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古诗词 任务组二 真题研练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古诗词 任务组二 真题研练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进任务,考情表览,研练真题,探究特点,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真题是最好的复习资源,它反映了命题者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考生水平的客观评价。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时间研练、研究这些真题。通过对真题的训练,在做题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体会,可以理解命题专家的思路,知道他们是如何设置陷阱的,效果绝对立竿见影。同时,做高考题能提前感受高考氛围,提高应试实战经验,无论是对考试时间的把握、解题方法的灵活应用,还是解答过程的规范性,都可以在做真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为真正的高考奠定基础。因此,真题是最好的检验题目,做真题更是检验水平的绝佳机会。
复习启示:(1)选诗特点①体裁:以律诗为主,偶有古体诗。②题材:范围较大,有题画诗、干谒诗、田园诗等,但更偏爱即事(景)抒情诗;选材关注家国情怀。③时代:几乎全为唐宋时期诗歌。④作家:主要以名家的非名篇为主,兼及非名家的名篇。(2)复习应以唐宋近体诗为主。复习唐诗,要以李杜为中心,辐射到边塞诗、山水田园诗、题画诗、干谒诗等题材类型;复习宋词,要以苏轼、陆游为中心,辐射到婉约、豪放的名家名篇或常家名篇。不宜读、练太长太难太偏的诗作。
1.(2020·新高考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赠别郑炼赴襄阳杜 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注 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鉴赏 这首诗言简意丰,诗短情长,含蓄地蕴藉了复杂的情思。首联“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开篇点明“困局”:这个世界兵荒马乱,而自己困居柴门,又老又病。将个人遭逢与国家离乱结合起来,这是典型的杜甫式写法。
颔联“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在两般伤心事上又递一层:老友即将离开,面对离别,怎能不叫人心惊神伤!“过日”是度日之意,这里涉及一个典故。陈后主叔宝被隋文帝囚禁,每天与身边人饮酒至醉,隋文帝先是想规劝他节饮,随后又说:“任其性,不尔,何以过日。”(随他去吧,不这样,他怎么度日)杜甫用此典故的一层意思是,郑炼的诗好比美酒,能让自己得到些慰藉,借此度过难捱的时光。这是紧承上联说的。第二层意思是,郑炼的诗写得太好了,简直如醇酒,这隐隐是对郑诗的赞美。所以,郑炼的离开,就意味着醇酒不再有,于是用了“惊”“神”二字写吃惊、失神。
颈联“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突然一转,从叙事与议论回到写景上来,但又写得不那么实。峨眉山离杜甫所居草堂400多里,诗人不可能送朋友至山下而别。这里用峨眉代指蜀地,目的是引出下句的“岘首”——襄阳的代指,意在说明两地距离遥远。距离遥远,地阔天高,当然寓不舍之意。古代交通极不方便,一别成永诀,在当时实为寻常。所以,相信郑炼读到此处一定会黯然神伤!不过,此联还是留有希望在的。联末一个“春”字,所含的即是一种温暖。虽路途遥远,再见无期,但诗人希望友人在道路尽头遇到一个春天!
颈联的“春”字也领起了下面诗意的转折——“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庞德公即诗中的“姓庞人”。庞德公不仅是个隐者,更有识人之能,诸葛亮和庞统的“卧龙”“凤雏”之称,皆来自他。杜甫希望郑炼回到故乡,替他寻找贤人庞德公的踪迹,含蓄地表达了希望朋友能觅得识己者,一展才能的想法。当然,这也包含了杜甫自己的希望。诗行笔至此,已大扫前几联的伤感之气,隐隐生出了新的希望和新的勇气,不禁叫人为杜甫的执着而感叹。
全诗表达的情感复杂而多变,由自伤到不舍,再到宽解与希望,几番转折,表达婉曲。在手法上,多用典故,在看似平直的叙述中,深含多层意旨,从而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效果。同时,它又具有杜诗特有的格律谨严的特点。全诗前三联对仗,前两联看似随意,其实工整。而第三联以“峨眉”对“岘首”,自然天成,堪称绝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解析 颔联是说“我”一直靠赏读您的诗篇度日,想到今朝别离心惊神伤。这里并不是设想今后的情景,所以B项“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理解错误。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每点3分)
解析 峨眉和岘首二山分别代指诗人所处之蜀地和郑炼远行之襄阳。诗人于“地阔峨眉晚”想象“天高岘首春”,这一别就是天各一方,山川异域,战乱频仍,老迈多病,相逢无期,所以诗人含蓄地借地域的遥遥阻隔来表达离别的依依不舍。解答此题,不能机械地因两座山就照搬“借景抒情”等手法,而应读懂分处两地的二山之间深重的阻隔意味,这个难以相见的阻隔都是诗人满心的不舍与牵挂啊!
2.(2020·新高考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赠赵伯鱼(节选)韩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注 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解析 “劝诫”说法有误。“后生好学果可畏”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意思是年轻人往往能够超过老一辈,是可敬畏的。畏:畏惧,这里指敬畏。韩驹为赵伯鱼写下此句意在表达对赵伯鱼的期许,并无劝诫之意。
(2)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每点3分)
解析 根据题干要求,答题范围集中在后四句上。“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说的是学习诗歌时要像参禅那样,尚未掌握诗中精义前要向各个方面的前辈学习;“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是说一旦将诗中精义参透,那么信手拈来都是好文章了。上下句相连表达的是以禅喻诗的创作思想。两宋时期,以禅喻诗成为文坛主要风气。北宋诗人苏轼、黄庭坚都精通禅学,不仅诗歌中表现了诗有禅趣、用禅语入诗的特色,而且在诗歌理论上,也开始以参禅喻诗。与之相成,韩驹也主张:“学诗如学禅,诗道如佛法。”
3.(2020·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鉴赏 诗歌首句表达了诗人因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欣赏春色而深感遗憾。第二句则写自己一直在教书育人,没有和人一起赋诗。言外之意,因为你不在,所以我只能教书而不想写诗,要写诗也得和你一起啊。第三句借用《楚辞》之句,写自己正好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子。言外之意,其实我也并未闲着,我正在努力地教书,培育人才。第四句借用“伯夷和叔齐采薇”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生活朴素,却清高坚贞自守。言外之意,希望好友不用担心自己,即使吃着野菜,我也坚定不移。第五句写自己如野鹤一般,不受约束。言外之意,自己现在没有在官场,也并不会期待投身官场。第六句写诗人虽然吃着朴素的饭菜,但心安理得,非常惬意。言外之意是,虽然贫穷,生活朴素,有才难现,但我
内心宽阔,没有束缚。第七句,诗人期待友人的眼疾能尽快好起来。言外之意,我很担心你,希望你一定要战胜病患。第八句写诗人对未来的美好展望,用“不怕”二字表达对好友的信心。言外之意,你要快快好起来,我们再相约痛饮,看江花满枝,看后生成才,我们还有好多美好的事情没有完成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解析 “与外界不通音讯”错。标题中“奉和”指作诗词与别人相唱和,“见寄”指“寄给我”。皮日休先写诗给作者,并没有与外界不通音讯。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第①点2分;第②点4分,“和”字前后各2分)
解析 把握诗歌的情感,一方面可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分析,另一方面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首联“失”“未”二字,表达“遗憾”之情。尾联“但医”“不怕”,表达“宽慰”“信心”“展望”之感。另外,中间两联别有怀抱:①“郢岸”“商崖”之典,表达了尽心尽力培育人才的愿望;②“鹤笼”“僧饭”之喻,表达了甘于清贫隐逸生活的情怀; ③同时,这两联也富有象征意味,表达了诗人对高洁情操的追求。陆龟蒙身处晚唐乱世,举进士不第,隐居松江甫里,自号“天随子”“江湖散人”,在诗中表达这样一些思想情感是可以理解的。
4.(2019·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鉴赏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起笔两句,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苍然”的赞叹隐在一片疑问之中。起笔十字,独造其妙,意境全出。三、四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承接上两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被画家凝固在尺幅画间。仍将掩饰不住的赞叹溢于诗表。不同的是,前之赞叹是对山水而发,此之赞叹是对画的意境而发。及至五、六句“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其物与心之互相感发的关系,至此已脱颖而出。末两句作一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对深一层意境之引发。全诗到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又都在不言之中,真所谓“尽而不尽”。
全诗写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却于简淡中见新奇。古人认为“天下事有意为之,辄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间,诗尤然”,简斋(陈与义号)此诗,可证此论。全诗自然至极,淡泊至极。然而这淡泊却是“豪华落尽见真淳”之淡,是“淡极始知花更艳”之淡。绝非索然寡味,深远就寓在这淡泊之中。无限的绚烂,也融于淡泊之中,真乃淡而有致,淡而有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解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一窗间”是指画的尺寸如窗一般大小,意指画的尺幅小,反衬出了前句中的“万里意”,说明了画作技艺的高超。诗人表达的意思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案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第一问3分,意思表达到即可;第二问3分,每句1分)
解析 尾联“此有中佳句,吟断不相关”,这里的“此”指的是许道宁的画作,“佳句”则指诗人陈与义创作的诗歌。陶渊明《饮酒》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句式与此类似。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后半句内容与此相似。第一问:尾联说,“这幅画里隐藏着妙不可言的诗句,可是愚笨的我吟来吟去,绞尽脑汁都看不出江水、郡山、众木和孤云有什么关联”。陈与义谦逊地表示,画面之美富有诗意,惹人遐思,只是自己能力有限,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更吟咏不尽画中包含的丰富意蕴。联系到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则家国沦丧在即的悲苦也必定弥漫在画面之中,诗人不是看不出画面中“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的悲凉意境,只是诗人
不忍道也道不尽罢了;但诗人不忍道也道不尽的情感却在画面中得以充分体现,所以只能怪自己不能道尽画面深意,是自己本领不济,而与画作无关了。诗人九曲回肠,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悲苦,不尽之意尽在言外。第二问:这一问意在探究诗人对画作的评价。许道宁能够在画面之中寄寓诗人想要表达而又不忍道也道不尽的情感,可见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在认真研练真题的基础上探究命题特点:1.选择题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8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任务组二 真题研练课件PPT,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进任务,研练真题,记述建水县城,建水的布局及市井生活,市民院里生活,普通市井,生活及其诗意,回忆性散文,青年当,新事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7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任务组二 真题研练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进任务,研练真题,“我”追忆跟父亲看,棋学棋的情景,镜”老师对弈的过程,棋艺高超,胜负不贪图物质,九十年代左右,人品高于棋艺,享受峡谷滑雪的快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6部分 论述实用类文本阅读 任务组二 真题研练课件PPT,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进任务,研练真题,探究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