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03小说阅读--情节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03小说阅读--情节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共8页。
班级 姓名 小组学习目标
小说阅读之情节 导学流程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情节的文学知识;
2.了解故事情节类常见的设题类型;
3.运用规律掌握情节类的答题模式及解题方法
自主学习:
一.情节梳理概括题
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时物+事件)的形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
2.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概括方法:
(1)寻找线索(明线与暗线),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
(2)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3)抓住场面,按人物活动的场面梳理情节。
(4)叙述式概括故事情节
注意: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完整叙述;从同一角度概述;要点化。
二.情节作用题
答题思路:
(一)为另外的情节服务:
1.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2.倒叙法: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写景法:交代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开头)
3.为后面的XX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总领下文(开头或中间)
4.推动情节发展,承上启下;(中间处)
5.突转(转折)、使整篇小说情节波佩起伏:(高潮处或结尾处)
6.总结全文、照应前文XX情节;(结尾处)
(二)为人物形象服务
1刻画或表现了人物心理、情绪、性格,2促进了人物性格发展,3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为主题服务:点题(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深化主题、突出主题、升华主题。
为环境服务: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读者角度:设置悬念,跌岩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者思考等。
三.情节技巧鉴赏题
(一)线索的安排
1.结构全文的线索:人物、事物、事件、情感、时间、空间。
2.分析线索的特点:单线结构、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双线必须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寻找途径:抓小说标题、抓小说中的中心词。
(二)情节安排的技巧
1.就全文看:一波三折。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看:首尾呼应。作用:使说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看:
A.倒叙式。作用: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B.设疑式。作用: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C.写景式。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人物心情。如:《药》《荷花淀》
4.就结尾看:
A.出人意料式结局(突转式结局/欧·亨利式结尾)。作用: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如:《项链》
B.令人伤感的悲剧式结局。作用: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C.令人喜悦的大团圆式结局。作用: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喜剧性的结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
D.留白式结局。作用:故事情节夏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5、其他技巧特点,如误会、巧合、伏笔、照应、悬念、铺垫、对比、衬托、先抑后扬、先扬后扣抑
合作探究:
有钱无钱
钱百万姓钱名百万。钱百万姓钱却没有钱,钱百万的钱只能看不能用。钱百万的钱不是假钞,不是冥钱,是货真价实的钱币,只是不能流通罢了——钱百万的钱,全是古钱。人称钱百万是古庙镇一怪:乃钱币爱好者也。
每天,钱百万都不忘把那些收集的钱币拿出来反反复复地摩挲欣赏,组合排列,辨识鉴定,乐此不疲。
钱百万的钱币使小镇人大开眼界,其中有空首布、有齐刀、有秦半两、有汉代厌胜钱、有永安五铢、有开元大钱、有北宋铁母、有太平天国珍钱,更多的是清代的钱币,真可谓洋洋大观。
钱百万是退休的小学教师,那点可怜的退休金还不够他每月搜罗两三个钱币。钱百万唯有从牙缝里抠,平素鱼肉几乎是不进门的,常常素菜一碟、白饭一碗,自得其乐。
幸好早先这些古钱币在小镇人心目中并不金贵,半送半卖给钱百万的。
近年开放了,小镇人渐渐明白:这些古钱币其实老值钱呢。因而再不肯轻易售之于钱百万。
渐渐有了专做古钱生意的,在小镇上收了贩到市里、省城里。古钱价被越抬越高。
钱百万开始望钱兴叹。看中的,爱不释手的,却无钱购之。钱百万先后发现了圜钱、饼钱、永乐钱异品等,看得钱百万心儿痒痒,又恨恨不已。
钱钱钱,我钱百万姓钱名百万,拥钱“百万”想集几枚喜之爱之的古钱却阮囊羞涩,这钱币岂不是不集还罢,越集越气。
那些发了的大款,仿佛洞察了钱百万的心理,三天两日有人上门来拜访钱百万,意欲高价收购钱百万的古钱珍藏。头几次来的,无不被钱百万骂了个狗血喷头。
后几次来的,钱百万快人快语:“免开尊口”。
再后来上门的,钱百万傲然不理。
来人不急不躁,只叙家常,不谈钱币。
说起来钱百万家也真可怜,屋里摆设像开阶级教育展览,除了钱币别无它物。
来人很诚恳地说:“人生在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些钱币是能吃是能用,还是能带到棺材里?苦了一辈子,没享半点清福,冤不冤?凭你的经济实力,再想觅个看得上眼的古钱币比登天还难,与其空守着,还要吊心提胆别人来偷来骗,倒不如趁早出手,也免操了那种种的心思,乐得眼不见心不烦。一个人安享天年,强似现今这般千倍百倍呢……”
钱百万颔首不语,心海涟漪微漾。
钱百万经不住车轮大战式的劝说,再说对集珍稀古币已不敢奢望,终于狠狠心:出手。说句笑话,钱百万多年来一直在做“钱奴”——为“钱”奔忙,为“钱”辛苦。如今算是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了,试试驱使、奴役金钱,不知啥滋味?
钱百万真正有了钱后,搬进了古庙镇新建的公寓。家像个家了,也告别了青菜萝卜家常菜,酱瓜酱茄就泡饭的清苦日子。
安逸得比死还难过的日子钱百万不久就厌了腻了。想想,整天无所事事,那日子如何打发。常常莫名其妙地感到恍恍惚惚,怅然若失,这种日子无聊透顶。
钱百万终于受不住古钱的诱惑,又悄悄地开始收集古钱币。只是比之以前集钱币要难上十倍百倍。钱百万又忙碌了起来,他一枚一枚地觅,一枚一枚地集,生活似乎又有了盼头。他固执地搬回了原来的老屋,又吃起了酱瓜酱茄……
有人说他:憨棺材!钱百万只当没听见,活得有滋有味。
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析。
2.联系上下文,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当堂训练: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
马尔克斯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级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仅吃了一惊。开门一看,之间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青岛屋里,“我这一辈子都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他一眼:“是谁的?”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室走了出来。“彼贝!”他大喊了一声。
“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
”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②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到在地,嚎啕大哭。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
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
“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鸟笼,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巴尔塔萨 ,” 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 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 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答案
1.答案: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在“有钱”和“无钱”之间不断构成矛盾冲突。当钱百万想收集古钱时,他没有钱但精神充实;当钱百万放弃了古钱时,他有了钱但精神空虚;当钱百万生活富裕后,他却又想回到过去收集古钱的清苦生活中。在这种不断冲突的情节变化中小说主题得以突显。
2.答案:从结构上说,画线句子承上启下,是故事情节变化的转折点。因为开放后小镇人懂得了古钱的价值使得清贫的钱百万收集古钱变得困难,也因为人们懂得了古钱的价值,古钱才能使钱百万过上富裕的生活;
从内容上说,钱百万的形象特点正是在人们对古钱的认识发生变化后才凸显出来的,小说的意蕴也因为这一变化而丰富起来。
3【参考答案】答案示例一 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庞贝,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
示例二 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庞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
【解析】小说脉络的梳理,主要考虑的是情节的脉络,即事件发展的脉络。小说的标题已经告诉我们小说内容是在一个下午所发生的故事,主要内容就是巴尔塔萨做好了鸟笼、拒卖鸟笼、送鸟笼及尾声(醉酒)。也可以从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角度来概括。考生可能犯的毛病是将这两个角度混在一起了。
4【参考答案】答案示例:角度一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角度二 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角度三 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角度四 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教师版
编号 003 使用时间 编制人 授课内容(1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学习目标
小说阅读之情节 导学流程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情节的文学知识;
2.了解故事情节类常见的设题类型;
3.运用规律掌握情节类的答题模式及解题方法
自主学习:
一.情节梳理概括题
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时物+事件)的形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
2.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概括方法:
寻找线索(明线与暗线),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
(2)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3)抓住场面,按人物活动的场面梳理情节。
(4)叙述式概括故事情节。
二.情节作用题
(一)为另外的情节服务:
1.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2.倒叙法: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写景法:交代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开头)
3.为后面的XX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总领下文(开头或中间)
4.推动情节发展,承上启下;(中间处)
5.突转(转折)、使整篇小说情节波澜起伏:(高潮处或结尾处)
6.总结全文、照应前文XX情节;(结尾处)
(二)为人物形象服务
1刻画或表现了人物心理、情绪、性格2促进了人物性格发展3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为主题服务:点题(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深化主题、突出主题、升华主题。
为环境服务: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读者角度:设置悬念,跌岩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者思考等。
三.情节技巧鉴赏题
(一)线索的安排
1.结构全文的线索:人物、事物、事件、情感、时间、空间。
2.分析线索的特点:单线结构、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双线必须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寻找途径:抓小说标题、抓小说中的中心词。
(二)情节安排的技巧
1.就全文看:一波三折。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看:首尾呼应。作用:使说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看:
A.倒叙式。作用: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B.设疑式。作用: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C.写景式。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人物心情。
4.就结尾看:
A.出人意料式结局(突转式结局/欧·亨利式结尾)。作用: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
B.令人伤感的悲剧式结局。作用: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C.令人喜悦的大团圆式结局。作用: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喜剧性的结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
D.留白式结局。作用:故事情节夏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5、其他技巧特点,如误会、巧合、伏笔、照应、悬念、铺垫、对比、衬托、先抑后扬、先扬后抑
合作探究:
有钱无钱
钱百万姓钱名百万。钱百万姓钱却没有钱,钱百万的钱只能看不能用。钱百万的钱不是假钞,不是冥钱,是货真价实的钱币,只是不能流通罢了——钱百万的钱,全是古钱。人称钱百万是古庙镇一怪:乃钱币爱好者也。
每天,钱百万都不忘把那些收集的钱币拿出来反反复复地摩挲欣赏,组合排列,辨识鉴定,乐此不疲。
钱百万的钱币使小镇人大开眼界,其中有空首布、有齐刀、有秦半两、有汉代厌胜钱、有永安五铢、有开元大钱、有北宋铁母、有太平天国珍钱,更多的是清代的钱币,真可谓洋洋大观。
钱百万是退休的小学教师,那点可怜的退休金还不够他每月搜罗两三个钱币。钱百万唯有从牙缝里抠,平素鱼肉几乎是不进门的,常常素菜一碟、白饭一碗,自得其乐。
幸好早先这些古钱币在小镇人心目中并不金贵,半送半卖给钱百万的。
近年开放了,小镇人渐渐明白:这些古钱币其实老值钱呢。因而再不肯轻易售之于钱百万。
渐渐有了专做古钱生意的,在小镇上收了贩到市里、省城里。古钱价被越抬越高。
钱百万开始望钱兴叹。看中的,爱不释手的,却无钱购之。钱百万先后发现了圜钱、饼钱、永乐钱异品等,看得钱百万心儿痒痒,又恨恨不已。
钱钱钱,我钱百万姓钱名百万,拥钱“百万”想集几枚喜之爱之的古钱却阮囊羞涩,这钱币岂不是不集还罢,越集越气。
那些发了的大款,仿佛洞察了钱百万的心理,三天两日有人上门来拜访钱百万,意欲高价收购钱百万的古钱珍藏。头几次来的,无不被钱百万骂了个狗血喷头。
后几次来的,钱百万快人快语:“免开尊口”。
再后来上门的,钱百万傲然不理。
来人不急不躁,只叙家常,不谈钱币。
说起来钱百万家也真可怜,屋里摆设像开阶级教育展览,除了钱币别无它物。
来人很诚恳地说:“人生在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些钱币是能吃是能用,还是能带到棺材里?苦了一辈子,没享半点清福,冤不冤?凭你的经济实力,再想觅个看得上眼的古钱币比登天还难,与其空守着,还要吊心提胆别人来偷来骗,倒不如趁早出手,也免操了那种种的心思,乐得眼不见心不烦。一个人安享天年,强似现今这般千倍百倍呢……”
钱百万颔首不语,心海涟漪微漾。
钱百万经不住车轮大战式的劝说,再说对集珍稀古币已不敢奢望,终于狠狠心:出手。说句笑话,钱百万多年来一直在做“钱奴”——为“钱”奔忙,为“钱”辛苦。如今算是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了,试试驱使、奴役金钱,不知啥滋味?
钱百万真正有了钱后,搬进了古庙镇新建的公寓。家像个家了,也告别了青菜萝卜家常菜,酱瓜酱茄就泡饭的清苦日子。
安逸得比死还难过的日子钱百万不久就厌了腻了。想想,整天无所事事,那日子如何打发。常常莫名其妙地感到恍恍惚惚,怅然若失,这种日子无聊透顶。
钱百万终于受不住古钱的诱惑,又悄悄地开始收集古钱币。只是比之以前集钱币要难上十倍百倍。钱百万又忙碌了起来,他一枚一枚地觅,一枚一枚地集,生活似乎又有了盼头。他固执地搬回了原来的老屋,又吃起了酱瓜酱茄……
有人说他:憨棺材!钱百万只当没听见,活得有滋有味。
1.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析。
答案: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在“有钱”和“无钱”之间不断构成矛盾冲突。当钱百万想收集古钱时,他没有钱但精神充实;当钱百万放弃了古钱时,他有了钱但精神空虚;当钱百万生活富裕后,他却又想回到过去收集古钱的清苦生活中。在这种不断冲突的情节变化中小说主题得以突显。
联系上下文,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答案:从结构上说,画线句子承上启下,是故事情节变化的转折点。因为开放后小镇人懂得了古钱的价值使得清贫的钱百万收集古钱变得困难,也因为人们懂得了古钱的价值,古钱才能使钱百万过上富裕的生活;从内容上说,钱百万的形象特点正是在人们对古钱的认识发生变化后才凸显出来的,小说的意蕴也因为这一变化而丰富起来。
当堂训练: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
马尔克斯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级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仅吃了一惊。开门一看,之间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青岛屋里,“我这一辈子都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他一眼:“是谁的?”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室走了出来。“彼贝!”他大喊了一声。
“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
”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②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到在地,嚎啕大哭。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
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
“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鸟笼,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巴尔塔萨 ,” 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 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 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3.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参考答案】答案示例一 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庞贝,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
示例二 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庞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
【解析】小说脉络的梳理,主要考虑的是情节的脉络,即事件发展的脉络。小说的标题已经告诉我们小说内容是在一个下午所发生的故事,主要内容就是巴尔塔萨做好了鸟笼、拒卖鸟笼、送鸟笼及尾声(醉酒)。也可以从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角度来概括。考生可能犯的毛病是将这两个角度混在一起了。
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参考答案】答案示例:角度一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角度二 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角度三 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角度四 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散文阅读-- 散文形象概括鉴赏 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共8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07小说阅读--探究题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共9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03小说阅读--情节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