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作业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同步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同步训练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素养达标,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梯度作业·练素能一、素养达标1.(2022·福建三明)下表为班图人迁徙概况。据此可知,班图人大迁徙( D )路线概况西线进入西赤道非洲,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等南线直至抵达南非,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东线抵达东非沿海地区,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A.破坏了南非地区的生产方式B.促使南非地区形成统一国家C.颠覆了桑海在西非霸主地位D.促进非洲文明朝多样性演进解析:根据材料“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可知,班图人大迁徙促进非洲文明朝多样性演进,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班图人迁徙破坏了南非地区的生产方式,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南非地区形成了统一国家,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桑海的霸主地位遭到颠覆,排除C项。2.(2022·山西吕梁)古代的东非一般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辅之以畜牧、狩猎、采矿、制陶和建筑业。此外,他们还经常用当地的黄金、象牙和奴隶从阿拉伯商人那里交换来自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的各种手工业品。由此可知,古代东非( B )A.工业技术落后 B.经济结构多元化C.商业网络成熟 D.以小农经济为主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东非经营园艺业、畜牧业、采矿业、制陶业、建筑业和商业,体现了古代东非经济结构多元化,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业技术情况,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古代东非商业网络成熟,排除C项;材料反映古代东非经济结构多元化,未体现以小农经济为主,排除D项。3.(2022·安徽期中)14世纪,它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该国是( D )A.加纳 B.埃及 C.玛雅 D.马里解析:根据“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及“西非最强大的国家”,古代非洲的马里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两项;玛雅是美洲文明,排除C项。4.(2022·河南南阳)桑海国王阿斯基亚·穆罕默德在位时,中央设各部大臣,分掌财政、宗教等事务,全国分为4个行省和几个商业特区。中央各部大臣和地方高级行政长官,都由国王从王族国戚中选派亲信担任。据此可知,当时桑海( A )A.实行中央集权统治 B.借助宗教巩固政权C.确立西非霸主地位 D.鼓励发展商业生产解析:根据材料“中央设各部大臣,分掌财政、宗教等事务,全国分为4个行省和几个商业特区。中央各部大臣和地方高级行政长官,都由国王从王族国戚中选派亲信担任”可知,桑海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A项正确;材料不是借助宗教巩固政权,排除B项;桑海原为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鼓励发展商业生产,排除D项。5.(2022·河北邢台)考古发现,津巴布韦东部的山坡梯田遗址,面积为2 000—3 000平方千米,梯田四周有水井,有许多长达数千米、深为1米的水渠,还有饲养家畜的遗迹。这反映出古代津巴布韦( C )A.是非洲农业文明的起源地B.铁犁牛耕技术非常先进C.农业和畜牧业得到了发展D.农牧业技术自欧洲传入解析:依据材料“津巴布韦东部的山坡梯田遗址,面积为2 000—3 000平方千米,梯田四周有水井,有许多长达数千米、深为1米的水渠,还有饲养家畜的遗迹”可以看出古代津巴布韦农业和畜牧业都得到了发展,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津巴布韦是非洲农业文明的起源地,排除A项;当时津巴布韦还没有铁犁牛耕技术,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牧业技术自欧洲传入”,排除D项。6.(2022·广东期中)墨西哥的国名源于“墨西特里”——古代阿兹特克人的太阳神和战神,“墨西哥”意为“战神指定的地方”,是12—13世纪最大的阿兹特克部落迁徙的目的地。而早在阿兹特克人兴起以前,印第安人就在墨西哥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了繁荣的玛雅文明。由此可知,古代墨西哥文明( B )A.蕴含强烈的神秘色彩B.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C.具有多元的宗教信仰D.因内战频繁而逐渐衰落解析:根据“而早在阿兹特克人兴起以前,印第安人就在墨西哥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了繁荣的玛雅文明”可看出古代美洲阿兹特克文明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神秘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多元宗教信仰,排除C项;当时并非内战频繁,其衰落是因为受到外来入侵,排除D项。7.(2022·河北衡水)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定居下来。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由此看出,“浮动园地”建造的主要原因在于( B )A.岛屿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B.人口增长造成耕地面积减少C.当地不同部落之间的争斗D.肥沃的淤泥利于耕地的增加解析:依据材料“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可以看出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是因为人口增长造成耕地面积减少,B项正确;A、C两项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结合所学可知,“浮动园地”肥沃的淤泥利于农作物成长,而不是耕地面积增加,排除D项。8.(2022·辽宁沈阳)印加王被称为太阳之子、神的化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独揽国家一切政治和军事大权。他以库斯科为中心,通过各级神使和祭司,牢牢地控制着全国。这说明印加帝国( D )A.是政教合一的国家 B.实现了美洲统一C.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 D.是中央集权国家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印加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独揽国家一切政治和军事大权,并通过各级神使和祭司,牢牢地控制着全国,这说明印加帝国是中央集权国家,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印加帝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不能体现“政教合一”,排除A项;印加帝国没有统一美洲,而且材料也不能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印加帝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属于中央集权范畴,不是君主专制,排除C项。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津巴布韦的一处主体建筑位于山下的平地,被称为椭圆形大围墙。围墙里面建有圆锥形石头高塔、石碑、地窖、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废基,像是古代宫廷的遗迹。围墙附近还有许多小的房屋,这些低矮的颓垣残壁可能是一般官员或者黎民百姓的住宅区。后来,人们在它的周围发掘出大量的文物。其中有奇怪的生产工具、锋利的作战武器和精美的装饰品等,还有一些是来自遥远的中国的陶瓷碎片、阿拉伯世界的玻璃珠子、波斯的彩色瓷器、印度的佛教念珠等。——摘编自姜锐明《马绍纳人的津巴布韦》材料二 古典文明时期的所谓城市实际上首先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是祭司们进行天文、数学、历法、文字等科学研究的地方,是发展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的活动场所。它们对玛雅社会的发展,对玛雅文明水平的提高是起了积极推动作用的。但是后来它们逐渐演变成了主要是祭司统治阶级至高无上权威的象征和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与平民阶级苦难的根源。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在发展的进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摘编自胡春洞《谈玛雅文明的起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认识。答案:(1)特征:城市建筑水平较高,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农业有了一定发展,会制造铁器,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发达。(2)成就:农业:玛雅人培植了诸如玉米、西红柿、南瓜等许多农作物;历法:使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制,也知道“零”的概念;文字:发明了独特的玛雅文字;建筑:城市建筑精美繁多,修建了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雕刻、绘画:制造了大量精美的陶器。(3)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呈现出多元的文明格局;不同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解析:(1)特征:据材料“围墙里面建有圆锥形石头高塔、石碑、地窖、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废基,像是古代宫廷的遗迹。围墙附近还有许多小的房屋,这些低矮的颓垣残壁可能是一般官员或者黎民百姓的住宅区”并结合所学可知,大津巴布韦的城市建筑水平较高,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据材料“人们在它的周围发掘出大量的文物。其中有奇怪的生产工具、锋利的作战武器和精美的装饰品等,还有一些是来自遥远的中国的陶瓷碎片、阿拉伯世界的玻璃珠子、波斯的彩色瓷器、印度的佛教念珠”并结合所学可知,大津巴布韦的农业有了一定发展,会制造铁器;有来自遥远的中国的陶瓷碎片、阿拉伯世界的玻璃珠子、波斯的彩色瓷器、印度的佛教念珠等,说明其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发达。(2)成就:农业:据所学可知,玛雅人培植了诸如玉米、西红柿、南瓜等许多农作物;历法:据所学可知,玛雅人使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制,也知道“零”的概念;文字:发明了独特的玛雅文字;建筑:据材料“但是后来它们逐渐演变成了主要是祭司统治阶级至高无上权威的象征和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与平民阶级苦难的根源”并结合所学可知,玛雅人城市建筑精美繁多,修建了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雕刻、绘画:制造了大量精美的陶器。(3)认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呈现出多元的文明格局;不同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等方面回答。二、能力提升10.(2022·辽宁朝阳)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而地中海相比之下却是一条连接的大道。沿尼罗河上游的是巨大的苏德沼泽地,而未被损坏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在此,作者强调了( B )A.非洲落后源于独特的自然环境B.地理环境对非洲历史的影响C.交通成为制约非洲发展的主因D.学术界探究历史的角度新颖解析: “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沿尼罗河上游的是巨大的苏德沼泽地,而未被损坏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反映了非洲的地理环境使得非洲较少受到其他大洲文明的影响,能够保持独立发展,材料强调的是地理环境对非洲历史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非洲落后,排除A项;材料强调非洲的地理环境对非洲历史的影响,并非强调交通条件,排除C项;作者并非强调学术界探究历史的角度,排除D项。11.(2022·河北邢台)16世纪桑海统治者将廷巴克图——杰内走廊的安全视作桑海帝国的头等政治大事,在廷巴克图内部和外围派遣了大量的官员,确保对其牢牢控制。这主要是因为廷巴克图( B )A.反叛势力强大 B.经济地位重要C.是基督教中心 D.农业生产发达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廷巴克图是非洲文明的交汇点,商业往来频繁,因此桑海统治者要牢牢将其控制,B项正确;桑海统治者控制廷巴克图是因为其经济地位重要,而非反叛势力强大、农业生产发达,排除A、D两项;廷巴克图不是基督教中心,排除C项。12.(2022·天津期末)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美洲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像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经建立起国家,都有自己的行政系统。这种现象说明( C )A.印第安文明深受欧亚大陆各文明的影响B.印第安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交流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D.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解析:根据“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美洲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像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经建立起国家,都有自己的行政系统”可得出不论是欧洲还是美洲,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都经历着一些相同的发展过程,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欧亚大陆对美洲的影响,排除A项;印第安文明之间并没有密切的相互交流,排除B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13.(2022·黑龙江双鸭山)(一位考古学家说)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承认,在从形成期(约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该考古学家旨在表明( B )A.西班牙人的入侵打破了美洲的文明隔绝状态B.美洲内部的诸文明之间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C.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一种独立发展的文明模式D.美洲文明与西方文明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解析: “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经承认,在从形成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可得出古代美洲文明的特点是各文明间相互隔绝,缺乏交流与联系,发展相对孤立,B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西班牙入侵的影响,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项;虽然符合事实但是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14.(2022·云南昆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非洲人向他们(穆斯林)提供象牙、奴隶、鸵鸟羽和黄金,这些黄金最终多数流入欧洲,到1400年时,整个西非商业道路纵横交错,贸易中心星罗棋布……伊斯兰教促进了苏丹(黑人之国)的文化生活,随着古兰经学校的建立,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学者们在廷巴克图的大学里从事最高深的研究,自由出入穆斯林世界的其他大学……此外,西非帝国(包括加纳帝国、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的行政管理较为先进,其中桑海帝国最为突出,它划分为界限明确的几个省,各省均设有总督。——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印加人在全国修建密集道路网,全长共一万多公里……凭借崇山峻岭建成梯田系统,培育出多种农作物,掌握纺织技术,能用浇铸法制造金属器具……同时,他们研究天文历法,采用“结绳记事”,设立“知识之家”教育体系……1533年,西班牙殖民武装攻占库斯科,印加帝国逐渐走向灭亡。——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西非帝国与印加帝国的类似之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非帝国和印加帝国各自的经济发展措施,并分析影响古代帝国制定经济措施的因素。答案:(1)类似之处:都采用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都重视公共设施建设,完善道路系统;统治者都注重教育;其兴衰都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2)措施:西非帝国:控制开采和发掘黄金,倚重对外贸易;印加帝国:开发梯田,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因素:自然环境;资源分布;历史渊源;对外交通。解析:(1)类似之处:根据材料“西非帝国(包括加纳帝国、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的行政管理较为先进,其中桑海帝国最为突出,它划分为界限明确的几个省,各省均设有总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非帝国和印加帝国都采用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根据材料“印加人在全国修建密集道路网,全长共一万多公里”“到1400年时,整个西非商业道路纵横交错,贸易中心星罗棋布”可知,都重视公共设施建设,完善道路系统;根据材料“伊斯兰教促进了苏丹(黑人之国)的文化生活,随着古兰经学校的建立,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学者们在廷巴克图的大学里从事最高深的研究”可知,统治者都注重教育;西非帝国受到伊斯兰的影响而兴盛,印加帝国受到西班牙的殖民入侵而衰落,因此其兴衰都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2)措施:西非帝国:根据材料“非洲人向他们(穆斯林)提供象牙、奴隶、鸵鸟羽和黄金,这些黄金最终多数流入欧洲”可知,控制开采和发掘黄金,倚重对外贸易;印加帝国:根据材料“凭借崇山峻岭建成梯田系统,培育出多种农作物,掌握纺织技术,能用浇铸法制造金属器具”可知,开发梯田,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环境、资源分布、历史渊源、对外交通均影响古代帝国制定经济政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当堂达标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按时间顺序排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同步达标检测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2页。
