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展开第三单元检测卷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2分)
A.俨然(yǎn) 阡陌(qiān) 清冽(liè ) 间隔(jiān)
B.俶尔(shū) 差互(cī) 子衿(jīn) 蒹葭(jiā)
C.轩敞(xuān ) 幽邃(suì) 窈窕(tiǎo) 好逑(hào )
D.寤寐(mèi) 矫首(jiǎo) 荇菜(xìng) 参差(cī)
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溯洄 披拂 椎髻 豁然开朗
B.悄怆 舟楫 壬戌 与世隔绝
C.佁然 嗣音 城阙 袒胸露乳
D.垂髫 箬蓬 窈窕 无人问津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做人要懂得怡然自乐的享受,也需要义不容辞地去担当责任。
B.山上的杜鹃花开得正盛,落英缤纷,红霞满天。
C.如果我们不去追求,不去奋斗,成天坐在家里梦想世外桃源的生活,那是不现实的。
D.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B.老人在80岁的时候,还清楚地记得哥哥参加学生运动时对自己的评价:一个温情主义者。
C.到目前为止,人还不能完全控制自然灾害,农业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决定的。
D.为了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我们一方面思想上要重视,另一个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
5. 下列选项中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④①③②⑤ B.④③①②⑤ C.④①②⑤③ D.④②⑤③①
古诗文识记(14分)
6.(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青青子矜,悠悠我心。 B.青树绿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
E.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F.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栏。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 ,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
②挑兮达兮, 。《诗经·郑风》
③欲济无舟楫,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④ ,子宁不来?《诗经·郑风》
⑤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⑥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理解性默写:(4分)
⑦周敦颐《爱莲说》中“ , ”是君子身处污浊
环境,超然脱俗,保持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
⑧《关雎》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是: , 。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5分)
(1)渔人甚异之( ) (2)曾不盈寸( )
(3)如鸣佩环,心乐之( ) (4)诎右臂支船( )
(5)子宁不嗣音( )
二、阅读理解(41分)
(一)8.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3)题。(5分)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中的“苍苍”、“溯洄”分别是什么意思 。(2分)
(2)对本诗的解读欣赏,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3分 )
A.“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B.本诗主要叙写一位追求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
C.伊人可以指意中人,也可象征“幸福”、“理想”、“事业”等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D.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但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热,正尔啖嚼,又益煮者。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选自苏轼《献蚝帖》,有删改)
【丙】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使士大夫而乐南徙,则忌公者不令公此行矣。或谓东坡此言,以贤君子望人。
(选自陆树声《清暑笔谈》)
9.请根据方法提示解释加点词。(4分)
文言词语 | 方法提示 | 解释 |
(1)又取其大者炙热 | 字源推测:小篆 |
|
(2)每戒过子慎勿说 | 课内迁移:戒之曰(《富贵不能淫》) |
|
(3)食蚝而美 | 重要语法:词类活用 |
|
(4)使士大夫而乐南徙 | 查阅古代汉语词典:①命令,派遣;②致使,让;③支配,使用;④放任,纵使;⑤出使 | (填序号)
|
10.根据文意,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11.根据古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凄神寒骨”之感,是景语,更是情语,表达了作者被贬官后内心失意的孤凄之情。
B.【乙】文中苏轼记载了关于生蚝的两种做法,美味不相上下,其吃货本质暴露无遗。
C.【乙】文中苏轼让小儿子不要对外说海南能吃到美味的生蚝,可见那里的生活还是相当清苦的,让他不得不珍惜仅有的美食。
D.对于苏轼很喜欢海南的生蚝而不希望朝中大臣来此分食的想法,【丙】文作者表示无法理解。
12.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言中曾这样评价:“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请联系古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5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3分)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视察,属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国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学而优则仕是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他是正统文人,有正统的忠君思想,加上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大展宏图就不难理解了。
B.陶渊明仕途经历坎坷。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后又投奔刘裕,却都不得志,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官归隐。
C.本文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结构完整。“幸甚啊,幸甚!归去来!”,这一段承上启下,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最终归隐的肯定和欣喜。
D.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文章叙述议论结合,多次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多次使用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等手法,使人物丰满可信。
E.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
14.少年时,影响陶渊明成长的因素有哪些?(3分)
15.文中为什么说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弥满花香的所在?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认识。(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10分)
谈 静
朱光潜
①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②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③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④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⑤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⑥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注】本文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三封,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者旅欧期间。(略有删改)
16.下面是两个推论句,但作者省略了推论的中间环节。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别补
写出句中所省略的内容。(4分)
你的心界愈空灵, ,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你的心界愈空灵, ,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17.比较第⑤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
点。(3分)
18.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①~③为第一部分,④~⑤为第二部分,⑥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3分)
|
|
|
|
|
|
三、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读书学习,科技制作,文体爱好,社会实践等,这里一定会有属于你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陶冶你的性情,提升你的境界。请以“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为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和学校。
1. D 【解析】A项,“间”应读 jiàn;B项,“俶”应读chù;C项,“好”在“好逑”中应读hǎo。
2.D 【解析】D项,“箬蓬”应写作“箬篷”
3.B【解析】B项,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4.D【解析】 A项,“对事件进行了批评教育”不通,应把“事件”改为“人”;B项,语意不明,“自己”指代不清;项,.结构混乱,应为“由……决定的”。
5.D
6.(1)C E
(2)① 微君之躬 ② 在城阙兮 ③端居耻圣明 ④ 纵我不往 ⑤ 天涯若比邻
⑥ 气蒸云梦泽
(3)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⑧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7.(1)惊异,诧异。这里是 “对……感到惊异” (2)满 (3)以……为乐 (4)同“屈”,弯曲 (5)继续。
8.(1)苍苍:茂盛的样子 溯洄:逆流而上。 (2)D
9. (1)烤 (2)告诫 (3)觉得美味 (4)②
10. 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11. A
12. 示例:【甲】文中柳宗元面对小石潭流水声如鸣珮环,有鱼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美景,徒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悲凉,实乃境由心生;而【乙】【丙】两文中,苏轼被贬到海南这种蛮荒之地,但他却能自得其乐,用他独有的生活情趣挖掘了“生蚝”这种美味,还写信给小儿子让他保守秘密,用诙谐之语调侃并自嘲被贬的经历,可见他在最窘迫、最困难的时候,依然能够在琐细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美、生活的乐趣,柳苏对照,苏之“乐观”盎然。
13. BC 【解析】A项,陶渊明出仕还有解决家境窘迫的现实原因;D项,多次使用细节描写错;E项,生活是时有艰难,不是一直拮据;所以强加因果;也无悲苦意。
14.①祖上曾经的辉煌激励着陶渊明少有大志。②良好的家教使陶渊明学习努力。③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对他最终归隐产生了影响。
15.桃花源是一个心灵的大美所在,想要体验桃花源的境界需要人放下名利。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认可和对桃花源的喜爱。①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之后,才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才真正有了酣畅淋漓的自由,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②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人们天性真纯,社会自由和平,是让人向往的美的所在。它成了中国历代失意文人心灵的寄所和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放下,尝试在山水田园中体味人生的大美。
16. 你的心界愈空灵,对物界的感受愈敏锐,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你的心界愈空灵,物界对心界的影响愈小,心灵愈能领略趣味,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17.①都表现为一种幽美的情境。②都是静观寻常事物中妙悟到的另一种景象。③都能从中看出诗悠然自得的、空灵的心境。
18.感受 静趣 裨益
19.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