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运动的规律性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运动的规律性教学ppt课件,共42页。
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
马克思 恩格斯
人的思维是运动变化的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注意:①“一切”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②“变化”和“过程”表现为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和事物性质的变化等。
(二)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本身就有的而不是外部强加于它的,是事物与生俱来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原理 1、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3)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两个错误方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和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1. 右边边漫画“钟表可以回到昨天,却已不是昨天”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①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③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属性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存。”这句话说明(( )() )A.只有地上、水中的东西是运动的,其他东西不一 定是运动的A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C.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静止是不存在的D.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人们眼里、心中运动
为什么会出现以下现象?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不是主观臆造或人、神创造的联系
①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②水往低处流③太阳东升西落 ④万有引力规律⑤逢八必发 ⑥守株待兔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注意! 与“规律”搭配的动词:“创造、消灭、改变、发明”等 ; “认识、利用、揭示、发现、尊重”等。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面对既不能创造又不能被消灭的客观规律,是否意味着我们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呢?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要求【原理】 ⑴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⑵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⑶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 (1)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 世界旅游胜地敦煌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党河、疏勒河下游断流,湿地萎缩,树林锐减,沙化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亩。“沙进人退”趋势如得不到遏制,敦煌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楼兰古国,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月牙泉也将不复存在。上述材料说明( )①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④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不会发生变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4. 医学专家认为:多吃盐容易使人患高血压、心肌梗塞,但没有盐的食物又寡淡无味。为解决这一难题,专家研制出了“保健盐”,其特点是调整了盐的化学成分,使其既能满足人的需要,又不至于 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保健盐”的研制过程表明( )A. 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决定规律发生作用的大小B. 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规律C. 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无法突破客观条件的制约D. 人们能够创造条件认识和利用规律
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性
(关键词 :目的、动机、蓝图、目标、行动步骤、规划等)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五)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反映什么,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
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不仅能认识现象,还能认识本质
创造一个理想或幻想的世界
①反映现象,把握本质②反映现在,追溯过去、推测未来③创造理想、幻想的世界
(2)结论: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注意:①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需要增加病房,设计病房)
病人突增的实情(物质)
②意识的指导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反作用) 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方法论】 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 ,克服错误的意识。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是不是无条件的? ??
3.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条件的
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2)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方法论】(1)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2)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5.人工干预降水能带来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但人类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呼风唤雨”。只有在云层中水汽饱和时,通过人工增加云层中的凝结核促进水汽凝结,才能实现人工降水。同样,也只有在云层达到临界点时,实施人工降雪作业才有效果。这说明(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前提③面对客观条件人类总是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④只能等待事物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促成质变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答】人类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呼风唤雨”,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做到,这说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前提,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①②两项符合题意;材料主旨强调应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条件不是总不能被克服,③项观点错误;④项观点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观点错误。 故选A。
袁院士的“禾下乘凉梦”
大跃进时的“亩产万斤梦”
探究:①两相对比之下,哪个“梦”能照进现实,请说出你的判断依据;②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亩产万斤梦”梦碎原因分析:大跃进反映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违背了农业发展所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背离了党一向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结果事与愿违。
“亩产万斤梦”最终破碎
照进现实原因分析:袁院士“禾下乘凉梦”并非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而是在遵循水稻育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探索总结,最终取得可喜成果。
(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 (what)
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侧重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反对主观主义
侧重于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
2.理论依据(why)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1)含义(一个尊重)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一个发挥) (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两个结合) (4)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两个反对)
拓展: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根源于物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1、运动是物质特有的属性。( )2、人可以根据客观实际创造规律。( )3、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4、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5、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6、只有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才具有反作用。( )
6.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在回答发展科学、做学问的主要经验时,经常讲:“敢于好高鹜远,善于实事求是。”上述两句话结合起来就是要求我们
A.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B.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C.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D.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条件
7.日全食是指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挡住全部太阳光的天象。对地球上的某一具体地点来说,平均大约370年才能出现一次日全食。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主观的 B.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C.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造规律 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8.美国科学家建立了一个仿“月球温室”,通过水栽技术、矿物质营养液,不需使用土壤,用光纤将太阳光输送给植物,成功种出了西红柿、花生、土豆等。研究人员计划在数年后将其发射到月球上,远程操控这个温室让其自动工作。这样,当宇航员到达月球时,食物或许就已经准备妥当了。这项科学研究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们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改变了植物生长的规律②植物生长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可循③只要认识植物生长的规律,就能为人类造福④人们只有认识规律及其作用条件才能利用规律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8.目前,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在内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悄然兴起。某公司发明制造的姿势校正带,内置传感器,可以监测到佩戴者的姿势是否正确,并通过振动提醒。它还能与智能手机连接,传输相关数据,让佩戴者时刻了解自己的姿势,真正改变生活方式。这种新技术的发明( )①说明了意识能够改变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②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推动实践发展 ③说明了主观能动性性能突破条件创造联系 ④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6.近年来,某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因地制宜构建以果品、蔬菜为主的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通过扩规模、提质量、创品牌、增效益,使得果蔬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该县果品、蔬菜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十余个国家,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特色主导产业。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简析该县是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必修4 哲学与文化运动的规律性课堂教学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及学习目标,一二三,议题二,议题三,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运动的规律性评课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议题一识“珠峰”,意识的特征,议题二攀“珠峰”,议题三思“珠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运动的规律性示范课课件ppt,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人的思维是运动变化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