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2022学年高中物理高一(下)月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真题合集
2021-2022学年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一(下)练习卷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一(下)练习卷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化学用语表达不正确的是,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已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一(下)练习卷化学试卷
1.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下列物品所用材料的主要成分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 曾侯乙编钟(青铜器) B. 景德镇瓷器
C. 钢化玻璃 D. 航天服(涤纶)
2. 下列化学用语表达不正确的是
A. 葡萄糖的分子式:C6H12O6
B. 丁烷的结构式:CH3CH22CH3
C. 甲烷的电子式:
D. 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
3. 用下列装置完成相关实验,不合理的是
A. 用a配制100mL1.00mol⋅L−1NaCl溶液
B. 用b制备少量乙酸乙酯
C. 用c蒸馏海水得到淡水
D. 用d分离Na2CO3溶液与CH3COOC2H5
4. 下列金属中,通常用加热分解法治炼的是
A. 铁 B. 银 C. 铜 D. 铝
5. 过氧化氢分解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催化剂可以改变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焓变
B. MnO2或FeCl3可以催化H2O2分解反应
C. 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路径
D. H2O2分解是吸热反应
6.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氨水与稀盐酸反应:OH−+H+=H2O
B. CuO与稀硝酸反应:CuO+2H+=Cu2++H2O
C. Ba(OH)2溶液与稀硫酸反应:Ba2++SO42-=BaSO4↓
D.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O32-+2H+=CO2↑+H2O
7. 汽车的启动电源常用铅酸蓄电池,其结构如图所示。放电时的电池反应为:PbO2+Pb+2H2SO4=2PbSO4+2H2O。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Pb作电池的负极 B. PbO2失电子,被还原
C. PbO2得电子,被氧化 D. 电池放电时,溶液酸性增强
8. 下列关于甲烷和乙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二者均是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
B. 二者均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 甲烷属于饱和烃,乙烯属于不饱和烃
D. 甲烷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乙烯分子具有平面结构
9. 已知:① 2C(s)+O2(g)=2CO(g);ΔH=−220kJ⋅mol−1
②氢气燃烧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molC(s)完全燃烧放出110 kJ的热量
B. H2(g)+1/2O2(g)=H2O(g);ΔH=−480kJ⋅mol−1
C. C(s)+H2O(g)=CO(g)+H2(g);ΔH=+130kJ⋅mol−1
D. 欲分解2molH2O(l),至少需要提供4×462kJ的热量
10. 下列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
分离方法
A
Fe(Cu)
盐酸
过滤
B
CO2(HCl)
NaOH溶液
洗气
C
FeCl2溶液(FeCl3)
铁粉
过滤
D
Fe2O3(Al2O3)
盐酸
过滤
A. A B. B C. C D. D
11.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Y的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Z的单质晶体是应用最广泛的半导体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r(W)>r(Z)>r(Y)>r(X)
B. Z的非金属性比X的强
C. 由X、Y组成的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D. 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W的强
12. 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下列各组实验中最先出现浑浊的是
实验
温度/℃
Na2S2O3溶液
稀H2SO4
v/(mL)
c/(mol⋅L-1)
v/(mL)
c/(mol⋅L-1)
A
25
5
0.1
10
0.1
B
25
5
0.2
5
0.2
C
35
5
0.1
10
0.1
D
35
5
0.2
5
0.2
A. A B. B C. C D. D
13. 已知反应2CH3OH(g)CH3OCH3(g)+H2O(g)某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400。此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amolCH3OH,反应到某时刻测得各组分的浓度如下:
物质
CH3OH
CH3OCH3
H2O
浓度/(mol⋅L−1)
0.44
0.6
0.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此时刻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B. 若起始时加入2amolCH3OH,则达到平衡时CH3OH的转化率增大
C. 若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变化,则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D. a=1.64
14. 400℃,反应N2(g)+3H2(g)⇌2NH3(g)的平衡常数K=0.5。相同温度下,按4种不同投料比在密闭容器中分别进行实验,某时刻测得4组数据。
①
②
③
④
c(N2)/mol⋅L−1
1
0.6
20
1.2
c(H2)/mol⋅L−1
1
1
0.1
2
c(NH3)/mol⋅L−1
1
1.2
0.1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中反应正向进行
B. ②的平衡常数最大
C. ③中反应达到平衡
D. 使用催化剂可以提高④中H2的平衡转化率
15. 人们对某反应的途径有如图所示的两种猜想。运用飞秒光谱观测到反应过程中⋅CH2−CH2−CH2−CH2⋅的存在,其寿命是700飞秒(1飞秒=10−15秒)。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4H8→2CH2=CH2
B. 飞秒光谱观测所得实验结果支持猜想②的成立
C. 反应过程中有极性共价键生成
D. 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可加快该反应的速率
16. 利用如图装置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X中试剂
Y中试剂
A
用MnO2和浓盐酸制取并收集纯净干燥的Cl2
饱和食盐水
浓硫酸
B
用Cu与浓硝酸制取并收集纯净干燥的NO2
水
浓硫酸
C
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纯净干燥的CO2
饱和NaHCO3溶液
浓硫酸
D
锌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纯净干燥的H2
水
浓硫酸
A. A B. B C. C D. D
17. 研究小组为证明NO2和O2均具有助燃性,用不同可燃物分别在NO2、O2中进行实验,获得如下实验现象。
可燃物
NO2
O2
带火星的木条
5s左右木条熄灭,瓶内石灰水依然澄清
5s后木条继续燃烧且有火焰,瓶内石灰水变浑浊
带火焰的木条
木条持续燃烧,火焰变亮,气体红棕色变浅,瓶内石灰水变浑浊
木条持续燃烧且更剧烈,火焰变大变亮,瓶内石灰水变浑浊
H2
点燃后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迅速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伸向白雾,试纸先变红后褪色,一段时间后内壁有液珠
点燃后发出淡蓝色火焰,一段时间后内壁有液珠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NO2与C之间、NO2与H2之间均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 NO2与C反应比O2与C反应需要更高的温度
C. NO2与H2反应时,蓝色石蕊试纸颜色变化证明二者反应生成了HNO3
D. 气体表现助燃性的本质是作为氧化剂参与反应
18. 工业上用CO和H2合成CH3OH:CO(g)+2H2(g)CH3OH(g)。平衡常数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0
100
200
300
400
平衡常数
667
13
1.9×10−2
2.4×10−4
1×10−5
A. 该反应的△H>0
B. 加压、增大H2浓度和加入催化剂都能提高CO的转化率
C. 工业上采用5×103kPa和 250℃的条件,其原因是原料气的转化率高
D. t℃时,向 1 L密闭容器中投入0.1molCO和0.2molH2,平衡时CO转化率为50%,则该温度时反应的平衡常数的数值为100
19. 工业上可通过甲醇羰基化法制取甲酸甲酯(HCOOCH3):,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投入等物质的量CH3OH和CO,测得相同时间内CO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增大压强甲醇转化率增大
B. b点反应速率υ正=υ逆
C. 平衡常数,反应速率
D. 生产时反应温度控制在80∼85℃为宜
20. 研究“2Fe3++2I−⇌2Fe2++I2”反应中Fe3+和Fe2+的相互转化。实验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i中生成黄色沉淀的反应是:Ag++I−=AgI↓
B. 可依据i中现象推测,实验I中的棕黄色主要是I2引起的
C. 对照实验ii、iii,可推测ii中增大c(Fe2+),导致Fe2+还原性大于I−,平衡向左移动
D. 还原性:实验i中I−>Fe2+,实验ii中I−”或“Br2>Fe3+>I2。甲同学认为由实验iii的现象证明溶液中仍存在ClO−。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推断不严谨,设计了能确证溶液中是否存在ClO−的实验方案:____。
(6)实验iv中黄色溶液变浅至几乎无色,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青铜属于铜合金,属于金属材料,A不符题意;
B.瓷器属于硅酸盐材料,B不符题意;
C.钢化玻璃是表面具有压应力的玻璃,又称强化玻璃,采用钢化方法对玻璃进行增强制成,属于硅酸盐材料,C不符题意;
D.涤纶属于合成纤维,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D符合题意;
选D。
2.【答案】B
【解析】A.分子式是表示分子组成的式子,1个葡萄糖分子中含有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分子式为C6H12O6,A正确;
B.丁烷的结构式需要将所有的化学键均表示出来,即 ,CH3(CH2)2CH3是正丁烷的结构简式,B错误;
C.甲烷的分子式为CH4,碳原子用它的4个价电子和4个H结合,形成4个共用电子对,使C和H都达到了稳定结构,C正确;
D.球棍模型是用大小不同的小球和短线表示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方式的模型,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是 ,D正确;
故选B。
3.【答案】A
【解析】A.配制100mL1.00mol⋅L−1NaCl溶液需要用到的主要仪器除了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量筒以外还有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上述仪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符合题意;
B.实验室利用乙酸、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制备乙酸乙酯,右侧试管中盛装饱和碳酸钠溶液,便于分离乙酸乙酯,可达到实验目的,B不符合题意;
C.利用上述蒸馏装置可实现海水淡化,蒸馏得到蒸馏水,C不符合题意;
D.Na2CO3溶液与CH3COOC2H5互不相溶,可利用分液操作分离提纯,上述装置可达到实验目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B
【解析】活泼金属钾、钙、钠、镁、铝用电解法制备单质,较活泼的金属铁、铜等可以用热还原法制备,不活泼金属银、汞可以用热分解法,故答案为:B
5.【答案】B
【解析】A.反应的焓变只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变化路径无关,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反应的焓变,故A错误;
B. FeCl3、MnO2、Fe2O3、过氧化氢酶等都可以催化H2O2的分解,故B正确;
C.由图示可知,催化剂通过改变反应的途径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故C错误;
D.由坐标图可知,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D错误;
答案选B。
6.【答案】B
【解析】A.氨水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铵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NH3⋅H2O+H+=NH4++H2O,故A错误;
B.CuO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uO+2H+=Cu2++H2O,故B正确;
C.Ba(OH)2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Ba2++2OH−+SO42-+2H+=BaSO4↓+2H2O,故C错误;
D.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aCO3+2H+=Ca2++CO2↑+H2O,故D错误;
选B。
7.【答案】A
【解析】A.原电池中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根据电池放电时的反应:PbO2+Pb+2H2SO4=2PbSO4+2H2O可知,负极Pb失去电子,即Pb为负极,PbO2为正极,故A正确;
B.根据A项分析,PbO2为正极,得到电子,被还原,故B错误;
C.PbO2在放电过程中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故C错误;
D.由于原电池放电的过程中消耗硫酸,电解质溶液中氢离子浓度逐渐减小,所以溶液的酸性减弱,故D错误;
故选A。
8.【答案】B
【解析】A.甲烷和乙烯均为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故A正确;
B.乙烯中存在碳碳双键,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甲烷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故B错误;
C.乙烯中存在碳碳双键,所以甲烷属于饱和烃,乙烯属于不饱和烃,故C正确;
D.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乙烯为平面结构,乙烯中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9.【答案】C
【解析】A、C(s)完全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气体,1molC(s)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大于110 kJ,A错误;
B、H2(g)+1/2O2(g)=H2O(g);ΔH=12×(2×436+496−4×462)=−240kJ⋅mol−1,B错误;
C、① 2C(s)+O2(g)=2CO(g);ΔH=−220kJ⋅mol−1,②H2(g)+1/2O2(g)=H2O(g); ΔH=−240kJ⋅mol−1,将①×12−②,得:C(s)+H2O(g)=CO(g)+H2(g);ΔH=+130kJ⋅mol−1,C正确;
D、根据H2(g)+1/2O2(g)=H2O(g);ΔH=−240kJ⋅mol−1,欲分解2molH2O(l),至少需要提供2×240kJ的热量,D错误;
故选C。
10.【答案】C
【解析】A.铁与盐酸反应,铜与盐酸不反应,让铁与铜的混合物与盐酸反应,会将铁反应,铜会剩余,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属于酸性氧化物,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因此,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作除杂试剂,应该使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故B错误;
C.FeCl2溶液中的FeCl3,加入铁粉,三氯化铁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故C正确;
D. Fe2O3和Al2O3的混合物加入盐酸,氧化铁和氧化铝都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不能除杂,故D错误;
答案选C。
11.【答案】C
【解析】
【分析】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则X为O,Y的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则Y为Na,Z的单质晶体是应用最广泛的半导体材料,则Z为Si,则W是P、S、Cl中的一种。
【详解】A.根据层多径大,同电子层结构核多径小原则,原子半径:r(Y)>r(Z)>r(W)>r(X),故A错误;
B.根据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因此Si的非金属性比O的弱,故B错误;
C.由X、Y组成的化合物过氧化钠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故C正确;
D.根据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因此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W的弱,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12.【答案】D
【解析】浓度相同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35℃>25℃,则选项C、D中的反应速率分别大于选项A、B中的反应速率;温度相同时,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D中反应物的浓度大于C中反应物的浓度,则D中反应速率最快,在实验中最先出现浑浊,故选D。
13.【答案】A
【解析】A.此时反应的浓度商Qc=0.6×0.60.442≈1.86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师范大学2023--2024学年附属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化学12月统练(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粒子不具有氧化性的是, 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含解析docx、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三(下)零模化学试卷(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