤烘干硬化而成,并留有少量缝隙。2014年板石梯田农作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图示意青山岛板石梯田内部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板石梯田农作系统中红泥层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蒸发 B.隔绝杂草 C.增加下渗 D.提供养分
18.铺设较厚的砾石层主要考虑( )
A.支撑本级梯田土壤 B.提高本级梯田蓄水量
C.为下一级梯田补水 D.减轻下一级梯田淤积
【答案】17.A 18.C
【解析】17.根据所常知识可知,红泥层的有机质含量少,不能给农作物提供养分,D错误;材料可知红泥层是为了改良原本不易储水的山坡,隔绝杂草不是主要作用,B错误:增加下渗和减少蒸发都有利于储水,但是红泥层的空隙小,可以减少蒸发,不利于增加下渗,C错误,A正确。故选A。
18.读青山岛板石梯田内部结构图可知,铺设较厚的砾石层主要是为下一级梯田补水,不能提高本级梯田蓄水量,B错误,C正确;板石梯田农作系统主要目的是储水,所以支撑本级梯田土壤不是主要考虑的因素,A错误:砾石之间空隙大,不能起到拦截泥沙的作用,D错误。故选C。
【点睛】梯田是在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
城市内涝的发生往往与城市的水循环密切相关。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水系统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9.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为( )
A.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
B.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
C.海水蒸发、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降水、蒸发、地下径流、跨流域调水
20.在水的社会循环环节中,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
A.取水—保护水源
B.输水—减少过程损耗
C.用水—节约用水、减少水资源浪费和污染
D.排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水
【答案】19.B 20.D
【解析】19.图中甲与人工降水箭头指向相同,表示降水;乙箭头指向地表天然水体,且降水后可以直接转化为乙,乙表示地表径流;丙箭头从地表天然水体指向水汽输送,表示蒸发;结合图例信息可知,丁表示跨流域调水。由此控制,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在取水过程中注意保护水源,是恰当的做法,A不符合题意;在输水过程中减少过程损耗,有利于节约用水和提高水的利用率,B不符合题意;在用水过程中,节约用水、减少水资源浪费和污染是恰当的做法,C不符合题意;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水,会造成水污染,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改善水循环,调节小气候。海绵城市建设主张低影响开发,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都是通过植被来滞留雨水,等到天晴,滞留的雨水完全可以蒸发。而透水路面因为地表孔隙率很大,雨水下渗后滞留在底下,等到天晴时多余的水分也会随着地表空隙被蒸发。所以海绵城市建设是为了解决城市内涝,改善水循环系统,补充地下水,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等问题而提出的。
哥伦布是意大利古代著名航海家,下图是哥伦布两次从欧洲航行至美洲的线路图,两次航行用时有明显差异。完成下面小题。
21.哥伦布沿L2线路航行会( )
A.先顺暖流再顺寒流 B.先逆寒流再逆暖流
C.先顺寒流再逆暖流 D.先顺寒流再顺暖流
22.下列对四处海水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④ D.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共23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