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背景图课件ppt
展开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隋唐时期都有哪些制度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1、背景(1)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下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2)地方大族操纵人才选拔2、方式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3、标准 家世、德才→家世
阅读教材第38页,概括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1、背景2、方式3、标准4、影响初期:(1)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2)评议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3)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1、背景(1)寒门庶族地主势力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2)统治者要求巩固权力,加强中央集权(3)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科举制创立的背景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1、背景2、发展过程3、创新之处(1)选官方式:由推荐品评演变为分科考试、择优录取(2)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3)选官原则:制度化、公平公开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4、影响积极:(1)有利于打破士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2)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官员文化素质。(3)促进文化教育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4)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4、影响积极:消极:(1)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2)考试以儒学为主,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3)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选官标准:趋向公开、公平2、选官方式:趋向严密、科学3、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
汉武帝时形成以尚书为主的中朝决策机构,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的职权,既为决策机构又为执行机构,形成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至曹魏改称尚书省,新设中书省执掌机要,中书舍人多由寒人担任,西晋又设立门下省以分中书省之权。隋文帝时,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1、形成过程2、特点(创新之处)(1)相权三分、彼此牵制(2)职权明确、提高效率(3)协商政务、集思广益(4)节制君权、减少失误
阅读课文思考:(1)三省分工如何?(2)三省如何运作?(3)三省长官的地位如何?(4)群相制下,如何防止低效率?
1、形成与发展过程2、特点(创新之处)3、影响(1)相权三分、彼此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三省分工明确,利于提高工作效率(3)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减少决策失误。(4)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是古代政治体制成熟的标志之一。
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国史新论》
(二)历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古代民众的义务:“税”+“役”
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人口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户税:以户为单位的财产税
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
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力役 、军役、杂役等等
1、形成过程(1)魏晋:租调制 ①魏晋: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②北魏孝文帝:均田制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租:纳粮;调:纳布) 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麻田20亩……妇女5亩。奴婢与平民一样受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摘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均田制: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和服役。
1、形成过程(1)魏晋:租调制(2)唐初:租庸调制2、创新之处: 庸:纳绢或布代役(代役税)3、作用:(1)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提高积极性(2)政府的赋税收入有所保障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唐)陆贽
1、背景:(1)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2)人口逃亡,户籍减少(3)税收减少,财政困难2、确立:780年,唐德宗实施两税法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白寿彝《中国通史》
1、背景:2、确立:780年,唐德宗实施两税法3、内容:(1)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2)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3)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
阅读教材第40页,概述两税法的内容。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积极:(1)以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体现社会公平; 同时减轻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2)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3)扩大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4)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消极:(1)田亩资产长期不核查审定,征税严重不合理(2)以货币征税,商人易随意指定物价(3)税外加征杂税,人民负担逐渐加重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课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课内容ppt课件,共1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科举制度收学子之心,赋税制度收百姓之钱,三省六部收丞相之权,选拔形式,选拔方式,选拔标准,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加强了君主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文内容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一九品中正制,二科举制,知识归纳,一演进历程,二运作,户部工部,唐六典,赋税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评课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世卿世禄制,察举征辟制,科举制,自下而上推荐,中正官评定授官,分科考试,军功爵制,中央任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