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
1.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2.明朝曾严禁金银在市场流通,不过民间私下使用金银的情况始终未断绝。后来市场上逐渐有充足的白银来充当流通货币,1581年,“一条鞭法”正式确立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新货币体系,“大明宝钞”退出实际流通。明朝后期货币制度的调整( )
A.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赋役负担 B.增强了广大民众的消费能力
C.符合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利于营造相对宽松的商业环境
3.明代立国之初,田税一律征收粮食,称为本色。洪武九年(1376年)时,朱元璋下令天下郡县税粮均可以布、绢、棉花等实物和银钱代纳,称作折色。这一变化( )
A.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B.增加了朝廷的财赋收入
C.利于突破传统种植结构 D.使得赋税制度发生变革
4.汉代继承了秦朝抽取人头税的做法,规定: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这主要反映了汉代( )
A.鼓励人口生育
B.女性社会地位低
C.社会矛盾尖锐
D.政府管理能力差
5.唐朝两税法规定以货币计户税,针对此韩愈曾向唐宪宗如表,反映当时两税法实行后出现“人不能铸钱,而使之卖布帛谷米,以输钱于官,是以物愈贱,而钱愈贵也”的现象。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行( )
A.增加了税收的名目 B.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C.使货币税最终取代实物税 D.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6.学者齐涛指出,中国古代土地赋役制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特点是税人与税地的合一;第二阶段的特点是以人户为税基占主导;第三阶段的特点是土地为税基占主导。其中体现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演进的标志性制度的确立是在( )
A.商鞅变法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玄宗时期 D.唐德宗时期
7.明朝初年,政府禁止使用白银,并通过发放官俸和赏赐官军等方式强行推行纸币;但到明代中后期,白银却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纸币逐渐停止使用。这一现象说明明初( )
A.货币秩序违背规律 B.商业发展趋于停滞
C.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D.白银不具货币价值
8.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如鲁国实行“初税亩”,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即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这些改革( )
A.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
B.抑制了土地兼并
C.使齐鲁先后成为霸主
D.打击了豪强势力
9.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下列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B.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C.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D.1978年《中华人民个人所得税法》颁布,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10.唐中后期,均田制名存实亡。两税法“以资产为宗”,征役制度被雇役制度替代。少地、失地的农民成为受雇于他人的“自由”劳动者,租佃制发展。可见( )
A.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唐朝后期出现 B.土地私有制破产促使唐朝税制改变
C.税制变革推动生产关系变化 D.唐不抑兼并政策在全国推广
11.德宗元年(780),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 B.形成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
C.抑制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 D.导致土地私有制度的瓦解
12.唐朝中后期,宰相杨炎改革赋税制度,实行“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的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以土地和财产的数量作为征税的主要依据。两税法的实施( )
A.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B.使赋税负担相对比较公平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使政府财政收入明显下降
13.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下列对“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的两税法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两税法取消丁税,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
B.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两税制下封建国家改变了赋税的征收标准和收税时间
D.两税法简化税收明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14.秦朝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每年地方向中央报告情况,其中包括人口、垦田、刑狱、赋役等数字。由此可知,上计的作用是( )
A.加强基层控制 B.监督商业流通
C.平抑地方物价 D.控制人口增长
15.中国人口在不到30年间突破亿,并在近百年时间里达到4.1亿的主要因素( )
A.高产新物种引入 B.施行“摊丁入亩”
C.手工业迅猛发展 D.施行“一条鞭法”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其年八月,宰相杨炎上疏奏日:国家初定令式,有租赋庸调之法。至开元中,元宗修道德,以宽仁为治本,故不为版籍之书,人户寝溢,堤防不禁,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租庸之法,弊久矣。迨至德之后,天下兵起,人户凋耗,四方大镇,又自给于节度团练。朝廷不能覆诸使,诸使不能覆诸州。四方贡献,悉入内库,权臣猾吏,缘以为奸,或公托进献,私为赃盗者,动以万计。正赋所入无几,科敛之名凡数百。百姓受命而供之,旬输月送,无有休息,吏因其苛,蚕食于人。凡富人多丁,率为官为僧,以色役免,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是以天下残瘁,荡为浮人,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炎遂请作两税法。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幸。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摘编自《唐会要》卷八十三
(1)概括材料中“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唐朝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今制度弛紊,疆理堕坏,恣人相吞,无复衅(指田界)限。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依托豪强,以为私属;贷其种食,凭其田庐,终年服劳,无日休息;磐输所假,常患不充。有田之家,生食租税。贫富悬绝,乃至于斯,厚敛促征,皆甚公赋。
——《陆宣公奏议》
材料二 “户无主客,以居者为簿,人无丁中(丁:指21岁以上的男子,中:指16—20岁男子),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
——《新唐书》
材料三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
材料四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2《重赋》
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两税法的背景、基本内容和利弊。要求表述成文,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1.B2.C3.C4.A5.D6.D7.A8.A9.C10.C11.A12.B13.A14.A15.B
16.(1)原因:租庸调制弊端日益显现;战乱频仍,藩镇割据,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吏治腐败,财政亏空;土地兼并严重;人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2)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均田制遭到破坏。
理由: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流转买卖,必然会产生土地兼并现象。随着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行。
17.背景:唐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的赋税负担沉重。
内容:以土地和财产多少,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取消租庸调制及各项杂税。利弊:利,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弊,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造成农民负担加重;地方官吏把苛捐杂税并入两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人教统编版第五单元 货币与财税制度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五单元 货币与财税制度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基础练,能力素养提升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巩固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