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高考语文第3部分 专题16 Ⅲ 核心突破 突破一 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思路结构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高考语文第3部分 专题16 Ⅲ 核心突破 突破一 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思路结构第1页
    新高考语文第3部分 专题16 Ⅲ 核心突破 突破一 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思路结构第2页
    新高考语文第3部分 专题16 Ⅲ 核心突破 突破一 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思路结构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语文第3部分 专题16 Ⅲ 核心突破 突破一 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思路结构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3部分 专题16 Ⅲ 核心突破 突破一 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思路结构,共13页。
    突破一 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思路结构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卫东如是说:
    阅读散文就要缕析作者情感流淌的脉绪,体会新鲜的命意和意境。
    [导语]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能够精准分析散文思路结构,既是散文阅读的关键能力,又是高考散文思路、结构考查的重要内容。分析散文思路结构,就是要弄清散文的线索,材料安排的顺序和特点,弄清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为此,复习就是要强化对散文思路结构的把握能力,顺利地解答线索、构思,句段作用三种主要题型。



    一、思路结构
    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形式,文章思路是对文章内容的设计安排;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形式,思路是结构的内在脉络。所以,思路与结构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侧面。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内在脉络的手段,分析文章思路是把握文章外在结构的基础。



    1.结构类型
    分类
    特点
    思路
    静赏式
    定点定景,多方写景;联想深化主题
    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
    感悟式
    撷取日常生活片段,以情感或见闻为线索
    抒情触媒——相关场景——相关人物——生活感悟
    参游式
    移步换景,景变情迁;虚实相间,篇末点题
    入景——赏景——联想——收束
    象征式
    形在写物,旨在象征;卒章显志
    描摹物——由物及人——言志向
    追怀式
    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寄托的情思
    眼前景——从前景——怀念情
    叙史式
    追叙史实,联系现实,抒发感慨
    奠定基调——追述史实——抚今感慨
      
    2.结构关系
    文章内部结构关系有三种:
    相承
    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相并
    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相属
    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3.行文构思技巧
    结构技巧
    方式作用
    铺垫
    通过叙事、写人、描景,为下文张本;烘托人或事,使形象突出,主题深化。
    伏笔
    在文章的前面将要表现的对象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
    照应
    后文对前面写的内容作回应。作用是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
    悬念
    文章设置疑问或冲突,使人产生强烈的关注心理,欲罢不能。
    抑扬结合
    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使上下文形成反差和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达到鲜明或出人意料的效果。
    点面结合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片段或细节为点,相互映衬,既能反映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物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虚实结合
    所谓“实”,即所见、所闻;所谓“虚”,即所感、所想。由实际生活中的事物联想和想象,借此表达思想感情,使内容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增添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以小见大
    以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重大、深刻的主题,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
    叙事:直接切入场景,引人入胜。议论:直接表明观点,让读者一目了然。
    在全篇结尾点明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4.如何梳理行文思路
    (1)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
    (2)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
    (3)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还能找出文章的思路脉络。
    (4)依据文体特征来理清思路结构。不同形式的散文,其行文思路是不同的。请见下表:
    类别
    行文思路
    写景状物散文
    引出写作对象→状景咏物,时空拓展→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抒情议论,升华主旨
    叙事散文
    写作缘起→写人记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感悟
    议论散文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依据上述文体思路,也可以较快地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
    理解运用
    1.《故都的秋》结构类型属感悟式,整体结构关系属相属(总分)式,中间主体段落——五幅图画在结构关系上属相并式。
    2.《囚绿记》整体结构关系属相承式,构思按照“颂绿——囚绿——放绿——怀绿”展开。
    二、选材组材
    选材是就用什么材料而言,组材是就材料的运用而言,前者侧重于“写什么”,后者侧重于“怎么写”。
    1.选材往往思考材料有何独特性,选材的不同角度及作用,它要求典型、新颖、贴切。如选材是否广泛、自由、点面结合,主体材料中是否穿插其他材料,以及引用古诗文或神话传说等。
    2.组材方式

    从时间上组织材料。

    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

    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

    以情感或认识的过程来组织材料。

    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组材方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具体到文本中,安排材料的详略也是重要方面。
    理解运用3 《荷塘月色》在主要描写荷塘、月色后,也安排了一点穿插性文段,表现在:①想起采莲的事情;②记起《西洲曲》里的诗句。这两处材料体现了作者极力通过联想与回忆来排遣“不宁静的心情”的意图。
    三、线索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紧密相关。抓住了线索,分析结构就水到渠成了,对作品的思路也就了然于胸。抓线索,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分析线索与梳理思路不同: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而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线索可以是梳理作者行文思路的一个重要参考,但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类型
    阐释
    作用或效果
    时间(时线)
    时间的推移,如事情的发展、人生经历等
    结构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②揭示主题
    特殊方面:
    ①物线有象征、呼应作用,增添诗意
    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
    ③时空线有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
    地点(地线)
    地点的转移,如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等
    物象(物线)
    赋予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物象展开行文
    人物(人线)
    以人物的变化、更换,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组织行文
    感情/心理
    (情线)
    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来组织行文
    事件(事线)
    以某个中心事件为中心组织行文
      
    (说明:在具体文本中,散文的线索有时不是单一的,如同时有时空线索。一些叙事散文多为双线并举:叙事为明线,推动情节的发展;抒情为暗线,将情感渗透在事、景、物中。)
    如何寻找并确定散文的线索呢?
    (1)体裁猜“线”。不同的散文,其线索往往不同,如写景散文多以时间、空间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感情为线索。
    (2)标题判“线”。有的标题即线索。
    (3)时空连“线”。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
    (4)以物求“线”。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5)反复出“线”。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抒情议论的语句去熟悉、把握线索。
    (6)以情导“线”。前几种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感情线索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理解运用
    4.填空与简答。
    (1)古人在解读文章时非常强调“文脉”“意脉”的作用。王漫教授认为散文学习可以“抓线索”,并进一步指出“最好的线索不是事物,而是人的感情变化”。因此,阅读散文,应该由表及里,通过品味语言以及人、事、物、景这些写作对象来体味作者的情思。
    (2)《故都的秋》写了五幅秋景图: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闲人、秋日胜景。这五幅图景的内在关联是什么?请简述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依仗“悲凉”情绪联结在一起。“清晨静观”强调的是破败荒芜以及牵牛花的冷色调;“落蕊轻扫”强调的是生命来无踪去无痕的落寞;“秋蝉残鸣”强调的是来日无多的衰弱;“秋雨闲人”强调的是人生几度秋凉,流年已逝的感慨;“秋日胜景”强调的是盛极而衰,“胜景”是终结前的狂欢。
    5.温习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把握其结构特点。
    (1)本文的线索不止一条,有情感线、游踪线、时空线。
    (2)文章4~6段集中写荷塘、月色,这三段是按照空间顺序写的,由低到高,由内到外。
    (3)联想是散文的翅膀,文章7~9段是联想部分。从4~6段写到7~9段,是按照由实到虚的思路写的。
    四、句段作用
    开头句段
    内容层面
    引出对象,引入话题;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开篇点题
    结构层面
    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先抑(扬)后扬(抑);照应题目
    表达效果
    激发兴趣,引人入胜
    结尾句段
    内容层面
    点明中心,揭示主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
    结构层面
    呼应标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
    表达效果
    浑然一体;脉络贯通
    插入句段
    内容层面
    突出主体;丰富内容;凸显主旨;强化情感
    结构层面
    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前后照应;拓展延伸;宕开一笔;形成波澜等
    表达效果
    增加趣味;生动形象;丰盈内容
    不同文体
    写事类
    补充内容,使人物有深度、厚度,多角度刻画人物
    写人类
    事件具体翔实,使人物性格、地位、灵魂、经历更丰盈
    插入引文
    内容层面
    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结构层面
    对全文的作用
    表达效果
    丰富文本内容或富有诗意;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
    反复出现
    的句子
    内容层面
    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
    结构层面
    交代线索;前后呼应
    表达效果
    强化突出;一唱三叹
      
    注意:如果句段表达上有突出特点,如设问、比喻、反衬、对比等,则要考虑其表达效果。
    理解运用
    6.《荷塘月色》开头句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全文结构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引领全篇,是文眼句。②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7.《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散文,为什么要在倒数第三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意在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②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火车穿越的身与心
    阿 来
    ①离开格尔木,从海拔4 100多米的玉珠峰车站开始,我们一路都在用汽车追赶试运行的火车,借此反复感受青藏高原上从未有过的机械与钢铁巨大力量的冲击。
    ②我驾驶着吉普在高旷的青藏路上奔驰,一次次冲到火车前方,等待火车蜿蜒着驶近,感受火车从面前不远处轰隆着经过时,脚下的地面传导到心中的轻轻震颤,再目送它从某个山口处消失。
    ③然后,一踩油门,开始新一轮的追赶。这样直到海拔高度达到5 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
    ④当我看到铁路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强劲地延伸,火车在亮闪闪的两股铁轨上呼啸而至时,内心的感觉远非兴奋这样的字眼可以形容。20世纪80年代刚刚工作时,去一个一百来公里的地方,只能牵着马,驮着行李与书籍,翻越两座雪山,徒步行走三天时间。后来,我坐着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去过很多地方。记得在科罗拉多州的某个地方,在美国的高原上,有一天开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驱驰,公路两边的金黄秋草中不断有马匹出现,草原尽头是裸露着岩石筋骨的落基山脉,这景色自然就触发了一个旅人的思乡病,让我想起了景色相仿的青藏高原。有一次,在公路与铁路交叉处,我们停下车来,看长长的铁路线上,长长的一列火车在草原和积雪的山脉之间蜿蜒而过。那时,我就想,要是也有这样一条铁路穿过青藏高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当即,我就要求朋友帮忙退掉机票,要坐这条线上的火车,穿过落基山脉,直到美国的西部海岸。
    ⑤这是一种情感的代入法,这样,几乎就有了在青藏高原上乘坐火车的感觉。没有想到的是,才过了几年,就在青藏高原真切地看到火车奔跑了。
    ⑥此次青藏之行前,我正在我的小说中写到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马车在一个藏族村庄的出现。
    ⑦此前村子里有马,也有马上英雄的传奇,但是没有车,没有马车。其实,不只是这个村子,方圆好几百里,上下两三千年,这个地区都没有这个东西。
    ⑧但是,有一天,突然就有马车出现了。
    ⑨我怀着欣喜的心情,用天真的笔调在小说中描述这些新事物的出现。而且,也正是在文字展开的时候,的确真切地体味到这些事物一出现,生活就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我在另一篇小说中这样描述一座小水电站的出现:“一双从来没有写下过一个字母的手合上了电闸,并把整个村落的黑夜点亮时,大家都有一种如在梦境的感觉。可这真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光亮。”
    ⑩这种光亮出现了,世界的面貌与人的内心都因此发生深刻的变化。是的,“变化”,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热爱这个字眼,而又深受着它的驱迫啊!
    ⑪不同的交通工具带来不同的速度,不同的速度带来完全不同的时间感与空间感。从唐古拉山下来,离开藏北重镇那曲,我们暂时离开了铁路线,去到纳木措。坐在湖边,听水波拍击湖岸,非常有重量的火车所带来的速度感与因此而起的兴奋感就消失了。望着湛蓝的湖水,湖对岸念青唐古拉山那些亘古如此的雪峰就度到心中来了。晚上宿在帐篷中,听风声呼呼地从半空中掠过,恍然看见传说中的巨灵披着宽大的黑色大氅在星空下飞翔。于是,身心又重新沉浸在古老的西藏了。
    ⑫醒来之后,似梦非梦的感觉消失了。穿上衣服来到曙色一点点降临的湖边,白天那些喧哗的游人消失了,湖岸深处,那些深浅不一的岩洞有修行者的灯火在闪烁,身体处于这亘古的寂静之中,脑子里却轰轰然有火车隆隆地奔驰。几天来高度的兴奋过后,这时,身体的内部突然有一种撕裂感。这在我,是一种熟悉的感觉。从理性上讲,我们应该为每一件新事物的出现而欢呼,而深受鼓舞。与此同时,在身体的深处,血液中有种古老的东西会起作用,会拉响警报,提醒我们出现了某种危机。这种感觉的出现是因为一些具体事情吗?是的,就在短短的半天时间里,就在纳木措,看到的种种情形,有理由让我们感到处理不好,好的变化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关于这一切,大家都说得够多了。我真正想说的是,对于本人这样的青藏高原的土著来说,选择的理性与本能的感性不需要理由也会在身体中冲突起来,让人体会到一种清晰的撕裂的隐痛。因为血液深处,会对即将消失的东西有一种深深的眷恋。整个青藏高原已经不可逆转地与现代文明遭逢到一起,而在身体内部,那些遗世独立的古老文化的基因总要顽强地显示自己的存在。
    ⑬天一亮,当我们重新回到青藏线上,心中那些模糊不清的情绪就消失了。虽然我知道,某一天置身于某一种特别的情境中间,这种情绪或者又会重新涌上心头。但一路往南,拉萨在望,看到铁路在渐深渐低的峡谷中穿过一个个正在播种的村庄,我们的心情又像汽车得到越来越多氧气的引擎,欢快而高亢了。(有删改)
    一、整体谋篇布局题
    1.分析线索题
    (1)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兴奋欣喜。在青藏路上追赶火车,感受力量和速度的冲击,因新事物的出现而激动。b.眷恋忧虑。停宿纳木措湖边,选择的理性与本能的感性带来撕裂的隐痛,为遭逢现代文明的古老文化担忧。c.欢快高亢。回到青藏线上,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文明的发展不可逆转,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变化。
    (2)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文章的?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是以双线交织的形式组织文章的。从叙事上讲,以“我”的旅途为线索;从抒情上讲,穿插着“我”的心理活动变化。从格尔木到唐古拉山,“我”的心情是兴奋喜悦的;到纳木措湖,“我”又眷恋和担忧;回到青藏线上眼望拉萨,“我”的情绪欢快而高亢。
    类题延读
    1.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建水记(之四)》第9题]
    答案 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市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2.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第14题)
    答案 (1)线索:气味。(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线索题是散文阅读考查常见题型之一,答好此类试题,要把握三个关键:
    (1)找准线索。可以综合使用前面介绍的六种方法。双线是考生易忽略的,它常出现在写景散文、叙事散文中。
    (2)分析线索内容。即它串起文章哪些不同内容。如果是情线,则要交代清楚它是如何变化的。
    (3)分析线索作用。其作用体现在行文构思、内容主题表达方面的具体作用。“具体”一词尤为重要,不要说空话,应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去表达。
    2.梳理行文思路题
    请分析这篇散文的行文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文以“我”的旅途为线索,先交代“我”驾车从格尔木到唐古拉山追赶火车,获取高原路途飞奔的确切感受(①~③段);再由眼前景回忆起以前在青藏高原翻山,在美国坐火车穿越及想到西藏村落的变化(④~⑩段);接着叙写前往纳木措湖宿夜并引发思考,表达现代文明与古老文化交融时作者的担忧(第⑪⑫段);最后叙写前往拉萨,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事物的到来(第⑬段)。
    类题延读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2020年全国卷Ⅲ《记忆里的光》第9题)
    答案  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意象,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锤头”相关;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梳理行文思路是分析散文结构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基础的题型。对于这种题型,要注意规范要求:
    (1)规范表述应包括线索、层次、层意、思路特点。
    (2)规范要求:线索准确,层意概括准确,层次要清晰,表述要有衔接词,不能遗漏要点。
    (3)规范用语:先写……,再写……,后写……。
    3.分析构思特色题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双线交织。叙事上以“我”的旅途为线索,抒情上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双线交织,表现内容集中而丰富。
    (2)巧妙穿插一些回忆材料,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
    (3)文章先叙后议。借助“变化”和“不同的交通工具”带来的不同感受,由叙述自己的经历自然地过渡到理性的审视和思考。(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对于构思特色这类综合题型,应注意三点:
    1.思考:善抓关系
    抓住文章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重点是段落之间的关系:
    (1)把握“局部”内容。概括写了什么内容,对组织材料、抒发情感、表现主旨等有哪些作用。
    (2)注意上下文关联。如上文与下文存在着主次、实虚、正反、总分、抑扬、点面的关系。
    (3)分析结构技巧。“局部”在全文或上下文结构中的作用,如线索、铺垫、照应、过渡、对比、映衬、层进等。
    2.判断:多角度分析其特点与效果
    分析其特点的角度有:
    (1)线索角度。说出线索是什么,是明是暗,是单是双等。
    (2)行文顺序。按什么顺序写作,或时间,或空间,或情感认识变化过程,或倒叙,或插叙等。
    (3)结构技巧。善于抑扬,巧设伏笔,虚实映衬等。要特别懂得“由实至虚”的思维特点。散文阅读的关键点不是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实体),而是在记叙、描写中所体现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虚体)。其文体思维一般是先实写后虚写。
    (4)叙事详略。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处理。
    (5)段落布局。如曲笔入文,以景结情,段落短小等。
    (6)选材组材。选取材料方面有何特点,如以小见大等。组材以何为中心。
    (7)文章自身鲜明的结构个性。如采用画面组合式,大量穿插旁逸式材料,现实与回忆交织等。
    3.效果
    分析结构安排的艺术效果有三个方面:一是结构自身方面,如形散神聚、结构谨严、曲折有致、大开大合、新颖别致等;二是表现景、物、人、事方面,更形象,更深入,更有表现力等;三是表达主旨方面,更深入鲜明,委婉深沉等。
    二、分析句段作用题
    1.第⑫⑬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结构上承上。远承前文的喜悦,近承上一段关键内容“非常有重量的火车所带来的速度感与因此而起的兴奋感就消失了”“身心又重新沉浸在古老的西藏了”等而来。
    (2)情感上表达出眷恋、释怀。作者借此强调“选择的理性与本能的感性不需要理由也会在身体中冲突起来”“会对即将消失的东西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但很快就情绪模糊,直到后来亢奋。(3)内容上突出主旨。作者要表达的是为遭逢现代文明的古老文化担忧,但一回到青藏线上,作者又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文明的发展不可逆转,新事物的出现不可阻挡,便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变化。(意思对即可)
    2.文章在叙述追赶火车的过程中穿插了过去的经历和自己的小说等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徒步翻山,用过去的落后与现在的发达对比,表达对现代文明的期盼和赞美。(2)写美国的经历,为青藏高原通火车做铺垫,表达变化之快令人惊喜。(3)写小说的内容,虚实结合,突出新事物给现实世界与人的内心带来的深刻变化。
    分析局部句段作用题,要注意:
    1.把握句段的三个特点
    (1)内容特点:看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甚至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位置特点:看它是在文章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与上文或下文有着怎样的关联;如是句子,则要看它在段落中的位置。
    (3)表达特点:看它表达上有无特点,如使用了排比、对偶手法等。
    2.立足三个答题角度
    (1)内容、主题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在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2)结构、思路
    结构角度可考虑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作用,还可以考虑与标题的关系(如点题)。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等作用。
    (3)表达效果
    ①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使用了反问、对比等手法,则要答出表达效果。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这一点应视具体句段而定。
    ②读者情感(心理)。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3.特别关注三个细节
    (1)活用角度。答题的主要角度,如内容、情感、结构、手法、读者等,只是思考的方向而已,不是任意一个句(段)都具有的。我们只有结合具体文本认真阅读思考,才能使答题角度更准确、全面。
    (2)区分术语。
    结构与内容
    结构
    “引出下文”“为……做铺垫”“总结全文”“承上启下”“伏笔”“照应”等
    内容
    “写出……内容”“交代……背景(原因)”“抒发……情感”“营造……氛围”等
    总领与引出
    总领下文也是一种“引出下文”。只不过,这段内容是全文内容的总写,才叫“总领下文(全文)”,否则只能算“引出下文”
    照应与过渡
    照应
    照应是上下文内容上的呼应与联系,前有交代,后有应接,距离较远
    过渡
    过渡是句段之间必须同时含有紧承上文的内容和开启下文的文字
      
    (3)准确概括。句段作用题看似是分析结构,其实少不了概括,因为像“为下文什么内容做铺垫”,或“引发下文什么样的内容”等,都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分析思路结构与概括文意很难截然分开。因此,在说到前后内容、上下段落之间的关联时,要特别注意对相关段落文意的准确概括。

    两种分析结构特色题
    1.分析段落关联题
    这类题主要是通过段落安排的先后顺序来考查考生是否真正抓住了段落之间的内在关联,是否真正掌握了全文的写作脉络。作答的核心是明确段落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具体切入点:①结构与作者思路、行文线索的关系;②材料与中心主旨的关系;③材料与材料间的关系。要具体理解结构安排的意图。
    2.分析材料详略题
    材料在文本中的详略,属于结构中组材问题。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第8题就涉及这方面问题。答此类题,主要要紧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来答,即详写某部分材料要服从作者的表达意图;其次,要考虑到与其他材料的主次搭配,以及材料本身的性质。

    相关试卷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第6部分 专题16 对点精练一 精准分析思路结构课件PPT: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6部分 专题16 对点精练一 精准分析思路结构课件PPT,共25页。

    新高考语文第8部分 散文阅读 课时62 精准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8部分 散文阅读 课时62 精准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散文的概念与特征,散文种类及高考重点考查文体,散文阅读方法,散文阅读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