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
第17课 壶口瀑布-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
展开
第17课 壶口瀑布 学习目标中考导航1.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2.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本文的风格特点。3.体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1.“驰骋”“寒噤”“怒不可遏”等是中考常考词语。2.抓住景物特点是中考的常考点。3. 中考对品析散文中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考查比较频繁。 知识点01 文题解读 壶口瀑布是我国第二大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标题“壶口瀑布”简洁明了,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和主要内容。知识点02 文体知识游记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所至即作者的游踪,游踪既可以是实录游程,也可以是视角的变换。它是游记的线索;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它是游记的主体;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起的所思所想,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游记内容广泛,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无不可以成为游记的题材。游记写法比较自由,风格多姿多彩,既能增长读者的见识,扩大读者的见闻,又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 知识点03 作者作品作者简介梁衡,当代作家。1946年出生。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他的散文讲究谋篇布局,注重炼字铸句,所谓“意匠惨淡经营中”。代表作品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梁衡文集》卷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有改动。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河床至此收束,形成“壶口”,河水急跌而下,汹涌奔腾,声震天地。本文描述的就是这一胜景。知识点04 字词积累1.字音:告诫(jiè) 推搡(sǎng) 霎时(shà) 驰骋(chí chěnɡ) 漩涡(xuán wō) 寒噤(jìn) 迂回(yū) 汩汩(gǔ) 湿漉漉(lù) 铸就(zhù) 出轧(zhá) 雾霭(ǎi) 潺潺(chán 弥漫(mí) 刹那(chà) 震耳欲聋(lónɡ) 前呼后拥(yōnɡ) 怒不可遏(è) 挟而不服(xié) 2.词义: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寒噤:寒战。因受冷或受凉而身体颤动。 出轧:从轧钢机里出来。 驰骋:奔跑。 霎时:极短时间。 迂回:回旋,环绕。 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着护卫。多形容随从多,排场大。 千军万马:形容雄壮的队伍和浩大的声势。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推推搡搡:形容连续不断地推。搡:猛推。【即学即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1)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sǎng)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shà(霎)时碎成堆堆白雪。(2)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xì)而进的,折返yū(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gǔ)汩如泉。(3)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pò(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è)。 知识点05 重点梳理1.本文写作的重点是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之前,还要写第一次观瀑的感受呢?第一次是雨季时的远观,写壶口瀑布带给人的惊心动魄的感受,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所见的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做渲染和铺垫。2.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结合相关内容,概括回答。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先俯视“龙槽”,写“壶口”之来历;再仰视河面,看巨瀑之源头;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又随水雾由下而上,直抵青山;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最后视角转换,收回脚下,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3.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与所见所闻融合再一起的?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有时直接写自己的感受,更多的则是将观景时的主观体验融入景物描写中。文章在描写河水时,大量使用拟人修辞,像“推推搡搡,前呼后拥”“翻个身再跌下去”的描写,似写水又似写人;而“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则近乎主客观合一,作者仿佛正是那滔滔河水了。作者还用不小的篇幅表达自己的思考。从“我突然陷入沉思” 一句开始,文章便从以写景为主转向以议论为主。文中的抒情、议论与客观景物的特点存在某种契合之处,使主观体验与客观景物融合得非常贴切自然。如就作者所见瞬间来看,坚硬的石头是主动的一方,所以作者感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就长远来看,河水才是真正决定了壶口瀑布的因素,水激荡石,改变着石头得形态甚至整个壶口的位置,所以作者很自然地得出了自己对黄河个性的看法:“博大宽厚,柔中有刚……勇往直前。”这些抒情、议论都是有感而发。【即学即练2】作者为什么要描摹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的壶口瀑布?作者将壶口瀑布的“海、河、瀑、泉、雾”等形态与人的“喜、怒、哀、怨、愁”结合在一起,认定造物者在这壶口中浓缩了一个世界。4.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作者之所以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又写“脚下的石”,其原因大致有四:第一,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第二,从观景的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第三,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第四,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将文章的境界翻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即学即练3】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妙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水的声音之美,水的颜色、态势之美,表达出人的喜悦欣赏之情。知识点06 主旨点睛本文记叙了作者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的情形,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并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的精神,表达了对黄河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即学即练4】作者在结尾说:“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这伟大”具体指什么?“这伟大”指黄河伟大的性格,也指中华民族的性格,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品析散文中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一、考点解说散文中的精彩语句,通常指景物描写精彩、运用一定修辞手法、包含作者某种情感、有深刻含义等的语句。梁衡《壶口瀑布》描写壶口瀑布和黄河的许多语句都非常精彩,值得同学们细细品味。如第2段描写雨季壶口瀑布特点的句子,表现了雨季时壶口瀑布给人的汹涌可怕、迷蒙疏离之感。中考对品析散文种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考查比较频繁。二、主要设问方式①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②请结合语境,任选一个角度,对文中画线语句进行简要赏析。③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文中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三、技法攻略1.从词、句、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语言技巧的艺术效果。(1)把握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时,要注重分析句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从词性分析,动词能够抓住事物的动态特点,形容词能够描述出对象的状态,副词能强调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数量词能使表达准确无误,拟声词能使事物特点生动可感,等等。从词语形式分析,叠词使语言节奏舒缓,增添音韵美;儿化词语使所描述的事物更亲切、可爱;四字词语使语言典雅整齐;等等。从语体色彩分析,口语、方言,可使文章富有地方特色,洋溢着生活气息;书面语、文言词语,可使语言庄重典雅;文白相间可使语言简练,语句错落有致,富有雅致,读起来朗朗上口。(2)分析语句的结构形式特点。长句,层层修饰,表意细致严密,语势连绵起伏;短句,活泼轻快,简洁明了,铿锵有力。整句,形式整齐而富有节奏感、音韵美;散句,错落有致,灵动多姿。(3)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不同修辞手法具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比如,比喻可以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事物的特点;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赏析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先抑后扬、侧面烘托、动静结合、联想、想象、虚实相生等,答题时结合语境,进行具体分析即可。2.概括出语句描绘的景、物、人、事的特点。3.理解人物的心理感受,把握语句所体现的作者的感情、思想。 题组A 基础过关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俯视(fǔ) 漩涡(xuán) 推推搡搡(sǎng) B. 霎时(shà) 雾霭(ǎi) 怒不可遏(è)C. 告诫(jiè) 出轧(yà) 汩汩如泉(gǔ)D. 驰骋(chěng) 迂回(yū) 挟而不服(xié)【答案】C【解析】C.“出轧”的“轧”在这里应读“zhá”。故选C。2.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告诫 如丝如缕 寒噤 怒不可遏B. 弥漫 勇往直前 迂回 前呼后拥C. 横溢 推推搡搡 漩涡 千军万马D. 刹时 博大宽厚 驰骋 振耳欲聋【答案】D【解析】D.书写有误,“振耳欲聋”的“振”应为“震”。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敌人的暴行,革命志士怒不可遏。B. 这部电影的场面很壮观,攻击时千军万马一拥而上,真是扣人心弦。C. 他为官清廉,到任何地方调查都不喜欢前呼后拥。D. 自习室非常安静,他不小心把铅笔掉在地上,尽管声音很轻但听得很清楚,震耳欲聋的。【答案】D【解析】A.怒不可遏: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符合语境。B.千军万马: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符合语境。C.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符合语境。D.“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这与前面的“声音很轻”自相矛盾。故选D。4.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生动、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B. 文章写了作者二到壶口,于枯水季观瀑,通过秋日的冷清、寂寥,反衬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C. 全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D. 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由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答案】B【解析】B.“秋日”说法错误,原文是“春寒刚过,山还未青”。故选B。5. 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 )A. 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B. 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的水。C. 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D. 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答案】A【解析】A.运用拟人的修辞;BCD.都是比喻的修辞。故选A。 6. 选择恰当的动词填空。(1)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 去的水流。(抽、吸、灌)(2)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 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罩、贴、盖)(3)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 去。(磨、刮、剁)【答案】(1)吸 (2)罩 (3)剁 题组B 能力提升练1.阅读《壶口瀑布》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②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③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1)第③段写了关于壶口瀑布哪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壶口瀑布得名的原因,一是上游的水势。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写出了壶口瀑布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景象,突出黄河令人震撼的气势,为后文具体描写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做铺垫和渲染。(3)第③段中加点的“驰骋”一词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好。“驰骋一词呼应前文“其势如千军万马”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壶口瀑布处的黄河水汹涌奔腾的气势。2.班级开展以“黄河——母亲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佳明同学搜集、整理了下面有关壶口瀑布的信息,其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①12月15日,受大风降温天气的影响,黄河壶口段开始大面积流凌的现象。②壶口瀑布两岸的岩石和护栏上也凝结了一排排美丽壮观的冰挂,晶莹剔透,造型各异,与瀑布中飞舞的彩虹交相辉映,为冬日的壶口瀑布平添了几分秀色。③许多游客听着瀑布欢呼呐喊,轰鸣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第 ① 句有语病,修改意见:将“开始”改为“出现”(或:删去“的现象”)。第 ③ 句有语病,修改意见:在“瀑布”的后面加“的声音”。(2)下面是一副关于黄河的对联,请你补充完整。上联:万里长江潇潇细雨知春暖下联:千年黄河滚滚惊涛报冬寒(示例)(3)认真观察漫画《黄河纤夫》,描述漫画的内容,然后分析其寓意。示例:黄河的河床完全干涸龟裂,纤夫们把圆木放在船下,在河床里拉着船前行。漫画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黄河断流的忧思,告诉我们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云雨梦乡陈应松云南的雨季,我在这片神奇的大地上行走。这里空气凉爽,云雨翻腾,鲜花盛开,植物绿得像是抹过油、上过釉似的,连我每天吃的蔬菜也像染过色一样。我记不清已经多少次在云南行走,但行走的感觉总是与天地接触时才产生的。天空有高耸的云,带着突兀膨胀的重量,层次分明,体积庞大,飞腾和拥挤在这片美丽大地的上空。无数群山在云下聚首,仿佛远古滇人的列阵。云彩有如此的气象,在这个世界上是罕见的。沈从文说:“见过云南的云,便觉天下无云。”他还说:“云南的云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唯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晴时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他还说到云南傍晚“黑云压城”的景象,这样的云不会有暴雨。我也多次见到这层层黑云,不是晚霞,而是云南云气所积的独特天象,好像地底和山腹间突然冲出的大群野象。没有舒卷的云,没有懒洋洋的云。云如冲天凤羽,云如沸腾鼎锅。“彩云之南”的云,因为常与那些高大的雪山相伴,比如梅里雪山、白马雪山、哈巴雪山、玉龙雪山,也染上了雪山的气质。有一次,我在昆明看到了那拥挤的、冲腾的、浩荡的云彩,在更深邃更高远的地方,我看到的是一座座雪山模样的云,凝止不动,高大庄严,这样的云就是活脱脱神话中的宫殿和城堡。这让人幻想莫测的云,是属于云南的,是云南人独享的天空幻境、精神大餐。在去滇西的路上,眼前的云让我不禁感慨:“往滇西之路天色放晴,太阳恍出,光影相送,云如跑马,山势森严,雾气相激似蒸锅,雨后青山如绢拭,柔碧袭人,缱绻万端,不可名状。”云与山如此庄严大气,天空如此开阔高远。两支气流在此盘桓流连,潴积相亲,缠绵难舍,终于形成了亚洲的水塔。当我第一次听到“亚洲的水塔”这个词时,我正在雨季扰人的雨水中,每天看着那24小时不断的雨,是怎样拼命地浇灌和洗濯这片土地,我这个湖北人的神经也正在被“折磨”着。没有看到过如此漫长的雨,没有看到过这么汹涌澎湃的雨,就像老话形容的:天上挖开了个大口子,天河决堤。曾经在保山的五六天里,雨一刻没停。腾冲的朋友告诉我,在他们那里,有时会连续下一个月的雨。但充沛的雨水将大地滋养得碧绿蓊翠,葳蕤蓬松,整座整座的山峰,整条整条的山脉都像是因为人工浇灌而树木繁茂。大地的空间太小,而植物太多,它们推拥着、吵嚷着、堆叠着生长,仿佛不要土地也能在山岭上树立一千年。西双版纳有个故事:一个人去赶街,要挑担子,随便折了一根竹子当扁担,下了山,将折断的竹子插到地上,过了几天,这根断竹又长成了竹子。还有一种说法:在西双版纳,插根筷子它也能发芽。云南各地的平均年降雨量在1500—2700毫米,有的地方可能会更多。我想到有一年去新疆吐鲁番,下了几分钟的稀落小雨,迎接我们的朋友说,你们是我们的福星。我们问为什么?他们说,因为你们带来了阴天,还下起了雨。难道因为天阴了是我们带来的好运?正是。因为那个地方年降雨量只有不到50毫米,几乎整年不下雨,连阴天都是极少的,没有人家备雨伞,不像云南这地方,出门必带雨伞,而且总会碰到雨。在洱源县茈碧湖边安静的古梨树村,有一万余棵几百年上千年的古梨树,在唐朝就开始结果,如今依然青果满枝,依然甜蜜如初。难以想象,一棵树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而且这些古树都深藏在云南的村落和山沟里,人们爱树如他们的血脉和生命。云南的云和雨,就像云南的血脉一样,流淌在每一个角落。 【微词典】缱绻(qiǎn quǎn):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 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盛。(1)云南的云和雨各有什么特点?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回答。云:变幻莫测;雨:漫长汹涌澎湃。(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我也多次见到这层层黑云,不是晚霞,而是云南云气所积的独特天象,好像地底和山腹间突然冲出的大群野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层层黑云”比作“地底和山腹间突然冲出的大群野象”,突出了云南傍晚“黑云压城”的奇伟景象,表现了云南云变幻莫测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云南云的赞叹之情。(3)作者在文中写西双版纳插竹子的故事和去新疆吐鲁番下稀落小雨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写西双版纳插竹子的故事,从侧面表现出云南雨量充沛的特点;写去新疆吐鲁番下稀落小雨的故事,表现出新疆吐鲁番干旱的特点,与云南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从侧面衬托出云南雨量充沛的特点。(4)结尾“云南的云和雨,就像云南的血脉一样,流淌在每一个角落”,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这句话运用了象征手法,作者把云南的云和雨,比作云南的血脉,象征着云南有悠久的历史、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它们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云南人,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