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01801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01801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01801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展开
这是一份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共12页。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单选题1.《居延汉简》曾记载编户齐民户籍情况,如户主徐宗:“居延西道里徐宗,年50,妻1人。男同产2人,妇同产2人。宅一区值3 000。田50亩值5 000。用牛2值5 000。”这样详细记载户籍情况主要是为了(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的社会动荡B.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维护社会稳定C.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D.征调人力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需要2.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对此“乡约”解读正确的是A.理学开始向社会基层渗透 B.内容以宣讲“圣谕”为主C.有教化百姓稳定秩序作用 D.经政府推广而具有约束力3.当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和企业家意识到,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后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商业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这说明了( )A.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B.经济危机频繁发生的根源C.扶植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势在必行4.庄园是构成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一个最基本单元。庄园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同时也包括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庄园里的村民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3天为庄园主干活。这段材料说明( )A.庄园里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好 B.庄园里的劳动者主要是奴隶C.庄园里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 D.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5.有学者指出,对自由农来说,如果在战乱时期成为农奴,倒不是坏事;当维京人和其他武装侵略者袭来之时,顺从庄园制度就可以获得领主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农奴甚至可以说是个更好的选择。据此可以推知( )A.农奴比农民更加生活富足 B.庄园拥有自身的武装力量C.庄园经营以自给自足为主 D.欧洲国家开始出现了分裂6.下图为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由此可知,封建庄园A.土地构成比较单一化 B.劳动人群主要是自耕农劳动C.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相结合 D.剥削方式主要为劳役地租7.清代中期,南方中国的广大城乡,宗祠取代佛寺成为地方社会主要建筑物。即使开发比较晚的赣南地域社会也是如此,时人说:“赣郡各邑,士大夫家皆有祠学,标其额曰某氏宗祠,而概称之则曰祠堂。”这反映了当时A.西周宗法制度直至明清不断传承延续 B.三教合一的趋势在南方不断得到加强C.赣南地区文化成为了中国最发达的区域 D.儒教为核心的正统意识被南方社会认同8.14世纪,欧洲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变卖,以偿还债务或应付开支;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原始资本快速增长 B.庄园经济彻底衰落C.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D.农村社会结构变化9.1272年,在斯塔夫德郡的阿尔鲁斯,法庭全体人员要求领主应召前来答复他的一个佃农,领主是否依据国王的令状对该佃户提起诉讼,在下一次法庭上,领主因未出席法庭而被扣押财物。由此可知A.法庭解决了庄园内的经济纠纷 B.法律保护了佃农的私有财产C.法庭专职审理庄园的各种案件 D.法律体现了一定的平等精神10.据《唐六典》记载,唐代中央政府要求州级行政长官“每岁一巡属县,观风俗、问百姓、录囚徒、恤鳏寡、阅丁口,务知百姓之疾苦”。这体现了( )A.民本思想 B.经世致用观念 C.薄赋观念 D.重农抑商思想11.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是其统治的基础 B.各级官吏由地方推荐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12.如图中的场景最有可能出现的时间及地区是A.公元前27年的罗马帝国 B.公元475年的西罗马帝国C.公元6世纪的法兰克王国 D.公元7世纪的东罗马帝国13.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政治家鲍威尔指出,国家承担了满足公民普遍需求的义务,这就使得它特别容易受到攻击,国家所承担的义务是无限的.随之而来的不满也是无限的。鲍威尔意在说明A.国家干预容易引发社会动乱 B.政府管理职能亟须强化C.自由放任政策得到社会认可 D.福利国家制度存在缺陷14.西方补偿主义认为,国家对竞争失利者和优势者进行的补偿与调节必须同步进行。因为无论是成功的群体还是个人,其成功都不仅仅是自身因素,更重要的是社会力量的作用,也消耗了更多社会资源。为此,英国政府对不同收入阶层实行差别税收。下表为2007年—2009年收入所得税表:(单位:英镑)上述理论与实践( ) 2007年度2008年度2009年度起征税率10%0—22300—23200—2440基本税率20%2231—346000—348000—37400起征税率40%34600以上34800以上37400以上 A.缘于西方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B.目的在于消除贫富之间差距C.可为社会福利制度提供辩护 D.强化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1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共7章34条,其内容包括:总则、劳动保险金的征集与保管、各项劳动保险待遇的规定、享受优异劳动保险待遇的规定等内容。这部条例的颁布意在( )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B.推动社会主义改造C.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16.元代儒家知识分子在学术义理探研和个体工夫涵养的兴趣之外,在重建社会政治和礼法秩序的经世实践中,突破“致君尧舜”的精英视界,主动寻求与社会中下层的互动及与基层乡村社会的联结。这表明此时期的儒学A.抛弃了复古主义的理想追求 B.存在民间化和大众化的趋向C.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具体反映 D.重构了崭新的基层治理体系 二、材料分析题17.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1871年普鲁士统一了德国,为加快国内经济发展取得欧洲霸主地位,俾斯麦政府很清楚,关键是要解决好日益尖锐的劳资矛盾。于是面对德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和工人自发建立的互助互济组织壮大的情况,俾斯麦一面企图扑灭社会主义运动,一面又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希望通过社会保险立法拉拢工人,以赢得工人阶级的支持.俾斯麦本人被视为社会保险的鼻祖。但是这一时期,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是初步建立,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材料二 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保障对象从城市劳工扩展到城乡劳动者乃至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形成高福利的全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在医疗、疾病养老、事故、事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形成一整套互相联系、共同保障的社会安全网;社会保障工作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分工体系;社会保障费用支出迅速增长。——以上摘编自宋士云《西方国家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早产生于德国的原因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欧洲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简要评价。18.看图释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走上福利国家的道路,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都发生明显变化。但资本集中化、贫富分化、社会不平等问题依然存在。(1)看一看,二战后出现的福利国家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2)想一想,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的利与弊有哪些?
参考答案:1.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政府的政策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C正确;A项是无关项,这应该是封建国家实行均田制的目的,排除;B项是错误项,排除;D 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故选C。2.C【详解】在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影响下,《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由此可见,乡约有教化百姓、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C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B项;《南赣乡约》是乡村民众自行颁行,不是政府推广,排除D项。故选C项。3.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出现了“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商业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的现象,可知这里强调的是政府需要加强社会保障的建设,说明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A项正确;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排除B项;材料没有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是说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是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4.D【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中“庄园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同时也包括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的信息可知,当时的庄园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段话说明了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D项;A、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庄园里的村民有奴隶,但主要是农民,排除B项。【点睛】5.B【详解】根据材料“当维京人和其他武装侵略者袭来之时,顺从庄园制度就可以获得领主的保护”可知,中古西欧领主拥有武装,抵御侵略,B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在战争状态下,并不是农民与农奴生活上的对比,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庄园经营,排除C项;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国家就开始了分裂排除D项。故选B项。6.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封建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领主的剥削方式主要是劳役地租,故D项正确;庄园耕地构成包含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自由农民份地,土地构成并不单一,故A项错误;在庄园里进行劳动的主要是农奴和自由农民,故B项错误;庄园里的主要劳动者是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不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相结合”,故C项错误。 7.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祠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因此材料“赣郡各邑,士大夫家皆有祠学”反映的是儒教为核心的正统意识被南方社会认同,D项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三教合一的说法,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赣南地区文化在全国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8.D【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欧洲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变卖,逐渐走向衰落,而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可看出14世纪的欧洲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封建贵族衰落,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采用新的方式进行生产,在农村中地位不断提升,D项正确;材料与原始资本积累无关,排除A项;当时庄园经济受到冲击,并未彻底衰落,排除B项;材料与市民阶层变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D【详解】根据材料“1272年,……法庭全体人员要求领主应召前来答复他的一个佃农……在下一次法庭上,领主因未出席法庭而被扣押财物”,并结合所学可知,庄园法庭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领主特权,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律的平等精神,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法庭解决了庄园内的经济纠纷”,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法律保护了佃农的私有财产”,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故C项错误。10.A【详解】依据材料“观风俗、问百姓、录囚徒、恤鳏寡、阅丁口,务知百姓之疾苦”可知,反映的是中央政府要求地方长官关注百姓疾苦,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A项正确;经世致用观念强调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产生于明清时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薄赋观念 ,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11.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基层官吏由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反映了地主阶级是基层治理的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乡、里、亭的官吏,“各级官吏”说法错误,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秦朝重视基层治理,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废除了分封制而代之以郡县制,故D项错误。12.C【详解】根据材料中“封臣向封主宣誓效忠”,封君封臣制度存在于中世纪的欧洲,时间是5到15世纪,故C项正确;A项时间不符合,故排除;“公元475年的西罗马帝国”是中世纪的开端,故排除B项;东罗马帝国不符合中世纪的欧洲,故排除D项。13.D【详解】根据“国家所承担的义务是无限的,随之而来的不满也是无限的”可知鲍威尔认为国家承担了社会保障的义务,就特别容易遭到部分民众的无限制的索取和要求,因而引来不满,说明福利国家制度也存在缺陷,故选D;AC项说法均无从体现,且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鲍威尔旨在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弱化政府的管理职能,而非强化,排除B。故选D。14.C【详解】根据材料“无论是成功的群体还是个人,其成功都不仅仅是自身因素,更重要的是社会力量的作用,也消耗了更多社会资源”及所学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思想流行的原因可知,二战后,社会学家们认为贫困和失业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个人的无能或懒惰,是由社会不合理结构造成的。穷人和失业者是社会的受害者,理应由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帮助。国家为那些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提供福利是社会正义的要求和应尽的义务,不是任意的施舍和恩赐,享受这种福利是个人的权利。为了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安全,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福利国家发展起来。材料中英国实行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少缴税的政策,符合该思想的影响,C项正确;该现象的起因是否是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福利制度不可能消除贫富差距,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5.C【详解】该条例对劳动者缴纳劳动保险与享受保险待遇做出规范,从法律形式上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故选C项;1951年,政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而当时尚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故排除A、B两项;当时要建立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故排除D项。16.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代儒学知识分子“主动寻求与社会中下层的互动及与基层乡村社会的联结”,这是儒学民间化、大众化的具体体现,故B项正确;“抛弃了复古主义的理想追求”的说法无法从材料体现,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于明中叶以后,排除C项;“重构了崭新的基层治理体系”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故选B项。【点睛】17.(1)德意志统一提供政治前提;工人运动的发展成为催化剂(工人阶级的斗争或工人自发建立的互助组织的发展奠定群众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俾斯麦的推动。(2)特点:保障对象全民化(社会保障覆盖面广,具有普遍性);保障项目系统化(社会保障项目设置比较齐全);保障管理科学化(或成为社会独立体系);社会保障标准普遍提高。评价:有利于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和企业成本。【详解】(1)根据材料一“1871年普鲁士统一了德国,为加快国内经济发展取得欧洲霸主地位,俾斯麦政府很清楚,关键是要解决好日益尖锐的劳资矛盾。”可知,德意志统一提供政治前提;根据材料一“于是面对德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和工人自发建立的互助互济组织壮大的情况,俾斯麦一面企图扑灭社会主义运动,一面又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人运动的发展成为催化剂(工人阶级的斗争或工人自发建立的互助组织的发展奠定群众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俾斯麦的推动等方面进行分析。(2)特点:根据材料二“保障对象从城市劳工扩展到城乡劳动者乃至全体社会成员”可知,保障对象全民化(社会保障覆盖面广,具有普遍性);根据材料二“社会保障在医疗、疾病养老、事故、事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形成一整套互相联系、共同保障的社会安全网”可知,保障项目系统化(社会保障项目设置比较齐全);根据材料二“社会保障工作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分工体系”可知,保障管理科学化(或成为社会独立体系);根据材料二“社会保障费用支出迅速增长”可知,社会保障标准普遍提高。评价:根据材料二中“形成一整套互相联系、共同保障的社会安全网”“社会保障费用支出迅速增长”等信息,从有利于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但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和企业成本等两个方面进行评价。18.(1)地区:西北欧等发达国家。(2)利弊:利:照顾社会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缓和社会矛盾。弊端:增加财政负担;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详解】(1)地区:根据材料可知,福利国家主要集中在西北欧地区等发达国家。(2)利弊: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福利制度照顾社会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缓和社会矛盾。弊端:根据材料中财政支出表可以看出,增加财政负担;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