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20、《曹刿论战》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1173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20、《曹刿论战》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1173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名称:文言文专题复习——《曹刿论战》
主备人姓名:
工作单位:
初三年级
学科年级组:
初三语文
教材版本:
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来源:九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
学习内容:20. 曹刿论战
本节课的价值(学科思想的建立):掌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择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曹刿为国家着想、忠于祖国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朗读中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合理,尽可能表现出人物的情态,并使语句流畅,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揣摩文章大意,进而要求熟读成诵。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择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掌握相关文学常识,了解故事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曹刿为国家着想、忠于祖国的爱国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三(11)班的学生经过两个多学年度的文言文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综合分析能力,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初步读懂课文。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我们学校又一直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只是基础薄弱学生,由于文言知识积累的不够,导致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有偏差。课堂上应充分照顾到这些学生。所以在复习文言文时,课前应让学生充分的回归教材、查找相关资料,以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本课题的理念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放到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在教师的调控下,课文重点实词由学生记熟做会,课文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讲出来、析出来、品出来,通过教学将充分有效地训练学生背诵、理解、综合、鉴赏等各种层次的阅读能力。教师由以讲授为主改变到以调控、指导、点拨为主。
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是:1、朗读法。在朗读中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合理,尽可能表现出人物的情态,并使语句流畅,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揣摩文章大意,进而要求熟读成诵。
2、点拔法。本文突出了人物的描绘,而且写了战前准备,战时经过,战后总结三部分,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学生在复习之后,可以点词成句,点句成文,点文成旨。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文章内容安排详略得当以及文章主旨分析。
难点: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六、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导入
复习导入:PPT展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邀请一位同学回答“鄙”和“远谋”的意思,邀请另一位同学翻译本句话意思,由此引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一位学生回答“鄙”: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另一个学生回答句子翻译。
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检测第一节课的复习效果,再由这句话引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回忆。
教学过程
朗读文本
师:从同学的回答可以看出一个鄙,一个远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曹刿的复习,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文本。
梳理文章内容
《曹刿论战》
师:论什么战?
为什么论战?
怎么论战?
论战的结果是什么?
生:论什么战:长勺之战,鲁国以弱胜强打赢了兵强马壮的齐国
为什么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怎么论战:首先,取信于民;其次,掌握战机
论战的结果:既克
(三)梳理文章结构
同学们对文章的内容掌握得都非常好,说明大家都用心去学习了,那细心的大家再看看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呢?
写作方式: 详略得当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本文剪裁详略得当,详写的是曹刿的战中、战前、战后的表现,略写的是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结果等 ,这样剪裁,对于表现曹刿的“远谋”和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同时,也照应了文章的题眼“论战”。
(四)人物形象分析
既然文章详细写了曹刿怎样论战的细节,请同学们通过这些细节来分析一下曹刿是一个怎样人?
曹刿请见: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洞察时局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取信于民,有政治远见
战则请从: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
彼竭我盈/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小心谨慎(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
反之,鲁庄公与曹刿相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衣食分人,牺牲玉帛:愚蠢迷信、不重视人民的力量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用兵盲目冲动、急功近利
取胜而不知胜因:愚蠢糊涂
公与之乘:礼贤下士
战中听从曹刿指挥:知人善用(任人唯贤),用人不疑
战后请教胜因:虚心求教(虚怀若谷)、谦虚好学、不耻下问
这篇文章对于同学们写作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我们要学习古人这种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针对你想要表达的重点来具体阐述以突显中心人物的品质或者特征。
齐读:为加深印象,请同学们齐读文本中详写曹刿怎么论战的这一部分,也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
(五)对比阅读
文章内容我们已经了然于心,为了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应考能力,老师结合中考文言文考试要求,给大家出了两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题,请大家拿出学案先快速浏览一下内容,(停顿三秒钟)做题之前,老师教大家一些文言文对比阅读的技巧:
首先,拿到一篇课外的文言文,大家可以勾画出人名、地名、事件、官职名等专有名词,先大体了解一下文章的人物和事件,
其次,在做题时遇到词语解释可以联系我们课内学过的词语,由课内迁移到课外,重点关注一词多义;翻译句子时符合信达雅的要求,信即准确,也就是用翻译句子五步法:增(主语、宾语)、删(无义的虚词)、留(人、地、官职、时间等专有名词)、换(古今异义)、调(倒装);达即通顺,雅即得体优美,
最后做文章内容有关的题目时要考虑既然两篇文章进行比较,肯定是有相同之处,比如人物遭遇或者人物品质特征,再或者写作手法这些有相同之处,大家这么一联系就能解决课外文言文的问题了。
方法已经教给大家,接下来给大家八分钟时间,请同学们运用以上方法独立思考完成学案第一页内容。
时间到,请同学们前后两桌为一个小组再次进行思维的碰撞,集思广益,看看是否有分歧,有分歧的地方可以举手向老师提出,我们待会一起来分析。
生:论什么战:长勺之战,鲁国以弱胜强打赢了兵强马壮的齐国;为什么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怎么论战:首先,取信于民;其次,掌握战机;论战的结果:既克。
生:在写为什么论战、论战的结果时都所用篇幅都非常少,在写怎么论战的时候篇幅则非常多
生:本文剪裁详略得当,详写的是曹刿的战中、战前、战后的表现,略写的是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结果等 ,这样剪裁,对于表现曹刿的“远谋”和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同时,也照应了文章的题眼“论战”。
生:曹刿请见: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洞察时局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取信于民,有政治远见
战则请从: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
彼竭我盈/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小心谨慎(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
生:衣食分人,牺牲玉帛:愚蠢迷信、不重视人民的力量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用兵盲目冲动、急功近利
取胜而不知胜因:愚蠢糊涂
公与之乘:礼贤下士
战中听从曹刿指挥:知人善用(任人唯贤),用人不疑
战后请教胜因:虚心求教(虚怀若谷)、谦虚好学、不耻下问
生:齐读文本中详写曹刿怎么论战的这一部分,也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
本篇文章是《左传》中的一段名文,记述了春秋时期齐鲁长勺之战,记下了曹刿关于战争取胜的著名论述以及曹刿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史实,描写了曹刿的军事才智和作战指挥才能。其记事有详有略,内容重点突出;先言战斗进程概况,后明战斗进程何以如此,文章主旨显明。
课堂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都非常的棒,认真思考,举一反三,不仅能掌握文章内容,而且还能运用文言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可以再接再励。
总结内容,加深印象
七、教学评价设计
复习课以学生为主导,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复习,教师处于指导位置,可以让复习事半功倍,也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教学用具,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课示标,一读课文,二读课文,课堂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20 曹刿论战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做编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