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古诗词 课时精炼 限时综合训练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1656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古诗词 课时精炼 限时综合训练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1656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古诗词 课时精炼 限时综合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古诗词 课时精炼 限时综合训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和梅花百咏(三十)[明]于谦劲气棱棱傲雪神,乾坤生意①自通真。香同桂子还离俗,清比梨花不殢人②。铁干摩空经岁月,冰魄入梦隔音尘。等闲漏泄阳和信,地北天南无限春。注 ①生意:生命力,生长发育的活力。②殢人:软柔缠人之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出句,由虚入笔,写梅花威严正直,凌然傲雪的品格。B.首联对句,写梅花充满生机,与天地的生命力息息相通。C.颔联出句,与桂花比较,从嗅觉写梅花超凡脱俗的特点。D.颔联对句,运用典故,从视觉写梅花清而不殢,突出其高洁。答案 D解析 “运用典故”错。“清比梨花不殢人”的意思是,梅花清丽脱俗不引逗世人,比梨花更加高洁。此句没有运用典故。2.请简析颈联的写景技巧和尾联表达的思想内容。(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颈联的写景技巧:虚实结合,形神兼备。“铁干摩空”状梅花劲直的外形,“冰魄入梦”句写其高洁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品格。(2)尾联中,“等闲漏泄阳和信”写梅之报春特性,“地北天南无限春”寄寓了诗人脱俗的高尚品格和济世的豪情。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萍乡道中谒濂溪①祠[明]王守仁木偶形骸恐未真,清辉亦自凛衣巾。 薄书曾屑乘田吏②,俎豆犹存畏垒③民。碧水苍山俱过化,光风霁月解传神。 千年私淑④心丧后,下拜春祠荐渚苹。注 ①濂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以濂溪为号,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曾贬谪至萍乡任税监。②乘田吏:史载孔子曾任乘田、委吏小官。③畏垒:乡野。④私淑:指未能亲自受业但敬仰并传承其学术而尊之为师之意。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濂溪祠里的先生塑像未必与真人一般模样,但让拜谒者有敬畏感;首联交代了对先生的仰慕之情。B.颔联运用正反对比手法,认为史书轻视乘田、委吏这样的小官,但萍乡百姓依然景仰、祭祀濂溪先生。C.诗歌用“过化传神”肯定濂溪先生的功绩与影响,赞扬濂溪先生留在萍乡的教化之功、高风亮节。D.诗歌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先贤的深切悼念,以及传承其学术思想的志向,情感真挚深沉,令人感慨。答案 B解析 B项理解有误。“屑”在诗中是“认为值得做”的意思,颔联从史书、百姓两个角度来肯定濂溪先生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没有运用正反对比手法。4.“下拜春祠荐渚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下拜”“荐”,照应诗题中的“谒”,与首联“凛衣巾”呼应;②运用动作描写,再次表明对濂溪先生的景仰之情,巧妙收束全文;③与前一句相映衬,表明“拜”“荐”出乎真情,强化情感。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徙倚[注][宋]陆游 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 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注 徙倚:徘徊。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既写了徙倚所见,又写了徙倚所思。B.本诗首联紧扣题目“徙倚”,既交代了徙倚的时间,又暗示了诗人的境遇。C.本诗颔联写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寒露侵衣,营造了清冷阴森的意境。D.回顾往昔,诗人慨叹时光易逝,内心怅恨不平,悲伤和遗憾之情溢于言表。答案 C解析 “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与原诗不符,“清冷阴森”与原诗意境不符。“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意思是“月正当头,树木笼罩在月色中,没有树影;更深露重,时有露珠滴落在荷叶上的声音传出”,营造了一种孤寂静谧的氛围。6.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比,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因为挂念陷落的中原,诗人内心怅恨,担心自己虚度一生。(2)“坐念”两句表达了对中原陷落的悲痛,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愿望;“王师”两句则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①[唐]刘长卿文姬留此曲,千载一知音。 不解胡人语,空留楚客②心。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注 ①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刘长卿只身离开京城,就任鄂岳转运留后。鄂渚在今湖北鄂州。②楚客:客居他乡的人。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借蔡文姬交代了胡琴弹奏的内容。颔联通过联想和想象,写出蔡文姬在匈奴生活的孤独。B.颈联虚实结合,作者沉醉在音乐中,眼前似乎看到了边境上衰草随风摇动,天空中乌云弥漫。C.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这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主要运用侧面描写有所不同。D.本诗融音乐与历史于一体,既是一首描写音乐的佳作,同时也兼具咏史诗的特点,构思新奇。答案 C 解析 “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分析有误。全诗主要运用的是侧面描写,主要是写诗人听胡琴的感受。8.尾联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上,和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表现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刘诗尾联描写了两种景象,一个是漂泊的诗人,一个是出塞的战马。前者是诗人自身实景,后者是诗人的想象。杜诗也描写了两种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前者是诗人的想象,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②情感:两首诗都写出了诗人自身漂泊之苦,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刘长卿由音乐想到蔡文姬因国家战乱而漂泊异乡,再到对自身漂泊的感伤,进而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身在洞庭,内心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陪姚使君题惠上人①房[唐]孟浩然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来窥童子偈②,得听法王经。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注 ①上人:旧时对僧人的尊称。②童子偈:佛经中常称菩萨为童子。偈,指佛经中的唱词。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了优雅清寒的早春景象,“梅初暖”和“柳尚青”均是早春迹象。B.首联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佛寺的清静环境,为写诗人参偈听经的感受做铺垫。C.颔联照应了诗歌标题,点明了游寺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虔敬之心。D.颈联写诗人听经后的感受,“知无我”“厌有形”表现出诗人对自身渺小的迷茫。答案 D解析 “表现出诗人对自身渺小的迷茫”错。“知无我”“厌有形”是诗人参悟出的佛理,表现的是对佛法的向往,“对自身渺小的迷茫”理解牵强。10.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对彻悟佛理的期盼;②难以摆脱尘俗烦恼的忧愁;③对清静佛门的向往;④作为游子客居他乡的愁绪。六、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浣溪沙·忆旧①[宋]苏轼长记鸣琴子贱②堂。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③终不避桐乡。注 ①此词别本有小序云:“赠陈海州。陈尝为眉令,有声。”苏轼,眉州眉山人。②子贱:即宓子贱,春秋时鲁国人。其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效果。③仲卿:西汉人朱邑,字仲卿,在桐乡为官,深受百姓爱戴。病重时,嘱咐其子将其葬于桐乡。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用“鸣琴而治”的典故,借宓子贱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来赞美陈海州治理眉州有方。B.昔日宓子贱的厅堂被绿柳垂杨环绕着,现在却被秋霜覆盖,一片萧索,表达了世事变迁之感。C.“聚散交游如梦寐”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人生聚散如同梦境一般,与“人生如梦”有异曲同工之妙。D.全词语言质朴,用典贴切,感情深沉而丰富,既有对他人的情谊,也包含了自己的人生感慨。答案 B解析 “宓子贱的厅堂”错,应是以宓子贱指代陈海州;“表达了世事变迁之感”理解有误,应是表达了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12.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最后两句是说不要计较升迁和降职这些事情,要像朱邑那样尽职敬业,受人爱戴。②表达了作者不计较得失、超然物外的追求和对陈海州为官有为的期许。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6部分 论述实用类文本阅读 限时综合训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3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文言文(考点部分) 课时精炼 对点精练五 文言语句翻译,共9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3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文言文(考点部分) 课时精炼 对点精练四 概括分析文意,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